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
隋唐两代(581年—907年),被称为“中华第二帝国”,是继秦汉之后崛起的新帝国,也是当时世界上唯一长期保持统一的大国。
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四百年乱世的分裂局面。
尽管如秦朝一样二世而亡,但隋朝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朝代。隋文帝与隋炀帝父子制定的各项政策与措施影响深远,如确立三省六部制、创立科举制、制定《开皇律》、开通大运河、经营西域等。
隋末乱世中,隋炀帝的表哥李渊在晋阳起兵,随后引军西进,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从唐高祖李渊建国到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反面,总体上沿着上升路线前进,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盛局面,成为雄踞亚洲、领先世界的强国。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使唐王朝江河日下,走向末路。
有唐一代,南方经济持续发展,确立了对北方的优势;外国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纷纷来华,进行交流、访问、求学、贸易;唐朝的诗歌、音乐、雕塑、书法、科技等领域,进入一个百花竞放的时代。
历史上,绚丽多彩的唐文化树立起一块不朽丰碑。如今在海外,中国人也被称为 “唐人”。
907年,唐朝灭亡,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584年:开凿广通渠
这个甲辰年,一条日后纵贯中国南北的“巨龙”正在蛰伏之中。
隋文帝迁都大兴城(即唐长安城)后,关中水陆交通日益繁忙,亟需开辟航道、疏通漕运,遂命大兴城的设计者宇文恺组织水工开凿渠道。宇文恺带领工人们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三百余里,名为“广通渠”。
广通渠是在汉代漕渠的基础上开浚的,也是隋朝开凿的第一条重要运河。
隋炀帝即位后,又开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运河,耗费大量民力,建成了隋唐大运河。
▲大运河地图:蓝色为隋唐大运河,红色为京杭大运河。图源:最爱历史
644年:唐太宗征高句丽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大将张亮、李勣率领水、陆十万大军出征高句丽,并于次年亲赴辽东战场。唐太宗为此昭告天下,发出了那段著名的宣称:
“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雠,高丽雪君父之耻耳。且方隅大定,惟此未平,故及朕之未老,用士大夫余力以取之。”
在此次远征中,唐军阵亡数千人,战马损失十之七八,却斩杀了高句丽兵4万余人,唐军白袍小将薛仁贵一战成名。唐军将士的苦战,大大削弱了高句丽的有生力量,唐太宗也为继承者留下了足以彻底击溃高句丽的精兵强将。
24年后,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军围攻平壤,灭高句丽。
704年:建兴泰宫
年过八旬的武则天采纳侄子武三思的建议,于寿安县(今河南宜阳县东南)建起兴泰宫。当时,武三思请奏建兴泰宫、三阳宫两座宫殿,以便武则天每年出巡,但这两座宫殿所需的费用甚巨,百姓苦不堪言。
左拾遗卢藏用上表劝谏,大意是,陛下的离宫别馆已经够多了,现在还不顾民力,大兴土木,臣担心有人议论陛下不爱人、只为自己。左右近臣都以顺从为忠,以致陛下不知百姓疾苦,百姓也不知是左右伤陛下之仁。臣不识忌讳,请您下诏停止此事。
武则天不听。权力是最好的春药,是年,兴泰宫建成,武则天兴致勃勃地前往参观。岁末,武则天生病,身边只有宠臣张易之、张昌宗侍奉,外人不得入内。次年,朝中大臣酝酿的政变一触即发,武则天的时代即将终结。
764年:仆固怀恩反
作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铁勒人仆固怀恩的功勋仅次于郭子仪、李光弼。在安史之乱的八年里,仆固怀恩一家有46人死于国难,他还将自己的女儿嫁到回纥,以此向回纥借兵,却因此遭到猜忌。宦官、监军骆奉先听信谣言,向朝廷诬告仆固怀恩与回纥勾结。
仆固怀恩无法自明,于是铤而走险,起兵叛乱,引回纥、吐蕃十万余众入寇。
次年,仆固怀恩被昔日的战友郭子仪平定,病死于鸣沙城(今宁夏青铜峡)。
对此,学者范文澜认为,唐朝“对顺从朝命的功臣,按照功绩和威望的程度,给予轻重不等的猜忌。……功臣们因此对朝廷有所顾虑,不肯轻易脱离兵权和防地。”如此一来,各地藩镇更加图谋割据。
▲晚唐藩镇图。图源:最爱历史
824年:韩愈去世
这年冬天,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768—824)病逝,其门人李汉编成《韩昌黎集》。
韩愈的一生是斗士般的人生,其最大的事业,大约三件,曰古文运动,曰排佛老,曰道统。
到了宋代,韩愈影响力超群,其作品、思想被儒士奉为圭臬。苏轼评价韩愈道:“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884年:上源驿之变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唐末两大藩镇朱温与李克用,为讨伐黄巢军残余势力并肩作战,随后在上源驿大摆筵席。
上源驿宴会上究竟发生什么,真相早已不得而知。
但是,这场宴会后,朱温与手下杨彦洪密谋,突然发兵围攻上源驿。
李克用喝得烂醉如泥,幸好他的亲兵眼疾手快,赶紧熄灭蜡烛,遮蔽对方弓手的视线,然后把喝醉的主子拉到床下避难,朝他脸泼了几盆冷水,才把李克用叫醒。
李克用酒醒后,愤而起身,张弓搭箭,与手下亲兵射杀数十人。刹那间,雷声大作,大雨倾盆,李克用在雷雨掩护下突围,逃出城外。
李克用历经九死一生,逃回军营,发现除他之外,宴会上的其他三百余名部下几乎都为朱温所杀。
这就是“上源驿之变”。
事变后,朱、李交恶,长达四十年的梁晋争霸揭开序幕。
944年:闽王曦遇弑
五代十国时期,割据福建的闽国常年发生内乱。
数年前,闽国大将朱文进与连重遇因为长期被闽康宗王昶轻侮,于是合谋兵变,纵火焚烧宫殿,逼死王昶,拥立闽太祖王审知的少子王曦为国君。
王曦缺乏自知之明,即位后急于铲除朱、连之党,有一次借着酒醉,对着二人吟诵白居易的诗:“惟有人心相对间,咫尺之情不能料。”朱文进与连重遇痛哭流涕表忠心,背地里却阴谋再次弑君。
944年,朱文进与连重遇派手下弑王曦于马上,并宣称“天厌王氏,宜更择有德者立之”,朱文进自称闽主,杀王氏宗族五十余人。
次年,南唐见闽国内乱,出兵将其攻灭。但是,在南方耀武扬威的南唐,即将面对更强大的对手——宋朝。
宋辽金元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建立的宋朝(960年—1279年)登上历史舞台。宋朝上承五代十国,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推行重文抑武,加强中央集权,酿成“三冗”危机,为其国势孱弱埋下伏笔。
两宋的疆域远远不及汉唐,但其文化的空间辐射面却超过了其统治领域,宋人的社会经济、道德伦理与生活雅致,影响至今。
与宋朝并立的,是契丹人建立的辽、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女真人建立的金。
这三个异族王朝与宋朝将中国历史带入了第二个“三国时代”:前期是北宋、辽、西夏,后期是南宋、金、西夏。
13世纪初,蒙古人加入这场纷争,成为破局者,其建立的元朝,结束了自唐末藩镇割据以来的分裂局面,成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王朝。但是,元朝政治腐败、发展迟缓,不到一百年,蒙古人就被逐出中原,退居漠北。
1004年:澶渊之盟
1004年,萧太后与辽圣宗亲自驾御戎车,指挥20万辽军南叩宋廷。
宋朝的皇帝宋真宗,也在文臣武将的簇拥之下御驾亲征,来到了前线的澶州(今河南濮阳)。
这一次南下,辽军打到河南已后劲乏力,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主将萧挞凛更是在阵前被宋兵射杀,辽军锐气大挫。
无论是发动战争的辽,还是仓促迎战的宋,都是奔着和平去的。最终,宋辽达成协议:宋真宗尊萧太后为叔母,辽圣宗称宋帝为兄;宋朝每年向辽交纳银帛30万;双方以白沟河为界,互不招纳降附,边境解除戒严,增筑城寨,开掘河道。
这就是奠定宋辽百年和平的澶渊之盟。
▲晚清“同光十三绝”中的萧太后扮相(左)。图源:网络
1064年:木兰陂始建
中国五大古陂之一的木兰陂始建于这个甲辰年。
木兰陂被称为福建的“都江堰”,位于今莆田市,为宋代灌溉技术的代表工程,因地处沿海地区,还拥有“拒咸蓄淡”的灌溉功能。
关于木兰陂的建造,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长乐女子钱四娘因目睹莆田百姓遭受水灾之苦,于是下定决心修造水利工程,于1064年投入家资10万缗筑木兰陂。工程即将建成之际,却被无情的洪水冲毁,钱四娘得知后悲痛欲绝,投水自尽。后来,当地人继承她的遗志,经过三次建筑,才建成了这个千年工程。
▲[宋]蔡襄《大研帖》,作于1064年。图源:网络
1124年:耶律大石建立西辽
女真人建立的金迅速崛起,宋、金以“海上之盟”联合攻辽,昔日的北方霸主辽已经命悬一线。
1124年,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领200名士兵,从辽末代皇帝天祚帝的大帐离开。
辽朝即将倾覆时,饱受亡国之痛的耶律大石,踏上了漫漫西行路。之后,他率领一支军队,沿着天山一路西征,建立了称霸中亚的西辽政权。
西辽历经五代统治者,立国88年,但在史书中鲜有记载。如今,通过对新疆的考古调查可知,西辽政权的遗址主要分布于天山一线,耶律大石建立的政权在西域延续了契丹的灿烂文化。
1184年:陆九渊奏对
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与朱熹齐名的思想家陆九渊得到了面见皇帝的机会。
《宋史》记载,陆九渊自年少时听长辈讲靖康之变的历史,慨然有复仇之义,立志恢复中原,常访问有志于此的勇士,却一直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这一次见宋孝宗,陆九渊准备了5篇奏札:“一论仇耻未复,愿博求天下之俊杰,相与举论道经邦之职;二论愿致尊德乐道之诚;三论知人之难;四论事当驯致而不可骤;五论人主不当亲细事。”
史载,“帝称善”。朱熹也特地索札求观,称赞不已。可惜的是,陆九渊的愿望始终没能实现,他晚年离开临安(今浙江杭州),结束了在朝生涯。
▲陆九渊画像。图源:网络
1244年:耶律楚材去世
蒙古人南下中原,由于缺乏文化素养,一度只知烧杀掳掠。
契丹贵族出身的耶律楚材成为中原文化的拯救者,他为蒙古帝国“定税赋,权宣课,分郡县,籍户口,理狱讼”,为推行汉制殚精竭虑。
当时,蒙古人将大量百姓掠为奴隶,即使是读书人也不能幸免。对此,耶律楚材借口要扩大国家的财赋收入,通过检查户口,将这些奴隶释放为国家的编户齐民,使他们摆脱当奴隶的命运,另一方面,他又在俘虏和奴隶中大量搜救儒士,“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为奴者四之一”。
耶律楚材救千万儒生于水火之中,晚年却遭到蒙古权贵的猜忌。1244年,耶律楚材在失势后忧愤而死,天下士子“莫不茹泣相吊”。
明清两代的学者非常感激耶律楚材。晚清学者柯劭忞说,蒙古初入中原,政无纪纲,人民惶惶,生命旦夕不保,而“耶律楚材以仁民爱物之心……卒使中原百姓不至践刈于戎狄,皆夫人之力也”。
1304年:王保儿收继婶母案
发生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的王保儿收继婶母案,是元朝一起带有文化冲突特色的案件。
当时,元朝宿卫军中一名姓王的“火你赤”(意为羊倌)已经去世六年,他的妻子张秀儿一直守寡。有人建议,将张秀儿强行配与王氏“火你赤”的亲侄王保儿为妻。古时候,草原游牧部落常实行收继婚制,比如哥哥去世,弟弟可以娶哥哥的遗孀,父亲去世,儿子可以娶自己的庶母,但在深受儒家思想的汉人看来,这种婚制属于“乱伦”,而此次案件的主人公王保儿及其婶母张秀儿都是汉人。
这个案件引发朝野关注,由中书省交礼部审议,最终认为“有姓汉人,侄收婶母,浊乱大伦,拟合禁止”。此后,元朝一律禁止汉人收继婶母。
1364年:朱元璋称王
元末,群雄并起。在向西打败长江中游的劲敌陈友谅后,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等为平章政事,并下达诏令:“立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暗弱,威福下移,驯至于乱,今宜鉴之。”
朱元璋吞并陈友谅后,将下一个目标指向东南的张士诚。
南方各路军阀中,唯有朱元璋坚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他先后打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占据湖广、江西、浙西、淮东、浙东等大片领地,并蚕食元朝在江南的残余势力,随后发兵北伐,在1368年“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建立大明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