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5|回复: 0

祖国这么强大 是什么把一个爱国者变成“带路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6 09: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祖国这么强大 是什么把一个爱国者变成“带路党”?

文章来源: 老杨到处说
于 2024-03-06 00:10:55
j423.jpg

少镭认为,本来,伍子胥没有任何理由不爱楚国。

1,用「带路党」来给伍子胥定位,有点现代感;

2,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教育都是与生俱来的,根本就不需要立法加以强制性规范,伍子胥从楚国跑到吴国,至今也没有人怀疑他的爱国主义情操,也不需要立法加以强制性规范,这一点现代人反而不如古时候。

3,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不需要立法教育,这是传统文化基因所规定的,而不是强迫灌输的;

4,伍子胥换在现在,会不会因为鞭尸之举而被双规或法律惩治,不得而知,可以加以天马行空的想像。


本来,伍子胥没有任何理由不爱楚国。

伍家,楚贵族,既得利益者。伍子胥曾祖伍参、祖父伍举,辅助楚庄王称霸,功不可没。父亲伍奢,是楚平王的太子太傅,很得太子建的爱戴。哥哥伍尚,已贵为大夫,如没意外,青年伍子胥也将成为大夫,为建设一个强大楚国而努力奋斗。

没想到,灭门之灾来得那么快。

楚平王为跟秦国搞好关系,派太子少傅费无极入秦求亲。秦景公答应了,指了一个公主给楚太子。

费无极跟伍奢本来都是太子建的老师,只是伍太傅比费少傅要高一级。费无极性格阴坏,太子建不喜欢他,他对太子建和伍子胥一直怀恨在心,从秦国出使回来,便对楚平王说,秦国公主绝美,给太子建太可惜,大王您应该自己留用,再给太子娶一个就是了。

这种话,换一个有点人样的君主,费无极死一万次都不够。但他敢这么说,肯定也对平王了解得透透的。

果然,平王一听两眼放光,真的就把儿媳妇给截了胡。

费无极又说,太子留在宫中很危险,不如派他去守边。

正中下怀,太子建就这样被赶到边疆去。

费无极还说,伍奢大权在握,迟早要跟太子里应外合,你不弄死他,他就会弄死你,全家都不能留,特别是他俩儿子,都不是省油的灯,一定要斩草除根。

平王就把伍奢关起来,然后派人到伍家,对伍尚和伍子胥兄弟说,来,你父活;不来,你懂的。

猜这时候伍子胥在想什么。

一国之君,怎么可以无耻到这种地步?难道这就是我伍家几代为之呕心沥血的楚国?

哥俩一商量,伍尚去当孝子陪父同死,伍子胥踏上逃亡之路,寻找为父报仇的机会。

从此,满腔报国志变成一心报父仇。离开楚国之后,伍子胥风餐露宿,一夜白头,曲折走线,乞讨续命,才活着进入吴国。

楚国叛臣的到来,让吴王僚很高兴,收留了伍子胥,还给他高官做。伍子胥也尽心尽力为吴国出谋献策,包括用暗杀手段,辅助更强势的吴王阖闾上台,得到绝对信任,被封为“行人”(负责外交),成为吴国最高智囊,为吴国制定有力的外交政策,特别是怎么制约楚国的战略方针,怎么克制楚军的战术思想。

没想到,入吴第五年,伍子胥又一次遭遇晴天霹雳——楚平王死了。

《吴越春秋》载,伍子胥听到这消息,坐在家里哭起来。到了《东周列国志》,冯梦龙演义为“伍员闻平王之死,捶胸大哭,终日不止”,甚至“一连三夜无眠”。

按一般人的理解,伍子胥父兄被害,费无极是罪魁祸首,楚平王听信他的谗言,才戕害忠良。

伍子胥要是这么想,他就不是伍子胥了。

如果不是平王色令智昏,丧德、不仁、无耻,费无极怎么害得了伍家?

可这样的荤君,偏偏得了善终。他儿子、刚继位的楚昭王(那位秦国公主所生)也没半字为伍家平反之意。

所以,按《吴越春秋》的说法,伍子胥哭着说:“平王卒,吾志不悉矣!然楚国有,吾何忧矣?”平王死了,我的愿望实现不了。但只要楚国在,我还担心什么?

言下之意,父兄被害并不仅仅是平王跟费无极的事,楚国上上下下,从朝廷高官到平民百姓,都要承担责任。因为他父兄被害时,满朝公卿,包括楚国的文人、普通百姓,竟没有一个站出来为他们说句话。

不要说那时候的老百姓没有这种意识。《吕氏春秋》载,楚平王死后没多久,费无极被杀,就是因为他又陷害了另一忠臣,民怨沸腾,其他官员也纷纷指责当时的令尹(相国)子常不作为,子常才杀了费无极以平民愤。

伍子胥肯定会联想到,他父兄被害时,民怨在哪儿?

这时候,谁要是敢跟伍子胥说,民怨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他肯定回你一句:“城破的时候,没有一块砖是无辜的。”

伍子胥的努力没有白费,吴国日益强大。经过几次小型的试探性战争之后,终于,吴王阖闾九年(前506),时机成熟,吴王御驾亲征,伍子胥带路兼指挥,对楚国发起最后一击。吴军势如破竹,曾经强大的楚军原形毕露,节节败退,吴军很快围住了楚都郢,楚昭王弃城而逃,伍子胥率吴军冲进了郢——这个曾经是自己祖国首都的地方。

此时,距离伍子胥逃离祖国已过了十六年,但仇恨有增无减。平王已死,他儿子昭王早就在城破之前就逃亡了,伍子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这是《史记·伍子胥列传》的说法。《吴越春秋》还给伍子胥加戏,说他左脚踩在平王肚子上,右手把他的眼珠子抠出来,骂道:“姓熊的,让你听信谗言,冤杀我父兄,睁开你狗眼看看,我伍子胥掘墓鞭尸来了!”

对自己曾经的“祖国”,曾经的君王,这么狠的报复,会不会太过分了?

伍子胥的好基友申包胥就是这么想的。

申包胥也是楚国王孙。《左传·定公四年》载:

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

伍子胥逃亡时,对前来送别的申包胥说:“你等着瞧,我一定要颠覆楚国。”申包胥说:“加油!你能颠覆楚国,我也一定能复兴楚国。”

《史记》基本照抄这一段,但司马迁把申包胥的“勉之”删了。

这一删就没劲多了。

申包胥对伍家的遭遇,肯定抱同情态度,听说伍立志报仇,他先表示理解,并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为他加油。但同时,他又是王孙身份,所以也表明他的立场,你要是真能颠覆楚国,我就能复兴它。

公与私,情与理。吾爱吾友,吾更爱祖国。

吴军攻入楚都,申包胥跟着楚昭王逃亡。听说伍子胥掘墓鞭尸时,他怒了,派人回郢都谴责昔日好友:

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史记·伍子胥列传》)

你这样报仇实在太过分了,你以为兵强马壮就可以逆天吗?老天爷要是怒了,您人马再多也没用。您原来是平王的臣子,如今这么侮辱死人,这难道不是伤天害理到极点了吗?

伍子胥如是答:“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我老了,来日无多,无所谓了,为父兄复仇,怎么极端怎么来,您就甭跟我装什么理中客了。

其实,他完全可以反问,伍家被灭门的时候,天道在哪里,也跟您现在一样躲在哪个犄角旮旯吗?

话说回来,申包胥还是值得尊敬的。至少,他在知道伍子胥要逃亡的时候,没有告密,只是在纠结中,作出既对得起朋友也对得起楚国的选择。而派人去谴责伍子胥之后没多久,他即跑到秦国去向秦哀公求援。秦哀公一开始没答应,申包胥站在秦国朝廷上绝食,硬是足足哭了七天七夜,哭到眼出血,秦哀公才被打动,出兵抗吴援楚。刚好这时候吴王阖闾后院起火,无心恋战,撤军回去,楚昭王才复了国。

就这样,申包胥也兑现了复兴楚国的诺言。

可见,真正的爱国者,是要付出血和泪代价的。

要注意,申包胥在批评伍子胥的时候,只是说他过分、不忠,没一字说他叛国。

同样,在伍子胥死后一百多年,著名的爱国者屈原,对伍子胥也没半句批评。

按司马迁所写,屈原是著名的“怀王虐我千百遍,我待怀王如初恋”,爱国爱到整天热泪盈眶的那种。常理推断,他应该对伍子胥这样的叛楚者恨之入骨才是,但是,在著名的《九章》中,他三处提到伍子胥,也只是把伍子胥当成吴国忠臣,对他最后被吴王夫差逼死的下场心有戚戚,甚至表示要向他学习。对伍子胥的叛楚,则不着一字。(《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惜往日》:“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悲回风》:“浮江淮以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

司马迁在《伍子胥列传》篇末的评价就更高了:

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如果伍子胥陪他爹一起死,跟蝼蚁又有什么不同。弃小义,雪大耻,名垂后世,太悲壮了。当他穷困潦倒、乞讨为生时,他从未有片刻忘掉深仇大恨。如此忍辱负重以酬壮志,不是刚烈丈夫,试问谁能做到?

作者: 余少镭

2023-06-2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14 12:01 AM , Processed in 0.02781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