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7|回复: 0

《阿含经》的开悟与禅宗的明心见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23 09: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阿含经》的开悟与禅宗的明心见性
杨新宇 阅藏分享 2023-11-24

图片_20231124103946.jpg

图片_20231124103954.jpg

图片_20231124104002.gif


       《《阿含经》的证悟方法与次第》对比《清净道论》《俱舍论》《瑜伽师地论·声闻地》和《阿含经》等四种经典的证悟方法,总结出由观察五蕴生灭无常而厌离五蕴,由厌离五蕴而解脱五蕴的证悟路线。《声闻乘证悟的共性及原理》中,引六个比喻说明不要把五蕴当成自己,五蕴恰恰是自己的怨家,是生的病、长的痈、扎的刺、杀自己的刀,要厌离五蕴、解脱五蕴。可见,声闻乘证悟的核心是厌离五蕴。

       思考以上比喻时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谁厌离五蕴?谁解脱生死?显然,五蕴背后有个东西厌离五蕴,也是这个东西从五蕴解脱,是他在解脱生死。如舍担喻,重担本身不是人,解脱重担之后是不持担的解脱人,而不是什么都没有。同理,五蕴如重担,解脱五蕴之后也不是什么都没有。这个东西是什么呢?“佛说是法时,四十比丘波梨耶聚落住者不起诸漏,心得解脱。”解脱五蕴的是解脱的心。

       《杂阿含经·九〇五》:“如来者,爱已尽,心善解脱,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槃。”这是直接描述解脱五蕴的境界——“心善解脱,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槃”。可见,五蕴之外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槃的心。所谓“见到”就是见到这个心。此心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心。一般人的心都被五蕴遮蔽,让人只见到生灭的五蕴,见不到不生灭的自心本身。从五蕴解脱就能“见到”,可能就是证悟不生灭的自心本身,这就是声闻乘开悟。


图片_20231124104311.jpg


       写到这里,发现不生灭的心与禅宗所讲的自性很像。《五灯会元》中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州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州云:‘不拟怎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洞豁,岂可强是非邪!’州于言下顿悟。”“平常心是道”、“拟向即乖”、“犹如太虚,廓然洞豁”与“心善解脱,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槃”是不是很像?可见,《阿含经》的证悟和禅宗的开悟很相似。

       从经文的偶尔流露看,解脱五蕴的还是心,但《阿含经》不直接说解脱心,只讲五蕴无常、非我以及厌离、解脱。因为一切语言不出五蕴,用语言表述就会落入五蕴,说解脱五蕴的心还是落入五蕴,肯定不对。《阿含经》是只说可说的,不说不可说的,这样讲最严谨。但这样讲也造成理解困难,甚至有人因此认为涅槃后什么都没有,是彻底断灭。与之相比,禅宗讲明心见性,直接把《阿含经》不肯说的那个东西称为自性,既容易理解,又能避免断灭见,但这样理解和想象的又都是错的。相比而言《阿含经》的表达方式不容易产生误解,长久效果更好,所以佛经要这样讲;那种容易理解但也容易误解的说法只适合临时使用,可以作为补充。

2023年9月12日星期二
2023年9月20日星期三改


图片_20231124104007.gi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11 11:56 AM , Processed in 0.02989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