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旧漫画
我的漫画大部分都是自己内心剧场的再现,这可能跟我是怎么开始画漫画的有关。我小时候就是一个内向的小孩,虽然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训练,但是学过一些儿童画。
印象当中,我除了上课的时候比较讨厌画画,其他时间都很喜欢画画,所以我大部分时间就是一边自己画画,一边自言自语,就这样形成了一个在画画的时候跟自己交流的习惯。
我记得有一次高中晚自习,我心情非常压抑,特别想要喊叫。这时候我很自然地做了一件事情,拿出来一本本子,写满了整张纸的——
然后我的心情就得到了释放。
我刚开始画漫画的时候真的没有把它当一回正经的事情去做,就是觉得有感而发,不得不画,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去画一些东西。
这个是我比较早期的漫画,左上角有一个人趴在地上,他说,又不想活了,想把自己切成100段,把自己一段一段吃掉,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这样就不用再面对现实了。
另一幅早期的漫画是这样的:一个人站在地铁上,她的脸上露出了非常厌恶的神情,一想到昨天晚上发生的事,她就忍不住在心里骂了一句自己,愚蠢!
所谓精神内耗就是这样,当时可能是我前一天晚上参加了一个社交活动,第二天早上起来,忍不住复盘自己昨天晚上的表现,觉得自己像个傻子,然后一整天就耿耿于怀,坐在地铁上也在想,直到回家我把这幅画画出来才感觉好了一些。
所以早期我去画这些画,都是在情绪不佳的时候做的一种发泄式的创作,它可能也没有提出什么具体的问题,但是就像高中时那个巨大的“啊”一样,给了我一些情绪上的疏导。
而这些不好的情绪,一旦画成漫画后,我反而觉得好像还有点好笑,哪怕可能是有点绝望的好笑。
这可能跟我小时候看的漫画有关。我从小喜欢看报纸或者《读者》上的四格漫画和老漫画,像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三毛流浪记》。
▲ 《三毛流浪记》节选
三毛是一个身世非常悲惨的孤儿,他每天吃不饱穿不暖,又被人欺负,被人嘲弄。可是张乐平先生在画《三毛流浪记》和《三毛从军记》的时候,总是能从这些非常悲惨的生活里面找到一些诙谐的瞬间,泪中带笑。
它影响了我对漫画的一个理解,我觉得漫画就应该是好笑的。它也影响了我挑选漫画素材的方式,甚至可能影响了我如何去看待自己的生活。
比如说这个漫画,叫《放我出去》。
在画面里有一个小孩被关在一个铁皮房子里面出不去,也没有人能够帮助她,
她很绝望,就坐在地上开始哭。
眼泪越流越多,慢慢地就在这铁皮房子里面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湖。随着水位越升越高,她被推上了天花板,她发现原来有一扇天窗,打开天窗,外面晴空万里。
旁边还有个梯子,她顺着梯子爬了出来,就这样离开了铁皮房子。
这其实很像我们有时候遇到了什么事,觉得过不去了,好痛苦,也没有人能够帮助自己,很绝望,然后就开始大哭,哭完之后就觉得这事好像过去了,还是可以解决的,明天还会照样到来,还可以去生活。这时候再回想自己刚才绝望大哭的时候,甚至会觉得有一些荒谬。
下面这个漫画叫作《到达》,我们看到一个人正在望着远处,远处有一个小小的旗子,那是她的目标,她知道自己距离那里有多远,但是却不知道如何过去。
可能就是因为距离目标太远了,把她给吓到了,她忘了自己其实只要走路就可以过去,所以她开始想一些奇怪的办法,用一些奇怪的姿势来移动自己,
但这并没有让她更快地到达,反而把她搞得很累,而且样子还很可笑。
我就是不断地在画这样一些简单的漫画,它们陪我度过了很多情绪不好或者是精神危机的时刻。其实我想过为什么画漫画能对我产生这样一种类似于心理治疗的作用,原因可能有两点。
一个是漫画是绕过语言的,有时候情绪到来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说不出来哪不高兴,就是很难过,这个时候去写或者去说都是很困难的,用语言去表达可能根本找不到合适的词。
但是画画不一样,你可以画一个小孩,哪怕她就瘫坐在那,气急败坏的,跟你的状况差不多。看着她,就觉得心里好受了一些,好像有一些东西已经被表达了出来,这时候就觉得自己的理智正在慢慢地回归。
再一个就是,画画毕竟是要花几分钟时间的,这几分钟可以让你来面对自己,一般来说当有一个巨大的困惑或者情绪到来的时候,我们都会想要逃避,我们可能想出去灌醉自己,或者是找人倾诉一番,把这个情绪躲过去。
但实际上那些都解决不了问题,画画这几分钟,其实是强迫我去面对自己,去面对自己的情绪。一旦去面对情绪,那它的魔力就消失了,不再是一个恐怖的东西,然后我就就可以去分析它,去想想怎么回事,下一步该怎么办。
我觉得我就是靠着漫画解决了很多心理问题,如果没有画漫画的话,我可能不能保持现在这样一个比较正常的精神状态。在画漫画的过程中,我也逐渐地更了解了自己。
比如说这篇漫画叫作《野人》,一个女孩穿着校服趴在课桌上,
随着镜头的改变,
这个女孩她其实是在笑的,
旁白说,我的心里有一种狂乱的力量,被困在平庸之中就成为了卑劣,卑劣来自虚伪,可口的事物正是毒药,看我年少的时候就已经发臭。
不如让我痛痛快快地当个野人,野人不会腐烂,
有风吹过她的皮肤。
野人没有校服,她是火柴人,她奔跑着翻过了一道隐形的墙,然后从这个墙上跳了下去,张开双臂,用更加自由的姿态奔跑着。
画这个漫画的时候我其实就在想,为什么我心里总是有一种很拧巴的感觉,为什么我经常会言不由衷地去说一些话,我就想起来,我在上学的时候是一个很乖的学生。
为了维持这样一种好学生的形象,我心里不管有什么坏坏的想法,都不会去说,我甚至会假装自己没有产生过那些想法,这样一来我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伪装,它可能也影响了我日后的性格。
所以在画这幅漫画的时候,我一方面是在分析我的性格,一方面我也是想表达对被迫的压抑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大家可能看过一些比较长的、画得非常真实的漫画,它们可能有些像现实主义手法的小说,我的这些短小的漫画相对来说会比较像寓言或者童话,我在画画的时候其实也经常会用到寓言和童话里常用的比喻和象征的手段。
比如说这篇漫画叫作《沉重的心》,我们看到有左右两组图。
左边的这幅图有一个妈妈领着女儿,她手里提着一袋子菜,这袋子菜挺沉的,
所以妈妈就把菜从左手换到右手,
还是挺沉的,她就把这一袋子菜放了下来,坐下来休息了一会儿。
右边有一个相似的结构,有一个女孩在街上走,跟左边的一对比,我们意识到她现在的心应该是挺沉的,因为这个心在她的心窝里面压出了一道弯。
女孩把心从心窝里面掏出来,在手里捧了一会儿,又在头上顶了一会儿。
还是挺沉的,她就只好把心放下来,坐在路边休息一会儿。
我觉得这个时刻和小时候妈妈买菜很沉的经历是相似的。
下面这篇漫画叫作《触摸/爱情故事》,是一块手帕和一只手在互动。在我看来,他们就像是亲密关系当中比较强势主动的一方,和比较弱势被动一方的关系。
手帕上面好像有一个折痕,这只手想把这个折痕展开抚平。可是这个折痕挺顽固的,当你展开后它又会合起来,
手就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和温度去熨平这块手帕,然后它真的就熨平了。
手尝试和手帕去进行更多互动。
它把手帕放在手里,攒在一起再展开,攒在一起再展开,
重复了很多次之后,手帕上又重新充满了新的褶皱,
然后手放下了手帕,离开了。
手帕静置了一段时间后,这些褶皱有的消失了,有的还留在上面,它把自己折叠了起来,成为了一个四方块。
之后,手触摸了更多能激起触感的东西,比如说装在马克杯里面的热水,盛在碗里面的大米粒,或者是非常锋利的刀刃,刚刚理完发的一个寸头,等等等等。
过了很久以后,手摸着自己的指尖,然后陷入了沉思,它在想什么呢?
在经历了这么多新鲜的、有刺激性的触感之后,它会不会想起来很久以前触摸一块平凡无奇的手帕时的感受呢?
这些短篇漫画其实是比较感性、比较柔和的,我觉得它们反映了我向内探索时候的一个性格,但同时我其实觉得自己也有比较理性,甚至是比较尖锐的一面,那可能是我在向外思考这个世界时候的一个性格。
大家可能会说你这个人就不太行,怎么对自己这么温柔,对外界是恶毒和刻薄的呢?我想还是因为我自己没有自洽。
比如上班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不太能够适应这个社会的规则和节奏,但我并不觉得是我哪里有问题,我觉得肯定是这个社会有问题,是这个世界错了。
我跟这个世界产生了一种对抗性的关系,然后在这种对抗性的关系里面,我画了一组漫画,叫《相反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