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9|回复: 0

[哲史艺丛] 包公也有团队!除了展昭,还有哪些“黄金配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17 1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包公也有团队!除了展昭,还有哪些“黄金配角”?

 周渝 国家人文历史 2023-12-15 04:39 

0.png
本 文 约 6500 字
阅 读 需 要 17 分 钟


当年家喻户晓的1993版《包青天》片头曲有句歌词是“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和马汉在身边”,一下就让观众记住了在开封府将犯人押上铡刀的王朝和马汉。其实还有两位没出现在歌词里的重量级角色,一位是负责保护包公安全的南侠展昭,另一位是包拯身边的智囊公孙策。一文一武,与包大人组成铁三角。正是他们的出现,让“包公戏”不再局限于单纯断案、审案,而融入了江湖恩仇、刑侦破案等奇险情节。


1.png

《水浒传》插画,现代,赵成伟,取材于“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一回,讲述恶吏董超、薛霸欲谋害林冲,被鲁智深所救的故事。到了包公故事里,董超、薛霸这两个名字被沿用,但变成了开封府的正义护卫


但凡以“包青天”为题材的影视剧,总能发现包拯身边围绕着那么几位固定的能人志士,我们姑且将之称为“包公团队”。开封府常驻人员的构成大致分为三档。第一档当属包拯、展昭、公孙策的铁三角组合;第二档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人组,皆为六品校尉,合称“开封四勇士”;第三梯队是李贵、娄青、董超、薛霸、江樊、黄茂等一干衙役,这些人虽然只负责跑龙套,台词也很单一,但毕竟时常在开封府出现,自然也算团队里的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包公团队”吧!


包公的私人助理


传统戏曲有一出名为《铡美案》的经典剧目,讲陈世美为了当驸马,忘恩负义,甚至不惜买凶杀人,最终被包公押至开封府,死于龙头铡之下。铡刀一落,血溅三尺;元凶授首,正义伸张。众所周知,包公在开封府审案有三口铡刀,分别为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鲜为人知的是,尽管包公斩陈世美的故事早已有之,但“铡美”却出现得很晚,因为在明代《包公案百家公案》等作品里,包公审陈世美时开封府还没有铡刀,故只能“斩美”而不能“铡美”。三口铡刀是在清代《三侠五义》里才出现,它们的设计者正是包拯身边那位文质彬彬的书生——公孙策。

2.png

开封府公堂,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包公东湖北岸,为现代根据《三侠五义》以及各种包公戏描述的开封府公堂进行建造的景点,公堂内摆着三口铡刀,分别为龙头、虎头和狗头。这三口铡刀在原著里为公孙策设计,后来成为开封府标志之一


与展昭一样,在历史上公孙策同样查无此人,而且无论元杂剧还是明小说里都找不到其踪迹,因为他也是在《三侠五义》里才出现的虚构人物,登场于第7回,在大相国寺与包拯相遇。作品通过公孙策的自述,介绍了他的出身情况,原是个“因久困场屋,屡落孙山”的落魄书生。包拯见其举止端详,言语明晰,遂问了些书籍典故的问题,公孙策皆“对答如流”。学识渊博的不第才子是公孙策最初的人设。后来包拯在开封府任职,公孙策追随左右,与展昭正好一文一武,成为包拯的左膀右臂。


加入包公团队后,公孙策的身份是开封府的师爷主簿,这是非常具有时代印记的职位。“师爷”是明清官制与科举制度结合的产物,出现于明代,这个群体也主要由科举落第的读书人组成。一开始,不第秀才们会前往衙门谋职位,主要帮忙处理一些文书事务,也被称为“书吏”,其中不乏一些学识渊博者,能为幕主出谋划策,地位也越来越高,甚至能当上衙官。当然,书吏本质上是官员聘请的私人助理,职衔也并非朝廷的正式官职,只是有普通助理和高级助理之分,薪资待遇也不同。

明代小说《醒世恒言》第36卷“蔡瑞虹忍辱报仇”提到绍兴这个地方有个颇有意思的现象,当地人把当书吏当成生意来做,“凡有钱能干的,便到京中买个三考吏名色,钻谋好地方选一个佐贰官出来”,一般而言,地方督抚衙门无“佐贰官”之设,所以这里的“佐贰官”通常只是对助理的一种雅称,没有正式职衔,但待遇高于一般书吏,相当于后来的“师爷”,也是衙门里书吏能做到的最高职位。为获得这个职位,他们索性用钱“夬选在别人前面”积累选官资格,这谓之“飞过海”。久而久之,天下衙官一大半出自绍兴。到清代,绍兴师爷更是名动天下。

3.jpeg

包拯在开封府提“五鼠”之一的卢方问话,身边站着头戴方巾,身穿长袍,温文尔雅的公孙策。出自《三侠五义连环画》,蒋太禄绘。公孙策的“师爷”身份具有很重的明清印记


“师爷”这一称呼起源的准确时间难以考证,可以确定的是,类似职位在明代就已经存在,但明代的话本小说、戏曲里都很难找到直接用“师爷”这一称呼的。其实一直到清代晚期,幕主通常都喜欢以“友”来称呼这些幕僚人员,也称之为“幕友”。晚清文学家平步青在《霞外捃屑》里解释道:

应是聘者,率呼之曰“友”。友于义何居?曰以属则“寮”,以德则“师”,以礼则“宾”。寮近乎卑,师过乎尊,宾介乎尊卑之间,故曰“友”云云尔。

不过在平步青生活的晚清时期,“师爷”已是尽人皆知的一种岗位。大约因地域不同、文化不同、聘请人的身份不同,诸如师爷、幕友、幕宾这些称呼都是并存的,并无统一规范标准。生活在清末,担任过袁世凯幕僚的徐珂在《清稗类钞》里记载:“盖仆从之于官,称老爷;于幕友称师爷。刑名(师爷)、钱谷(师爷)二席均得此称。”由于“师爷”并无官衔职称,不在体制之内,与幕主属雇佣关系,所以一般幕主尊之为“宾”或“友”,“师爷”则称幕主为“东翁”或“东家”。而在衙门里的仆从乃至老百姓看来,幕友为官老爷出谋划策,类似军师这样的角色,故尊称他们为“师爷”。

回头再看《三侠五义》里公孙策与包拯的关系,作为落第才子,公孙策的确没有考取正式功名,只因其才情被包拯发现而追随左右,相当于包拯自己聘请的工作人员。对包拯,公孙策以“学生”自称,而包公、展昭等人敬重其学识,也尊称他为“公孙先生”,倒很符合清代的师爷文化。


“师爷”军师化


《三侠五义》第9回“断奇冤奏参封学士,造御刑查赈赴陈州”首次比较立体地呈现了公孙策的性格特点。彼时正逢陈州灾情,包拯上奏仁宗,认为陈州放赈恐有情弊,仁宗加封包公为龙图阁大学士,仍兼开封府事务,前往陈州稽查放赈之事,并统理民情。但包拯却不谢恩,反倒跪奏道:“臣无权柄,不能服众,难以奉诏。”仁宗因此又赏了御札三道。包拯领旨出朝后,首先就找到公孙策,对他说道:“圣上赐我御札三道,先生不可大意。你须替我仔细参详,莫要辜负圣恩。”


前文讲过,包拯与公孙策属于雇佣关系,是否继续任用,决定权全在包拯。所以当公孙策接到这一难题后,千思万想,竟认为这是包拯的逐客之法,但他也有文人的清高脾气,遂想“欲要不用我,又赖不过了然的情面,故用这样难题目。我何不如此如此鬼混一番,一来显显我胸中的抱负,二来也看看包公胆量”。这可以看出包拯和公孙策的关系并非一开始就亲密无间,而是有个递进过程。公孙策一方面对自己的职位患得患失,一方面也有心想考验一下包拯胆量,还心想“左右是散伙罢咧!”于是他研墨蘸笔,画成三口铡刀,故意以“札”字做“铡”字,先度量了尺寸,注写明白;后又写了做法,并分上、中、下三品,龙、虎、狗的式样。


公孙策怀着复杂心情画出三口铡刀,没想到包公不但不怒,反而春风满面,口中急急称赞“先生真天才也”,而后还叫来木匠,让公孙策拿着图纸监造三口铡刀,这便是开封府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的来历。后世包公戏里,三口铡刀成为开封府的标志性刑具,现当代的电视剧里,铡刀更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归根结底都是公孙先生之功劳。


作为开封府铁三角之一,包拯的得力助手,温文尔雅的“师爷”公孙策被塑造为智慧的化身,他不仅博览群书,见多识广,同时心思缜密。技术方面除武力稍逊外,几乎是全能型选手——能出谋献策,刑侦破案,还精通医术,不仅可以医活人,还能做验尸等法医工作。


这显然超出现实中“师爷”的职能范围,但小说里却缺不得。明清以来的长篇历史小说里,很容易找到公孙策这类人物的影子,如《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水浒传》里的吴用,《大明英烈传》里的刘伯温等等。总之,主角团里一定得有一位智慧化身的军师作为智囊。这种搭配在后来长篇侠义公案小说中也被继承,所以在《三侠五义》里的“师爷”公孙策就成为军师化身,足智多谋的他被称为“再世诸葛”,正是这一意向的体现。


4.png

大相国寺,原名建国寺,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自由路西段。北宋时期,相国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扩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后因战乱水患而损毁。清康熙十年(1671)重修。这里也是各类包公戏中常出现的地名


不过清代侠义公案小说里,虽然是清官与侠士双线进行,但侠士的江湖线比重明显更大,这就导致在清官身边充当军师的角色不可避免地被淡化。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即开封府铁三角里,包青天作为传颂数百年的清官图腾,即使在小说里情节有所减少,也丝毫不会减弱其存在感。但同样作为原创人物的公孙策和展昭就截然不同,展昭是江湖线的主要人物,贯穿全书始终,无论是出场频率还是留给读者的印象,都注定更胜一筹,这是公孙策的尴尬之处。


展昭为何变饭桶


当代涉及包公题材影视剧里的主要角色以及人物关系,主要继承《三侠五义》的设定。即使是将故事时间线锁定于包拯的青少年时期的《少年包青天》,剧中仍不乏原著的各种元素,例如庞太师、襄阳王(第二部)依然作为大反派登场;相国寺、隐逸村、金龙寺等地名也被沿用;第一部最后一个单元“翻龙劫”则直接将传统包公戏“狸猫换太子”大案进行改编。这类再创作并非当代才有,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

自光绪五年(1879)《三侠五义》印刷出版后,几年内就迅速畅销全国,有读者对书中精彩剧情入迷,也有商家看中它的商业价值,更重要的是《三侠五义》的故事并未完结,大概是因为当年石玉昆没有将故事讲完就去世了,让读者意犹未尽,于是市面上很快出现了相关的“同人小说”。

光绪十六年(1890五月,北京文光楼刊发了一部124回的侠义小说《小五义》(又名《忠烈小五义传》),卷首有文光楼主人序、庆森序及风迷道人“小五义辨”、知非子跋。此书未署名作者,而文光楼主人序里又吹嘘本书是石玉昆所著,以至于当年不少书商宣传此书时直接打出石玉昆名号。这种虚假商业广告自然当不得真,当年胡适就对比过《三侠五义》与《小五义》文风,断定两书作者绝不可能是同一人。

5.png

《绘图续小五义》,民国,天宝书局印本。是古典名著 《三侠五义》的续书之一,又名《忠烈续小五义传》 《三续忠烈侠义传》。内容聚焦到新一代侠士身上,而前作中的展昭等主要角色的能力则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


借着《三侠五义》的热度,《小五义》一经推出果然又成畅销书,于是北京文光楼趁热打铁,于次年又推出了《续小五义》。从剧情来看,《小五义》和《续小五义》的故事情节都是承接《三侠五义》的故事而展开,但核心已不再是包拯的开封府,转而围绕清官颜查散故事线,小说里公案所剩无几,主要着墨于江湖恩怨。当时《三侠五义》的续书多达数十种,但最著名的还属《小五义》和《续小五义》,只是这类续书的出现不可避免地造成另一个问题,即对前作人物设定和故事线的颠覆。

续书给后人留下的第一大疑案是《三侠五义》里的重要角色白玉堂的生死之谜。在原著里,白玉堂闯冲霄楼时误入机关阵,此后就失去消息,后来只是从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和襄阳王心腹雷音的口中透露出白玉堂已死的消息,并没有直接明确白玉堂的死亡,可以说疑点重重。而《三侠五义》结尾又有“白玉堂灵魂救按堂”的预告,推断后面还会有白玉堂出现的剧情,这是当年石玉昆留下的扣子。而原书第27回后,聚焦于侠义故事,作者很少再写超自然现象,所以这里的“灵魂”大概率不是真的灵魂,而是白玉堂并没有死在冲霄楼,还出来救人。但在续书《小五义》里,却把白玉堂之死坐实了,这让白玉堂生死之谜一直争议至今。

与白玉堂同病相怜的是南侠展昭,续书里虽然没有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展昭写死,但作者为了捧自己的原创人物,对于《三侠五义》里原有的作者便不再上心。侠义小说里,人们关注的自然是人物的武艺高下,在《三侠五义》的世界里,展昭虽然武功较北侠欧阳春稍逊,但绝对属于第一档位的。到《小五义》故事的时代,前辈“三侠五义”已成背景板,主要聚焦于几个晚辈义士,即钻天鼠卢方之子粉面子都卢珍、彻地鼠韩彰义子霹雳鬼韩天锦、穿山鼠徐庆之子山西雁徐良、锦毛鼠白玉堂之侄小专诸白芸生,加上前作中原有的人物小义士艾虎,组成“小五义”。为了让故事变得更精彩刺激,作者还加入魏真、谷云飞等武艺与欧阳春不相伯仲的高手,这样一来,展昭武力值自然就掉落至第二档位。

在清末的《小五义》和《续小五义》里,大量新人物登场,前作主角展昭已有边缘化趋势,民国时期续书《再续小五义》出现时,基本已是另一个江湖世界。到20世纪80年代,评书家单田芳将这几部续书进行整合后,创作了长篇评书《白眉大侠》,一时风靡全国并被改编成影视剧。然而《白眉大侠》虽然沿用了《三侠五义》及其续书的世界观,但主角却是“小五义”之一的徐良。在徐良、白云瑞等人的故事里,各路高手纷纷出现,武功又玄乎其玄,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而此时的展大侠竟然连个采花贼都打不过,沦落为只能在开封府看家护院的大饭桶,与当年横扫江湖的南侠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众多经典作品一旦出续书、续集,难以避免的局限性。


解构原著,开枝散叶


其实追根溯源,《三侠五义》又何尝不是对元、明以来各种包公题材杂剧、话本小说的一次融会贯通的再创作?只是不可否认,它成为经典后,成功在读者心中构造了一个完整的“包公宇宙”。此后,各种相关作品大体向着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延续其构造的世界观继续创作;其二是解构原著后进行重新创作。20世纪以来的各种续书大多属于前者。


进入21世纪,对原著进行解构再创作的作品大量涌现,前文所述的《少年包青天》是较成功的一例。但要论大胆,当属2003年上映的贺岁电影《老鼠爱上猫》,虽然取材于家喻户晓的《三侠五义》,却以夸张的手法重新演绎了“御猫”展昭和“锦毛鼠”白玉堂之间的恩怨情仇,影片中,白玉堂被设定成女扮男装的女侠盗,在与展昭经过一系列纠葛后竟然爱上展昭,电影也以“御猫”展昭与“锦毛鼠”白玉堂喜结良缘作为结局。这种改编虽极具颠覆性,但必要前提是取材必须具备群众基础——只有观众对于展昭和白玉堂的形象已有基本认知,这种颠覆才能达到电影想要的喜剧效果。


6.jpeg

6a.jpeg

上 :电视剧 《少年包青天》 剧照,图中人物分别为包拯(周杰饰)、凌楚楚(李冰冰饰)、公孙策(任泉饰)和小展昭(释小龙饰);下 :电视剧 《武林外传》 剧照,剧中由沙溢饰演的白展堂(右一),名字由展昭和白玉堂合并而来,充满了《三侠五义》的元素


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传播过程中,“包公宇宙”的元素也在向各类题材的作品扩散影响。第一类是历史演义题材,例如电视剧《碧血青天杨家将》,虽是讲杨家将的故事,却因时代背景接近,就直接把包拯、展昭等人作为重要角色融入其中。第二类是神话题材,在一些地方民俗戏里,钟馗和包公难分彼此,他们的面具或脸谱通常可以互换使用。因为在很多人观念里,钟馗与包公具有刚正不阿、赏罚分明、铁面无私等特征。到20世纪90年代,以钟馗为题材的电视剧,总会有包拯出现,而包拯一旦出现身边又必然跟着展昭、公孙策等人。第三类是武侠题材,除了各种《三侠五义》的改编或续作,还有些完全原创的武侠剧里,只要时代背景设定在北宋仁宗时期,包拯、展昭等人常会作为重要角色出现。


这样看来,93版《包青天》片头曲最后一句歌词“七侠和五义,流传在民间”倒是客观事实。当“包公宇宙”足够深入人心,必然会以不同形式呈现于各类文艺作品中。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情景喜剧《武林外传》。这部剧里,主角团生活的地方名为“七侠镇”,男一号白展堂的名字正是白玉堂与展昭的合体,看得出在致敬《七侠五义》(即《三侠五义》)。白展堂的设定非常有意思,绰号“珍珠翡翠白玉汤”,以前还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盗圣”,就只差把“我是白玉堂”五个字写脸上了。毕竟白玉堂的结局本就是原著挖的一个大坑,谁又能说他不可以隐居七侠镇,化名白展堂在同福客栈里快乐生活呢?


本文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2年12月下,原标题为《七侠和五义,流传在民间 构建包公团队的黄金配角们》,有删节,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a.png
END
作者 | 周渝
编辑 | 胡心雅 任婕(实习)
校对 | 张斌 古月 苗祎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4 05:10 AM , Processed in 0.11015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