炖肉是一道非常受欢迎的家常菜。同样的炖肉方法,在不同的时间或条件下,炖出来的肉质却大不相同。
有时,肉会越炖越烂,入口即化;而在另一些情况下,肉却越炖越硬,口感不佳。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一起看看答主们的炖肉攻略。
炖肉的时候,有时肉越炖越烂,有的时候却越炖越硬,这是为什么呢?
| 答主:阿嘟宝爸爸
现实生活中稍微有一些做菜经验的人,炖肉的时候,对肉的选择是有讲究的:比如半筋半肉的牛腱子、猪蹄/羊蹄、带点肥肉的猪肋排/羊肋排、猪尾巴/牛尾巴、走地鸡等,这些不同种类、部位的肉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富含胶原蛋白,这样的肉炖煮出来后不仅卖相好看,而且好吃。
那为什么会存在有些肉越炖越烂越好吃,而有些肉则会不管炖多久,都是又柴又硬,没法下口呢?
主要肉的类型、部位、炖的时间和温度等多种因素因素造成的:
1.看胶原蛋白
不同类型和部位的肉含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和含水量,这会对炖煮结果产生影响。
通常,适合炖煮的肉类前面已经列举了一堆了,像半筋半肉的牛腱子、猪蹄/羊蹄、带点肥肉的猪肋排/羊肋排、猪尾巴/牛尾巴、走地鸡等都是富含胶原蛋白的肉类和部位。
富含胶原蛋白的肉在炖煮过程中,其中的胶原蛋白在会逐渐分解为明胶,使肉质变得更加嫩滑。
不过呢,胶原蛋白少或者几乎没有的,纯粹是肌肉纤维较多的瘦肉部位,如牛眼肉、猪里脊等,炖煮的效果确实不好,不仅肉质硬而且柴。
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瘦肉部位中的肌肉纤维通常较多,这些纤维主要由肌原纤维组成。肌原纤维是肌肉中的主要结构组织,它们富含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等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相互连接形成了纤维结构,赋予肉类其特殊的纹理和口感。
在炖煮过程中,肌肉中的蛋白质会发生变性。初始阶段,高温和湿热环境使肌原纤维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使其变得更加紧密和坚硬。这可能导致肉质变硬,因为肌原纤维无法保持其原始松散的结构。
随着炖煮时间的延长,肉中的水分会逐渐丧失。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水分蒸发并渗透到周围的炖煮液中,导致肉质变得干燥。由于缺乏足够的水分会使肉质更容易变硬。
2.炖煮时间和温度也很关键
炖煮的时间和温度是决定肉质变化的关键因素。在适当的时间和温度下,肉中的胶原蛋白会分解为明胶,使肉质变得柔软。
但是,如果炖煮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肉中的蛋白质会变得过度凝固,导致肉质变硬,特别是胶原蛋白少的肉更明显。
3.适当加点酸性调料炖煮液中的酸性和碱性条件也会影响肉质的变化。
例如,加入一些酸性成分(如柠檬汁、醋等)可以促进胶原蛋白的分解,使肉更容易变烂。另一方面,碱性条件(如苏打水)可能导致肉质变硬。
4.高原地区要加压
如果使用压力锅进行炖煮,蒸汽压力会显著提高烹饪温度,使得肉类更快地变烂。压力锅中的高压蒸汽可以更好地渗透到肉中,加速胶原蛋白的分解过程。
在海拔低的地方这个问题还不太明显,如果在高原地区如青海、西藏等地区,如果不加压的情况下,很难把肉煮熟炖烂,别说口感好不好了。
总结
如果想让炖肉做得好吃,首先你得选好肉的品种和部位,建议优先考虑胶原蛋白丰富的半筋半肉的牛腱子、猪蹄/羊蹄、带点肥肉的猪肋排/羊肋排、猪尾巴/牛尾巴、走地鸡等。
另外,炖煮的时间和温度也不宜过高,如果想让汤更加有味道、肉更烂,我的建议是用砂锅类的小伙慢炖,基本上的肉 1.5~2 小时足够了,再长就不合适了。
还有一些小技巧,比如在炖肉的时候加点柠檬汁或者醋,可以让肉更容易炖烂。在高原地区得用上高压锅,才能把肉给煮熟炖烂。
| 答主:明非
总的来说是你时机不对。看下肉(瘦肉)的组分:
如果没有意外,一般炖肉,都会导致蛋白变性,肌肉组织中的水分析出——这两件事前者导致肌肉变硬,后者让肉尝起来很「柴」(干、粗糙感)。
但是如果你继续往下炖,等到肌肉里面的蛋白质水解或者肌纤维彻底断裂,那么这个时候,尽管肉依然很「柴」,但是却变得很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