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背后的食物
这个是《吃的1》里的另外一个选题,叫做「Business Lunch」。简而言之,就是想去看看各行各业的人中午都在吃什么。第一期的主人公是珊珊在西单剪头发时认识的一个发型师,我们就让他拍一个星期的饭。这个就是在2014年5月,这个发型师一周里吃的所有的东西。「Business Lunch」后来还开展了一个微博征集。下面这是我们收集到的一个公交车售票员的Business Lunch。因为这个阿姨只在早高峰和晚高峰出车,所以她有时间在家里做饭,并且和老公下馆子。这是一个咖啡师的Business Lunch。咖啡师虽然表面比较光鲜,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食无定时定所的职业。特别饿的时候只能拿一块蛋糕来充饥,或者是下班之后去暴饮暴食。
其实最初在做这些选题的时候,我们都没有意识到它们其实都是跟食物有关的。后来李珊珊一拍桌子说,既然跟吃的有关,那我们就叫「吃的」吧。在家如果你饿了,你会问“妈,有什么吃的吗”。我们都觉得“吃的”是中国人最能明白,也是其他语汇无法替代的一个词语。而「ReallyWant」更像是我们做这个艺术项目的本意——不断去探讨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想吃什么、为什么。重要的不是他吃了什么,而是背后的这个人。
胡同故事 & 的士之家
2014年9月,《吃的1》出炉之后,读者来信如雪片般飞来。这些都是我们的读者收到《吃的1》之后,自发发给我们的一些返图。
而也许是感到了强烈的共鸣,很多读者甚至直接在我们的微博私信里发来了他们自己家的故事。
这个就是2014年的年底,我们收到一位叫大静的读者发来的她们家的故事,以及我们跟大静的线下见面。
她从小在一个胡同的四合院儿里长大,当时是全家十几口人生活在一起。虽然现在搬家了,但她一直忘不了那段时光,希望「吃的」能把它讲述出来。
于是大静就成了我们《吃的2》里面的一位主人公,协和胡同26号就是她家当时的门牌号。
这个是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大静手绘的她家四合院的平面图。
后来我们就邀请了艺术家烟囱,大静记忆中的协和胡同26号用插画还原了出来。
我们还记录了这个四合院里不同代际的人各自都喜欢吃什么。
比如30后的爷爷喜欢吃花椒芽儿,而且会把咖啡叫“卡啡”。奶奶因为从小在牛街生活,所以很喜欢吃羊蹄儿和一些回民小吃。
60后的爸爸和妈妈非常喜欢做各种面食,比如糊塌子、贴饼子,而且爸爸还很喜欢喝白酒。
80后的哥哥喜欢吃太阳锅巴,90后的大静喜欢吃多菲角。
我们还保留了一些中国人一看就能会心一笑的细节。比如把可乐装在高脚杯里显得很高级,或者是扁豆炒肉有一年没做熟,全家中毒了。
夏天的晚上,大静全家人会在小院里吃西瓜、吃饭,而且还会用一个坏了的望远镜去看星星。
院子里有一棵40多年的石榴树,所以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跟石榴树的合影。
里面还有一些只有当你长大之后才能体会到的五味杂陈。比如很多读者说看到照片背后的“刘小静一岁”,眼眶一下就热了。
《吃的2》里,我们把第一本的「Business Lunch」做了一个扩充,扩充成一个非常完整的调查「的士之家」,就是去看看出租车司机每天中午都在吃什么。
而的士之家就泛指那些,以出租车司机为主要客户群的街边小餐馆。
我们实际去探访才发现,的士之家也是有很多种形态的。比如这种全自助式的小食堂,这里的饭、烙饼和汤都是可以免费续的。
这个深夜饺子棚白天没有,只有晚上才会出现,可以说是真正的快闪店。
还有这种我们称之为「夜间Bistro」。它坐落在一个的士村里,客户一般都是出租车司机。因为他们收车之后才会来这个地方吃,所以除了快餐,这里还有一些像锅仔之类的大菜。
而且这个时候司机已经可以喝酒了,所以这个餐馆里还有可以存酒的地方。大家看到这上面写的一些字迹,其实是他们的车牌号。
的士之家是一种因为人的需求而逐渐磨合出来的餐饮模式。而我们通过关注的士司机在吃什么,其实也是在关注这群人背后的生活状态。
饺子邻居是个好人
除了艺术出版,「吃的」还以线下活动的形式做过很多的艺术行为。这是我们做的第一个艺术行为活动,叫「饺子大楼」。
一切的开始,是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包了饺子。这是我第一次和除了家人之外的人包饺子,才发现,原来每个人包的饺子都是不一样的。我因此产生了一个想法——想要收集100个人包的饺子。这个就是饺子大楼的样子。它有三面,我们把它分成了ABC座,一共有150个房间。包一个饺子你就能入住这个饺子大楼,你还可以得到一张房产证和一个饺子大楼的钥匙圈。我们还准备了一个包饺子的工具箱,里面放满了我们认为可以包饺子的内容。当天用的馅料一个是我妈妈调的,还有一个是珊珊妈妈调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新奇的内容,比如糖蒜、咸菜、小馒头等等。我们在线上提前发了一个“上门收饺”的征集。所以我们当天就是这样带着饺子大楼和饺子的工具箱,在北京城里上门收饺。除了收集到各种各样的饺子,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也见到了在北京生活着的年轻人住的各种各样的家。比如说这个女生,她和朋友住的地方是在三楼楼顶另外搭建出的一个空间。房间的地板完全是玻璃的,上半层也是玻璃的。她们两个就住在这样一个半透明的空间里。除了一些年轻人的家,我们还去了一些公共场所,比如在肯德基遇到了一个小女孩,她也是直接包了一个饺子入住了。这个就是大家包出来的各式各样的饺子,包括入住饺子大楼的样子。
每个人还可以在饺子的房产证上写一些话。这是一个小女生写的,她说,希望我的饺子邻居是个好人。后来包括一些老人、小孩还有一家人都住进了饺子大楼。这个是饺子大楼的住户,把钥匙圈挂在了他们真实家的钥匙上的照片,我想,这就是现实生活和艺术的一种互文。也有很多人问我们,饺子大楼住户包的那些饺子去哪了呢?其实是后来因为一次意外,这些饺子全部被慌乱地处理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