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发生的襄樊之战是三国历史上最让人不忍卒读的一段。关二爷在这一年的高位陨落不仅改写了整个三国走势,同时还掐灭了汉室复兴的最后一点希望。
关于这件事,人们一般归咎于二爷“大意”或者是鼠辈无耻。可实际上,关羽在这整件事上并没有任何“大意”成分,吕蒙的白衣渡江也远没有大家想的那么重要。因为,历史的走向是多方博弈下的综合结果,单纯地把某件事的成败归咎于某人,这是一种思维懒惰。
荆州事件的缘起,应该从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说起。
汉代的荆州共有七郡,区划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湖南、湖北外加河南的南阳市。其中又可分为北三郡(湖北):南阳、南郡和江夏。南四郡(湖南):零陵、桂阳、长沙和武陵。
其中又数南阳郡实力最为雄厚,拥有一个市吊打一个省的实力。毕竟那是光武皇帝的龙兴之地嘛!
但在乱世开局的时候,这个荆州一哥遇上了一个非常不靠谱的市长:骷髅王袁术。在袁大爷持之以恒的祸害下,南阳两百年的底蕴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被败光了。
加上荆州领导刘表一直都对恢复南阳经济不上心,只是单纯把它当成一个防御北方威胁的战略屏障,先是交给了张绣,张绣降曹后又交给了专业看门二十年的刘备。
南阳衰落之后,荆州的实力担当就落到了南郡的头上。南郡的汉水襄樊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军事重镇,可以抵御来自北方的威胁,而该郡大部分地区又处于江汉平原之上,物产丰盛。
以山区居多的江夏扮演的角色,则是荆州的东大门,负责防御来自长江下游扬州方面的威胁。刘表时代,这座防盗门的保安就是孙家的杀父仇人黄祖。孙家两代人数次死磕江夏都无功而返,直到赤壁大战爆发前几个月才勉强拿下了黄司令的一血。
至于荆南四郡,无论在经济价值还是军事价值上都是打酱油的存在。
赤壁大战爆发前,曹操拥有除江夏外的荆州六郡。
战后,老曹很果断地放弃了长江以南的荆南四郡,毕竟制江权不在你的手上,那四郡就是一块飞地。
刘备集团则趁虚而入扑了上去,把曹老板吐出来的骨头叼在了嘴里。而作为赤壁项目主办方的东吴则分到了最肥的南郡,东吴方面为了吃下南郡,跟曹仁死磕了一年有余,还差点搭上了周都督一条小命。
南郡落到东吴手里对刘备集团是极其不利的,因为荆州入川的主要通道宜都、夷陵都在南郡辖区之内。刘备要从荆南入川就只能翻越雪峰山、乌蒙山这些物流死地了,想想都知道不可能的!
周都督生前一方面想着弄死刘备,另一方面又想着攻伐巴蜀实现两分天下的宏图 ,真是一点活路都不给刘备留啊。
周都督死后,刘备向小舅子提出借南郡安身的想法,当时东吴在荆州、扬州(合肥)两线作战,局面比较吃紧。而孙权的主攻方向是合肥,正好也需要刘备来帮他挡住荆州方面曹军的压力,于是便在鲁肃的撮合下达成了这桩交易。这就是所谓借荆州的由来。自此荆州七郡,刘得其五,曹、孙各得其一。
这件事从经营的角度看就是孙氏集团在给刘氏小作坊注资。而且人家孙氏的持股比例还不小啊,毕竟荆南四郡绑在一起都不及一个南郡重要嘛!
当然,刘备方面也不白拿。作为首期押金,刘备在借荆州的同年允许东吴军队通过荆南四郡灭掉了交州(两广)。
自古以来从北方入粤只有三条固定道路,前两条道路是在江西的赣江上游翻越大庾岭或者骑田岭进入广东,这两条道路的交汇点就是今天的韶关。但由于需要翻山越岭,物流成本很高,一般都不会选它们的。
而第三条道路就是从湘江穿过秦始皇修建的灵渠进入珠江支流漓江,然后顺江而下直达广州。
因此,在地缘上,交州本质上是荆南四州的附带红利,本应该由刘备占领的。现在他把这个红利让给了孙权。
可这也附带埋下了一个隐患。地图上看,交州跟东吴是接壤的,但实际上是块飞地。孙权要想把交州跟本土无缝连接就得拿下荆南四郡的湘江大动脉。
在孙权方看来,南郡是我借给你的本金,利息当然就是荆南四郡。你刘备拿下四川这个大项目之后是不是就该还我这笔高利贷了?
可老赖刘备表示,债我认,但我现在资产还太少,等我把品牌做到凉州再还给你吧!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
孙权见此只好退而求其次,本金就先不用还了,先把利息还给我吧!湘西的武陵郡那穷地方我就不要了,只要湘江流域的三郡。
可关二爷表示,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史载:“遂置南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
这事蜀汉确实干得不厚道。孙权大怒,御驾亲征,鲁肃在益阳挡住关羽主力,吕蒙带兵偷袭三郡。最终双方以湘江为界,孙权把打下的零陵郡还给刘备,独得桂阳、长沙两郡。自此,荆州七郡中,曹得其一,孙、刘各得其三。
湘水划界后,荆州再次恢复到了曹刘相争,东吴看戏的局面。此后,孙权继续把主攻枪口对准合肥,并没有在荆州方面再有什么动作。
可发生在公元219年的襄樊战役却打破了这种局面。东吴方面乐于看到曹魏跟关羽两虎相争,但他们绝不乐意看到一只老虎打死另外一只老虎。
因为荆州所在的长江中游,对江东所在的长江下游,天然就具有地缘上居高临下的优势。当荆州三足鼎立的时候,这种威胁永远只能存在于理论上。借关羽几个胆子,他也不敢在曹魏尚存的情况下去打东吴的主意啊!
可水淹七军的时候,曹魏荆州军区总司令曹仁已经危在旦夕,随时都有完蛋的风险,“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
一旦曹仁完了,那孙刘在荆州再起烽火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因此对于东吴方面而言,出手偷袭荆州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可关羽也绝不是传说中的“大意”之人,人家曹魏方面给这位死敌的官方认证可是:蜀小国耳,名将唯羽。这种人怎么可能是糊涂虫?
东吴方面之所以能偷袭成功,不是吕蒙白衣渡江有多么出其不意,更不是关羽被吕蒙诈病和陆逊的信件忽悠。
实在是蜀汉各方面弊病的一次总体性爆发所致,跟关羽本人没有多大关系。
要弄清楚这件事情,我们得先来说说樊城战役爆前一年发生的一件事:宛城侯音叛乱。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通常我们都习惯性地把荆州问题的焦点聚焦在孙刘两家身上,事实上荆州真正的热点是曹刘之争。
从公元210年借荆州开始,到樊城战役爆发的10年间,关羽一直都在跟曹魏荆州战区的负责人乐进、曹仁大战不休。
由于连年征战,曹魏占据的南阳郡被盘剥得最严重。公元218年,当地豪强侯音聚众造反,最终被曹仁平定。“南阳吏民苦繇役,冬,十月,宛守将侯音反。春,正月,曹仁屠宛,斩侯音,复屯樊。”
牛顿告诉我们,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既然曹魏的荆州战区因为连年征战搞得民不聊生,那关羽治下的荆州肯定也不遑多让啊。
这么多年,关羽的兵马钱粮从哪来的?肯定得是世家大族啊。
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荆州那帮世家大族是很保守的,他们没有什么进取的志向。刘表老先生一个单骑入荆州的孤胆英雄,最终变成了一条守户之犬。归根到底还不是因为这帮人的掣肘吗?
你关羽跟曹魏天天打,日日闹,最后买单的还不是我们这些岁月静好的小民吗?
那荆州士族为什么愿意买了这么多年的单呢?因为豫州入川,荆楚人贵啊!
刘备集团大部分骨干干部可都是人家荆州士族提供的人才。刘备集团做大做强,他们也有好处。
荆州这群家伙跟刘备集团的关系可以追溯到老刘在新野当保安时期。
他们最先派去入股的人,就是那个一言不发的徐庶,这是个寒门子弟,亡命游侠,死了也不可惜,权当是投石问路吧 。
接着被丢出去的人,是被他们包装成卧龙的诸葛亮,这是个落魄豪门,稍微比徐庶值钱那么一点点,也算是追加投资了。
赤壁大战后老刘开始初露峥嵘,荆州士族又一次追加投资,这次才是根正苗红的荆州士族:凤雏庞统。
这老哥才是荆州士族真正的利益代言人啊,庞统的加入也是荆州士族对刘备集团全面注资的标志。
诸葛亮又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又是奉命于危难之间,累生累死才在刘备集团混了个军师中郎将的头衔。可人家庞统啥也没干,人一上任就是这个待遇,这背后的能量你细品。
可天不遂人愿啊!庞统在攻打刘璋的过程中不幸意外阵亡了。庞统的死亡对刘备集团的影响,远比大家想的要严重。
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打败曹操,刘氏集团正式上市。可让人切齿的是,刘备的董事会里头,一个荆州高门的代表都没有。
关羽、张飞、赵云是元从派,法正、李严是四川东州派,像诸葛亮、黄忠、魏延虽然都是荆州人,可他们的成分都是寒门呀!像费祎、蒋琬这些荆州高门想要取得统治权,还得等到诸葛亮死后。
无代表不纳税啊!老刘你太不厚道了 。
从这一刻开始,荆州高门就已经跟刘备集团决裂了。而且他们也不怕刘备事后清算,你手下的中层干部都是我的人,你敢动我一个试试。
开战前,关羽为了防备东吴偷袭,在边境设置了很多斥候跟烽火台,白衣渡江可以出其不意拿下那些不能移动的烽火台,但他没办法拿下那些游弋不定的斥候呀!
那东吴是怎么悄无声息地杀到荆州的呢?在攻打荆州重镇公安的时候,东吴派了一个叫虞翻的人劝降公安守将士仁时说了这么一段话:“将军士仁,在公安拒守,蒙令虞翻说之。翻至城门,谓守者曰:‘吾欲与汝将军语。’仁不肯相见。乃为书曰:‘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知得知失,可与为人;知存知亡,足别吉凶。大军之行,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举;此非天命,必有内应。将军不先见时,时至又不应之;独守萦带之城而不降,死战则毁宗灭祀,为天下讥笑。”
士仁同志,不要挣扎了。你们的侦查系统为什么全面瘫痪,心里难道还没有点数吗?荆州大族已经把票投给了我们大东吴啦,得士族者得天下的道理你不懂吗?赶紧倒戈卸甲,以礼来降!
与糜芳不同,这个士仁其实是被动投降的,而且他还想过挣扎一番:仁得书,流涕而降。翻谓蒙曰:‘此谲兵也!当将仁行,留兵备城。’遂将仁至南郡。南郡太守麋芳城守,蒙以仁示之,遂降。
由此可见,真正决定荆州局势走向的不是关羽,不是糜芳,更不是士仁,而是这帮荆州士族。只要他们铁了心引狼入室,就算糜芳不叛,就算关羽亲自坐镇,也是没用的。
三国各路政权中,蜀汉可谓是对寒门最为友好的一个政权。也正因如此,刘备蹉跎一生也没有一个高门大族愿意投资他。好不容易获得了荆州士族注资,最后还是因为分红问题闹掰了。可这也许正是蜀汉的可爱之处吧,如果没有这份浪漫,那它跟向士族全面妥协的曹魏、东吴有何区别?
参考文献
方北辰:《三国志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
(作者:浩然文史·西北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