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提及「写作」,很多人会想到影响深远的文学巨匠,或是那些在自媒体上吸粉无数的大号网红。但其实,写作并不是遥不可及。它可以仅仅是一份表达、一种思考。那么,如果一个人长期写作,他的生活会产生哪些改变呢?一起看看答主们的经历。我出第一本书到现在十八年了。也没上过一天班,靠写东西过日子,凑合也该算长期写作了吧。写东西久了,人会自然乐于独处。固然有些社交型作者喜欢呼朋引伴,但写东西时,总也能切换到独处模式。会习惯读,写,自我对话,给念头们牵线搭桥。于是也习惯抓住一切时间,读或看东西。不一定是书,也许是画册,也许是纪录片,也许是其他东西。在这个时代,用读书这词来形容,似乎有点狭隘了;说喜欢摄取信息,大概贴切些吧?每个写手,自有个堆山填海的小秘藏,里面有待读或重读的书及其他资料。而且不止靠这个。有写东西习惯的人,平时也会下意识找东西读,而且从细节里抠活。北京的店铺,过去都用八个字标明其特点。有的刻在匾上,有的用黑漆漆在店面两旁的粉墙上,都非常贴切。「尘飞白雪,品重红绫」,这是点心铺。「味珍鸡蹠,香渍豚蹄」,是桂香村。煤铺的门额上写着「乌金墨玉,石火光恒」,很美。八面槽有一家「老娘」(接生婆)的门口写的是:「轻车快马,吉祥姥姥」,这是诗。这好处其实历历在目,但如他这样发现而描绘出来的人少。大概写东西久了的人便是如此:对语言敏感,而且在街上,看个街招,心里都在想文辞。因为习惯了读写并以此为乐,就更乐意找整块的时间自己待;因为书面文字相对口语简洁紧凑,会下意识觉得无效社交很费时间让人不耐;极端一点的,会找出各种身体不适的理由逃避社交。写手往往不缺社交能力,毕竟读写得多,不会没话聊;无论是放开了逗还是凑着捧,都能应付;但社交欲望比较浅。以打游戏为例。写惯东西的人,自有一条长度很微妙的社交血槽。血槽低过危险值,会倾向抑郁,于是可以靠跟朋友(远程)交流、玩猫之类,恢复到正常状态,可以继续过日子。出去社交,也能语笑晏晏地应付,但那条社交血槽是在缓慢增长;越增长,社交欲望越肉眼可见地变低。如果你有写东西的朋友,刚到饭局里时逸兴遄飞,过了会儿不言不语,也许不是他忽然被得罪了,而是社交血槽满了,得想法子切换回独处模式了……有些人容易误解,写东西的人记忆好。其实不一定。一方面这里有个幸存者偏差,记忆好的人比较适合久写东西。另一方面,记住一件事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将之以自己的语言写下来,所以写东西多的人,自然记住的也多——尤其是自己写的内容。李碧华写过一个小说,一个女生说跟律师谈恋爱不能耍花枪,他们记性好——其实写东西的也是。不止一个运动项目里,会有种练习,姑且叫「语言化」:即,要能善于即刻归纳自己的思想,并简洁快速地交流给队友听。世上有人善于靠视觉学习但不善言辞,有人善于靠动作影像学习。写东西的人则几乎无一例外,擅长靠语言归纳。比如普通人的思绪容易散碎流转,写东西的人则会习惯性将散碎的思绪和事务快速归纳整理总结。这样效率很高,条理清晰,代价是久而久之,过日子会习惯有自己的节奏,会下意识地想:写久东西的人,有必要也习惯了独处,有社交能力但不太有社交欲望,对大多数事习惯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节奏,而且记事相对记得牢——这些都容易让写手变得容易孤单。又大多数写东西的人,深知语言的魔力(和虚幻),不容易被花言巧语哄住,所以写东西多了久了的人,很容易在感情问题上消极——所以写东西久了的,单身的也很多……
坐长途列车的时候,一些人会玩手机或是犯困,把头低着昏昏欲睡。我坐过许多的长途列车,重庆到昆明,昆明到广州,昆明到贵阳,昆明到西安,西宁到拉萨,丽江到泸沽湖。不管路途多遥远,我很少犯困,而是习惯戴上耳机,边听歌边看沿途的风景。我喜欢微风吹拂的稻田,喜欢铁轨旁生长的农家,喜欢天上忽明忽暗的云,列车钻进隧道,整个世界呼啸着变得昏暗,光影明灭,打在透明的玻璃窗上,窗户映出我年轻的脸。有时候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买,只是安安静静地从人群的这一头走向另一头,或者绕着河流、湖泊走一走,就能看见许多事情正在发生。举止亲昵的恋人,神情松弛愉悦的小狗,几只蚂蚁绕着饼干转圈,湖心的睡莲开得几乎快败了,正处于盛放与腐烂的临界点,学生们叽叽喳喳迎面走来,手里的汽水发出淡淡柠檬香味。它们是我真实的生命历程,也是写作让它们变得更加生动。年少时喜欢读汪曾祺,十八岁爱上的男孩也在云南,于是我误打误撞来到昆明,一待就是七年。 无论是那时候的我,还是现在的我,都觉得,一个好的写作者不一定自身过得很好,但于他而言,那个巨大的素材库一定来源于生活。 为了写出更好的句子,他会更加用心地观察生活的脉络,不知疲倦地从中汲取灵感,也正因如此,他会更容易比旁人发现生活的趣味性,和平凡人生中那些璀璨的部分。 同样一件事物对于不同领域的人,它会有着不同的意义。就像写作,对于有的人它是生计,是借此标榜自身的珠宝,是试图消灭的隐患,是无所事事才会想起来的消遣。 而对我来说,它是一只偶然拾得的万花筒,透过它,我看见一万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我是一个连续写文写到第 95 天的人。此外,我实际写东西的时间大概有……四五年了。那时候写的是一些别的东西,但也属于写的范畴。经年累月之下,我也有了一些经验之谈。 先说结论:加快个人的成长在回答结论之前,先谈一下前提。思考和思维是什么?是「计算」。思考的基础是什么?是「信息」。你知道那是手机,你才能识别它。眼+长方体=手机。你知道来消息之后会发光,你才能意识到。 眼+发光的长方体=手机(实际上比这个还要复杂,毕竟长方体不一定是手机)你见过一部手机,你就会识得绝大多数手机。你见过一部手机发光来消息,你就知道大部分手机都能「发光,通知消息」。这就是「思维模式」。思维模式,是「公式化」的「计算」。公式化,会减轻思考的压力,更便捷、更高效。思维模式多了之后,就会出现「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对思维模式的统合、整理。这会减轻「思维模式」带来的繁杂任务。它会用「更为高效」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思维和思考=计算 计算会形成公式 信息会影响计算
计算的多了,就会出现公式。公式=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多了,会形成思维方式 信息增加+思考增加=思维方式增加 思维方式增加=思考、见识更加广阔
于是,人成长了而写作,可以加快进步的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