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帝王苦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
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中,最让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的是哪一个?可能非阿房宫莫属。
上中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那华丽的辞藻和句子让我们过目难忘。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所作《阿房宫赋》描绘的阿房宫雄伟壮丽、气势恢宏,并认定项羽“楚人一炬”,使得阿房宫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阿房宫的奢华和最终被项羽烧毁的悲惨结局,在中国已经流传了2000年,被无数的文人墨客引用为典故。
但其实,据史料和考古出土品证明,这鼎鼎大名的阿房宫既没建成也没被火烧。
1974年陕西省长安县小苏村阿房宫遗址出土的圆形、方形铜建筑构件。其中方形构件像门砧,应当是供套用门扉转柱用的户枢。圆形构件中空,可能是用来结合、固定木质建筑材料的构件。这些构件当是阿房宫宫殿建筑上使用的。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首先,阿房宫并不是秦始皇日常活动的地方,根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居住在咸阳宫殿。而阿房宫是他打算营建的一座新朝宫。
“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99年版)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因咸阳人口太多,而旧宫殿太小,认为祖先留下的咸阳城已经装不下他千秋统治的大业,他要在这块方圆几百千米有着帝王之气的上林苑中建造一座更大的朝宫。因此决定在渭河南岸上林苑中修建阿房宫。其实这个地方,最早并非秦始皇选定营建,阿房宫在秦惠文王时就开始修建,可惜还没有建成,秦惠文王就去世了,工程也就此停止。直到公元前212年又重新选择这里,在阿房宫的基础上修建新朝宫。而这一年,已是秦始皇在位第35年。
短短两年之后,“始皇出游……至平原津而病……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5次东巡的过程中病死在沙丘。这时由于秦始皇陵修筑人手不够,秦二世停止阿房宫的修建,将工人全部派去修建始皇陵。
公元前209年4月,始皇陵的主体工程结束。秦二世认为放弃阿房宫的修建是对秦始皇的否定,所以选择继续修筑阿房宫。公元前208年,陈涉起义,逼近咸阳。此时秦朝处于危急存亡之秋,而阿房宫的修建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秦朝统治阶层内部对阿房宫是否应该继续修建下去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以李斯、冯去疾以及冯劫为首的一派坚持停建阿房宫,认为应该减轻劳役,安抚百姓。被秦二世下狱问罪。
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兵马俑。来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不久,公元前207年8月,赵高逼杀秦二世。之后的子婴只做了46天的皇帝,秦朝宣告灭亡。阿房宫也就因此成了烂尾工程。
也有人提出疑问,阿房宫从惠文王开始,前前后后也修建了一段时间,秦二世又那么不顾一切地坚持修建,竟然真的没有建成吗?就算没建成也建得差不多了吧?会不会部分地方已经投入使用?
阿房宫确实没有建成,更没有投入使用。
在文献中也有相关记载,只是大家总被杜牧那壮丽辉煌的描述所迷惑,而忽略了那些写阿房宫没有建成的文献。
据史料,秦始皇“听事,群臣受决策,悉于咸阳宫”;秦二世在望夷宫自杀;秦王子婴出来进去的活动都在咸阳宫;刘邦、项羽也都是“出入咸阳”。全都没提阿房宫。试想,假如阿房宫建成了,早就该将首都迁过来,那么日常活动办公也就不会都在咸阳宫了。
比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就这样说,“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很明确阿房宫并没有建成,如果建成了,这座宫殿便会出现一个新的名字,可是这个名字在《史记》中一直没有出现,说明阿房宫自始至终都没有建成。再比如《汉书·五行志》中的“复起阿房,未成而亡”,更是明明白白地说明了直到秦亡,阿房宫都没有建成。
让我们再来看看考古发现,2002年至2007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阿房宫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勘探和局部的试掘工作。在以每平方米5个探洞这样密集的探查下,除了发现夯土之外,没有其他。经发掘基本搞清了前殿夯土台基的准确范围(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测量出夯土台基的最大高度为12米,证明了它是目前所知的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最宏大的夯土建筑。但是在基址以上与汉代文化层之间,未发现秦代宫殿建筑常用的砖瓦、瓦当等建筑构件的堆积,也未发现如宫殿建筑常见的宫墙、地面、柱础等设施遗迹。这说明,阿房宫确未建成,秦时只建成了前殿夯土台基及其北墙、东墙和西墙,而前殿地面之上的主体建筑则都未营建。
1974-1975年陕西省咸阳市东郊秦1号宫殿遗址出土的龙纹空心砖。此砖上的龙纹装饰是秦尚水德的表现。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由此来看,阿房宫不仅没有建成,而且只建了夯土台基和三面墙,距离建成还十分遥远。确实是个大型烂尾工程。
“考古没有发现火烧遗迹。当时,我们所考古科技中心主任到夯土台子上取了好多土样, 拿回北京的实验室做植硅石分析,结果是,‘没有碳粒支撑这个土台子被火烧过’。当时土样取得很详细,生土也取,生土和夯土之间、夯土面上,都取了土样,没有发现被火烧过的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秦阿房宫联合考古队领队李毓芳说。
阿房宫内没有焚烧痕迹,废墟中只发现几块红烧土。假如项羽真的火烧阿房宫三个月。那么红烧土应该处处都是,除此之外,应该还有很多的草木灰。但考古发掘认定,阿房宫遗址中确实没有火烧物证。
秦阿房宫遗址分布图。来源/杨东宇、段清波《阿房宫概念与阿房宫考古》,《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2期
汉代长乐宫的遗址可以提供对比证明,这里曾经是汉朝首都长安城中最为华美的宫殿之一,是汉武帝母亲的居所。相传2000多年前,长袖善舞的阿娇就在这里遇到了年轻的汉武帝刘彻,成就了“金屋藏娇”这样一段流传千载的风流韵事。然而,西汉末年,长乐宫被绿林赤眉起义军烧毁,和汉代其他宫殿一样,没有逃过被焚毁的命运。考古人员在汉长安城遗址里发现了大量的焦土和烧灰,2000多年过去了,火烧过的痕迹仍然历历在目。如果同样是被烧毁,这两座年代相差并不遥远的建筑应该呈现面貌相差不大。而阿房宫前殿却没有任何烧土,只能说明根本就没有被烧。
汉宫秋月图轴(局部)。作者/(清)袁耀,来源/故宫博物院
在整个阿房宫的遗址被细细梳理过一番后,依然没能找到火烧的物证时,我们大概就能知道,“项羽火烧阿房宫”这个说法可能并不符合事实。
其实细细想来,阿房宫并没有建成,更无人居住使用,面对这半吊子的烂尾宫殿,项羽也实在没有必要放火烧毁。
那么,项羽“火烧阿房宫”的流言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项羽攻陷咸阳后,因其妃子被俘,恼羞成怒,一怒之下焚毁了阿房宫及其附属修建。也有人说项羽恨秦始皇,他入关后直接烧了阿房宫,让大火烧了三个月,给人们带来难闻的气味。在此基础上,通过民间传说和演义的不断加工,最终形成了流传多年的项羽“火烧阿房宫”流言。
第一,“烧秦宫”的误读——项羽烧的是咸阳宫
《史记》中有项羽“烧秦宫室”的记载。如《史记·高祖本纪》云:“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大概由于“阿房宫”的知名度较高,大家理所当然地将“秦宫”等于成了“阿房宫”。但实际上,记载中只写了“秦宫室”,而只字未提“阿房宫”。由此来看,司马迁笔下的“秦宫室”应该不包括阿房宫。
实际上,项羽烧的是咸阳宫。考古学家发掘过咸阳宫的 1号、2 号、3 号宫殿,发现了大量的灰烬和红烧土,咸阳宫的墙为粉色,木头柱子都变成黑木炭。这说明,咸阳宫是的的确确被火烧过的,这与《史记》中“遂屠咸阳,烧其宫室”的记载也相符。
《阿房宫图》屏。作者/(清)袁江,现藏故宫博物院
第二,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的宣传
《阿房宫赋》的杜牧借用了秦始皇的宫殿作为诗歌题材,他的描写部分反映了秦朝宫殿的规模和壮丽,文中所言大部分确实有史实依据,因此给人以真实感,让千百年来的读者相信文中所言属实。例如
“蜀山兀,阿房出”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的记载。
“覆压三百余里”在《三辅黄图》有“规恢三百余里”的记载。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自极庙道通骊山”之句,这也符合“丽山园”(秦始皇陵园)通行大道朝北的情况。
然而,杜牧在创作中还运用了浓厚的文学想象力,进行了文学加工。这一刻意的文学处理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但也让史实与文章内容产生张冠李戴的情形。
杜牧像。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例如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史记·秦始皇本纪》有“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所得诸侯美人锺鼓以充入之”的记载。在这里,杜牧对咸阳宫阙的故事作了巧妙的移植。
除此之外,“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这是秦丞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对来自异国他乡的特产早有绘声绘色的描述,杜牧同样巧用了移植手法。
而最后“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是对秦末农民起义、项羽火烧咸阳的生动描述,虽的确是不争的史实,但却并非阿房宫的故事。
由此来看,《阿房宫赋》的确有史实基础,但也经过文学创作。并非全文内容都来自精确的历史记载。当今日读到《阿房宫赋》时,我们不能不承认它是一篇绝佳的文学作品。但也应该明白,“赋”文大多经过艺术加工,其中的“历史”是不能当作文献史料来使用的。
第三,世人对项羽“烧杀抢掠”的评价。
项羽领导的反秦联军与秦朝展开了长期的战争,这场战争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被称为秦末楚汉战争,也是一场残酷的冲突。在这种紧张的战争环境下,军队和士兵往往经历了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这可能导致了军队中的暴力行为。项羽的行动是为了巩固自己在楚汉联军中的地位以及摧毁秦朝的统治。焚毁阿房宫和其它秦朝的重要政治设施与建筑,可能被视为一种战略决策,旨在削弱秦朝的军事和政治能力,而非仅仅是毫无目的的破坏。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战争和征服常常伴随着财富的掠夺和敌方财宝的抢夺。这些行为被认为是征服者激励士气的方式。据史料记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也就是说,项羽在进入咸阳后,处处杀戮,烧杀抢掠,杀死了投降的秦王子婴,抢走了寝宫的珠宝佳丽,焚毁了清宫。大火烧三月都没有熄灭。大家都认为项羽火烧宫殿,大名鼎鼎的阿房宫怎么可能幸免?殊不知,阿房宫没有建成,也没有烧的必要了。
《汉书项羽传》,敦煌写本。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号为Pelliot Chinois 5009。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
两千年来,阿房宫引起了人们的无限联想。随着秦朝的消亡,这座奢华的宫廷逐渐被废弃了。到了汉代,阿房宫旧址改名为阿城。由于地理位置优越,阿城被汉武帝列入上林苑宫的修建规划。汉代后,阿房宫遗址因地势较高,被用作驻军。宋以后干脆夷为平地,变成了农田。原来阿房宫自始至终都是虚构的宫殿,它从未建成,也从未被烧毁过。天下榜首宫的命运竟是如此,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尽管阿房宫从未建成,它却以虚构的存在留下了深远的文化影响。它成为文学、艺术和历史研究中的富有启发性的主题,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这些作品都刻画出一个气势恢弘的时代。
总的来说,阿房宫的历史故事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政治文化的变迁。它以虚构的存在和无法实现的宏伟计划,永远留存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成为人们思考权力、文化、历史和虚构之间关系的重要对象。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