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一锅锅热腾腾的羊肉被端上国人的餐桌,这是抵御寒冷的食补良方,更是香浓味美的味蕾享受。而众多好羊肉中,盐池滩羊堪称“顶上明珠”,天南地北的吃货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也不免对这个地名充满好奇——捧出了这样极品羊肉的“盐池”,究竟在哪里?
打开中国政区地图,很容易找出盐池县的位置——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版图,如一个“十”字形展开在祖国的西北侧,这十字形的右臂便是盐池,只需在宁夏的“十”字中心偏右处补上一条纵向的线,便基本能圈出隶属于吴忠市的盐池县域。
她位于宁夏版图的东部,北、东、南缘分别与内蒙古、陕西、甘肃相接,在四省交界之处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一隅,以滩羊出名的这座小城,版图也形似一张摊开的滩羊皮,宽大而整齐。
在华夏文明的坐标轴上,她可以说是一片稍显古老和神秘的远方。在历史上,盐池县有大小盐湖二十多处,是历代产盐重地;农牧经济的边界也在这一带来回摆动。盐池从南到北的地貌景观差异明显,不同民族的人群迁出、进入,多元文化在此交流、碰撞、融合......在由一系列变量组成的盐池历史中,忧患与机遇并存,但也会相互转化。如今回看,盐池的传奇,远远不止盐池滩羊而已。
因盐而生,被埋藏千年的文化传奇
是什么造就了盐池的与众不同?答案就在她的名字里——盐。盐池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貌上直接受到青藏高原构造运动的影响。2600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水域,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湖水壅积收缩,形成了今日盐池境内二十多处星罗棋布的盐湖。
盐池县城依托着盐湖而生,不同区域中心的诞生都与附近的盐湖密不可分,譬如惠安堡边上有惠安堡盐湖,盐池县城东南7千米是苟池盐湖、往北17千米则是北大池盐湖.......尽管苟池与北大池在1949年后分别划归陕西定边、内蒙古鄂尔多斯,但从地图上不难看出最初县城的选址与这两座盐湖之间的密切关系。
自置县以来,盐池几易其名:盐州、盐川郡、花马池、盐池县……始终都与“盐”有关,此地仅凭戎盐这一物华天宝,便直抵华夏文明的殿堂,伴随帝王将相、中外嘉宾的味蕾一起欢畅了几千年。盐不仅是盐池人烹制羊汤、腌制咸菜不可或缺的调味品,更是骡马行走于盐道,往来千里的商贸物资,亦是历史上各方势力争夺的重要资源。
汉代时,盐池即设有盐官;宋夏时,盐池出产的盐是宋夏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在盐战的狼烟与笙歌更迭中,不间断的民间商贸融合了长城内外两种文明;明代,中央政府以西北地区的盐税作为西北军事费用的主要支柱,不仅购买军马、发军饷、还用其修筑长城,盐池的盐资源,在很多时刻甚至具有左右当地局势、影响历史进程的力量。
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盐池曾屡次成为闪亮的关键点,但某种程度来说,她仍是历史的“失语者”——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此处是边地,在千百年的王朝更替历史中常常被当作次要的、边缘化的。多年来,在军事、盐政之外,人们对盐池自身的人文脉络仍旧知之甚少。幸好,近年来考古发现的诸多古代墓葬等遗迹,为我们复原出以盐池为中心的几段历史碎片。
1984年夏末,盐池连续暴雨造成地面塌陷,露出8座汉代墓葬,张家场汉墓由此出现在现代的视野中;次年;县城西北又发现6座依山开凿的墓葬,其为窨(yìn)子梁唐墓,这里出土的一座墓门,如今正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门上以浅浮雕形式刻画的西域舞伎,挥动长巾翩翩起舞,仿佛腾跃于云气之中。这类题材的石刻作品在我国唐代墓葬中尚属首次发现,是研究唐代乐舞的国宝级资料。如今,这两座墓葬早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探寻华夏文明版图上的重要节点。
在张家场汉墓发掘的同时,附近的张家场古城也走入世人的目光之中,2021年,盐池县开始对张家场古城进行发掘,确认其为汉代大型建筑遗存,跨越两千年的古城终于揭开封存已久的面纱。这是盐池境内最早的城市,也是盐池历史上的一段黄金时代的最佳历史物证。历经若干朝代的风霜雪雨之后,古城仍在此处,城墙塌毁后被流沙掩埋,隆起的沙梁至今清晰可见。
目前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张家场古城为秦汉昫衍县治,这也是继承自历代地理志书的一种合理推断,但昫衍假说也在近二十年不断受到挑战,也有专家论证其为汉龟兹县.......张家场古城迟迟不肯取下神秘面纱,它究竟对应历史上的哪一座城市,又是为何戛然而止,都仍然是谜。随着张家场古城及周边墓区考古发掘的深入,种种未知终会得到解答,也将会改变我们对古代盐池乃至秦汉帝国西北边疆的认识。
在苟池、北大池等盐湖移交临省后,仅存的惠安堡盐湖产量也不那么可观了,但盐池资源重镇的地位却始终没有改变,这资源不再仅仅是盐,还可以是石油、天然气、石膏、煤炭,也可以是风能、光能。随着现代科技和工业的极大发展,盐池的各类资源都得到了利用,而且是更环保、更可持续化的利用。盐池县北部干旱少雨的地区建起了太阳能发电站,人们探索出“光伏+养殖”的共赢模式。光伏板在发掘能源之外,也能减少阳光对地面的直接辐射,庇护更多的植被生长。
倘若夏天时分来到盐池,第一印象是——美。很难想象,茫茫戈壁中竟有一片“塞上江南”,尤其是盐池的哈巴湖地区,是西北地区少见的蓝绿相交、富含生命力与自然美感的天然湿地。
但这样的美并不是天然有之。盐池素来是农牧区交替的地带,明清以来,农耕文明优势愈发显著,人口增长与大规模开垦造成草原退化、沙进民退,盐池一带的风沙曾经肆虐到不可思议的程度。盐池人与自然苦苦周旋,经历了不断重新彼此审视、探究以及和解的漫长过程。
1978年,声名赫赫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拉开序幕,盐池林场人投入其中,在沙化严重的地区以草方格固沙,沙化区域在人工维护下完成了土壤再造,曾经寸草不生的沙丘覆盖了密密匝匝的浅草,柠条、红柳、小叶杨、樟子松、山杏……
在一代代林场人的努力下,奇迹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以往成片消失的草木重新萌发生长,大风不再带来不安的信息,人们随意拍拍身上的浮尘,不用再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行走街头;昔日的荒漠戈壁如今湿地湖泊星罗棋布,盐池县中北部的哈巴湖保护区甚至成为荒漠里的一座“生物基因库”,沙水林草和谐共生,飞禽走兽重又在这里诗意栖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