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0|回复: 0

[哲史艺丛] “怀民亦未寝”940周年:失眠的夜晚苏轼都在“祸祸”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24 03: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怀民亦未寝”940周年:失眠的夜晚苏轼都在“祸祸”谁?

 周思雁 国家人文历史 2023-11-23 23:12 


0.png

本 文 约 5700 字

阅 读 需 要 15 分 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jpeg

祝允明《楷书东坡记游卷》之一:《记承天寺夜游》。来源/辽宁省博物馆


九百四十年前的今天,苏轼与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玩赏月色竹影。九百四十年后,有赖于网友们的精彩二创,“被迫未寝”版的张怀民现已荣升为网络热门“怨种”朋友。不过,“苏·文豪圈知名E人·美食区up主·一路向南·轼”当然不满足于只“祸祸”这一位朋友,在无数失眠的夜晚里,东坡先生和他的朋友们都过着十分精彩的夜生活。


夜饮


俗话讲,“民以食为天”,和朋友一起聚餐谈笑,尽宾主之欢,是古往今来的乐事。拥有诸多好友的美食爱好者苏轼自然对此情有独钟,他的诗词里记录了诸多与亲友夜饮的情景,或于梅花盛开、月色鲜霁的春夜,或于暮云收尽,银汉无声的中秋,或闻洞箫,或听江声,实有无数喜乐悲欢可言。譬如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与大他近二十岁的太守陈襄关系颇好,熙宁七年(1074),陈襄即将调离杭州,设宴于杭州城中的有美堂,请各位同事一起吃个饭。这一晚月色如练,站在堂上前望浙江,后顾西湖,其下则为沙河塘,景色甚佳。宴罢之际,陈襄请苏轼记此胜景,苏轼便大笔一挥,即席作成《虞美人》一首赠与陈襄。词中“一江明月碧琉璃”可谓将水中映月之景描摹得淋漓尽致。


2.png

杭州有美堂旧址。来源/纪录片《定风波》截图


值得一提的是,有美堂是苏轼在杭州时常游常饮之处,此处胜景系梅挚嘉祐二年(1057)出知杭州时所建。彼时梅挚外任,宋仁宗亲自为他作诗践行,诗中有“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之语,梅挚到任后,为表感激,遂在吴山上修建了“有美堂”,并多次请欧阳修为之作记。后来,这篇由欧阳修撰,著名书法家蔡襄书写的《有美堂记》被刻石留于堂上,记录了那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一角。而这位陈襄,也是仁宗朝的名臣之一,“海滨四先生”之首。关于他,《宋史》里记载的一则小故事可能更为人熟知。据说陈襄曾办理过一桩盗窃案,抓来的嫌疑人们都不承认,陈襄就告诉他们说有一座寺庙里的钟很灵,如果是真正的窃贼摸它,它就会响。于是,他带着下属先到这口钟所在之处,名为祝祷,实则让人在钟上涂了墨,再用帷幕盖好,让嫌疑人们都去摸钟。继而他叫人们都出来,发现有一个人手上没有墨迹。一经审问,此人果然就是盗贼,因为怕钟响所以不敢摸。由此也可窥见陈襄主事之才。


不过,苏轼和陈襄并非就此别过,此后苏轼一直送这位朋友送到了临平(在今杭州),并又赠《菩萨蛮》《南乡子》二首,二人舟中作别。送客归来,没有了席上的宴酣之乐,有的只是夜来残灯斜照与此时已起的思念之情。


陈襄走后,接任他守杭州的是杨绘,他和苏轼年纪相近,关系同样处得也很好。不过二人共事时间并不长,当年九月,苏轼即调为密州知州。这一晚,杨绘设宴于西湖之上,为苏轼饯别,惆怅之时,苏轼写下了著名的词句:“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此夜的苏轼虽有着对这座江南名城和故旧新知的依依不舍,但更多是怀着对出任州官,一步步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满腔热情。他告诉朋友不必为离别而伤感,我们都会做出卓越的政绩,会有“功成名遂”那一天。


3.png

超然刻石,原置于超然台上,是后人为缅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登台凭吊时留下的佳篇名句和墨迹的刻石。来源/诸城市博物馆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常常予以天才更多的坎坷。乌台诗案后,苏轼谪居黄州四年有余。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去世,宣仁皇后听政,苏轼得以还朝。只是他在朝中的日子也不甚顺遂,屡次因饱受人言而请补外。元祐四年(1089),时隔十六年,苏轼又一次为官杭州,这次做了知州。这年冬天,苏轼的妻弟王箴来杭州看他。二人夜来饮酒,还整了一盘荠菜下酒,觉得味道“甚美”。但出身蜀中的两位还是更想念家乡的巢菜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人们一般吃的是它的嫩叶,也就是野豌豆苗,或煮或炒,或煎汤或蒸食,柔软鲜嫩,是“老饕”精选美味菜蔬,并因为吃不到而不高兴了很久。


4.png

北宋李公麟(传)《渊明归隐图》(局部)。图中为陶渊明摘巢菜。弗利尔美术馆藏


箴可能是和苏轼一样的夜猫子,两人时常夜间共话。这年冬月底,杭州降下了雨夹雪,苏轼大抵是受了寒,身体有些不适,却还是坚持熬夜,与王箴一起饮姜蜜酒。许是为借姜驱寒吧,可惜一杯辄醉。醉后的苏轼也没有选择去睡觉,而是充分发挥“吃货”本质,拖着病躯亲自下厨,做了一道荠菜青虾羹,同样“甚美”,还特别叮嘱王箴“他日归乡,勿忘此味也”。苏轼飘零半生,此时已有二十余年未得返乡(且在他人生接下来的时光里也未再踏上故土),他对家乡的思念在舌尖,也在心头。


这一次苏轼并没有在杭州待太久,但他主持救荒、疏浚西湖、建造长堤、重修六井,是可谓“有德于民”。元祐六年春(1091),苏轼被召还朝,行前某晚,他送别途经杭州的老友钱勰,写下了著名的《临江仙》一首: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逆旅,在这天地之间,我们都只是匆匆过客,又何必在意江南江北,聚散无时呢。


5.jpeg

清代董邦达《苏堤春晓图》。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夜游


秉烛夜游大抵是浪漫主义的诗人们的常规操作,昔日王子猷大雪之夜乘船访戴安道,乘兴而行,兴尽而返,可谓是任性放达的典范。潇洒的东坡先生当然也不甘落后,即使是在谪居黄州这人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他依旧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有时竹杖芒鞋,出入阡陌之上;有时赏月泛舟,放浪山水之间;有时寓居佛寺,晚看孤雁;有时高擎烛火,夜赏海棠。


在某个春夜,苏轼出门饮酒至醉,乘着月色来到了一处溪上的桥头,大约是不胜酒力感到困倦,就直接解下马鞍当作枕头,醉卧山水之间。在某个秋天,此人又夜饮复醉,归来时家童早已熟睡,鼾声如雷,进不去自己家门的苏轼只好倚仗而立,听滔滔江水,生出远遁江湖之感。


元丰五年(1082),苏轼被贬黄州已是第三年了,但他依旧保持着乐观旷达的心态,两度与客夜游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大宋全文背诵天团从此再添力作。虽然此时他身在的赤壁并非三国时期的赤壁古战场,但这并不妨碍他在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和客人的笛箫声中参悟。这两篇赋前述人生哲理,体悟世间变化,后讲奇幻故事,直欲羽化登仙,均有无限光景,确为神仙妙笔。


6.jpeg

明代文彭,文嘉《赤壁赋书画合卷》。来源/上海博物馆


不过,苏轼并不只是一位浪漫主义的诗人,有时也颇具实证精神。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顺便送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父子二人途经湖口,游览了这里的名胜石钟山。苏轼对这座山名字的来历充满疑惑,山寺中的僧人就叫小童用斧子敲击山间的几块石头,果然发出了“空空”的声音。可是苏轼却不相信这就是“石钟”的含义,显然他有自己的想法。于是,等到夜色四合,明月东升,实证主义版的苏轼再次乘舟向石钟山而去,这次跟着他夜游的还是苏迈。父子乘船来到了山侧绝壁之下,听到了“如钟鼓不绝”的洪亮声音从水上而来。于是,苏轼细细察看,发现原来山下都是石穴和石隙,水波激荡其间,才会发出那样的声音。如果用我们今天的话讲,这就是典型的溶地貌(喀斯特地貌):石钟山的主体由石灰岩构成,山体长期受到地表和地下流水的溶蚀作用,特别是山的下部受江水湖水冲刷,几被掏空,风浪连续冲击山体,便如敲钟一般了。这一次夜游,苏轼身体力行地向自己的孩子展示了遇事常需亲自探求,目见耳闻,而不能臆断有无,可以说是一次生动的实践教育经历。


7.jpeg

喀斯特地貌图。来源/Pixabay


绍圣元年(1094),御史参奏苏轼掌内外制诰时,用词多有谤讥先朝,于是苏轼被贬往英州,旋即又被贬到更偏远的惠州做宁远军节度副使。在惠州近三年,苏轼等来的不是北归的谕令,而是一纸诏书将其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在那个“不杀士大夫”的时代,流放海南可谓极刑,而这一年,苏轼已是花甲老人。


元符二年(1099),苏轼迎来了在海南的第二个新年。这年元宵节,几位老书生来邀请苏轼夜游城中,苏轼欣然应允,带着唯一跟在身边的幼子苏过与之同游。元宵节在北宋同样是极盛大的节日之一,按照惯例,至少要放灯三天,“金吾不禁”,热闹非凡。灯展期间,男女老幼均可上街游赏,皇帝及亲贵重臣还会亲临宣德楼观灯,以示与民同乐。对苏轼这样喜好夜游的人而言,元宵节实在是一个不可错过的良机。苏轼与几位老者“入僧舍,历小巷”,看汉族人与当地少数民族同处,市井纷然,却也怡然得乐。


8.jpeg

宋代李嵩《观灯图》轴(局部)。 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夜思


对苏轼而言,这一生可挂念之人甚多,夜来不眠之时自然也有“思远道”之举,而弟弟苏辙便是深夜难过的苏轼脑海中常常浮现的人物。苏辙,字子由,宝元二年(1039)生,比苏轼小两岁有余,兄弟二人感情甚笃。此前网上同样一度有热烈讨论过这两兄弟的关系,调侃“苏辙不是在捞哥哥就是在捞哥哥的路上,为捞哥哥一路做到了副相。”实际上,兄弟二人自幼一同读书,又同登科第,在仕途中一直相互扶持,同进同退,感情上自然亲厚无比。且相比哥哥的过人才气,苏辙更显沉静简洁,在宣仁皇后听政期间也确实官居高位,不过玩梗归玩梗,捞人之语还是要适度解读,苏轼贬谪岭南期间,苏辙同样见黜,一路向南至雷州、循州,与哥哥隔海相望。


9.png

苏轼贬谪岭南期间,苏辙同样见黜,一路向南至于雷州、循州,与哥哥隔海相望。来源/谭其骧版《中国历史地图集》


在睡不着的夜晚里,苏轼自然也深深思念着自己的亲弟。嘉祐七年(1062)岁暮,苏轼正于凤翔府判官任上,不能归家与父亲和弟弟团聚。蜀中风俗,到了年末,人们互赠礼物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除夕夜通宵达旦不眠称为“守岁”,于是苏轼作此三首诗寄予弟弟苏辙。在《守岁》诗中,苏轼回忆旧时在故乡过年的情景:小孩子明明已经很困了,却还要强打精神,欢闹喧哗,大人们久坐灯前,起身看时已过夜半,北斗横斜。或许这曾是二人共同的回忆,因而是家的回忆吧。

当然,说起苏轼对弟弟的思念,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那首《水调歌头》。熙宁九年(1076),苏轼此时与弟弟已有七年未见。在这个中秋佳节,他欢饮达旦,喝得酩酊大醉,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要亲爱之人可以平安、健康、长寿,那么即使远隔千里,这一轮明月也能将我们的心连在一起。这仍是十分幸运的,毕竟远隔千里的人依然共存于世,彼此思念,而至于早逝的爱妻王弗,苏轼再想见到她,便也只有梦中了。


10.png

现代李铁映行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横幅。来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至和元年(1054),虚岁十九岁的苏轼与邻乡乡贡王方的女儿王弗结为夫妻,二人恩爱相守十一年。王弗与这位少年英才同服母丧,又同出川进京、同赴外任。在苏轼才名方显,初入仕途的时间里,王弗始终陪伴在其左右。据苏轼本人讲,王弗还有识人之明。她随苏轼书判凤翔时,苏轼与客人在外间谈话,她就站在屏风后静听。一次,客人走后,她对苏轼说此人讨论问题总是模棱两可,只看苏轼是什么意见,又何必与这样的人敷衍。又一次,有人来跟苏轼套近乎,求他办事,王弗又提醒苏轼这样的人只怕不能长久相与,速成的交情是靠不住的。后来果如其言。只可惜天不假年,治平二年(1065)五月,王弗即病逝于京城,年仅二十七岁,留下苏轼的长子苏迈,时年不过六岁。


熙宁八年(1075)正月,在密州的苏轼夜梦而觉,写下了经典的悼亡之作《江城子》。在梦中,他仿佛又回到了故乡蜀中,爱妻王弗就坐在小窗之前,正好梳妆。梦里两人相看泪眼,梦外却只余苏轼一人感叹君埋泉下,我寄人间。


11.png

当代秦川,行书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来源/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线上 2023年度“艺术与阅读”美育展览活动


毫无疑问,苏轼确实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在他屡遭贬谪的一生中,懂得自我排解是他处理精神内耗的一剂良方。于是,在一个又一个的夜晚,他与亲友欢聚阔谈,游山玩水,身边之人是他同饮同游的目标,而不在眼前之人也常成为他挂念的对象。苏轼或许是在用他的积极乐观对抗着命运的坎坷,又或许是在用他的旷达自适享受着每一盘美食、每一轮明月、每一场思念和人生的每一个瞬间。


在本文的最后,且允许笔者引用一段林语堂《苏东坡传》的经典段落作结:


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够长了;即使他追寻长生不死的仙丹露药终成泡影,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间显现间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的所在。


愿我们都能像东坡一样,尽情享受人生吧。


12.jpeg

纪录片中的苏东坡形象。来源/纪录片《历史那些事》截图


参考文献:

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苏轼全集校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宋史》,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夏承焘主编:《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

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苏东坡传》,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

王水照选注:《苏轼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王水照编:《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

缪钺主编:《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

谭新红, 萧兴国, 王林森编著:《苏轼词全集 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年。

《明成化本东坡七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年。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a.png
END
作者 | 周思雁
编辑 | 胡心雅 任婕(实习)
校对 | 张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4 07:53 PM , Processed in 0.03774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