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队也给了我很强的荣誉感。当时队里很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迎宾、送宾。如果有国外的领导人来了,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旁边一般会有人跳舞欢迎,我们宣传队就奏乐。常常正在上课呢,学校喇叭里就喊,“宣传队成员,请你们马上到操场集合,今天下午三点到首都机场迎宾。”我就在其他五十多个同学羡慕的眼神里走出教室。迎宾结束之后,又在他们的“注目礼”中昂首挺胸地走回自己的座位。
迎宾演出的曲目是固定的,一般是《白毛女》选曲《大红枣儿香又甜》和《红色娘子军》选曲《军民团结一家亲》。我们用这两首曲子欢迎和欢送的人很多,其中有非洲的扎伊尔共和国(后改名刚果民主共和国)总统、前南斯拉夫总统,还有一些其他国家的领导人。
当时看电影前,都会在正片前放半个小时的新闻简报,播报这一个时间段发生的国家大事。外国领导人来访华当然也是大事,我有好几次出现在新闻简报的画面里,父母和邻居都能看见,我能也在简报中看见自己。这当然是十分自豪的事情。
因为没什么基础,我在宣传队最初负责打鼓。我不爱打,相比其他乐器它太不耀眼了。但很多年之后我才意识到,打鼓培养了我的乐感。如果我的鼓打不准,队里很多乐器就乱了,所以鼓点一定要准。节奏感是学习很多乐器最先要掌握的一步,相当于我在没那么心甘情愿的状态中,先锻炼了自己的节奏感。
后来,我还在宣传队学会了吹号和拉胡琴,我觉得相比起打鼓,这两种乐器好像更上了一个台阶。但口琴最方便,我总会随身带着一把口琴。我们那时候每年要专门抽出时间来进行野营拉练,先到大本营集合,然后像小兵一样背着包、戴着帽子出发,“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我记得第一站是走到大红门,然后要一直走到大兴县。路上同学们走累了,我就开始吹口琴,全班同学跟着一起唱歌,提振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