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档《年会不能停!》的热度一直没有降。
“因为它能让打工人,
在电影院里,
扎扎实实地开心上2个小时。”
职场上乌烟瘴气的怪现象,
被这部电影扒了个精光。
豆瓣评分也随之上升到8.2,
收集到近百个职场故事。
以下是和董润年的对谈。
责编:倪楚娇
编剧兼导演董润年
Q:电影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为什么想要拍一部关于职场的电影?
A:电影主要讲工厂职工胡建林(大鹏饰),阴错阳差在集团里边连升三级的故事。他并不是比这些白领更聪明,而是这些聪明人,过度解读他的每一步行为,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讽的地方在于,现实中也是这样。2017年,我和同学聚会的时候,发现他们经常说互联网黑话,比如“对齐颗粒度”、“形成一套组合拳”,这些中文字都认识,合在一起,就不太理解了,有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还有类似“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关键的问题”、“后台数据管理,就是管理后台数据”这种话。我当时觉得很好笑,用进电影里很有喜剧效果。
电影中,潘怡然(庄达菲饰)、胡建林(大鹏饰)和马杰(白客饰)最终组成三人小分队,替打工人喊出心声而且现实是很魔幻的。
我记得之前看到过一个真实的新闻。在一个大厂的办公楼,有个流浪汉白天把自己锁在没人的储藏室,晚上大家下班,他就去茶水间找点吃的,拼几张椅子,就能在那儿睡个觉,外人还以为他在加班,所以一直没发现这件事,他就在里面住了整整1个多月。我特别震撼。
现实比我们写的更夸张,你再严密的一个体系,其实中间也有很多的缝隙,发生古怪离奇的事情。世界感觉就是一个草台班子。
以前大家讲,看电影就是看一种“奇观”。以前的“奇观”可能是太空、宇宙超人,但我认为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更能成为一种“奇”。▲
胡建林(大鹏饰)连升两级成为领导后,也难免虚伪作派
Q:电影了出现了大量有趣的梗,比如head count(数人头),“裁员广进”等等,这些都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A:我们开拍前请了一些职场人做顾问。也在3年里,采访了各行各业,国企、外企、互联网大厂的员工,拿到了很多一手的故事。我有个同学之前在大厂做HR总监,他就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故事。他说,他们日常有一项工作内容是head count,我们当时和主角胡建林的反应一样,“嗨什么?”其实就是“数人头”。当一个企业有上万人的时候,每天的流动率很高,领导根本不知道企业里到底有多少人。大厂有很多加班的,HR也会待到很晚,每天下去看实际加班的人数,去点名。我觉得特别好笑,想到上学的时候,班主任站在教室后面偷偷巴望。作为加班的人,你身后突然出现一个HR,看着你,点你的名,挺荒谬可怕的。我们就设计了剧情,在公司裁员的背景下,让HR去点名,给每个人造成压力和恐慌。大企业要裁员的时候,都会起个隐秘代号,一般用动物或者物品命名,我们中间也用过别的名字,发现都是人家真实用过的,就不敢用,怕太针对了。后来我们一起脑暴,用了个谐音梗,其实这个代号很愚蠢,也更讽刺。
▲
电影中,大家得知被裁员后,愤怒示威
Q:可以具体说说那3年采访打工人的事吗?
A:是从2017年开始的,一直到2020年,我们大概有3轮大规模采访,我们一般先闲聊10分钟,认识一下,大家就自动进入吐槽模式了。
当采访的样本量足够大,就发现不管你在哪个行业,焦虑和吐槽都有高度趋同性。
比如第一,觉得加班累。
第二,有些人辛苦完成一个工作,直属的小领导就正好出现,抢了功劳。
他们也会吐槽同事拍马屁、站队……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对自己工作价值的怀疑。
很多80、90后有房贷、车贷,孩子要上学,他们敢怒不敢言,被裁员后再找工作,也没法计较体不体面,有一份工作就行。对很多人来说,工作对身心的摧残非常严重。Q:经过这么多年,您觉得大家的职场状态、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A:变化还是很明显的。2017年、2018年的时候,我们主要采访的是大厂的员工,大家虽然也觉得累,吐槽职场里的不公平,但还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带着一种自嘲,当成一个笑话来讲的。
到了2020年,疫情也开始了,大家开始对经济形势、对行业的未来产生一些忧虑,很多人已经有危机意识,对职场里的不公平反应也更强烈。2021年我们再采访,裁员的压力已经笼罩在大家头上,压力更大了。
原本剧本以喜剧为主,听到大家很多现实反馈之后,我们也调整了剧本,因为我觉得大家需要讽刺,需要把平时在职场里说不出来的话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