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1|回复: 0

[影乐之声] 小红书这3个年度流行词,藏着中国人40年生活进化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8 0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红书这3个年度流行词,藏着中国人40年生活进化史

 宅少 宅总有理 2023-12-27 05:31 

IMG_4549.PNG


“要爱具体的人,

不要爱抽象的人。

要爱生活,

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逝于1881年2月9日

出自:《卡拉马佐夫兄弟



……




01.


1979年的除夕夜,王朔跑去人民大会堂参加联欢会。会上出现了消失许久的交谊舞,还有人穿喇叭裤、烫头发,乃至说英文。那时王朔还是名海军,没成为日后的痞子作家。会场上,王老师感到万分扭捏,感叹世道变了。

同样的感觉很快沉淀在更多中国人心中。此后四十年,这感觉会越来越强烈。每当辞旧迎新之际,人们回望前尘,会惊讶地发现生活日新月异,去年的热闹,今日便归于冷淡。新的潮流总会涌来。

今年最火的词,莫过于citywalk,它被小红书总结为《2023年度生活趋势观察》之一。同样成为热词的,还有“显眼包”、“听劝”。毫无疑问,这是疫情结束后国人释放情绪的出口。透过citywalk,能看到的不止于此,还有过去四十年里,影响国民生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一直在变。

IMG_4550.JPG

「今年爆红的citywalk」

很多人不清楚,今年citywalk那么火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小红书社群里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笔记分享。起初是一个个小火花,随着社群文化不断发酵,终成年度生活方式之一。这要放在1979年王老师面前,他是不敢信的。

毕竟过去几十年里,绝大多数生活方式,都并非我们普通人可以引领的。

在王老师感叹世道变了的80年代,改开吹风吹拂下的中国人,衣食住行迅速发生变化。80年代的生活,那是一场关于美、关于人性、关于欲望的觉醒。物质还不丰富,心灵已经饱满起来。

那时,电视还没普及,人们更多从广播、杂志和电影里寻找生活美的灵感。最早拿出气势的是女孩子。1984年,铁凝发表《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震动文坛。随后被改编成电影《红衣少女》。此前,全国女同胞统一黑蓝制服。看完电影,姑娘纷纷穿上意味着“反叛”的红裙子。

IMG_4551.PNG

「电影《红衣少女》」

这靓丽的红色迅速传遍全国。换下衣装,她们还要抹雪花膏,用蛤蜊油抹头发。城市流行《排球女将》里小鹿纯子的“纯子头”。《血疑》引进,让“幸子衫”火了很久。《庐山恋》里张瑜换了40套衣服,姑娘们馋坏了。

当时售价7毛钱的《服装剪裁》,家家户户都有。

那是80年代的时尚针织宝典,最流行的针法,都在里面。

男人们也不例外。《追捕》高仓健带火了风衣,《上海滩》周润发带火了白围巾。《大西洋底来的人》带火了蛤蟆镜。费翔《冬天里的一把火》,让男人们烫上了飞机头。最让男同胞自豪的,是能搞一套自制家具。

电视、冰箱、洗衣机,不是普通人能消费的。作家邹静之回忆说,那时你往院儿里一看,男的都在打家具。《渴望》里宋大成的家具叫捷克式。为了学他,小伙子们从图书馆借书看图纸,东改西改。不久,名为“组合家具”的潮流席卷全国。发起者来自上海电视台《生活之友》栏目,他们搞了个“家装布置评展”,从900份投稿里选了18份作品,拍成纪录片,并出了本专门布置家居的杂志。这本杂志,引领了80年代家装时尚。

当时众多杂志的发行量,今天看来堪称奇迹。

IMG_4552.JPG

「它才是穿搭鼻祖

1981年,《大众电影》发行量由复刊时50万份上升到960万份,全世界第一。每期封面的女明星,左右了当时的穿搭、发型。她们是最早的意见领袖,能靠一期封面,带领全国姑娘穿上同一款颜色的衣裙。

不过,在另一样促使国人欲望觉醒的东西面前,那还差点意思。


02.


1979年,就有人偷偷听海外电台,听邓丽君。随后,盗版磁带流传民间,广播里“靡靡之音”日渐丰富,年轻人躁动了。

1984年一个普通夜晚,人们刚看完新闻联播,一个抱着吉他的小伙子从电视里跳出来,边唱边跳“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这是央视组建广告部后拍的第一批广告。跳舞的苗皓钧18岁,成了全国最潮的青年。

广告播出,燕舞收录机销量冲上百万台。流行音乐迅速改变人们的社交方式。当时青年人主要分两拨,一拨在跳舞,一拨在碴琴。

80年代跳舞火爆到相关部门出手,联合文化部发了《取缔通知》。广大群众热情不减,表示强烈反对。1987年《霹雳舞》上映,贾樟柯受此影响,成为了迪厅小王子。再后来,当初扭捏的王朔,带头策划了《海马歌舞厅》。

IMG_4553.PNG

「苗老师后来还演了《还珠格格》

碴琴那拨青年,意义就更深远了。对此,王朔发小叶京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有详细表现。青年们穿着军棉袄,抱着吉他、姑娘,在街头对峙,先后唱歌。谁接不上,只能灰溜溜走掉。周云蓬在《绿皮火车》里回忆说,当年他参加沈阳碴琴,看到技不如人的,当场就把琴砸了。

这一风潮还弥漫到高校。清华有个叫高晓松的,受到严重影响。因为这波风潮,才有了90年代风靡一时的校园民谣。

80年代,《射雕英雄传》《霍元甲》《上海滩》港台剧虽然红,并非人人都能看到。广播和音乐则不同。《蔷薇处处开》《甜蜜蜜》谁都能听。主流媒体扮演推手。《北京晚报》在1980年搞“新星音乐会”,“歌星”成了流行词。5年后,“红锦杯羊城新歌新人大赛”在广州举办,为94年广州歌星崛起埋下伏笔。

音乐,是那个年代社交最好的佐料。制造流行歌、传播流行歌的报刊、广播和盗版磁带,自然是大众娱乐生活的领头人。

IMG_4554.PNG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的碴琴青年


03.


近些年,每到年底,观察分析大量国民生活趋势数据的小红书,都会总结一年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预判大众生活趋势的方向。夜跑、户外游、乡村休闲、老钱风穿搭、便利店饮酒…各类新鲜玩法层出不穷。

变化的源头,得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

张颐武说过,80年代虽有物质吸引,还表现在精神层面,到了90年代,物质追求变成了主流。中国人的消费生活,这才算真正展开。

1990年10月,深圳一家餐厅开业,连市领导都去了。当天排队的人,从二楼排到一楼。这家餐厅的见习经理,战胜了6000多人、经过3轮面试、见过7位考官,才被录用。那一批见习经理一共10人:8个本科生,2个硕士生。

这家餐厅名叫:麦当劳。

那天,深圳店刷新了麦当劳日营业全球纪录。

IMG_4555.JPG

「当年麦当劳开业盛景

这是90年代生活的一个缩影。10年间,洋品牌纷至沓来。90年,卡地亚成了最早的奢侈品;92年,LV门店在北京开业;94年,百盛进入中国;98年,宜家进入上海;99年,北京国贸开了第一家星巴克。

那一年,皮尔·卡丹甚至把时装秀开进了紫禁城。

一个叫“大宝”的牌子,天天跟大家打招呼。女孩不再满足于珍珠霜,学起了毛戈平。小伙子不再手打家具,开始跟星级酒店学家装。“永久牌”自行车并不永久,城里满地跑面的,后来变成捷达。人们不光在家炒菜,还下馆子。刘震云把《一地鸡毛》卖给冯小刚,赚了八万块,立马带女儿去吃了顿肯德基。

中国人慢慢有了更多钱,以及更多的——时间。

1995年,工作改为双休制。周末的富余时间,催生了逛商场、农家乐。购物血拼变成放松,旅游休闲蔚然成风。1999年,国务院政令确保了黄金周,从此旅行成为国人生活的一部分。穿搭、家装、餐饮、美妆领域,新的生活趋势一个接一个到来。今天吊带裙,明天牛仔裤;今天大波浪,明天齐刘海。

随之改变的,还有流行文化和社交娱乐。

1992年,全国首家KTV“金嗓子夜总会”在广州开业。2年后,《亡命天涯》让一线城市居民看到外国大片风光。靠近香港,无数盗版VCD生产线崛起,把“双周一成”和“四大天王”的耀眼光芒送到内地。追星族诞生。没钱的小镇青年,则泡在迪厅、台球厅、游戏厅、录像厅里,挥霍青春。

卡拉ok风靡后,王小波还专门写文章,讽刺邻居唱歌如驴鸣。

IMG_4556.JPG

「电影《亡命天涯》上映宣传

但在如此眼花缭乱的消费趋势中,依然有一样东西,统领大家生活。

那就是迅速普及的电视机。

九十年代中期,全国的彩电企业,多达98家,国产彩电年产量3000万台。全国电视塔684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了82.3%。一块小屏幕,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媒介中心,掌握极大话语权。

吃穿的档次、品牌的风潮、流行的趋势,都开始被它左右。


04.


1990年,《渴望》热播,让街上小偷都变少了。这是电视取代图书、电影成为最受欢迎传播载体的里程碑。

刘慧芳的命运牵动全国观众的心。还没晃过神,琼瑶、金庸又来了。VCD机和DVD机流行。港台电影、音乐轮番轰炸。北视中心出品、第五代导演文艺片、内地滚圈和先锋文学,一夜间过气。气得王朔老师在《无知者无畏》里把四大天王、成龙电影、金庸小说和琼瑶剧列为四大俗。

90年代的电视影像牢牢抓住国人生活,制造海量国民记忆。电视剧的大爆发,在90年代末促成《还珠格格》爆红,内地诞生了第一个全民偶像。90年代中期,新闻也得靠电视。央视新闻评论部送出了白岩松、水均益、敬一丹这些精英,崔永元更因《实话实说》爆红。

连1999年本山大叔的《昨天、今天、明天》,也得假借《实话实说》的形式。

上演此小品的春晚,更是90年代的全民记忆。长达十几年里,它都是年度流行词的发源地,拥有不可撼动的影响力。

IMG_4557.PNG

「这俩字有某种划时代的意义

大众的生活趋势、消费决策,自然逃不出电视文化的手掌心。《正大综艺》教会你世界真奇妙;旅游卫视让你“身未动、心已远”;《娱乐风云榜》告诉你这一年什么音乐最火;《美丽俏佳人》教你怎么化妆显脸小;《生活空间》让你学会了极简风家装;《天天饮食》改变了你的厨房和冰箱…

节目里,香港明星的发型、穿搭,成了大众模仿对象。郭富城的中分,让少年韩寒写过一篇《头发》,寄给第二届新概念。成龙一句“望子成龙”广告语,让小霸王成了一代人童年记忆;六小龄童的“金猴皮鞋”,堪称初代洗脑营销;脑白金送礼话术,带来了保健品市场爆发。

90年代,电视广告产品在群众心中代表着体面和档次。

人们对品质生活的想象,都来源于电视。每年生活趋势的变化,在于电视报道、呈现了什么。在大多数次发达和欠发达城市,人们习惯通过电视来获得最前沿的时尚资讯、最时兴的休闲方式,跟风模仿。

IMG_4558.JPG

「那时候,易老师还没现在那么瘦

千禧年后,电视的力量依然巨大。2005年,一档地方台选秀,造就一位登上《时代周刊》的平民明星。央视《百家讲坛》,就能让易中天、于丹爆红,掀起汹涌的“国学热”。大家都读起了《三国》《论语》。又过了几年,养生节目来袭,张悟本一句话,把绿豆汤炒热。人人开始谈论亚健康。

90年代的生活,就这样被电视文化左右着。

但在1999年,一场实验,已经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05.


1999年9月,台湾“梦想家中文网”联合大陆十家媒体,搞了场实验。

12名参与者在封闭房间里,通过网络来满足生存需求。一个叫范红军的志愿者崩溃了,他发现网上除了永和豆浆,啥都没有。夜里睡在木板床上,范红军被冻得瑟瑟发抖,并发誓这一辈子都不吃永和豆浆了。

四年后,“梦想家”倒闭。就在那年,大众点评在上海成立。1999年的范红军一定想不到,日后打开大众点评,上面会是琳琅满目的餐厅。

也是那一年,马云把几个年轻人叫到办公室,说公司要做一个项目,你们要离开家,不能跟任何人讲你们在做什么。随后,几个人搬去阿里创业的湖畔花园。几个月后,淘宝网上线。同年10月,支付宝诞生。

只不过当时,大部分中国人,对此毫无察觉。虽然1996年,胡泳就翻译了《数字化生存》,但这一生存趋势只属于极少数。比如有个叫宁财神的破产写手,在90年代末混迹网络,培养一身网感。6年后,他把从互联网上积累的段子、巧思编到了一部的情景喜剧里,取名《武林外传》。

IMG_4559.PNG

「1999年,它还被称为:闹剧

经过两年苦战,2005年淘宝崛起,逐步拉开国人网购的大幕。第二年,每天超900万人在淘宝逛街。一种即将改变国人消费习惯的生活趋势,由此蔓延开来。与此同时,资讯分发、即时通讯、在线聊天、同城服务、网络游戏,各种日常需求逐渐被网络覆盖,中国网民人数疯涨。

正是在这段岁月里,一件事发生了巨变。

2003年,《大众软件》介绍了一个叫猫扑的网站。此前,很少人知道它。看完文章,许多人成了猫扑用户。大家厌倦门户网站千篇一律的页面,希望找到新的乐趣。在类似猫扑的论坛里,千万网民聚集,搅动了最初的网络江湖。

在那里,草根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感。

“911事件”时,西祠胡同千人网友在线讨论;猫扑网上,一个手捧奶茶的姑娘被捧成了清纯代表;李毅吧对李宇春吧的爆吧行动,成为贴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曾几何时,只有在电视上发言、报刊上撰稿,声音才能传播,被陌生人听见,但到了互联网时代,你只需要一张帖子。

草根的声音,突然可以传很远了。


06.


2006年,有三件事,足以反映电视一家独大的话语权正被瓦解。

那一年,在大学宿舍,你会发现男生们没有打游戏,而是扎堆追一部名叫《越狱》的美剧。随着字幕组横空出世,在美收视率跌出前20的《越狱》,迷住了无数大学生、白领。人们熬夜追剧,从此习惯了“季”播。

随后,《迷失》《英雄》《绝望的主妇》《24小时》等剧风靡一时。90年代全国同看一剧的风景,不复存在。上网看剧、看综艺变成新日常。

IMG_4560.PNG

「还记得米帅吗?

那一年,郭德纲火遍全国。他不像其他任何同辈相声演员,是上电视走红的。2005年,土豆网上线。他和于谦各种被盘出包浆的视频,在土豆疯传。通过网络,郭德纲迅速走红。《我是文学家》《我是黑社会》《我是军事家》等“我是”系列,奠定了他不可撼动的江湖地位。德云社崛起。

老郭一红,甚至带动了大批白领去剧场听相声。

没几年,王自健、嘻哈包袱铺相继出圈,在剧场博得大名。尽管以报刊、电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依然强势,但已不再是唯一的言论场。

还是那一年,徐静蕾博客开通112天后,访问量达到一千万。

早在2003年,写《遗情书》的木子美老师,就凭借大胆文风,让博客第一次走向大众。但全民关注博客,还要等到2005年韩寒和徐静蕾入驻新浪。这两位博客时代杰出名人代表,获得巨大影响力。韩寒的博文,成为网络公民必读刊物。他本人也被送上《时代周刊》,排名超过奥巴马。

一时间,写博客、读博客,成为最热的网络生活方式。

类似徐静蕾、韩寒这样的名博,自然是顶流。但对于互联网发展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从此,任何一个草根,也可以获得和精英一样的话语权。他们可以在熟悉的领域发表意见。

不久,互联网给他们颁发了一个响亮名号:大V。

一个普通草根,可以通过自身积累,成为一个领域的意见领袖,成为一个垂类的生活趋势引领者。这在八九十年代,是无法想象的事。

IMG_4561.PNG

「当年他版税的单位,是千万

2006年,石悦在天涯连载历史小说,因流量被质疑,转战到新浪博客更新。点击量迅速破百万。随后,他的博文被整理成册,取名《明朝那些事儿》。同年,新东方的老师李笑来把英语教学提炼出来,发在博客上,形成英语教材,成为出国考试必读书目。他还出了杂文集,叫《把时间当作朋友》。

和论坛不同,博客有强烈的订阅性、追随性,拿魏武挥老师的话说,虽然二者都以用户创造内容(UGC)为核心,但博客更强调“人”。

从此,主流媒体不再是唯一的中心,不再是引领生活趋势的权威。

成为大V的草根们,一样可以造势。


07.


可实际上,今年小红书上citywalk、显眼包和听劝的爆红,都不是某一个大V带起来的,都不是某个头部博主分享引爆的。

Citywalk最早被关注,是因为小红书上一位武汉用户分享了武汉的旅游笔记。笔记里,没提任何5A风景区,把重点放在武汉有特色的老街、店铺上。没想到笔记一发,点赞、收藏数猛涨。很快,其他城市一些早有过citywalk经验的素人,也开始分享宝藏经验。

或许是出于对自己城市的热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撰写citywalk攻略。这些笔记带动了线下出行。从上海到宁波,从郑州到北京,一座座城市的citywalk路线相继出圈。普通人写,普通人看,普通人行动。

至于“听劝”的流行,更是充满戏剧性。

一名叫“小艾同学”的小红书素人用户,因长期找不到对象,去社区发求助帖,上传了半身照,希望大家指出自身问题在哪儿。很快,一些女性用户赶来出谋划策。面对众人建议,指出各种问题,小艾全都坦然接受,一点也不杠精,丝毫没有玻璃心。大家怎么指点他,他就照着去做。

于是被誉为小红书最听劝的人。

IMG_4562.JPG

「“小艾同学”听劝前后对比

前前后后,居然有多达三千名素人姐妹为他出主意。与此同时,小艾不断改变发型、体型、穿搭,成功蜕变。就这样一条普通人的求助帖,冲上社区年度精选热搜,获得6,824,000热度。听劝由此流行开来。

过去一年,“听劝”成了人们出行时最爱贴的标签。不看旅游博主、不看探店大V,出门后,直接去小红书吼一声。会有许多当地的普通用户或打过卡的用户赶来帮忙。它演变成了普通人之间的互助旅行。

无论是citywalk的发酵,还是“出门听劝”的玩法,都不是意见领袖引领的。

早在2010年,《新周刊》就预言过一件事:

“过去30年,你被大趋势所驱使,追求财富,提升生活品质,接下来,你将选择属于自己的小趋势,去见证一个新时代。在这个多元世界里,集体正退下,个体将会登上舞台。个人的选择汇聚成小趋势,小趋势再变成大趋势。”

IMG_4563.PNG

「小红书2023年度生活趋势

这件事,早在2009年就有了苗头。

200‌‌‌‌‌‌‌‌9年7月,贴吧有人发了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3分钟后,“贾君鹏”回帖,表示不回去。几个小时后,事件发酵,走红网络。随后三天,帖子点击冲到781.8万,回帖数30.2万,贾家“亲友”倾巢而出。

这一事件,被《新周刊》列入“新世纪十年十事”,可见意义深远。

对此,刊物撰文说,社交网络重构了社会关系,任何一个小山头,从此都可能成为风暴中心,任何一个信息,看似无聊,出发点卑微,但经过群体加工,都可能成为一股龙卷风。网络事件和热词,就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

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听劝”“citywalk”这样由小变大的趋势,这种由一个小山头掀起的龙卷风,偏偏发生在小红书?


08.


杀死新浪博客的不是另一个博客,而是新浪微博。写作本质上是一项偏精英化的活动,要能长时间输出高质量内容,门槛是很高的。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到来,微博把发声机会再次拓宽。

140个字的口语表达,加上随手转发的传播速度,改变了论坛、博客时代的信息流动方式。所以,才有了“围观改变中国”的说法。

随后,互联网+的大爆发,又一次从购物、出行、餐饮、社交等领域重构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同时期,延续博客时代话语权分化的趋势,各种承载内容的APP诞生,公号、知乎、快手、B站、抖音纷至沓来。

会写文章的、会拍美照的、懂科技的、教美妆的、能拍段子的、热爱表演的…无数的大V和网红,从草根沃土中崛起。一时间,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今天粉咪蒙,明日迅猛龙,今日papi酱,明天何同学…

可与此同时,大部分普通用户,都只是看客。

他们和80年代看《大众电影》、90年代看电视综艺、00年代搜海外资讯的人一样,只能被动接受生活潮流,从一个趋势赶往下一个趋势。

过去几十年,他们一直在跟随。跟杂志封面学烫发,跟电视剧主角学穿搭,跟美妆博主学化妆,跟探店网红找食堂…

但这一次,情况不一样。

Citywalk、听劝的走红,意味着新力量介入。

不再由某个领域的资深玩家来引领,不再是某个权威,把小趋势推给大众。而是实打实的由一个又一个普通人形成气候。这种无中心的爆发,连小红书的运营都承认,带着混沌的无序性,难以预测和人为操控。

可能在趋势抬头后,他们会邀请大V去助推,但在趋势诞生之初,它们完全酝酿在一个个极为普通的小红书素人用户的笔记里。

就像《新周刊》总结的,看似无聊、卑微,却是飓风起点。

这离不开小红书的氛围。作为一个生活分享社群,来这里记录生活、分享攻略的都是真实可触的普通人。他们的分享,蕴藏温度和诗意,希望传递给更多人。用户“茉莉的魔力”分享过自己带3岁孩子babywalk的路线,向人们展示了小孩子走路回家时和世界不期而遇的欢快心情。素人用户“璇子”,也不止一次书写过焦虑生活被citywalk治愈的感受。

IMG_4564.PNG

「孩子的citywalk,是探索世界的欢喜

在这里,普通用户不需要精美文笔,通过口语表达,把真实体验和心里感受说出来,带上自己的故事,就能感染他人,引起共鸣,带动更多人参与。

社区的生活化倾向,也利于共鸣发生。譬如热词“显眼包”,这本来是抖音直播间传出来的,综艺圈子又拿它做不少宣传,被广大网友“滥用”。结果到了暑假期和十一期间,人们涌向博物馆,找到不少“显眼包”,自发记录在小红书上,寻找生活中显眼包的玩法,就这么被广大用户带火了。

IMG_4565.PNG

「带薪拉屎的博物馆显眼包

这期间,用户“肥仔妹”分享了家里抗癌的“显眼包老爸”。整个抗癌过程中,老人家乐观积极,还常用一些搞怪、搞笑的手段给病友打气,以老顽童姿态来跟病魔对抗。笔记在社区里感动了不少人。

用真诚、温暖,具体鲜活的生活场景和人生片段,去打动另一个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在小红书,一个普通人能成为掀起飓风的蝴蝶。


09.


岁月如流,光阴荏苒。四十年生活一次次改变,好像一眨眼的功夫。

80年代交谊舞会上的红裙子,90年代遍布大街小巷的港台明星海报,00年代开心网偷菜,那些消失在时光中的衣食住行的细节,对个体而言,是岁月变迁里的甘苦自知,是一段段隐秘的成长心事,对集体而言,是过去四十年来社会进程的缩影。其中镌刻的,是中国人的奋斗、憧憬和人生冷暖。

所谓的生活方式,无非是文明与科技的总和。文明层面上,只有当一个社会足够开放、包容,每个人的选择,才能被充分尊重。科技层面上,每个个体的声音传到最远,这个世界的色彩,才能足够丰富。

这不,又到年底了。一年即将收尾,在过去的365天里,除了citywalk、显眼包、听劝,想必每个人,都有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人人都能成为掀起飓风的蝴蝶。说不定某天,你的一篇帖子、一个笔记,就能在社群发酵,连接更多人,结出累累硕果。

IMG_4566.PNG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如今已是沧桑巨变

新的一年,必将有新的趋势,新的热闹,新的流行词。但不管如何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会变。这是过去四十年来中国人最关心的事。很大程度上,这也是一种又一种生活,能在小红书扎根的原因。

用每一种独特的生活喂养心灵,用每一次热烈的感动铭记岁月。

2024年就要来了,希望我们都能寻找到新的连接,又同时坚守内心的秩序。

希望在不断变幻的生活趋势里,我们总能爱我所爱,行我所行。

就像卢国沾在歌里写的:

每当变幻时,快乐永记取,深刻藏骨髓。


「全文完,下次再会」



部分参考资料:

[1]《中国生活记忆》,陈煜

[2]《「新周刊」二十年精选》,新周刊

[3]《PC互联网时代那些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4]《中国电商20年》,虎嗅

[5]《「越狱」的中国隐秘流行》,三联

[6]《请回答2005:为何它成了中国互联网关键一年?》,首席人物观,江岳&陆缘。

[7]《默默死去的博客与启蒙时代》,叶克飞

[8]《“木子美”日记网上持续发烧》,中青报

[9]《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新周刊

[10]《我和我的九十年代》,新周刊

[11]《我们到哪儿听相声》,三联

[12]《当虚拟“闯入”现实,2006年网络博客志》,新华网



-

END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9 07:08 AM , Processed in 0.0569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