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7|回复: 3

[我爱我家] 年度最受欢迎的10个中国住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30 06: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年度最受欢迎的10个中国住宅!

 搜索下载一条 一条 2025年01月24日 17:55


2024年,一条报道了30多个家,

大环境纷杂之下,我们发现,

人们更愿意在自己的家中,打造一方小天地。

一条选出了其中10个年度住宅。

有人将老别墅焕新:

重庆人刘焘,

在上海西郊一片湖水、花园的环绕中,

打造自己的新家;

建筑师凯伦,改造小时候住的联排别墅,

室内用大胆鲜艳的色彩,

引入自然光与之碰撞。

IMG_9098.JPG

跨国夫妻色彩明艳的家
普通人家的公寓也不落俗套:
50后天津夫妻的多巴胺养老房,
从家具到垃圾桶、每个物件都设计感十足,
时髦又俏皮;
34岁的茶武独居合肥130㎡,

每一件家具、单品都必须符合包豪斯的极简精神。

IMG_9099.JPG
茶武的家

也有人在极小空间发挥想象力:‍‍‍‍‍‍‍‍‍‍

95后东北女孩在南京的家,

把33㎡的空间当做一个雕塑来处理,

以曲面屏风和家具代替墙壁;‍

厦门设计师郭裕发一家三口

搬进18㎡的小公寓,

也能打造出满足需求的两室一厅。

厦门18㎡公寓住下了一家三口

还有年久失修的宅基地老房子,‍‍
屋主凭借自己的记忆和情怀,‍‍‍‍‍‍‍
打造出了符合现代需求和审美的新住宅。‍‍
今天,一起回顾年度最受欢迎的10个住宅。
编辑:张雅兰
责编:陈子文
IMG_9101.PNG
一个重庆人,改出上海西郊最美私宅,

280㎡,美得像幅画

一条
,赞1.3万

2021年,重庆人刘焘,决定卖掉上海市中心的房子,搬去西郊,在一片棕榈林、湖水、花园的环绕中,打造自己的新家。

原本层高低矮、压抑阴暗的房子,在设计师谢柯的改造下焕然一新,流转变幻的自然光与自然景致被巧妙地引入空间的每个角落。

IMG_9103.JPG

布局全部重新调整,房间数从三房三卫减少为两个,一个贯通东西的开放式主卧套间,一间小客房,客厅、书房、厨房、餐区全部是连通开放的,从沙发上就能看到满墙的书。窗全部打开,每个地方都有一个景,也做了一些造型,让植物透进来得刚刚好。

IMG_9104.JPG

IMG_9105.JPG

通透开阔的客厅、书房区域

设计师谢柯一向是用身体去做设计,感受空间里光线一天的变化。东边,早晨太阳慢慢升上来洒到全屋,一片金色。西边,则是一条斜线,照在一个凳子或瓶子上。12点的时候,可以看到两边的光交错在房屋正中。

西边的光线斜斜投进屋内

地面是大面积的深色木头,墙面和天花则是轻盈的灰色。家具几乎都是中古的,慢慢包浆变得越来越舒服,颜色越来越温润。

IMG_9107.GIF

刘焘是在西南农大长大的,爸妈、邻居都是园艺系的老师,房前屋后全都是各家各户种的植物。潜移默化地他也非常喜欢。

到上海之后,他就想把当年那些很喜欢的植物带过来。阳台上,白兰、栀子、含笑、桂花、各种各样的山茶,全是重庆人很熟悉的。

IMG_9108.JPG

卧室的窗口花园

卧室的窗口还专门做了一个花园,既解决了隐私问题,也成为刘焘每天早上醒来的一个动力。

上海跨国夫妻亲手改造230m²的家,

进门就解压

一条
,赞4002

85后设计师孙凯伦和先生、艺术家RJ婚后一直租住在市区的小房子里,工作占据了两人生活的重心。直到3年前,孙凯伦决定辞职自己创业、生孩子,并同时为家人打造“第一个家”。

IMG_9109.GIF

这个房子位于上海西郊,230m²,在一个20世纪末的联排别墅的3楼、4楼区域,独特的尖顶结构存在着很多设计、改造的可能性。选用黄、红、橘等大胆鲜艳的色彩,大量引入自然光与之碰撞;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却又能随时相互交流

IMG_9110.JPG

改造后的门厅,串联起家中的各个空间

门厅的天花做了切割,顶上的天花吊顶也拿掉,有了一个非常有仪式感的挑空空间,上面做了采光井引入天光。

走进来,会看到一根比较奇怪的红色钢柱,是这个房子自带的。以它为切入点,用红色的语言作为一个线索,所有的流线、楼梯、窗框都是红色金属。
IMG_9111.GIF
主卧的窗与通往衣帽间的连桥
一路引上去,中庭的部分有连桥,从主卧通向衣帽间。每一次步行的过程中,都能看到整个入口门厅的状态,主卧也开了一扇窗看向门厅。

IMG_9112.JPG

阁楼的楼梯沿墙用RJ的艺术作品作为壁画引入,进入到纯白的雕塑工作室

这个房子很特殊的一点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空间,但同时又基本都是开放的。你从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听到人的声音,关注到彼此,相互交流,把一家人的关系拉得更近一点。

IMG_9113.JPG

IMG_9114.GIF

客厅与餐区相连,完全开放

门厅用了黄色、橙色、橘色的暖色系组合,不同季节、时段都有非常丰富的光的效果。特别是早上,光斜斜地打在粗糙肌理的墙上,有一种室外感、度假感。

 楼主| 发表于 2025-1-30 06: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9116.PNG

北漂16年,他搬进70㎡的家,

不放一张床,释放天性

一条
,赞1.2万

80后成都艺术家陈督兮,“北漂”16年曾搬家8次,2023年8月,他终于搬进了自己的房子,一套位于北京东六环的小户型,房子虽然只有70,但方寸之间自有天地,一间茶室、一间书房,没有卧室,累了就躺在书房的榻上休息。

IMG_9118.GIF

房子是两居室,改造后,没有卧室,只有书房、茶室
IMG_9119.PNG
书房(左),茶室(右)

空间是他自己设计的,所有物品,完全是按照他平时的动作习惯来摆放的,“它也跟你绘画中练习物与物之间的关系非常相似,找到它内在的一种秩序感,让它们形成自己的小宇宙,流畅地运转起来。”

IMG_9120.PNG
客厅空间
IMG_9121.PNG
晚明的鸱吻残件(左);50年代的丹麦沙发(右)

陈督兮家里很多家具都是50年代的,德国的圆桌、角柜、沙发。有些东西是从我朋友那里收的。屋里也有很多标本收藏,他平时会去找一些贝类、甲壳类的动物标本,种子,昆虫,矿石,像一个采集者。

IMG_9122.JPG

绘画作品《尔躬-海胆》

他并不留恋物,也不会计算自己收藏了多少物件。对他来说,观察物是一个过程,“当你对它有一定的了解之后,你把它转化成绘画,这个过程就结束了。”

IMG_9123.JPG
书房
IMG_9124.PNG
收集的植物种子、贝壳
他的生活方式是比较古典的。七八点钟自然醒,不睡懒觉,早饭吃得很简单。家里没有电视机,他也不打游戏。喝茶对他来说是一个像呼吸一样的事情。

“我的生活当中时间性是被弱化的,我的时间就是太阳的升起和落下,四季的变化,流水的节律、缓急,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自然的审美的时间。”

IMG_9125.PNG

陈督兮作品《尔躬》系列

陈督兮家中藏品不少,大到50年代的丹麦沙发、晚明的鸱吻残件,小到陨石、海胆壳、植物种子……这些东西被他信手拈来式地组织、摆放,生活就此流畅运转。

26.jpg
陈督兮目前在从事水墨绘画,曾经是一名摇滚乐手,2003年组建乐队“变色蝴蝶”,风格怪诞、先锋,在音乐圈引发不小的震动

他不打游戏、不看电视、不睡懒觉,创作之外,大部分时间是“瘫坐”的状态,或者去周边山谷徒步、放空,他花很长时间等待想要去工作的动力和欲望,将自己从时间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50后天津夫妻造最潮养老房,

不给孩子添麻烦

一条
,赞3404
走进陈丽娜和孔军在天津的家,你绝对想不到这是一对50后夫妻的养老房:粉色、橙色、明黄等大胆鲜艳的配色,从家具到垃圾桶、调料瓶,每个物件都设计感十足,

时髦又俏皮……

50后夫妻陈丽娜和孔军的养老房
IMG_9128.GIF
老洋房的复古元素与设计感十足的时髦物件碰撞

结构上的改动没有那么大,主要是楼梯的宽度、高度,卫生间的无障碍设计,整体的动线这些细节去重新布局,加入了很多老洋房的元素:地板的拼花,入口处的木纹造型……

家中随处可见各种可爱、有趣的小物件

沙发边加菲猫造型的鱼缸,里面加个灯泡可以变成台灯;小会客厅墙上的卷轴画,乍一看很中式,细看其实画的是一只卡通汤姆小猫;乐高收音机、汉堡台灯、积木猫粮盆、面包超人牙签、动漫小人的阻门器……每一样东西都要很精致、俏皮。

比如餐椅,样式、颜色都不一样,非常可爱。

两人在家中翻看老照片

IMG_9132.GIF

阁楼主要是女儿回家时使用

34岁合肥男生火上热搜,

不上班,家里每个细节龟毛到极致

一条
,赞6268

34岁的茶武,在2019年从上海回到老家合肥,买下130平的房子独居,并严格依据包豪斯风格进行装修。

装修时,他每天搬个小马扎到工地,每一处细节都力求精准。整个家是沉浸式的薄荷绿,包括通风口;每一件家具、单品都必须符合包豪斯的极简精神。
IMG_9134.JPG
走极简风格的家具

沉浸式的全屋薄荷绿,是根据iPhone背后的颜色选出来的,连通风口也刷成了绿色;每一件家具、单品都必须符合包豪斯的极简精神,大到沙发、茶几,小到浴室的扩香器。细看茶武的家,多如牛毛的设计细节,可以说龟毛到了极致。

IMG_9135.JPG
茶武在家办公

原本不太美观的水管,被当成圆柱体包进墙里;唯一的承重墙跟冰箱融为一体,完美隐身,同时顶上又不触顶,留出“呼吸感”;

IMG_9136.JPG
卫生间的圆镜和顶面软膜灯
浴室顶面用软膜灯替代常规的灯,泡澡时仿佛头顶开了一扇天窗。
IMG_9137.JPG
厨房顶部的裸梁和折叠水龙头

厨房顶部刻意保留一处裸梁,让家呈现一些原始的样貌;在厨灶上安装折叠式水龙头,煮面时不用特地把锅具端到水池接水。

IMG_9138.JPG
卫生间内部
卫生间的门上设计了一个圆镜,类似于一个太空舱,因为上厕所也是很神秘的一件事情。虽然面积不大,但里面有浴缸,有马桶,有淋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在家具的选用上,他倾向于经典款式。茶几是银翼杀手的同款品牌,有着强烈的雕塑感与造型感。沙发是Le Corbusier LC3和LC2,主位放着一把有雕塑感的红蓝椅,是1918年由荷兰设计师赫里特·里特费尔德设计的。

IMG_9139.JPG

IMG_9140.JPG

茶武特意将房子买在有山有水的地方,“之前的生活过于繁华,现在反而更喜欢宁静”
网友评论他家没有“家”的感觉,他反问,家的概念又是谁定义的呢?他把私宅类比为内衣,“怎么穿怎么舒服,都得我自己说了算。”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30 06: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9141.PNG

95后女孩独居南京33㎡:

卧室、浴缸齐全,像被子宫包裹

一条
,赞2741
IMG_9142.JPG

王迪的家坐落在南京人来人往的闹市区,她常常要在晚上11点咖啡馆打烊后,穿越整条街的车水马龙回到家。在喧嚷的市中心,她想拥有一个让自己安心的角落,只属于自己的“精神堡垒”。

IMG_9143.JPG
王迪和设计师张思羿

设计师张思羿把这个仅有33平米的空间当做一个雕塑来处理,在其中置入一个“方块”,以曲面屏风和家具代替墙壁,巧妙地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分区。

王迪家格局的动画示意图
“方块”以内是王迪的卧室,打造“穴居感”,又并不封闭,像“子宫”一样温柔包裹,让人感到舒适安全。

虽然是独居,王迪也仍常常会请朋友在家中小聚。于是在“方块”以外的公共空间,开放式的厨房、独立的餐厅和带飘窗的小客厅,一应俱全。

IMG_9145.JPG
“穴居感” 卧室
IMG_9146.JPG
开放式厨房与餐厅

王迪最初的要求令张思羿印象深刻——“她想要她的家'别太像个家'。” 于是张思羿继续打破常规:王迪的家无任何传统边界,没有一堵封闭的墙和一扇实心门,连卫生间都选用柔软的PVC材质制成的立川门。

镜面衣橱延伸出来的可翻折化妆柜
此外,他将主梁消化到了墙面之中,打造成一个镜面衣橱,延伸出来的部分则做成了可翻折、可收纳的化妆柜,将小户型空间利用到了极致。
“王迪是一位独居的年轻女性”。张思羿觉得,独居是越来越多追求自由的中国年轻人会面临的情况。“作为独居的男性,我们也在思考现在当代的都市女性的独居生活是怎么样的。” 他和伙伴们希望能为这样的女性设计出一个自由又有安全感的家。

更让张思羿深受打动的,是王迪“逆流而上”的经历:从老家“出走”,来到梦想的南方城市闯荡,却又辞掉大厂工作,转而和朋友合伙开咖啡馆——在大环境动荡,更多人选择求稳的时代,王迪想探索新的可能。

厦门一家三口逆势买房,

18㎡改出两室一厅

一条
,赞7813

2023年,设计师郭裕发在厦门逆势买了房。房子位于厦门市中心,小到了极致,仅18㎡,却拥有两室一厅一厨一卫。

IMG_9148.JPG

小到极致的18㎡,住了一家三口

房子总层高3米7,上下两层,18平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设计成三段式,中间是挑空的,女儿在里面可以上上下下地爬。

IMG_9149.GIF

上下两层动静分离
一层主要是日常用来休闲、会客。

楼上左边是休息空间,设计了一个拉帘,睡觉时可以拉下来。右边是我女儿的空间,像一个小城堡一样,包裹性、私密性会更大。

室内一层是木色、白色调为主,比较亮堂,易显得空间开阔,二层多以深绿色为主,方便人更好地入眠
IMG_9151.JPG
岛台既可以作为一人模式的工作台,又可以容纳6-10人一起喝茶、聊天

房子的C位是一个岛台,可以坐7个人,楼梯也能落座,这个18平的房子里最多可以容纳10人。

IMG_9152.GIF
房屋构造模型示意图
利用入户高差,在头顶挑空位置做了个椅柜,客人来的时候,把椅子搬下来,非常方便。柱子后的空间做了一个鞋柜,有35公分深,可以放下全家人一年四季的鞋,面板上拉个长缝,方便鞋子透气。
8平里置入了十七八个柜子。拆掉了原来的屋顶装饰面,将吊顶空间缩小到10公分,这样二楼能有个一米七的层高。
上到二楼的踏步不是常规的矩形,而是一边宽一边窄,左右两边错开的,可以再“抠”出一点空间,平时还可以坐在上面看个电影。

客厅的非承重柱上挖了两个“洞”,做了一个壁龛,可以摆放一些去旅游带回来的纪念品。家里椅子的选择也有“小心思”,都是可折叠的亚克力椅,一方面好收纳,一方面透明的材质不会让空间堵得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30 06: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9153.PNG

他长租70㎡京郊小楼,

开15扇窗引光,养老绝佳

一条
,赞2843
张征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70年生人,出生在北京南锣鼓巷,十六岁去海淀,三十岁到西城,在四合院生活了十六年。2022年6、7月份,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北京房山看到一块宅基地,面积130平米左右。于是他花20万,租下了这块宅基地20年,并找到好友建筑师程艳春一起改造。
IMG_9154.JPG
挑高让空间整体更加通透  摄|朱雨蒙
房子与庭院的占地比例接近1:1
程艳春将宅基地一半面积留给了院子,另外一半用来建房子,建筑占地约70平米,院子60多平米。房子平面是一个凹字形,院子是一个凸字形,两个就像俄罗斯方块游戏一样,被插到一起。
IMG_9156.GIF
内向的院落提供了人与自然互动的场所

“在城市里大家对面积都特别敏感,哪怕一个50公分的阳台,你都恨不得把它圈起来,变成自己家的室内空间,这是源于空间的稀缺性。但是对于我们这个房子,它室内的面积已经足够了,我们希望它可以和自然有更多的接触。”程艳春说。

房子的屋顶被设计成一个倒“V”型,像一把大伞,把这个家给盖住,中间压低,两边挑高7米,压低的部分给北侧邻居尽可能留出视线和采光。“这个房子应该有一些城市里的小区住宅体验不到的东西。

IMG_9157.GIF

空间之间是相互连通的  摄|朱雨蒙
IMG_9158.GIF
光线沿天花板斜面直达起居空间

房子里一共开了15扇窗,按照用途分为采光的窗户、看风景的窗户……“如果是单面采光,很容易北侧就比较阴暗,所以南向的窗户都设计得尽可能大一些。”程艳春解释道,“像书房的高窗,它可以接收到一天当中最早的阳光。

IMG_9159.JPG
南向窗户体量较大,更有利于空间采光  摄|刘晶

IMG_9160.JPG

一楼卧室空间  摄|刘晶

一楼功能布置可覆盖老年人全部的日常生活需求。“我们希望老人可以有机会走到自然环境里去活动,所有东西都是围绕这件事来设计的,从院子入口走到一层的卧室,没有一步台阶的,高差全部用坡道解决。”

卧室放到了最西侧、最私密的地方,即使路上有车,睡觉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从厨房又可以看到院子、玄关。
IMG_9161.JPG
檐下空间处于宅基地中央,是整个院落的视觉中心  摄|刘晶

檐下空间是屋子最核心的一个地方,连接了房子和院子,夏天做完菜,通过窗口直接就端到这个户外,在院子里跟家里人喝茶吃饭,这里又是景观又是生活的地方。

起居室像一个“闸口”,从这儿又分散到各个空间去,卧室、二楼的书房、浴室等等,围绕起居室,所有动线全部给展开。
墙面的砖,咖啡色的木地板都在统一的咖啡色系中
房子色系设定了木质的咖啡色,大的色系系统里边,又有很多的材质的变化——黄铜扶手、窗框等,空间的质感丰富而细腻。
东南角的楼梯处用了玻璃砖,反射光的照到墙面上光影跳跃,上楼梯也变成一处风景。
78岁重庆爷爷造童话小屋,

整座山都是花园

一条
,赞3.1万

2024年,一个名为“耘兮小院”的花园在网上走红,花园的主人是一个来自重庆的,78岁的农民爷爷。

1981年,这位爷爷申请了一块宅基地,自己盖起了土墙房子。住了三十年后,土房出现裂缝破损,一家人把它推倒重建,起了一座红砖房。房子在半山腰,交通工具没法上去,所有的建筑材料,不管是砖、水泥、钢筋,全部需要由马驮上来,再被全家人整整齐齐地码好。

小院称得上隐蔽,重庆山里的地貌本就高低错落,如果从主路看过去,只能隐约看到石头堆成的堡坎和几竿翠竹。但是顺着两边开着绣球的窄窄石阶一路走上去,一下子会豁然开朗:花丛包围着屋子,向阳处、背阴处,都种满了习性相应的鲜花。
64.jpg
花器都是捡来的破烂罐子,但是一年四季,都有轮转的花朵在盛放

院子里的鲜花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而轮流开放。早春时节,是郁金香、洋水仙、雪柳,还有三棵高大的山茶,是四十多年前爷爷亲手栽下的;暮春到初夏,花园里开满了各类月季;盛夏时,可以看绣球,那条“绣球小径”会被蓝色的绣球铺满;秋天的时候,堡坎全部挂满粉白色的菊花。

爷爷去山里“薅”来花材,插花装点房间

一家人聚在一起,翻看老照片

66.jpg

厨房的改造是一个重点,打通了以前的老灶房和主房子。农村的土灶房普遍光线不好,很容易显得特别脏,他们又在所有的房间里面增加采光。原来的墙体因为熏腊肉熏得很黑,他们用胆巴反复浸洗,又用了外墙腻子粉,加上水泥,让基底变得特别牢,然后再刷上了罩面漆。柴火灶油烟要多一点,这样操作很方便刷洗。

IMG_9167.GIF

农村的厨房,也可以宽敞、明亮、清洁,已经成为一家人情感交流的场所

68.jpg

阁楼,是小孩子的“游戏基地”

另一个改造的重点是阁楼。阁楼本来弃置已久,堆满了杂物,夏天特别闷热不透风。他们用老木板重新吊了顶,开了三扇老虎窗,增加了采光和通风。原本的墙上有一个圆形的风景窗,那是当年修房子时爷爷的想法,这次改造也保留了下来。

江苏85后博士花5万,

改造常熟水乡灶间之家

一条
,赞1.1万

85后建筑师陆少波,是一位从江苏常熟农村走出来的建筑博士。2019年,他回乡改造老家的自宅,为父母打造一栋养老房。

69.jpg

IMG_9170.GIF

摄影:肖潇

他以18㎡的灶间为核心,撬动整个271㎡的宅院生活。材料不到1万块,人工费大概是3万多。材料多为废弃旧砖,改造多是“微小的动作”,房子向后退一步,让位于陪伴三代人的榆树、桂花树、水井、洗衣台……如今,父母更频繁地使用灶台做饭,甚至捡起祭祀灶神的习俗。

IMG_9171.PNG

“灶间之家”位于江苏常熟东部的一个小村庄,沿着村落边的道路可往南经由太仓、昆山直抵上海,离上海、杭州等地的交通,都在1-2小时内。村落本身是常熟水乡的一部分,周边有农田环绕,又紧邻工业园区。从景观上说,也是现代化城市环境的一部分。

IMG_9172.GIF
灶间和院子改造后对比(摄影:肖潇)

IMG_9173.JPG

在灶间做常熟特色蒸菜

IMG_9174.GIF

陆少波改造后的灶间内部

整个改造的造价相对较低,红砖基本都是回收利用,来自被拆除的农田棚子。只是增加了钢木混合的亭子和绿色水磨石的水池,跟边上的绿树形成一种颜色的呼应。

IMG_9175.GIF

IMG_9176.JPG

从灶间移步树院
一家人在榆树下吃蒸菜“东乡一品锅”
整个改造的理念,是希望以非常微小的动作,譬如改造一个灶台,一个水井,甚至一扇小窗,一个树池,最终形成一个真正跟家的生活关联的整体。
IMG_9177.GIF
灶间联动着树院、巷院、屋院、树院
IMG_9178.JPG
灶台边储藏间的屋顶去除后,形成内院一景(摄影:肖潇)
格局上,把灶台边上储藏间的小屋顶去除,变成了一个小内院。去除部分屋顶的轻巧动作,让附属小屋的灶间,由原来的尽端空间变成为整个院子的中心,对整个院子的气质带来很大的改变。

原来的巷道变成了一个巷院,原有的大院子划分为树院和井院,这样一来,四个小院子串联在一起,围绕着18m²的灶间。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1 08:47 PM , Processed in 0.07451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