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0|回复: 2

当好莱坞不再是“灯塔”,中国文艺界的使命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19 08: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好莱坞不再是“灯塔”,中国文艺界的使命是什么?

汪海林
著名编剧,代表作《铁齿铜牙纪晓岚》《楚汉传奇》

来源:观察者网
2024-07-18 13:56:21

a1.gif 编者按: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电影市场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崛起而迅速扩张。截止2024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放映市场和第二大电影票房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土国产电影逐渐取代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越来越受欢迎,另一方面,中国的影视消费群体对于产品内容、明星业态也有很多不满,期待有更大的上升空间。

6月是上海的“影视之月”,上海国际电影节和上海电视节相继举办。6月30日,观学院线下专题讲座邀请了著名编剧汪海林老师,围绕当下世界电影市场、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和变革以及面对这样的变化,中国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出什么样的改变。以下为演讲视频和文字整理稿。有部分删减。

汪海林:大家好,又见面了。年初我在观察者网《答案》年终秀上演讲,说到好莱坞电影在中国不受欢迎了,被好多人骂,然而我说的是客观事实。

很多人不知道,中国内地市场2023年引进片票房占年度总票房的比例是16%,为10年来最低。《纽约时报》说:“曾经蜂拥观看好莱坞电影的中国电影观众正在逐渐消失。”南加州大学的教授斯坦利罗森说:“一部好莱坞电影能在中国赚到数亿美元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纽约时报》不仅报道了事实,还对好莱坞进行了批评,作出反思。我既没有批评好莱坞电影的内容,也没有要求好莱坞反思,我没有谈内容问题,我说的是市场问题,结果我被很多人攻击,却没有一个人去攻击《纽约时报》。

过去几个月那些破防的朋友们可能逐渐适应了好莱坞电影在中国不受欢迎这个事实了。所以最近我们听到一个论调是:中国如果不能放映更多的外国电影,那么我们的文化影响力会下降,说明我们的多元性不够。

中国观众人在家中坐,“反思”从天上来。事实上,中国加入WTO是有电影市场开放条款的,规定每年不以版权买断的形式进口“分账大片”。一开始是每年10部,后来逐步增加到40部。中美两国签署过电影备忘录,进口的分账大片数量是20+17部,其中17部是IMAX和3D的电影。现在情况是美国自己都凑不齐一年17部的IMAX和3D了。

除了分账大片,中国还开放了批片,如果某部电影即使不在进口分账大片的配额里,但如果进口片商看好,可以买断该电影的中国大陆发行权。比如说泰国电影《天才枪手》、美国电影《敢死队》、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中国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这些都是批片。只要进口片商看好,就可以自行引进,一片一批。



台湾地区电影《周处除三害》引进大陆,作为低成本电影收获了很好的口碑和票房成绩豆瓣

进口批片的元年是2016年,达到了50部。如果有好的境外电影,而且有商业价值,肯定不会被埋没。好的实验电影和纪录片,我觉得目前的展映交流可以基本满足特定观众的需求,但你要求一个某省某县城的文艺青年也能轻而易举地看到最新的欧洲电影,这可能不现实。

美国这个国家在文化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其中最优秀的地方在于它的反思精神。美国不怕国家出现什么问题——麦卡锡主义、马丁·路德·金被暗杀、肯尼迪被暗杀、越战……每一次危机都能引起美国文化界的反思,产生一批优秀的作品,形成思潮,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往前走。

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美国的左翼文化力量,它使得美国充满了自省的能力,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大家可以去看一部电影,叫《特朗勃》,讲的是麦卡锡时期的好莱坞的美国共产党和左派人士受到迫害,坐牢或者被剥夺了拍电影的权利。出狱以后好莱坞有很多犹太人老板图便宜,于是请这些左派人士写稿,但稿费打折,特朗博就答应了。其他美共出狱后听说勃朗特这有活干,就都来找他,于是一群不能署名的美共写的剧本被拍成电影,好莱坞的辉煌就到来了。这里边有《罗马假日》《斯巴达克斯》《正午》《桂河大桥》等等,这些了不起的作品托起了好莱坞,支撑起了美国文化。

a1.jpg

电影《特朗勃》豆瓣


但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美国文化界的左翼力量分化了,其中一部分变成了LGBT的运动的主力,搞身份政治。原本强大的反帝反战追求进步的力量消退了,在9·11以后,美国在政治上把世界各地不同形态的反对力量都当作恐怖主义,随之而来的是文化上原本理性的、进步的、清醒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文化力量坍塌了,分解了,甚至消失了。美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失去它的反思能力。

今天整个西方文明遇到那么多问题和危机,却没有警醒,没有反思,反而进入到一种政治上歇斯底里和文化上自我麻醉的状态。

今天的美国在文化上极为虚弱,你会发现它不再是世界的大众文化前沿地带,美国虽然拥有世界上最高市值的流媒体公司和电影制片公司,但美国不再是最先提问,最先思考的那个人,而是浑浑噩噩地排在队伍的前列,东张西望无所事事的那个人——只顾埋头数钱,在文化上毫无进取心。

好莱坞为什么不行?好莱坞在世界上没有不行,只是在中国不行了,为什么?因为好莱坞不再给我们提供梦想,它不再是灯塔,这一点很重要。

爱和勇气是好莱坞永远的主题。但如今好莱坞的爱体现在哪?勇气体现在哪?因为支持巴勒斯坦,美国大学的抗议示威浪潮不亚于越战时期,美国文化界却没有出现改变社会的强大导向,尽管有凯特·布兰切特这样的明星站出来,但是远远不够——好莱坞不再是一个令人生畏的政治力量,所谓的多元化把正义淹没,学生们基本是孤立无援,犹太资本和媒体控制了好莱坞。

a1.jpg

影星凯特·布兰切特身着黑、白两色礼服走在红毯上,撩起下摆露出绿色,和红毯一起组成了巴勒斯坦国旗的配色

今天的好莱坞声音微弱,他们可以为同性恋婚姻合法化轻松组织几十万人上街,却无法为加沙的儿童改变任何事情,对现实无能为力,也缺乏直面的勇气,这是好莱坞最软弱的时刻,所以还能指望其宣扬的爱和勇气
 楼主| 发表于 2024-7-19 08: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24-7-19 08:26 AM 编辑

美国对世界的解释在今天解释不通了,中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先意识到这一点的人群,我们希望有一个新的解释。关于这个世界应该向何处去,中国人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流浪地球》是这样一个主题。好莱坞不认同的话,那就需要它拿出自己的新解释,原来昂撒的、零和博弈、基督教文明的诺亚方舟那一套宣扬几百年了,你今天有没有新的?没有了,还在重复。世界变化很大了,好莱坞却变化很小。好莱坞总体情况其实看它的财报还可以的,好莱坞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票房收入并不差,只是中国市场不再买账。

所以好莱坞没有不行,只是在中国不行了,在全球第二大市场不行了,好莱坞确实有点不开心。但真正急眼的是一些中国人,痛惜中国观众不能跟国际接轨,不能无差别地接受西方的思想传播,这才是他们痛心疾首的事情。其实没那么复杂,对中国观众来说就是不好看。我们不喜欢看黑人的美人鱼,不喜欢看政治正确的白雪公主,那些奇奇怪怪的审美,千篇一律的英雄叙事,动漫英雄拯救世界看腻了,对照现实看,美国不给世界添乱就不错了,拯救世界这种事情没人信了。可能日本、韩国、台湾还有菲律宾,这些有美军驻扎的地方或者是政府受美国影响的地方,他们必须相信,但中国观众不信。

好莱坞的内容为什么也不行了?

我给大家看一下好莱坞大公司的CEO每年都拿多少钱:最近5年华纳兄弟的CEO大卫·扎斯拉夫拿了4.98亿美元;奈飞创办人兼总裁拿了2.09亿美元,CEO拿了1.92亿美元;迪士尼CEO拿了1.9亿美元;新闻集团和福克斯的董事长是1.74亿美元,康卡斯特的CEO是1.70亿美元,派拉蒙现在是1.52亿美元。另一边,去年演员工会罢工时,这些CEO们一是拒绝保护演员免受AI取代。二是拒绝提高演员工会成员的最低工资,以跟上通货膨胀。三是拒绝再分享公司收入的2%分给演员。

其实早在20世纪的20年代,好莱坞疯狂的收购就已经完成,它基本由一些垄断的大资本控制。阿尔泰斯公司(摩根旗下),通用电气公司,雷曼兄弟银行控制了派拉蒙。通用电气公司与阿尔泰斯公司(摩根旗下),大通银行(洛克菲勒旗下)控制了20世纪福克斯。通用电气公司(摩根旗下)控制了华纳。帝雄里特银行,大通银行(洛克菲勒旗下)控制了米高梅。

大通银行(洛克菲勒旗下),基尼尼银行控制了联艺。基尼尼银行,标准投资公司控制了哥伦比亚。标准投资公司控制了哥伦比亚环球。美国广播公司(洛克菲勒旗下),美国无线电公司,阿尔泰斯公司(摩根旗下)控制了雷电华。

好莱坞最大最有影响力的8大制片公司被资本瓜分,早在上个世纪就完成了。华尔街的资本大鳄们控制这些制片厂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债券融资、股权融资、银行贷款等,充分利用了那一时期各大制片厂因为自身扩张的欲望,而对大额融资的渴望。

面对今天急剧变化的世界,好莱坞有些茫然无措。相当一部分来自华尔街的CEO们,他们是根据财务报表安排生产计划。降低风险是财务投资人最关注的问题,拍什么电影风险最低?那就是经典IP的续集。于是我们看到《复仇者联盟2》《复仇者联盟3》《复仇者联盟4》《速度与激情7》,《速度与激情8》和《速度与激情9》。在拍续集这件事上,好莱坞的CEO们充满了激情,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他们几千万的年薪。因此他们自然不会去研发新的内容。没有创新,没有突破,电影就必然失去它的吸引力。

真正将好莱坞时期推向辉煌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新好莱坞”。还有4个代表性的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拍出了《教父》、马丁·斯科塞斯拍了《出租车司机》、卢卡斯拍了《星球大战》,还有拍了《侏罗纪公园》的斯皮尔伯格。这4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是20世纪40年代生人,在电视媒体的支撑下成长,通过电视拥有了最初对电影的了解和视听语言的感性认识,又在正规的电影艺术院校接触到的欧洲新现实主义和新浪潮,并且受到了严格的学院派训练。

a1.png

四位在80年代及以后的很长时间给好莱坞带来巨大影响力的大导演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他们对僵化保守的好莱坞体制不满,但是他们又能够辩证地看待美国的电影传统,勇于借鉴融合创新。他们给好莱坞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好莱坞的变革必须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对时代做出强有力的回应。

目前从资本构成到人文环境,好莱坞都缺乏突破的能力,我们也没有看到会产生新的好莱坞的可能。最近美国两个总统候选人的辩论让美国人心都凉了,可能我们要亲眼见证美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逐渐衰退的图景,伴随的是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文化正在逐步丧失其统治地位。

再说说内娱。有一次我出差坐飞机,我从厕所出来发现回不去座位,有六个“便衣”站在两个过道里把住了六个点,他们一脸严肃,虎视眈眈地看着每一个乘客。我想:莫非公安部红色通缉令的罪犯跟我坐同一个航班?我很想举手提问:请问我可以替你们做什么吗?飞机起飞以后发现不是红色通缉令的罪犯,而是流量明星,那六个人不是便衣警察是保镖。下飞机的时候保镖对我格外开恩,说“你可以先走”,于是我就感激涕零地走了。

当然你可以辩解说因为这些流量明星太火了,粉丝买光了他们身边的座位,为了避免混乱经纪团队也是没有办法,“不是他自己要前呼后拥,是粉丝真往上扑”等等。但这一切难道不是流量明星的模式造成的吗?这个模式不正是造星者追求的结果吗?是你们制造了这种关系。

a1.jpg

明星在保镖的簇拥下现身机场,周围挤满了接机的粉丝

李雪健、陈道明、葛优出行,他的粉丝为什么不扑他们?他们的敬业精神,我们的年轻演员为什么不学?却互相攀比谁的保镖多,谁的保姆多——我寻思好莱坞也不这样啊,大明星很多是没有助理的。

我入行早,到现在我都很怀念原来全组坐在一个大巴车上,大演员小演员在一起谈戏,大家挤在一起吃盒饭。现在呢,搞得跟旧社会一样——五个演员,五个房车,拍完各回自己的房车上,互相不聊天,每场戏副导演把演员从各个房车叫下来——原来平等的、共同协作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创作氛围已经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是封建等级制和畸形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前几年流量明星在To B的市场、就是卖给平台的部分是有号召力的,To C的市场不行。一个流量明星可以迅速地吸引几万粉丝引爆演唱会,但是电影需要的不是几万几十万人,是百万千万计的,所以流量明星出演的电影的票房天花板基本上是4亿。但是现在有新的流量明星改变了这一现状,一些流量明星开始对高票房有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目前我无法判断这些高票房电影与流量明星本身的关系,就是说哪些票房是他们直接带来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流量明星在电影的融资宣发阶段已经显现出了巨大的优势。虽然我一直在批评流量明星,但是我必须承认他们在改变原来的商业片的构成要素,但他们代表的仅仅是一个个例还是一个新的趋势,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观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9 08: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24-7-19 08:29 AM 编辑

之前有个腾讯的男编导采访我,我说“公鸡要有公鸡的样子,母鸡要有母鸡的样子”,就被中国互联网媒体群起攻击,把我塑造成保守落后的性别刻板印象者。2021年的时候,鹿晗在一次公开的采访中说,“化妆不应该分性别”,根据2021年的市场信息,中国在男性化妆品的增长率是世界第一,而最大市场份额都是韩国化妆品牌,天猫上面男性眉笔的销量,2018年比前一年增长214%。

韩流针对中国的文化输出属于“打蛇随棍上”的一条龙营销手段——爱豆作为营销先锋,大量地代言男性化妆品,在女性化妆品市场饱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帮韩国商家进一步占领中国市场,其实就是这么回事。他们告诉你,你原来认为很傻的样子其实很酷,因为时代变了。

说到底什么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什么审美变化,那为什么美国和俄罗斯甚至意大利、法国都没有显著的男性化妆品增长,在中国却刮起的男性阴柔风——“阉割”不是目的,“阉割”以后挣钱才是目的。

a1.jpg

韩国的男性护肤品和化妆品一度成为消费增长点视觉中国

好消息是因为萨德的原因,韩流在中国被抵制,男性化妆品市场立刻出现肉眼可见的增长减缓,尤其是广电系统反对“娘炮”的相关文件,蔡徐坤都留起了大胡子。三年前的相关措施应该说起到了一定的刹车作用。

但另一方面,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事情变成了本应文化上的问题文化解决,但我们文化界人士不出来,怕现在的网络、怕粉丝怕舆情,就只有对方在大肆宣扬,最后搞得政府出面解决,一刀切。本来应该是文化上去压制它,现在只能靠行政上去压制它,文化界自己干吗去了?

政府的管理往往很简单,出文件“不许”。所以我们文化界、影视界对一些现象要自己形成交锋争鸣,我觉得你不对我就批评,我批评错了你批评我。很多事情是整个社会觉得这个行业自己没有规范的、没有规矩、没有是非观。“你们自己的行业不管,我们只好呼吁政府来管。”理想的状态是管文化的人自己要有文化,搞文化的人自己要有责任。

最后我想谈一谈电影的制作。国内总有人说好莱坞是剧本是流水线,其实那是骗人的。你如果看见流水线了,比如几个编剧在那画图表,还在那讲“人物弧光”那是为了告诉投资人,我们这有风险可控的质量保障体系——我就曾经在迎接投资人考察时充当过这种演员。电影创作到目前为止依然是风险巨大的手工劳动,电影是工业,但创作还是手工劳动。AI写剧本热过一阵,现在也回归正常了。

电影的独特性在于它是艺术品的特质,但它又是工业产品,这是一个巨大的矛盾。这跟艺术瓷厂特别像,又是搞艺术,又是搞生产——创作部分是手工劳动,生产部分是大机器生产。

对于电影产业的认知,很多人都有个过程,包括我。以前我想当然地认为电影要走人文主义路线,不能依靠工业技术,对电影的工业化不觉得是个紧迫的战略问题。直到《流浪地球》的出现,我才马上意识到作为制造业大国,工业大国,要利用我们的产业集群优势,进行电影产业的工业化整合升级,形成中国电影在产能基础上的产业优势,运用我们不断提升的科技能力,追赶甚至引领电影的技术革命。

电影技术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大量依靠云计算、云储存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技术运用和人工智能在制片过程特效生成中的运用。这在科技落后、工业化程度落后的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的。中国大有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成为电影产业大国。当务之急是内容生产需要迎头赶上,虽然市场、产能、科技均呈现出日益增长的优势,但精神表达远远没有达到电影强国的基本要求,软实力是我们最大的短板。

今天面对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通过电影作出反应?有的人说电影会消亡,我一直觉得不会。家庭影院再发达,我们还会在一个规定的时间赶往一个场地去集体观看电影。因为人类有扎堆的本能,是群居动物。比如一个地方如果体育运动很发达,就会有几万人聚在一起去看比赛,比如欧洲杯,美洲杯。体育不发达,比如台湾地区就喜欢选举,几万人聚在一起喊口号,反正要扎堆。有些地方每样都要,比如美国,选举、体育、音乐会、电影他都要扎堆,也比如中国的春运,就没见过比美国和中国这么爱扎堆的人了。

所以有这样的基础,中国电影、中国足球都一定会好的,谢谢大家。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11 10:50 PM , Processed in 0.03077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