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0|回复: 2

[史地人物] 最新 | 西夏陵申遗成功!这个千年前的王朝有多神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12 11: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新 | 西夏陵申遗成功!这个千年前的王朝有多神秘?

Screenshot 2025-07-11 at 8.44.15 PM.png

40.jpg

法国巴黎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

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41 copy-compressed.jpg

矗立在贺兰山东麓的西夏陵1号陵与2号陵。

摄影/丁俊豪


西夏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是消失于历史长河近八百年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皇家陵寝。西夏,这个以党项人为主体建立的政权,曾雄踞西北189年,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清,吴广成《西夏书事》),最强盛时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与宋、辽(金)鼎足而立,创造了独特的文化。


42.jpg

西夏陵区背山面河,

深受唐宋时期山陵葬仪及风水堪舆理念的影响。

制图/夜鸣蝉


当西夏最终覆灭后,党项人与西夏故土上的各民族逐渐融合,西夏陵亦蒙上神秘面纱,仅余贺兰山下的残垣断壁与传奇故事供后人凭吊。如今提到西夏,人们往往想到了贺兰山下的英雄豪情、想到高手无数的西夏一品堂、想到虚竹与西夏公主的故事、想到被称为“天书”的西夏文……


43.jpg
44.jpg

上图:用于军事的西夏文敕牌。

下图:西夏陵出土的鎏金铜牛,

见证了西夏从游牧文化到农耕文化的变迁。

制图/张琪 摄影/丁俊豪


作为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考古遗存,西夏陵见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向世人诉说着那个“三分天下居其一,雄踞西北二百年”的王朝往事。而放眼宁夏乃至整个大西北,莫高窟、榆林窟、统万城、黑水城……一个个西北的人文地标都与西夏息息相关。


随着申遗成功,西夏陵正吸引着更广阔的世界目光,也召唤着我们走进宁夏,去探寻西夏于千百年后留下的吉光片羽。


 

 

IMG_3445.PNG

宁夏的“夏”从何而来?



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五月,也就是《岳阳楼记》里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那年,宋仁宗在东京(今河南开封)的宫殿又接见了自兴庆府(今宁夏银川)远道而来的西夏使者,请求双方罢兵休战。望着眼前使者,想到这几年从横山到六盘山,在黄土高原上的连续战败,他的思绪又回到了五年前宝元元年(公元1039年)正月的某个下午。


刚过完年没多久,宋仁宗突然收到一份来自党项羌首领“赵元昊”的亲笔信,这位反叛者这次干脆直接称帝了,完全没把我大宋放在眼里。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宋仁宗一怒之下,终于在半年后宣布了对赵元昊的惩罚:即摘掉了宋朝之前赐给他的国姓“赵”,同时发兵教训这个妄自尊大的附庸,又一次宋夏战争自此拉开序幕。


46.jpg

西夏疆域范围示意。

制图/夜鸣蝉


赵元昊,也就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为什么他姓李?这背后便是党项人的崛起故事。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党项人最初来自松潘高原上的松州,后来首领拓跋思恭助唐镇压黄巢起义,被唐僖宗赐国姓 还册封他为夏州节度使,自此党项人对“夏”有了集体认同,统辖陕北一带的银州、夏州等五州,奠定了其在西北大地的基本盘。


到了北宋初年,李继迁(即李元昊的祖父)带领部族周旋于宋辽两国之间,时而接受辽国册封,成了辽朝的夏国王;时而又与宋朝和谈,被赐姓“赵”。他儿子李德明继位之后,还一路向西将势力延伸到河西走廊。公元1020年,李德明以贺兰山下黄河畔的怀远镇作为政治中心,并给这片沃土取了个新名字:兴州。


47.jpg

西夏人尊崇佛教,留下许多建筑遗存。

图为始建于西夏毅宗天佑垂圣元年(公元1050年)

嘉庆年间重建的承天寺塔

摄影/李文博


十二年后,李元昊继位,摒弃唐赐姓,具有党项羌特色的民族特征,又命令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打造了独特的党项文化。又过了六年,李元昊在兴庆府南郊会同群臣筑坛祭天,正式登上皇帝宝座,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IMG_3448.JPG

榆林窟第三窟东壁南侧的壁画

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经变。

背景有舂米、打铁、酿酒、耕作、挑担等场景

真实地反映了西夏社会的生产生活

摄影/孙志军


自己的属国竟敢自立门户?不仅是宋仁宗不肯善罢甘休,北方的辽国也势必教训自己这个不听话的小弟。但被这两大强国同时盯上的李元昊也并非妄自尊大,毕竟,党项人的立国之本便是——能打。


论科技,西夏冶炼技术极为先进,军械生产更是独步一时;宋朝威震四方的神臂弓,其源头正是西夏;而运用西夏工艺锻造的夏国剑,更曾高悬于宋朝皇帝腰间,引得苏轼赋诗赞叹。


49.jpg

夏国剑广受宋人称誉,

被誉为“青萍拔鞘堂生风”。

制图/张琪 摄影/风沉郁


论军容,西夏中央侍卫军可见精锐风采:三千侍卫亲军,是人马皆披重甲的钢铁洪流;两万五千余卫戍部队,则操持旋风炮,作为飞石破敌的攻坚力量。


论兵制,西夏更显全民皆兵本色:凡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男丁,平日是辛勤耕牧的百姓,战时即化为披甲执弓的猛士,女性则可担任“麻魁”等军职。一声令下,最多可集结五十万之众。


1-ezgif.com-optimize.gif
2-ezgif.com-optimize.gif

西夏人重骑兵战力高强。

图为纪录片《神秘的西夏》对西夏兵马的复原场景。

动图来源/纪录片《神秘的西夏》


北宋大军面对如此能打的西夏,连败于三川口(今陕西延安市西北)、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县一带)、定川寨(今宁夏固原市西北),这甚至成为了范仲淹一生不愿回忆的痛点,留下了“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名句。如今北红岗遗址山崖间层叠的白骨,依旧诉说着近千年前定川寨恶战的惨烈。


哪怕是惯常能征善战的辽军也没在西夏手里占到便宜,公元1044年,李元昊便以坚壁清野战术大破辽兴宗亲率的近20万大军。经此多番恶战,原本生存于宋、辽夹缝之间的西夏,正式与两国鼎足而三,成为了有资格主导中华大地命运的政权之一。


IMG_3452.JPG

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的黑水城遗址

曾为西夏北部军事重镇,后世亦有应用。

图中佛塔与城墙为元代时拓建。

摄影/许晓平


不过西夏毕竟国小势微,经不起连年战争的轮番消耗。自从立国之初,西夏便与宋、辽两国战争不断,后来又与新邻居金朝打得不可开交。最终,从北方崛起的蒙古铁骑终结了西夏国运。公元1226年,蒙古军队在成吉思汗的指挥下再次攻打西夏,至公元1227年,末帝李睍从兴庆府出城投降。至此西夏走完了自己189年的国祚。


53.jpg

西夏陵出土的人像石座,

风格独特,可见西夏的文化融合。

制图/张琪 摄影/丁俊豪


西夏的故事却还远没有结束,西夏灭亡后,元朝在西夏故地建立了西夏中兴等路省,后改为宁夏府路,取“夏地安宁”之意。西夏作为地名,换了一个方式延续至今。而如今依然矗立在贺兰山东麓的西夏陵,却呼唤着西夏的千年神秘往事。

 楼主| 发表于 2025-7-12 11: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3454.PNG

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

为什么是西夏陵?



1938年出版的《中国飞行》一书首次收录了西夏陵的照片,它来自一位年轻的德国飞行员乌尔夫·卡斯特。当他驾驶飞机从50米的低空飞掠过银川平原时,被贺兰山东麓的一幕奇景牢牢攫住:在广袤高远的大山之下,如同巨大锥塔般的夯土高台拔地而起。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星罗棋布地矗立在开阔的荒原之上,与远方的贺兰山遥相呼应。飞行员当即以相机抓拍,将其定格为一幅跨越古今的历史画卷。


IMG_3455.JPG

自西夏陵区远眺银川市区。

图/视觉中国


其实早在明朝初年,人们便推测出贺兰山下古冢为西夏陵。朱元璋之孙安塞王朱秩炅就曾有“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的诗句,朱秩炅的父亲庆靖王朱㮵更早在《宁夏志》中明确记载这些巍然大冢是西夏各处帝王陵,并指出其形制仿照北宋巩县皇陵。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帝王陵墓几乎可以被视为国家权威的象征,西夏自然也不例外。西夏王朝的立国者从贺兰山下圈定了大片土地,沿袭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理念,借鉴唐宋陵寝制度修建属于西夏的王陵。


IMG_3456.jpg

西夏陵3号陵,

是西夏陵规模最大的一处陵墓。

摄影/刘杰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往往讲究风水,其实刨除那些玄学观念,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对自然环境的选择与规划。毗邻兴庆府的西夏陵可谓“风水绝佳”——


首先便是“水”,滔滔的黄河由南向北,于贺兰山前冲积出银川平原,使得这里成为气候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区极为富庶的所在,坐拥黄河沿岸极为便利的农业灌溉条件的兴庆府,便是西北地区理所应当的大城市。西夏陵的规制借鉴了唐宋帝陵,而兴庆府的城市规划同样参照中原都城,其城门如“光化门”取自唐长安城门,而“南薰门”则与北宋开封城门重名,这两座城门至今仍旧作为银川地名所用。


0 copy-compressed.jpg

坐山望河的银川市区全景。

摄影/陈剑峰


而“山”的贡献也不遑多让,贺兰山横亘于兴庆府以北,以山河天险之势拱卫着都城不受外地进犯。据史籍记载,李德明之所以把政治中心放在兴庆府,就是因为附近的贺兰山“突现真龙”。既然龙生前以贺兰山为居所,那么死后亦当以贺兰山为墓穴。


IMG_3458.JPG

西夏陵6号陵,这里出土

鸱吻、套兽、脊兽等一批珍贵文物

摄影/丁俊豪


西夏立国近200年间,贺兰山下先后修起了9座陵寝,于贺兰山麓由南向北逐步铺开,西夏陵区还分布着总计254座陪葬墓。贺兰山下的戈壁滩上,高耸的陵台最高可达20米。这种独特结构不同于传统的封土墓冢,而是独特的锥体结构。


IMG_3459.JPG

西夏陵1号陵与2号陵规格相同,周边有陪葬墓62座。

图/视觉中国


光阴流转,西夏陵历遭损毁,最后只剩下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残垣断壁。但西夏陵的多座碑亭遗址中出土了大量西夏文与汉字并存的石碑以及其他文物,堪称是延续了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的一部简史,亦记录着西夏的制度、信仰与历史的残片。


IMG_3460.JPG

西夏陵1号陵、2号陵两陵南北相距仅有34米,

通常被认为是李继迁、李德明的陵寝

图/视觉中国


西夏陵格局恢宏,每座王陵的形制都像是墓主人生前所生活过的城市,拥有矩形的外城与内城格局,内设祭祀献殿及高耸陵台。其整体布局仿中原帝陵,但陵台(塔式陵冢)等元素融合了佛教建筑形制。


其中一、二号陵形制基本相同且位置非常接近,通常被认为是李继迁、李德明的陵寝,经李元昊迁建而成。三号陵规模最为宏大,墓主人可能是李元昊。七号陵则恰巧发现了刻有夏仁宗李仁孝名讳的残碑,因此成为了唯一可以确定墓主人的一处陵寝。


1-ezgif.com-optimize.gif
2-ezgif.com-optimize.gif
西夏陵台形制独特,可能与西夏佛教信仰有关系。
图为对西夏陵的复原。
动图来源/纪录片《神秘的西夏》

陵区北部更发现近10万平米陵邑遗址(含广场、道路、院落、水井)及配套窑址,展现了完整的陵园城市体系。


如今的西夏陵只有高耸的陵台仍存,但我们依然可以从零星出土的建筑构件中瞥见它全盛时期的恢弘: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中,就展出着一件高达152厘米的绿釉鸱吻,它正是于六号陵南门处出土,用于装饰建筑物的屋脊两侧。事实上,这些历经沧桑的“土包”原本也都覆盖有木质框架,并以绿色琉璃加以装饰。西夏王朝笃信佛教,这种独特的陵墓形制很可能就是仿照了佛教中的佛塔。


3.jpg
西夏陵出土文物代表绿釉鸱吻 
制图/张琪,图/视觉中国


陵园中出土的更多建筑构件则堪称是一块文化调色盘:常见的狮面纹与莲花纹琉璃瓦来自佛教;陵园外城对称阙台就如同此时中原流行的“三出阙”建筑,但又融合了吐蕃与回鹘建筑风格;而用于驮碑的石雕碑座却又与中原文化常见的龟砆迥然不同,西夏陵各陵园碑亭采用石雕力士作为碑座,融合唐宋佛教石刻艺术的风格,显得极具威严与力量感……


IMG_3464.JPG

西夏陵出土的迦陵频伽(妙音鸟)构件,

为独特的人面鸟身形象。

摄影/柳叶氘


融合中原文化、草原文化等文化,西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而其所留下的历史骨架,则尽数藏在西夏陵背山面水的陵寝空间、风格各异的建筑构件里,使它正成为解读1113世纪中华多元文化的重要密码。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2 11: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3465.PNG

走出宁夏,西夏,还留下了什么?

 


虽然蒙古军队灭亡西夏后,西夏宗室流散,西夏陵遭到严重损毁,但党项人与他们所传承的西夏文化并没有立刻随之灭亡。元朝建立之后,他们被列入了色目人之中,部分人还得到了当官的机会。很多文献中,他们被称作唐古特人,或者干脆简称为“唐”人。


0.jpg

贺兰山岩画上的西夏文题刻

据《贺兰山岩画百题》一书,

译为“正法能昌盛”,即宣扬佛教之正法

摄影/健忘的行摄世界


清嘉庆年间,在河西走廊重镇武威的一座寺庙里,陇上金石大家张澍带人们打开了一座被砖砌死的碑亭,一块写满了汉字和某种神秘“天书”的《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映入众人眼帘。单从字形上看,这种文字似乎与汉字区别不大,笔画却是极为复杂。他凭借汉字天祐民安是西夏崇宗李乾顺期间的年号这一事实,断定这种文字是西夏文。在西夏灭亡近六百年后,这种文字第一次以经文之外的形式出现在学界视野中。


近百年来,人们不断在各处发现西夏文的印记,从新疆吐鲁番发现的西夏文地契,到贺兰山下的岩画题刻,乃至元朝建成的居庸关云台所刻铭文。西夏文流传的范围远远超过了西夏存在的时间与空间范围。


IMG_3467.JPG

《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木活字版印本,

是现存世界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

摄影/柳叶氘


相比于同时期的辽金文字,学界对于西夏文的了解明显更多,曾沉睡在石刻和故纸堆里几百年的西夏文如今已经几乎被破译,完完全全打赢了复活赛。而这一切的缘由,则要归功于一本西夏文辞书的发现——《番汉合时掌中珠》。


1908年,俄国人科兹洛夫在今天的内蒙古额济纳旗发现了黑水城遗址,此后从中盗掘了大批文书,其中就包括了夏汉对译的“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在作者西夏人骨勒茂才看来,“兼番汉文字者,论末则殊,考本则同”。汉,即是汉文;而番,却是西夏人对于自己的自称。这一本工具书的背后,就是西夏人不断向中原学习文化经典的交流史。


IMG_3468.JPG

这些姓,用西夏文怎么写?

制图/张琪


以文字为媒介,西夏留下了更为深远的文化交流印记。譬如,西夏人将从宋朝、吐蕃求取而来的佛经转为自己的文字书写印刷,其中就包括了如今世界范围内现存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他们修建了无数佛塔来供奉这些佛教至宝,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范围内,就有青铜峡市的一百零八贺兰县的拜寺口双塔、同心县的康济寺塔建筑留存至今。


IMG_3469.JPG

始建于西夏,后经历多次整修的一百零八塔。

图/视觉中国


而在宁夏以外,党项人更以一抹石绿铺就的绿色壁画与极具辨识度的水月观音形象,为莫高窟与榆林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河西走廊重镇张掖则有一座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的大佛寺,虽然木构建筑早已毁于地震,但寺中的31尊西夏时期的彩绘泥塑与一尊全国现存最大的室内卧佛,历经灾劫依然幸免于难,见证了丝绸之路上佛教文化的交流。


1.jpg

榆林窟第3窟文殊变图,

是西夏绘画的代表作品。

摄影/李文博


千百年过去了,为浩荡山河掩映的西夏陵,如今依然守望着已化身为“中国新天府”的银川,而那些曾经行走在西夏疆域内的党项人,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之中。他们留下的文化遗存,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永远地留在了广袤的西北大地上。

  
IMG_3471.JPG

贺兰县拜寺口双塔始建于西夏晚期,

是宁夏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西夏佛塔

图/视觉中国



文 | 赵志海、飞天逸面
文字编辑|苹果
设计|张琪
图片编辑|感恩的心
封图 | 丁俊豪
首图 | 李文博

📖
审稿专家
唐荣尧
作家,学者
出版有《西夏史》《西夏王朝》《西夏陵-王朝的见证》等多部专著
纪录片《神秘的西夏》总撰稿、编剧

📖

参考资料

[元] 脱脱 等:《宋史》

[明] 朱㮵:《宁夏志》

韩小忙:《西夏王陵》,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

贺吉德、丁玉芳:《贺兰山岩画百题》,宁夏:阳光出版社,2012年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 编著:《西夏三号陵:地面遗迹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夏八号陵发掘简报》,《文物》, 1978年第8期


IMG_3472.PN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18 02:00 AM , Processed in 0.08806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