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5900 字
贴身护卫,一个古老又神秘的职位。在人们的印象中,古代皇家的贴身护卫个个都是精通十八般武艺的高手。那么,皇帝贴身护卫的含金量到底如何?成为皇帝贴身护卫的资格又有哪些呢?
在中国,从西周时期就有类似的职位了。在《周礼》中的记载,这些执行保卫周天子任务的人叫做“宫正”。后来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演变,等到了秦朝时期,皇帝的贴身护卫已经成了一个相当职业化的群体。秦始皇的贴身卫队分别为 “卫尉”,“ 郎中令”和“中尉”带领,负责三级保卫体系。其中郎中令最为重要,他们带领各种郎官等贴身护卫守卫着宫廷内部,是皇帝身边警卫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能出任这些职务的人身份非同小可,只有最受信任的人才能担当。同时,皇帝也会观察这些人,挑选出有才能的人为己所用。比如,著名的秦丞相李斯,就出任过“执戟郎”这个职位,后来被秦始皇相中,从此飞黄腾达。不过,秦朝也出现了一个用人疏漏,那就是有个担任郎中令这个职位的人偏偏是一个有野心的人:赵高。赵高本为秦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07,周朝时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宗室远亲,另有说法是赵国宗室远亲。虽然出身有一定争议,但是有一点可以确认,此人出身显赫,身怀野心。后来也正是他伙同李斯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并自任郎中令。虽然后来赵高本人被子婴杀死,但是这个例子却成为历史上的反面案例。
影视剧中的赵高形象。来源/电视剧《楚汉传奇》截图
到了汉代,虽说“汉随秦制”,但是汉代跟秦代比起来,在对国家管理方式上确实有诸多发展。比如,在皇帝的贴身卫队这一块上,西汉初期出现了期门军,主管官原来跟秦代一样叫郎中令,到了汉武帝时期改名为光禄勋。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刘彻创立了著名的羽林。他们先以警卫建章宫得名,俗称建章营,后来改为羽林,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在西汉时期,羽林在两千五百人左右,作为皇帝的宿卫和仪仗军队。《汉书·百官公卿表》载:“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跟他们的前任比起来,羽林军直辖属于皇帝,是一支担任护卫皇帝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特殊军队。由于这支军队承担任务的特殊性,所以在人员选拔上极为苛刻,除了会各种武艺外,在思想上必须忠于皇帝。在出身上,除了要求这些人出自“良家”外,甚至还有大量的阵亡官兵的遗孤被收入这支军队,故被称为“羽林孤儿”。这些人从小受皇帝恩惠,长大后必然对皇帝效忠。所以,这支军队不但战斗力强,且对皇帝忠心耿耿。跟他们的前辈一样,皇帝观察这支军队中的佼佼者,并对他们加以提拔。汉代的众多名人,比如卫青,张安世,甘延寿,赵充国等人,均与羽林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可以说羽林既是皇帝的贴身卫队,更是大汉的官员预备队。以甘延寿为例,他出身名门,以良家子身份加入羽林,期间他因才能和勇力出色而得到皇帝的喜爱。于是靠着这层关系,甘延寿不断得到提拔,后来渐渐升至辽东太守。再后来更是因出使西域,剿灭匈奴郅支单于的大功而被封为义成侯,食邑各三百户,加赐黄金百斤,祭告天地宗庙。甘延寿后来还升任城门校尉、护军都尉,在职期间去世。值得一提的是,甘延寿的功劳有一定争议,但最后都被汉元帝压了下来,显然跟他在羽林时期给汉元帝深刻印象有关系。所以正是因为羽林的含金量过高,很多人便不择手段去加入这支队伍,到了东汉末期,甚至出现有人花大笔钱财就为能买个羽林编制的情况,可见这一职位的金贵。
西汉张掖太守虎符。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自从羽林这个称呼创立之后,后世许多朝代都在试图重建这一支精锐军队来为自己壮声势。不过,再精锐的军队也敌不过历史大潮的冲刷,随着汉末天下大乱,汉代羽林这支精锐军队跟大汉王朝一起没入历史的尘埃之中。到了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强化曹氏集团的统治,组建和加强了他的警卫军队:宿卫军,又称“虎豹骑”。这支军队由精选的勇壮所组成,主要由曹纯、曹真、曹休等曹氏子侄率领,是曹操最为信赖的贴身卫队。
魏陶画彩武士俑。来源/故宫博物院
天下归晋后,主要军事力量又分为中军与外军两部分。中军又分为宿卫军与牙门军两部分。宿卫军即中央禁军,负责拱卫京师,皇城宿卫等任务,堪称西晋时期的皇帝贴身卫队。据《晋书》中记载:“以领、护、左、右卫、骁骑、游击为六军。”这六军即宿卫军在皇宫内部的防卫力量,总兵力大约为二万人。而在皇宫以外,宿卫军又设有四军(左右前后,负责宫门;各置千人)、六校(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翊军;各领千兵)、二营(积弩、积射;各二千五百人)等编制,这些军队的任务就是负责保卫皇宫和京城的安全。除此之外,宿卫军还有专门保卫太子的卫队即“东宫宿卫万人”,这些军队加在一起的总兵力约五万人。这些军人多出自“军户”,且领导人多是司马家的人物,理论上战斗力很强。但是晋代却始终受制于一个问题,这些军事力量过于分散,最后导致了八王之乱和后来门阀豪强林立。
西晋灭亡到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的各种贴身卫队更是五花八门。比较知名的是北魏宣武帝元恪所创的“千牛卫”。“千牛卫”,因执掌御刀“千牛刀”得名,武官为“千牛备身”。这支军队就是北魏皇帝的贴身卫队,他们时刻不离皇帝,专门保护皇帝安全。不过,这支军队并无明确的管理体系,直到北魏孝明帝时期才设立统领千牛备身的“领左右”,至此它才有了正式的统领机构:“领左右”卫府。北魏时期,千牛备身的选拔条件十分苛刻,只有具备门阀功名的人才有加入千牛备身的基本条件。且在选拔时,这些人必须是身强力壮,能熟练使用各种兵器的战士。同时,这支军队由于禁卫职位的特殊性,千牛备身和汉代羽林一样,成为高官大员世家大族们争相推荐自己亲信的渠道。千牛备身们的存在于权臣及皇族宗室们来说,更是拥有可以左右皇位继承人的可能。以至于后来出现了谁能掌控千牛卫,谁就有可能问鼎最高权力的情况。
北魏彩绘骑马武士俑。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隋唐时期,皇帝的贴身卫队制度也再次出现了变化。当时皇帝的贴身卫队依然保留了千牛卫这个体系。《隋书》记载:“开皇十八年,置备身府”“大业三年,左右备身为左右骁卫”“又改领左右府为左右备身府”;《唐六典》卷二十四·诸卫:“至隋炀帝,改左、右备身为左、右骁卫;寻以左、右骁卫所领名豹骑,而又别置备身”。虽然名称和编制有部分变动,但是皇帝贴身卫队的选拔条件并没有变,依然只有最受信任最精锐的勇士才能入选,当然也仍然都是各方门阀世家积极加入的地方。值得提一提的是,隋文帝开皇元年,有一名出自陇西李氏的贵族青年被授予千牛备身的职务,他的名字就是日后名震天下的唐高祖李渊。李渊武艺高强,深受杨坚和独孤皇后的赏识器重,经常跟随他们左右,所以李渊的身价行情一路见涨。他先后出任谯、陇、岐三州的刺史,隋炀帝继位后的大业初年,李渊先后任荥阳、楼烦两郡太守。后又入中央,担任殿内少监。八年后,李渊已是正三品的卫尉少卿。大业九年,李渊又被迁为弘化郡太守,“知关右诸郡军事”。大业十二年,李渊正式被提升为右骁卫将军,一年后被任命为重镇太原留守。可见李渊的一生从一个千牛备身发迹,一路直升成一任封疆大吏。不过从此事也可见,一个人想加入千牛备身,出身依旧是一个基本门槛。隋朝出身千牛备身的名人很多,除了李渊,还有辽东李氏的李密、河南窦氏的窦荣定等众多知名历史人物。到了唐代,禁卫军分成南北两衙,南衙卫兵共有十六卫,左右千牛卫属于其中的两支,其他还有左右监门卫、左右卫、左右骁卫等等。而左右千牛卫这支军队的任务就是作为皇帝最亲近的贴身侍卫,保卫皇帝人身安全。左右千牛卫有数百个小队,每个队伍有五人。显庆五年始置左右千牛府,龙朔二年改为左右奉宸卫,神龙元年改为左右千牛卫,设将军各一人,从三品,中郎将各两人从四品下。作为皇帝的贴身卫队,左右千牛卫的人数并不多。据记载,左右千牛卫的实力为:千牛备身各12人,职责“执御刀宿卫侍从”;备身左右各12人,职责“执御刀弓箭宿卫侍省”;备身100人,职责“掌宿卫侍从,侍列于御座之左右”;仪仗150人,职责“守戎服器物”……而左右千牛卫合计人数不足600人。千牛卫的选拔也跟从前一样,是来自“五府”或者千牛卫下属的“中郎将府”,简单说就是从世家显贵子弟等“良家子”中筛选出来,或者干脆就是千牛卫的“世兵”。
《圣帝明王善端录·唐高祖》。作者/(清)陈世倌,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千牛卫代言人”,是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忠心耿耿,武功盖世的正三品“检校千牛卫大将军”李元芳。当然,李元芳只是个虚构的人物。不过在唐朝历史上,这支隶属于皇帝贴身卫队的军队中也是名人辈出,比如著名唐朝驸马杨慎交就是典型例子。杨慎交出身显赫的弘农杨氏,乃观国公杨恭仁曾孙,左卫将军杨嘉本之子。他以门荫入仕,袭爵观国公,迎娶唐中宗李显嫡长女长宁公主,授驸马都尉、左千牛卫将军。有意思的是,在《旧唐书·吐蕃传》中曾记载,唐中宗曾命他与李隆基、武延秀等四人与吐蕃使者善击鞠之部下比赛,双方势均力敌。可见他还是挺受信任和赏识的。不过这人运气不太好,唐隆政变后,他被贬为巴州刺史,入为光禄卿,再贬绛州别驾。开元十二年(724),卒于绛州,时年五十岁。
影视剧中的千牛卫八大军头。来源/电视剧《神探狄仁杰》截图
在唐末的乱世中,禁军的实力越来越大,他们甚至敢参与废立皇帝的政变。比如最著名的“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就是靠禁军的拥护而登上历史舞台的。正因如此,宋代皇帝对中唐以来“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的恶习感触尤甚。所以赵匡胤的改革对禁军尤为重视。宋代有枢密院——创建“三衙禁军”安保体系,即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总称三衙。其中殿前司所领殿前诸班(即骑兵)、御龙诸直(即步兵),为皇帝近身卫士,直接护卫宫中的宫殿。不过众所周知,宋代是一个扬文抑武的朝代,军人的地位不高。再加上募兵制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冗兵的问题,让即便是殿前司这样的皇帝贴身卫队的战斗力,也就那么回事。而且距离皇帝最亲近的殿前司自然也是宋代皇帝最常用的“白手套”,刘光世,杨沂中等人都先后在殿前司混过。比如冤杀岳云、张宪时,身为殿前都指挥使的杨沂中任监刑官。可以说宋代皇帝的贴身卫队殿前司,更像是皇帝的鹰犬机构,在人员选举上也不像过去那样有严格规定。而随着宋朝被元朝取代,另一支特别的皇帝贴身卫队“怯薛军”登上历史舞台。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轴。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怯薛,是一个蒙古语词汇,取“番直宿卫”之意,见《元史·兵志二》“怯薛者,犹言番直宿卫也”,指代蒙古帝国和元朝的禁卫军,是由成吉思汗亲自组建的一支军队。怯薛主要从贵族、大将等功勋子弟中选拔,也有质子,异能之士参加。每名普通的怯薛军士兵都有普通战将的薪俸和军衔,他们的统帅是元初“四杰”:木华黎、赤老温、博尔忽、博尔术,又被封为“四怯薛”。值得一提的是,怯薛军地位极高,一个普通的怯薛军的地位甚至高于千户官。《元史》记载:“凡怯薛长之子孙,或由天子所亲信,或由宰相所荐举,或以其次序所当为,即袭其职,以掌环卫,虽其官卑勿论也。及年劳既久,则遂擢为一品官。” 显然在怯薛干过的人当官很容易,所以当时不少人想方设法加入怯薛,“富者财力一到,便可干别里哥,早得名分”“人争羡慕谓投当怯薛者,即可得六品管民官”。甚至一些地位较低的人,出身怯薛后也很容易“火箭升官”,比如南人李拱辰,因为他“以善译语得备宿卫,大德三年秋,授承事郎,高邮判官,……英宗在潜邸,夙闻公名,至治二年春,特授公御史台都事。”不过这支军队很快就和元朝一起灭亡了,在中国历史上的时间很短。
朱元璋建立大明,皇帝的贴身卫队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影视剧里常见的“锦衣卫”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兼有皇帝的贴身侍卫和特工两种职能。锦衣卫,是大明皇帝的私人卫队二十二卫之一,它的来源是朱元璋所设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明史·职官志五》中规定锦衣卫的任务是“盗贼奸佞,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除此之外,他们还负有担任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的职责。锦衣卫的最高指挥官为锦衣卫指挥使,它的下面领有十七个所,分置官校,官的名目有千户、百户、总旗、小旗等。由于职位有限,这些大官小官只有等他们死后,经过审核的亲子弟才可以代替,或选民户充之。事实上,锦衣卫的入门门槛很高,不但必须是良家子出身,还要求官宦子弟优先。明代锦衣卫出的名人很多,比如明世宗朱厚熜乳母所生的陆柄就是一例。作为皇帝乳母的儿子,陆柄自然得到皇帝特别信任。他曾在行宫失火时冒死背出皇帝,而备受信任,在进入锦衣卫后,他先后计除夏言,揭发大将军仇鸾和中官李彬的罪行,立下大功,后来更是出任掌锦衣卫事、太保兼少傅、左都督等职位。陆柄死后谥武惠,赠忠诚伯。
《入跸图》卷(局部),描绘了明朝皇帝出京谒陵后坐船返回的情景。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大清崛起,依靠的是八旗,故皇帝贴身卫队编制再次变化。清代的皇帝贴身卫队成为八旗子弟晋升的阶梯。清朝,保卫皇帝的主要是侍卫处和亲军营。侍卫处又分为三种:内廷侍卫、大内侍卫、宗室侍卫。对此,《清史稿·职官志》当中有明确记载:作为皇上贴身侍卫的人数为六人,自上三旗中挑选,每旗各两人,品阶为从一品。数量十分固定,侍卫处一共有570人。一般情况下,民间都以“大内侍卫”作为清代皇帝贴身卫队的代称。但实际上还有一些其他的卫队负责皇帝的人身安全,比如銮仪卫就是一例。銮仪卫初沿明制称“锦衣卫”,二年改称“銮仪卫”,专掌乘舆供奉卤簿仪仗之事。銮仪卫总管大臣为正一品武官,职责非常重大。皇帝的保卫工作,由满族贵族亲信担任。值得一提的是,大名鼎鼎的和珅,便是出自銮仪卫。由于銮仪卫是皇帝最为亲近的岗位之一,和珅借助这个机会得到了乾隆帝的赏识,从此一飞冲天。
和珅书弘历颂夏景山水十二咏诗册。来源/故宫博物院
纵观历史,虽然皇帝贴身卫队的编制和名目在不断发生变化,但这些“保镖们”主要职责是保卫皇帝安全,责任重大,但因为接近权力中枢,除了个人武力值以外,更重要的是得到皇帝的信任。所以说,想要当上皇帝的“保镖”,首先得是皇帝最信任的人。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