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8|回复: 0

[哲史艺丛] 古人眼中的婚姻大事,真能让女子抛绣球决定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8 01: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人眼中的婚姻大事,真能让女子抛绣球决定吗?

 番茄汁 国家人文历史 2023-11-07 22:55 


0.png

本 文 约 5600 字
阅 读 需 要 15 分 钟


女子以抛绣球的方式择婿,常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


比如小说《西游记》中,丞相殷开山的女儿温娇就是以抛绣球的方式结识唐僧父亲陈光蕊,从而成就一段姻缘。唐僧在天竺国的时候,也被公主以绣球击中招亲。比《西游记》更早的元代杂剧,也有不少这样的情节,如王实甫的《破窑记》中大富豪刘仲实给自己女儿月娥以抛绣球方式招亲。乔孟符的《金钱记》里,新科状元韩翃被长安府尹家的小姐以绣球打中。


1.jpeg

陈光蕊接住了殷小姐抛的绣球。来源/电视剧《西游记》截图

不光是古人,当代不少影视剧中也喜欢采用这一情节来增加戏剧性。这往往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抛绣球”这一随机择婿的方法在古代比较常见。所以在《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中,特意对“抛绣球”专门作了词条:

“抛绣球乃旧时一种择婚习俗。姑娘将彩绸结成的绣球或有目的地抛向人群或无目的地抛向人群,如果接住绣球的是个未婚男子,而且拿着不还,便等于认可了这门婚姻。唐时已有此俗,今汉族中已消失。”


但这部书的编者显然混淆了文学创作与现实的区别。抛绣球在历史上固然有女性择偶的意思,但也仅限于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而且其本身也是在经历了漫长的演绎过程后才被赋予了择偶的功能。

从兵器到定情信物


关于绣球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在广西境内的一处壁画上,有些人像的手上挂着一圆形物体,看起来像当时在打仗和狩猎中用来甩投的兵器。这种兵器叫做“飞砣”,由青铜铸成的,在古代广西南部、西部的壮族中非常流行。一般都认为,“耍飞砣”就是抛绣球的雏形。


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飞砣”作为兵器与狩猎工具的功能不断弱化,娱乐功能反而被开发出来。人们将其改成绣花布囊,闲暇的时候用来相互抛接娱乐,因此绣球又名“飞花”。很显然,这项娱乐活动走出了广西大山,传入中原。唐宋时期不少资料里都有提及。比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写有《抛球乐》一诗:


“五彩绣团圆,五色绣团圆,登君玳瑁筵。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上客如先起,应须赠一船。春早见花枝,朝朝恨发迟。及看花落后,却忆未开时。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


同朝代的李谨言也写有《抛球曲》:


“侍宴黄昏晓未休,玉阶夜色月如流。朝来自觉承恩最,笑倩傍人认绣球。堪恨隋家几帝王,舞裀揉尽绣鸳鸯。如今重到抛球处,不是金炉旧日香。”


2.png

《飞砣凤》画像。来源/李新民,张自方,杨志谦,李苍彦绘:《白描仕女图谱》(大众文艺出版社 , 1996年)


宋朝时,这种娱乐方式随着市井文化的兴起而更加流行。每逢节日,街头巷尾,往往就有抛绣球表演,被归为杂耍一类。这种表演分两种:一种是向观众抛出一个空球,观众用手接住;另一种是用绳索将一只小球吊起来。女演员在空球上表演各种技艺,如走索、走钢丝等。《宋史·乐志》中专门记载了这种表演团队:“抛球乐队,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银带,奉绣球。


绣球在中原成为杂耍游戏,在广西少数民族中却成为男女定情的信物。传说,唐代初年“壮族歌仙”刘三姐与阿牛哥在大榕树下定情时,便采用了“抛绣球”这种方式,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刘三姐绣球”。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上巳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驼’。男女自成,则女受而男婚已定。”朱辅在《溪蛮丛笑》中也描述了这一现象:“土俗岁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飞紽’。”上面提到的“上巳日”和“土俗节”,都指的是三月三壮族传统的歌圩节。每年到了这一天,壮族民间都会定期举行歌圩活动。男女青年相邀在村屯中心或野外山坡对歌交流,唱到动情处,男女互抛绣球,如果双方最后彼此中意,男方则会在绣球上系上自己的礼物,抛赠给对方,女方收下礼物则表示愿意接受对方的追求。男方最后也会收下对方的绣球作为定情。一直到今天,广西壮族仍然保留了这一传统活动,每年春节、三月初三、中秋节等传统佳节,当地都要举行歌圩活动,不少男女青年都借此解决了终身大事。


以看出,广西壮族的抛绣球虽然也用的是“抛”,但一般属于面对面向自己的意中人定向投放。不过这种择偶方式只存在于广西壮族,并未在全国推广开来。换句话说,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抛绣球,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可行。因为,古人在对待婚姻这件事上面,是很严肃的。


严肃的古代婚姻


古代男女交往,也经历了一个从宽松到森严的过程。


《周礼·地官·媒氏》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这段话反映的就是先秦时期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婚配的现象,倒是与后来壮族男女抛绣球之举有点神似。《诗经》中也有很多这样场景的描写,如《召南·摽有梅》里就有一篇写道:“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表现了一位待嫁闺中的女子急切地希望自己的意中人尽快来追求自己的意思。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此时奴隶制正趋于瓦解,封建制度和新的社会阶级正在形成,社会上百家争鸣、诸子辈出。儒家学说在这一过程中成果最多,尤其是在婚姻伦理方面的“三礼”,即《礼记》、《仪礼》和《周礼》,对当时混乱的婚姻状态起到了很好的规范和整顿作用,男女之防就变得严格起来。《孟子·滕文公下》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连扒个窗户缝偷偷看一眼都不行,可见当时的风气有多严。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婚姻就不再是两个人之间的事,而是男女双方两大家族的联合,即所谓“合二姓之好”。因此,娶妻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侯将相,都是一件十分重要且严肃的事。这种重要体现在两点:一是程序复杂,须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环节,虽然后来因为程序太过复杂,有人对其进行简化,但无论如何,问名、纳征和最后的亲迎,都是必不可少的。二是讲究门当户对,古人讲“良贱不婚”,也就是家世清白的人不与从事贱业或被编入“贱籍”的人通婚。男子要娶妻,一般都选择般配人家的正经女子。这一点,社会地位越高的越讲究。特别是在唐代以前,由于社会阶层固化,世家大族与庶民之间存在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连交往都存在障碍,更别提联姻了,当时就一种现象叫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3.png

《农村嫁女图》卷,绢本,淡设色,纵22.5厘米,横131厘米。此图原名《瘤女图》,后更名为《农村嫁女图》。作者/[元]佚名,来源/故宫博物院

还比如,南齐时,士族王源将女儿嫁给富阳满氏,此举引发一场风波。王源是西晋右仆射王雅的曾孙,出身世家大族,但到他这一辈的时候,家道中落,只剩个响亮的名头。当时他的老婆刚去世,想再娶一个又没钱。他要结亲的富阳满璋之家境殷实,想给儿子满鸾娶妻,就向王源求亲,表示愿出聘礼五万钱。王源想用这笔钱给自己续弦,就答应了对方。其实王源也知道士庶不能通婚的规矩,还特意查了满氏家谱,认定富阳满氏是高平满氏满宠、满奋的后裔,也算门当户对了。这事被尚书令沈约知道后,他立即写了一篇《奏弹王源文》,向皇帝弹劾王源,说满氏家谱系伪造,骂满氏“非我族类”,指责王源唯利是图,蔑祖辱亲,要求把王源从官方家谱中罢黜出去。还有更离谱的事,北魏时,士族崔巨伦的姐姐因为瞎了一只眼,找婆家困难,家里人想降低择偶条件。他们的姑姑听说后,哭道:“我哥哥英年早逝,他的女儿怎么能下嫁给卑族!”于是就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崔的姐姐。这种行为在当时社会上被视为义举,受到称赞。


一直到唐代,这种风气仍然很浓厚。唐高宗时的宰相李义府想与旧士族联姻,因其出身微贱,被士族看不起,结果被无情拒绝。可以想象,在这种氛围下,不太可能存在抛绣球这种择偶方式。小说《西游记》中,殷开山是大唐名臣,他的女儿不会、也不可能用抛绣球的方式来找女婿。再者,即便从抛绣球这一行为本身来说,也存在极大风险。女方一般在做这件事时都是站在绣楼上寻找自己中意之人,然后再向其抛掷绣球。这无疑对女方提出很高的要求,与平地上面对面抛投不同,高处抛投,万一臂力不够失了准头,或者受风向影响,砸到的是旁边看热闹的人,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砸着谁就是谁,那女方的心理阴影得有多大。元杂剧《赵匡义智娶符金锭》中就讲到这一点,符金锭抛绣球时内心很忐忑,唱词是“我待要时间抛掷心中惧,又则怕错了教他向那厢”,抛完后还是很紧张,丫鬟梅香就打趣她说,打着丑的你若不嫁他,我替你去。当然,古人作品中抛绣球所得到的夫婿,要么是帅哥才子,要么是登科及第甚至状元名头。即便是《西游记》中天竺国的公主抛绣球打中了唐僧这个和尚,但以唐僧的相貌才情,也算是个不错的结果


4.png

王宝钏抛绣球。来源/电视剧《薛平贵与王宝钏》截图


既然现实中不可能出现“抛绣球”这样的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作品中喜欢用这个情节呢?恐怕是创作者借此来表达男女青年,尤其是古代女子追求婚姻自由的向往。


在两千多年的古代社会,女子在大部分时间里地位低下。《诗经》里说生男孩是“载弄之璋”,生女孩是“载弄之瓦”,意思是说男孩生下来后睡在床上,玩的是玉璋,女孩则被放在地上,玩的是纺线用的瓦。这就是“弄璋”与“弄瓦”典故的由来,而男尊女卑也借此表现得分外明显。至于后来的三从四德、“长在深闺人未识”、女子无才便是德以及贞节观等等,如同一套套枷锁套在女性身上,连人身自由都成问题,更别提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夫君。“绣球卜婿”相当于是对古代婚姻模式的一种反抗。这种方式,不区别门户高低,贫富贵贱,强调婚姻天定,对所有参与婚姻竞争的人机会均等。某种程度上,这与今天流行的甜宠霸总、平民逆袭等网络爽文相似,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婚姻想象,都是普通人对自己想而不可得的一种心理慰藉。


管大部分古人对“绣球卜婿”模式并不认同,但在其发源地广西壮族地区,这一传统却沿袭千年保存了下来,并成为一种特别的文化现象,走向世界。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对广西壮族而言,绣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广西的绣球大多是圆球体,一般由12花瓣组成,而且花瓣上常绣有不同种类、不同节气的花儿,搭配吊坠流速、结绳等装饰。绣球工艺水平的好坏,反映的是姑娘心灵手巧的程度。所以往往绣球制作得越精美,姑娘越有可能赢得男青年的爱慕。实际上,除了爱情媒介外,绣球在当地还有祈福求嗣和欢庆丰收等民俗功能。


5.jpeg

壮族手工绣球:广西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品。摄影/黄逗GoGoGo,来源/图虫创意


随着社会发展,伴随着广西的现代化进程,作为传统民族技艺的绣球,也超越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在广西对外交往与合作、接待珍贵客人、举办大型节庆、重要会议等重大活动中,成为展示广西壮族风采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广西旧州村被誉为“绣球之乡”。1994年,在北京举办的亚太地区产品博览会上,旧州绣球荣获金奖。旧州的艺人曾应日本国立民族博物馆的要求,做过1.2米的大型绣球供该馆收藏;为庆祝2008年申奥成功,当地著名匠人、有“绣球王”美称的朱祖线等人制作了3个直径为2.008米的大绣球,由广西体育局分别送往北京、香港和澳门;东盟博览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都曾订做了大量的绣球作为礼品馈赠中外嘉宾。在2009年国庆庆典中广西花车前面,就是一个大大的绣球。此处的绣球,更多是作为一种美好情感的象征,寄寓着幸福、安康、吉祥、如意的美好心愿。


因应市场需求,现代社会的绣球制作也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审美元素,造型更精美,色泽更光艳,外观更灵巧;内塞物也由容易潮湿、沉重的谷物种子换成了干燥、轻便的木屑,更有利于绣球的携带与保存。刺绣者有时还会在绣球中间的四片花瓣上绣上“万事如意”、“出入平安”、“一帆风顺”等吉祥字词,寄寓某种美好的心愿。为了满足海外客户订单的需求,旧州的村民还制作出符合西方口味的圣诞图案、抽象宗教图案的绣球。


6.png

中国绣球之乡,千年古城旧洲。摄影/foblss,来源/图虫创意


与此同时,绣球的另一项竞技功能也得到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有关部门就制定了抛绣球比赛规则,将其发展成为竞技对抗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得分规则有点像篮球比赛,在场地中线的中心立一根高9米的杆,杆顶装一个直径1米的环形圈。运动员在得分区将绣球抛向球圈,球穿圈而过并落入另一方得分区,即为得分。后来,在广西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还增加了背篓绣球等竞赛项目,增加了投绣球的趣味性和观赏性。现如今,广西的一些高校已把绣球运动引入体育教学之中。在壮族的许多中小学校园里都立着高高的球杆,各民族学生在课余也可以抛掷绣球进行嬉戏、锻炼。


从男女“爱情信物”到地区性“吉祥物”,再到赛场上的“竞技物”,绣球承载了丰富的壮民族民俗文化、婚姻文化,蕴涵着壮族人民深厚的民族情感。今天的青年男女拥有了更加充分、更加丰富的恋爱和婚姻自由,绣球作为“爱情信物”的功能逐渐弱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它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却在不断被挖掘出来。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绣球命运的演变,实际也正是我国众多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它们也正是在融入现代化的过程中,汲取了生生不息的发展之力。


参考资料:

1.凌春辉:文化遗产视域下的壮族绣球.百色学院学报2011(6)

2.王政:元明戏曲中的“抛绣球”事象略考.名作欣赏2011(17)

3.韦晓康、李霞:论壮族绣球运动的文化渊源.体育文化导刊2003(8)

4.吴桂清:绣球:从“传情物”到“吉祥物”——以靖西县旧州村为例.广西民族大学2009【D】

5.熊晓庆:民族文化的再生与认同——作为文化符号的绣球.广西民族大学2012D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a.png
END
作者 | 番茄汁
编辑 | 胡心雅 陈麒伊(实习)
校对 | 火炬 李栋 张斌 苗祎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4 05:07 PM , Processed in 0.03793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