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2|回复: 0

由史泰龙想到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8 08: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史泰龙想到的

观察者网风闻  一洗闲愁十五年
12小时前

几天有个话题是米国军人待遇,今天在首页看到史泰龙,忽然联想起个事来。本来这是个回复,但写多了,单发吧。

一般而言,米国二战军人在米国社会风评最好,地位最高。二战以降,随着米国不义战争、侵略战争、无厘头战争的长期持续,以及60年代反战运动兴起,米国军人在社会上的评价越来越低。另一面,由于米国滥战和资本牟利笼罩一切的现实,其财政也不足以支持米国政府照顾好那么多老兵(都不要说远在海外打仗的老兵,即便是与米国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消防员也是如此,看看米国政府是怎么对待911那批舍生忘死的消防员的)。因此,米国军人无论社会地位还是实际保障,都难以到位。米国老兵的生存问题已经成为米国社会问题之一。

史泰龙最著名、最有社会意义的影片当属《第一滴血》(《洛奇》也可以,但偏向个人励志),其中的反战意义、反思意味充分拔高了这部电影的境界,改变了它单纯爆米花片的地位(跟第一部相比,续集全都是玩笑)。我猜大部分观友应该都看过这部电影,但可能没读过原著小说,原著小说从故事到角色塑造跟电影有很大区别。《第一滴血》原著小说由米国畅销作家David Morrell于1972年写成。小说与电影的主要差别如下:

a1.png

a1.png

a1.png

1.照小说设定,《第一滴血》不会有续集,因为兰博在小说结尾死了。

2.在人物塑造方面,电影里的兰博是满腹心酸,被逼无奈,愤而反击的英雄,是正面角色;而小说里则是被逼咬人,但根本收不住嘴,走向自我毁灭的疯狗;小说里几乎没有正面角色,人人都是互相伤害的野兽。

3.在主题设置方面,电影版主题是反战,这是电影成功的最大价值基础;小说有一定反战意义,但作者是畅销书作家,主要目的是讲一个好卖钱的现代传奇故事,要说精神内核,作者更多是想要借这个故事来阐释人性悲剧。

4.原著小说中是双主角,两条人物线。兰博一条,警长一条。电影里集中塑造兰博,对警长角色做了相当大削减。

a1.jpg

a2.jpg

以下简单谈谈小说情节。这个故事本质上是两代米国老兵,两名战争PTSD患者的对抗。兰博是越战PTSD,警长是朝战PTSD,两个被战场折磨/捏塑出来的精神障碍在俄勒冈一个小镇碰到了一块,从冲突到仇怨,最终成了不死不休的死局。但作者对他俩的PTSD各有安排:

警长名叫提瑟,虽然对战场有痛苦回忆,譬如长津湖,但还是对自己的从军经历抱着自豪和骄傲,他是朝鲜战场训练出来的猎犬。这一点从小说描述警长办公室里陈设的参战优异飞行十字勋章、战时优异服务勋章可以看出。

兰博是前绿色贝雷帽成员,对战场的回忆则只有痛苦,只有悲哀,只想逃避,他之所以漫无目的流浪就是在逃避过往,逃避对战场的记忆。他作为一名米国大好青年,被派到越南参与了一次从头到尾都充满邪恶、残酷、毫无道义可言的侵略战争,所以兰博只有伤痛,只有自责,只有恐惧,在越南战争里被逼成了疯狗。兰博的战争勋章早被他丢了,这场战争对他无任何荣誉可言。

(诸君请注意,这种对比安排是作者的观念,小说里就这么写的,不代表我的认识。按我的看法,米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角色跟在越战的没有任何不同,都是卑劣的侵略战争,米国鬼子被我志愿军打死打疯纯属活该。)

更不幸的是命运安排他俩在一个小镇,以又脏又臭流浪汉和想要维持安宁的警长的不同身份相遇。他们因为各自的烦恼和痛苦而互相刺激、较劲、对抗,不断升级矛盾。期间哪怕有一个人稍退一步,都不会有后来的大悲剧。但俩犟种比着犟,把一件小事情弄成了大事件。

矛盾总爆发是因为警长毕竟有抛瓦,把兰博拘了,在警员摁着兰博洗澡,要强行给他刮胡子时,剃刀把他在越南的惨痛回忆勾了起来,PTSD彻底爆发,简单说疯了(这个桥段电影保留了)。于是兰博大开杀戒,从警局开始杀戮,杀了一名警员之后逃脱(电影里改成兰博只是打翻众人逃了出去,小说里这个警局的所有人后来在搜捕过程中几乎全部死于兰博之手)。

a1.jpeg

a2.png

事情越闹越大,参与捕捉兰博的人也越来越多,最后连国民警卫队、军队都加入了。兰博在逃亡路上把凡是对他有威胁的人员,不问身份统统宰了,此时他的行为已经完全丧失了人性理智和最初的反抗道义。兰博再强也架不住人多,在嫩死很多人、把小镇几乎翻过来、重伤警长之后,他自己也走上了穷途末路。

小说里也有上校这个角色,但上校可不是跟兰博情同父子前来拯救,而是作为训练兰博的军校校长代表军方前来参与对兰博的围捕。但上校对于兰博始终抱着很大悲悯,他开了最后一枪,击毙了兰博,让他归于平静。这里作者的安排很有意味,可能大家都听说过战场上重伤的士兵会要求战友对自己开枪帮助解脱,也可能看过俄乌战场上的真实视频。这是军人的一种仁慈,因为伤者摆脱了痛苦,而开枪战友却可能因此痛苦终身。作者安排上校结果兰博,也就相当于战场上对重伤战友发射的那颗解脱子弹。死于上校之手对于兰博而言,这也算来自同袍的最大慈悲吧。而警长在目睹兰博被击毙之后,也终于伤重而亡。

上校这个角色出场很晚,着墨不多,仿佛只是为了安排一只结果兰博的手,以便收束故事似的。但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上校这个角色并不简单,大有深意在焉。

上校的身份是米军特种兵学校校长,他训练了兰博,把这个米国小伙变成了锋锐的刺刀,趁手的工具,凶猛的斗犬,为了米国及其股东们的各种目的在全世界捅刺、干活、撕咬。但当兰博和警长这样的人耗尽了体力和人性,变得不再锋利、好用、听话之后,甚至会割伤使用者的手时,等待他们的就只有抛弃、销毁、处死。兰博和警长的悲剧本不该发生,但米国的暴戾好战、刻薄寡情、缺乏人性让这种人类相残惨剧成为了可能,为这两个人以及更多这样的人的毁灭早早写好了大纲。所以,说上校是小说第三主角,甚至是最重要人物都不为过,因为他象征着悲剧来源——米国政府和米国军方。

a1.jpg


两名原本素不相识,原本可以有正常人生的米国老兵、普通人,他们都侥幸没有死于各自所属的枪林弹雨的海外战场,却最终以最惨烈的方式横死于自己的国家之内。在一个风景优美的俄勒冈小镇,两个都曾为国拼死效力,饱受战争荼毒的男人不仅没有得到平静、安宁、尊重,反而因为彼此的战争后遗症而疯狂撕咬,不死不休。他们不是死于个人选择的命运,而是死于米国在全球滥用武力而对米国人自身造成的永恒伤痛。

警长和兰博两个老兵都是米国在海外霸权战争中训练出来的枪火、炸药、野兽,在遵照军令全力伤害了其他国家人民之后,终于把这种米国强加给他们的杀戮能量带回了米国,在米国引爆,造成了米国自身祸患。这个逻辑主线是作者对围绕米国老兵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一种担忧,他以故事隐喻来讲述这个能量守恒式的宿命安排。

原著小说最大的反思意义大概就在于《第一滴血》这个名字。意思是一旦人类冲突中开始流了第一滴血,那就止不住,只会以血流成河,大家血都流尽,才会结束。看看世界,翻翻历史,瞅瞅眼下的中东、俄乌,似乎确实如此。

​米国在世界上让别人流了那么多血,终究也免不了为此流尽自己的最后一滴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5-12 12:42 AM , Processed in 0.07343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