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3|回复: 1

[哲史艺丛] 全国有4座隋炀帝墓,这事太魔幻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2 0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国有4座隋炀帝墓,这事太魔幻了

 我是艾公子 最爱历史 2024-01-10 22:39 


2013年,江苏扬州市一处隋墓的发现轰动全国。


此前一年的12月,一家房地产公司在邗江区西湖镇曹庄的工地上,发现了一些古代青砖,随后引起考古单位的注意。


经过抢救性发掘,一合尘封近1400年的墓志将墓主人的身份告知世人。


墓志上的文字很多已经模糊不清,但能看清楚的字中有“故随(隋)炀帝”“大业十四年”“崩于扬州”“流珠堂”等关键词。


至此,考古学者初步确定,这座隋墓的主人为隋炀帝杨广。


当时,坊间流传甚广的八卦是,挖出曹庄隋炀帝墓的开发商老板叫杨勇。


网友不禁调侃道:“君子报仇,千年不晚。”


历史上,杨广的大哥叫杨勇,这个倒霉的皇子一度被立为太子,但在储君之争输给弟弟,被废为庶人。杨广即位后,还伪造父亲隋文帝的遗诏,把大哥给赐死了。


这个巧合让人难以置信,于是媒体追踪报道,才发现这家公司确实有个“杨勇”,但不是大老板,而是投资部的经理。看来,“杨勇挖了杨广墓”一说并非空穴来风。


随着扬州曹庄隋炀帝墓的发掘,杨广拥有的陵墓已经达到了4座,分布在江苏、陕西和河南。这位旧史中名声不佳的皇帝,也有意想不到的名人效应。



1.png


扬州曹庄隋炀帝墓被发现后,隔壁槐泗镇槐二村的隋炀帝陵就尴尬了。


在开发商挖出曹庄隋炀帝墓的200多年前,嘉庆十二年(1807年),扬州人阮元因父丧,从浙江巡抚任上丁忧还乡。


阮元不仅是清朝重臣,还是一名训诂学家,业余爱好是考证历史。回到扬州后,阮元决定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走访家乡的名胜古迹。


偶然间,他在读明嘉靖年间的《维扬志图》时发现,地图上扬州雷塘北侧有一处地方,标注为“隋炀帝陵”。


雷塘,是史书记载的最后安葬隋炀帝的地方。


古时候,扬州陂塘众多。雷塘,也称雷陂,自西汉时就已存在,在当地的水利灌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隋唐时,雷塘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雷塘在城北,方圆六里,下雷塘在上雷塘西南方,方圆七里。到了清代,雷塘又分为上、中、下三塘,其中上雷塘旁还有一个炀帝沟,这无疑对阮元形成了某种误导。


阮元不禁感到兴奋,赶紧出门做“田野调查”,询问当地的老百姓,有没有见过这座陵墓。


此时,一个老农告诉阮元,附近确实有一座类似的古墓,当地人称之为“皇墓墩”,小时候他还跟着村里人去墓里挖过土。


在老农的指引下,阮元来到了这座古墓前,只见其占地面积约四五亩、封土高七八尺,在周边环境中略显突兀。


阮元相信,眼前这座古墓就是《维扬志图》上的“隋炀帝陵”。


作为当地的文化名人,阮元亲自出资,组织当地百姓担来8000石土,并在周围种上150棵松树,随后请时任扬州知府亲笔题字,书“隋炀帝陵”四字碑。


这座原本无人问津的古墓,就此修葺一新,并挂上了“隋炀帝陵”的名字。


此后200年间,经过后人的多次重修,陵区仿造隋唐陵墓的规制,建起了石牌楼、陵门、石桥、石阙等建筑,甚至在旁边专门挖了个水池,题上“雷塘”二字标志牌。


但是,这座位于今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的“隋炀帝陵”,并没有经过系统的考证。


一生著述丰富的阮元,在这件事上有些失误,仅仅是根据文献记载和当地村民的口耳相传,就将一座无名墓冢考证为“隋炀帝陵”。


对此,各界早有质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槐泗“隋炀帝陵”遭到破坏,一些散落的墓砖被送到文保单位进行鉴定,发现其与扬州博物馆从当地征集回来的东汉墓砖大小、纹饰相同。于是,有学者推断,槐泗“隋炀帝陵”可能是一座东汉砖室墓。


直到2013年,距离槐泗“隋炀帝陵”仅5公里的曹庄隋炀帝墓被发掘,墓中文物证实了墓主的身份,国家文物局也确认了曹庄隋炀帝墓的真实性,阮元的说法被正式推翻。


但是,对于槐泗“隋炀帝陵”是否该摘牌、会不会与曹庄隋炀帝墓合并为系列遗产,近年来也多有争议。


那么,这位关陇贵族出身的隋朝皇帝,为什么会葬在扬州呢?


1a.jpeg
▲扬州槐泗“隋炀帝陵”。图源:图虫创意



2.png


这要从隋炀帝人生的最后一年说起。


隋大业十四年(618年),江都城中,渐起骚乱。


当起义军席卷中原时,50岁的隋炀帝杨广却在南方的江都(今江苏扬州)醉生梦死。


有一天,他引镜自照,对萧皇后说:“好头颈,谁当斫之?”


萧皇后陪伴隋炀帝多年,见这个昔日豪情万丈的皇帝已经失去锐气,便问丈夫何出此言?


隋炀帝用看似坦荡的语气,笑着说:“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


当时,随隋炀帝南下的骁果军,大多为关中人,他们长期远离故土,思念家乡,隋炀帝却无心北归,甚至打算退保江东。


军中开始出现逃兵,有个叫窦贤的将领率先带领部下逃离江都。隋炀帝得知后立马派兵追赶,将窦贤斩首,但士兵逃亡之事依然屡禁不止。


统领骁果军的虎贲郎将司马德戡是扶风人,一向深得隋炀帝信任,此时正率军驻扎在江都东城。


眼见军心不稳,司马德戡对好友元礼裴虔通说,现在军中人人都想逃走,我本想向陛下报告,但又怕说早了,引来猜忌,被无辜诛杀,可等到事发后再说,我也逃不过被灭族的命运,现在进退都是死,我该怎么办呢?


三人细思恐极,索性决定反了。


为了执行计划,他们在江都城中结交同党,很多对隋炀帝不满的官员与他们日夜谋划,结为“刎颈之交”。其中有两个官员和隋朝重臣宇文述之子宇文智及关系要好,便把此事透露给宇文智及。


宇文智及为人“素狂悖”,早年与其兄宇文化及一起同突厥人做违法交易,被判处死罪。多亏二人的弟媳、隋炀帝长女南阳公主出面求情,他们才免于一死,只是被削职为民。隋炀帝南下江都后,从驾的宇文述年老病死,在临死前留下遗言,乞求隋炀帝念及旧情,赦免儿子的罪过。


隋炀帝同意了,于是重新授予化及、智及官职,并让他们留在江都。


宇文智及得知骁果军将领的密谋后,认为这是天赐良机,对他们说:“现在主上虽无道,但皇威尚在,如果你们只是结伴逃跑,恐怕只会像窦贤那样自寻死路。现在英雄并起,是老天爷要亡隋,就连江都城中要逃亡的人都有数万,应该乘此机会成就帝王之业。”


司马德戡等人听宇文智及这么一说,就把宇文智及的哥哥宇文化及推为造反的首领。众人举双手赞成,宇文化及却很慌,起初以为自己被弟弟坑了,脸色大变,汗流浃背,过了好久才镇定下来。


为了煽动士兵,司马德戡等人在军中散布谣言,说陛下听说骁果军中有人想叛逃,命人酿了很多毒酒,打算在宴会的时候将大伙儿都毒死,跟南方人留在江都。


如此一来,骁果军一致拥护司马德戡发动兵变。


史载,当司马德戡等人密谋时,有个宫女打听到消息,告诉萧皇后:“外面人人都想造反。”萧皇后说;“任汝奏之。”可宫女上报隋炀帝后,隋炀帝却很生气,以为宫女在造谣,把她处死了。


之后又有人向萧皇后报告,萧皇后无奈地说:“天下之事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没有挽救的余地了,何必让皇帝为这些话忧愁呢?”从此,再没有人敢去向隋炀帝通风报信。


2a.jpeg

▲宇文化及兄弟。图源:影视剧照



3.png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十日夜,司马德戡召集城外的骁果军,向江都玄武门进发。


除了骁果军外,隋炀帝还给自己上了一道“保险”,此前,他挑选数百名勇猛矫健的年轻人当保镖,称之为“给使”,让他们驻防宫门,以防不测。这支护卫队战斗力爆表,对隋炀帝忠心耿耿,不仅得到大量赏赐,还娶隋炀帝赏赐的宫女为妻。


但是,宇文化及早就考虑到“给使”的威胁,在这天晚上贿赂了一个姓魏的宫人,命其假传圣旨,调集“给使”出宫,以致司马德戡带兵入宫之际,竟没有一个“给使”在场。后来,隋炀帝遇弑,给使们还想袭击宇文化及的营帐,为隋炀帝报仇,但因寡不敌众,全部战死,无一人投降。


司马德戡带兵攻入宫中,隋炀帝已经得知政变消息,急忙脱下皇帝的服饰,逃到西阁。


司马德戡的同党裴虔通,早在杨广还是晋王时就担任其随从,深知其习性,见隋炀帝藏起来,就问宫中一个美人:“陛下安在?”美人早就被吓得花容失色,只好胆战心惊地指向西阁。


叛军把隋炀帝请下来后,隋炀帝一见到裴虔通,便说:“卿不是我的故人吗?因何怨恨谋反?”


裴虔通回答道:“臣不敢反,但将士思归,欲奉陛下还京师耳。”


隋炀帝只好解释说:“朕正打算回去,只是在等上游的运粮船,才一再拖延,现在朕跟你们回去吧!”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叛军已经不可能继续效忠隋炀帝了。


次日天明,叛军拜宇文化及为“丞相”,请他出面主持大局。宇文化及害怕得浑身颤抖,直到确定兵变成功,才低下头连声说:“罪过,罪过!”


到了大殿之上,宇文化及看到被俘的隋炀帝,更是急得跳脚,说:“现在还把这家伙留着干嘛,还不赶紧动手!”


隋炀帝最疼爱的小儿子赵王杨杲只有12岁,见叛军横眉怒目,感到害怕,在一旁哭泣不止。裴虔通觉得心烦,手起刀落,将其斩杀,血溅到隋炀帝的御服之上。


正当叛军要继续动刀剑时,隋炀帝喝道:“天子自有天子的死法,怎能用剑锋刀刃?取毒酒来!”


面对死亡,隋炀帝早已做好准备。他此前预料到自己会有遇弑的一天,于是将一瓶毒酒交给宠爱的美女们,告诉她们:“若反贼来了,你们先饮,然后我再饮。”可当江都兵变发生后,宫中的美女早就四散奔逃,没有一个留在隋炀帝身边,一时也找不到毒酒。


叛军中的一名军官令狐行达胆子比较大,见其他人都不敢动手,干脆自己上前,抓住隋炀帝的领口,逼迫他坐下。此时,隋炀帝自知走投无路,解下自己的练巾,交给令狐行达,让他用这条练巾缢杀自己。


隋炀帝遇弑后,没有一个大臣敢为他收殓尸体。萧皇后和宫女拆下红漆床板,做成一副棺材,将隋炀帝和赵王杨杲暂时安置于江都宫西院的流珠堂下。


宇文化及带领叛军北归后,隋朝右御卫将军陈棱留守江都。陈棱不忘隋炀帝生前的恩情,召集部下,身着丧服,为隋炀帝发丧,并将隋炀帝重新安葬于扬州城西的吴公台。相传,吴公台是南陈名将吴明彻在扬州作战时修建的弩台,也是当时扬州城的一座地标。


当年,吴明彻和北周交战,被俘后死于长安。后来,继承北周的隋朝南下灭陈,在那场平陈之战中,年仅20岁的杨广是名义上的元帅,和高颎、杨素、韩擒虎、贺若弼等名臣一同完成了一统天下的伟业,自永嘉南渡以来,将近300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宣告终结。


平陈之后,杨广任扬州总管,坐镇江都,也许是从那时起,他爱上了这片江南水乡,甚至在登上帝位后,还多次南下江都,直至身死国灭。


据说,陈棱从流珠堂下挖出隋炀帝的灵柩时,隋炀帝“容貌若生”,令人称奇。此时,距离江都兵变已经过去5个月了。


为隋炀帝办完葬礼后,世人皆称赞陈棱的忠义,但天下大乱,陈棱难以守住江都这座孤城,不久败于起义军,随后死于非命。


唐武德五年(622年),天下基本上已经重归一统。风水轮流转,隋炀帝的表兄李渊当了皇帝。平定江南后,唐朝为隋炀帝修建了新的陵墓,改葬扬州雷塘。一般认为,雷塘是隋炀帝最后的安葬之地,曹庄和槐二村的两座陵墓,都位于古雷塘的范围内。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 01: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png


此外,在北方,陕西和河南各有一座隋炀帝陵。这两个地方也与隋炀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陕西的隋炀帝陵位于咸阳市武功县武功镇罗家堡,距离隋文帝杨坚的泰陵约6公里。


关于这座陵墓,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


相传,唐高祖李渊统一天下后,命儿子李世民把隋炀帝的灵柩从扬州迁回关中,葬在隋文帝陵附近。为了迁坟,唐朝请来袁天罡李淳风两位风水大师,勘定出一块墓址。


李世民带着袁天罡、李淳风和一支队伍,护送着表叔隋炀帝的灵柩一路来到了武功县的地界。


护送灵柩的部队翻过漆水,登上西原,已经可以远远看到隋文帝的泰陵。正在此时,忽然刮起了狂风暴雨,把原先给隋炀帝挖的墓穴填平了,抬灵柩的杠子也瞬间断裂,一时难以抬动。


李世民一琢磨,这可能是天意,也许隋文帝泉下有知,也不愿意隋炀帝这个不肖子葬在自己旁边。于是,李世民命袁天罡、李淳风另外选了一座墓穴,命在场的士兵开挖,然后把隋炀帝的灵柩就地埋了。由于在这次迁葬过程中,隋炀帝的灵柩挪动了位置,从此就有“挪驾堡”这个地名,后来改为“罗家堡”。


明万历《武功县志》根据当地流传多年的说法,对这座陵墓的记载为:“隋炀帝墓在县西原,武德五年八月辛亥,唐高祖葬帝于此。”


然而,武功县的这座“隋炀帝陵”,排场比阮元考证的槐泗“隋炀帝陵”要小得多,也没有出土的相关文物可证明其真实性。另外,正史中也没有唐朝将隋炀帝迁葬北方的记载。


到了清代,雍正《陕西通志》已经认为,隋炀帝除了葬在扬州外,“别无北徙之说”,武功有隋炀帝陵的说法“俱无据也”。


与扬州槐泗“隋炀帝陵”的处境一样,尽管真实性遭到质疑,但武功“隋炀帝陵”仍然作为当地的一处重要史迹得到保护。


隋炀帝的另一处陵墓,在河南洛宁县


洛宁县,原名永宁县、熊耳县,临近隋唐东都洛阳。


洛阳,是隋炀帝杨广生前深爱的另一座都市。隋炀帝在位时大兴土木,营建洛阳城,数十万民工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洛阳城的工程,有近一半人累死于途中(“僵仆而毙者十四五焉”)


兴建洛阳城后,隋炀帝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洛阳办公。他曾登上城北的邙山,向南眺望伊阙,感慨道:“这不就是龙门吗,古代的一些朝代为何不建都于此?”


隋炀帝在位时建造的另一项工程——大运河,也与洛阳息息相关。大运河北抵涿郡(今北京市西南),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由四段组成,以洛阳为中心,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在一起。


营建东都、开凿运河的隋炀帝,多次流连于洛阳和江都这两座城市,最终却在他迷恋的江左遇弑身亡。


江都兵变发生时,隋炀帝的孙子越王杨侗留守东都,洛阳众臣奉他为新君,改年号为“皇泰”。由于此前攻入关中的李渊已经在长安另立了隋恭帝杨侑,所以史书称身在洛阳的杨侗为“皇泰主”


史料记载,皇泰主即位后,在洛阳为隋炀帝举行了葬礼,并为其修建永宁陵


当时,隋炀帝的遗体还远在江都的流珠堂下,洛阳众臣只能找来他生前的御用之物,埋进永宁陵。


所以,河南永宁陵是皇泰主为爷爷隋炀帝修的衣冠冢。此后,皇泰主被王世充废掉并杀害,而从隋恭帝杨侑禅让得位的李渊得了天下,皇泰主为隋炀帝修建的这座陵墓也就失去了合法性。


4a.jpeg

大运河地图:蓝色为隋唐大运河,红色为京杭大运河。图源:锦绣人文地理



5.png


说回扬州曹庄隋炀帝墓。


2013年11月,根据对曹庄隋炀帝墓的发掘情况,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的专家们在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扬州曹庄出土的隋唐墓葬是隋炀帝与萧后的最后埋葬地。”


对于各界对曹庄隋炀帝的质疑,学界有各种解答。


比如曹庄隋炀帝墓志中出现了“随大业十四年”的字样,其中的国号“随”和“大业十四年”纪年引发了一些争论。


随为古国名。隋文帝杨坚称帝之前,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称帝后,认为“随”字带个“走”字旁,不太吉利,遂将国号定为“隋”。所以,在隋朝皇帝的陵墓中使用早已被取代的“随”国号,似乎不合常理。


对此,南京大学教授胡阿祥说:“初唐时代对于‘隋’国号的用法,确是多改作‘隨’。而此种改动,其实含有政治寓义在乎其中。”


当初,隋文帝定国号为“隋”就是为了图个吉祥,但隋朝国运短促,成了“反面教材”,唐人为了讽刺或警醒,故意增笔改作原来的“随”国号,这是当时的一种文化现象。


史学家岑仲勉在其著作《隋唐史》也提过这一现象:“往日新朝,往往反胜朝之所为,初唐间作‘隨’,实因此之故。”


另外,唐高祖是从隋恭帝杨侑手中取得的皇位。隋炀帝被弑的前一年,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随后攻入关中,拥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改年号为“义宁”


在唐朝的官方档案里,大业这个年号实际上只用了13年,但李渊入关中时,隋炀帝还在世,除了李渊掌握的地盘外,其他州县大都还是采用“大业”年号。自唐以来的很多史籍、墓志也写有“大业十四年”。清人赵翼在《廿二史劄记》专门列了一条论述这个纪年,写道:“其实天下共主,一日尚存,终当称其年号,则大业十四年,不可没也。”


因此,这一年的纪年情况有些复杂,既是大业十四年,也是义宁二年。


扬州曹庄隋炀帝墓的另一个惊喜,是出土了大量隋朝帝后规格的文物,有天子巡游时用的玉璋、隋唐特有的青瓷砚、萧皇后用的冠饰以及青铜编钟、编磬、双人首蛇身俑、鎏金铜铺首等,共三百多件。


其中,隋炀帝墓中出土的一套十三环金玉蹀躞带,再次印证了墓主的高贵身份。这是迄今出土的保存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带,也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带具,被称为“天子之服”。不过,这条腰带被发现时已经散了,无法判断它是围在墓主人腰上,还是摆在墓中做陪葬物。


5a.jpeg

▲隋炀帝画像。图源:网络



6.png


遗憾的是,考古人员没能在隋炀帝墓中找到隋炀帝的完整骨骸,只剩下两颗牙齿深埋在泥土中。也许,这就是他留在人间的最后遗物。


不过,在合葬的皇后墓中,人们发现了一具骨骸。经过南京大学专家的鉴定,确认其为一具身高约1.5米的女性遗骸。


这会不会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萧皇后呢?


萧皇后出身兰陵萧氏,祖上为南梁皇族,自16岁被选为晋王妃后,与杨广夫妻恩爱三十年。


即便隋炀帝风流成性,也始终宠爱萧皇后。


江都兵变后,萧皇后及其尚在襁褓中的幼孙杨政道被宇文化及挟持,一路颠簸,来到了聊城(在今山东)。河北起义军首领窦建德击败宇文化及后,对萧皇后礼遇有加。


这时,远嫁突厥的隋朝宗室义成公主听说萧皇后在窦建德处,就劝说丈夫处罗可汗遣使要求送回隋炀帝的遗属。


处罗可汗派人迎接萧皇后一行人北上后,立杨政道为隋王,定居于突厥南部边境的定襄城,从中原逃难到突厥的隋朝百姓都归属隋王。


杨政道在这个边境小城设置朝廷百官,手下有部众一万多人,这就是鲜为人知的“后隋”小朝廷。


6a.jpeg
▲《隋唐演义》中的萧皇后形象。图源:影视剧照 


这个苟延残喘的后隋小朝廷,一直延续到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大将李靖率军大破东突厥的时候。


唐军将定襄城中的萧皇后和隋王杨政道送往长安。流落突厥11年后,萧皇后已经年过花甲,杨政道也已经12岁了。祖孙俩重返中原,等待他们的是未知的命运。


萧皇后一行到长安后,唐太宗李世民却对他们敬之以礼,赐萧皇后居住于长安兴道里的一处豪宅,任命杨政道为员外散骑侍郎,让他们从此安度余生。


17年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萧皇后在长安与世长辞,享年81岁。李世民下诏以前朝皇后之礼,将她与隋炀帝合葬于扬州雷塘。


那时,距江都兵变已过去将近30年。


谁也没想到,一千多年后,这座陵墓会因为一场意外,重现人间。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顺手点赞、在看让我知道您在看~


参考文献:

[唐]魏徵:《隋书》,中华书局,1997年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1年

[清]赵翼:《廿二史劄记校证》,中华书局,2013年

王巍:《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

黄加佳:《发现炀帝墓》,《北京日报》2013年12月17日

胡阿祥:《有关扬州隋炀帝陵“质疑”的质疑》,《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年第04期

束家平,杭涛,刘刚,薛炳宏:《江苏扬州市曹庄隋炀帝墓》,《考古》2014年第7期



- END -
作者丨南朝子云
编辑丨艾公子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4 03:53 AM , Processed in 0.04424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