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变,将大宋绝然划为北宋和南宋。
但为何会有赵构的南宋?说起缘由,还要早上好几年。
宋人 西湖十景图(局部)
公元1120年,为了夺回燕云十六州,北宋与金国结成海上之盟,联手攻打辽国。
公元1126年,金军兵临汴京城下,汴京守御史李纲拼死抵抗,康王赵构慨然带宰相张邦昌前往金国为人质。金军暂时退兵,不久又重来。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爆发。
年初,汴京城破,徽钦二帝被掳北行。
四月,金人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
六月,张邦昌还政于赵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帝位,复国号宋。
152年的南宋历史,这才开始了。
南宋初初建立的几年,是个流浪朝廷,在金国的步步紧逼下,赵构率臣僚一路辗转于越州、明州、定海,甚至漂泊海上。
一路紧跟帝踪、随之仓皇奔逃的人群中,有数不清的我们熟悉的背影——陈与义、陆游、周紫芝……还有,带着十五车金石珍藏的李清照。
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不但将大宋划为北宋和南宋,也将李清照的人生划为两半——前半生她是明眸皓齿的少女,后半生她是感慨深重的词家。
靖康之变后的几年,是李清照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时期。
开始,她还能和赵明诚相依为命。但建炎三年,赵明诚病故,李清照安葬完夫君,自己大病一场,“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以及其它累年珍藏等着她转移,战事吃紧,临时安置在建康的赵构小朝廷打算再迁,李清照简直无所适从了!
也许就在这个时候,李清照写下了她这一生最为著名的词: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链接阅读:李清照年谱
李清照原非弱女子。
她写得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句子,在兵慌马乱中护得住明诚的金石珍藏,敢和觊觎骗婚的张汝舟撕破脸。她是元祐党人的后代,从小也见惯了党争的刀枪往来,寻常苦难,根本打不倒她。
但我们翻看这几年李清照的行踪,一个女子带着十五车的珍藏独自奔走颠沛,那真是触目惊心的惨痛!
起先,李清照打算往江西投奔二位舅父和赵明诚的妹婿李擢,但是三人先后降金或逃走。先期运去的珍藏全部散亡。
于是,李清照转而赴浙东投奔晁公为(晁补之之子,与她一样是元祐党人之后)。但金兵逼近后,晁公为也弃城而逃。李清照寄存的珍藏再次散失。
最后,她被谣言和时势所迫,带着余下的珍藏一路紧跟南逃的宋高宗,流徙于浙东一带。
李清照最终安定下来,是在绍兴五年。
从绍兴五年到绍兴二十六年,李清照在临安度过了她生命的余年。这期间,她曾代笔替皇帝、贵妃写贴子词,也曾两次访米友仁为米芾二帖求跋,《金石录》也迅速刊行、受人推重。
她的余年算是“易安”的。此中原因,也许与时局不无关系——绍兴五年到绍兴二十六年,秦桧独相二十年,秦桧之妻王氏,是北宋宰相王珪的孙女,李清照的母亲亦姓王,是王珪的女儿,王氏的姑姑。王氏与易安,原是表姊妹。
公元1135年。离靖康之变已经八年。
李清照安定于临安府。
宋徽宗病死于五国城。
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也有数年。
陈与义是洛阳人。
他二十四岁考中进士,随后当上文林郎——一个清闲的官职,负责开德府的文学教育。他干了三年后辞职,回家快快活活地与一帮好友吟诗,赏画,喝酒——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那时,正是太平无事的徽宗政和年间。
如今陈与义四十多岁了,经历了靖康南渡、流亡两湖,他想起二十多年前的洛中旧游,真是百感交集。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写完这词两年以后,陈与义病卒。
从此杏花疏影里的笛声,永留彼岸。
公元1138年。
就在陈与义病卒的这一年,主和之议压倒主战之声,王庶、张戒、曾开、胡铨等均被罢免、除籍、编管,秦桧再任宰相,坚决不许岳飞再与金国开战。
公元1139年。
宋金议和,签订盟约:金把河南之地还给宋,宋向金称臣。
公元1140年。
金人叛盟,完颜宗弼等分四路入侵,宋将刘锜、韩世忠、岳飞等奋力抵抗。南宋与金人展开惨酷的拉锯战,各有胜负。
不久,宋高宗命岳飞班师,一日发十二金字牌,岳飞不得已班师途中,悲愤交加:“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此后,宋军不复出师。自靖康二年至绍兴十一年的十五年抗战结束。
公元1141年,在宋金淮西之战打成平局、和议成熟后,南宋朝廷决定削夺大将兵权,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全都俯首听命,交出兵权。但岳飞并不知道,交出兵权,只是个开头。
那年的楚州城,风雨逼人来。
七月,万俟卨诬劾岳飞,说岳飞在楚州城巡视时放言:“楚不可守,城安用修”。
八月,诏命拘收岳飞军中财物、并散去僚属。不久,岳飞部属张宪被诬入狱。
九月,闲居中的岳飞登庐山东林寺,极目四望,写下一生中最让人难忘的词。
【满江红 写怀】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链接阅读:岳飞年谱
十月,岳飞父子被捕系于大理寺。
十二月二十九日……残年将尽,岳飞没有等到新春,一纸诏书,将岳飞赐死于大理寺。这年他三十九岁。
岳飞曾说过,本朝三十岁之前做了节度使的,只有赵匡胤和自己二人而已。
可惜。
自岳飞赐死、韩世忠被架空以后,南宋与金国和议成,双方以淮河为分界线,约定共立盟书,休兵息民,各守疆土二十年。
公元1142年。
反对议和最激烈的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再贬新州,路过福州时,有人慷慨为他送行。
十六年前,张元幹随李纲死守汴京城。
十年前,随着主战派被排挤,他亦心灰意懒,辞官归闽。
如今李纲已死,张元幹正在家闲居。
闻知胡铨会路过福州,他特意写了词去送他。
【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张元幹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残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金缕》,就是《贺新郎》的别名。
因为这首词,他被抄家、逮捕、入狱,开除公职。
出狱以后,张元幹漫游吴越,浪迹江湖,所结交的,仍然是一帮血性义士。
岳飞的死、胡铨的贬、张元幹的下狱,让天下人不平。其中有个十几岁的陆姓少年,尤为痛惜。
陆游出身于山阴望族、藏书世家。
他家的藏书多到什么地步呢?多到皇帝要跟他家借书——公元1143年,朝廷为建秘书省,向陆家借钞藏书一万三千余卷。
年轻的陆游充满了狂热的报国热情,这方面,他可能受他的父亲影响很深——他的父亲陆宰,南渡后因为主战被排挤,干脆居家不仕。
陆游热切地盼望着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但终其一生,他亲临抗金前线,仅仅是八个月的大散关生涯。
这段生涯,他后来写了又写: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对于失去,他有很多的回忆和不甘。
就如同他对唐琬也有很多的回忆和不甘。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链接阅读:陆游年谱
恨我恨、他人未有些。
他的一生,大抵就是这样了——他只是个书生。
但是书生也有猛的。
和陆游同一年考进士的人里面,就有两个。一个叫虞允文,绍兴三十一年在采石矶大败金兵,他的同年张孝祥,当时正在抚州任上,闻讯狂喜,写下“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的豪壮句子。
虞允文和张孝祥,都是绍兴二十四年的进士。那年陆游没有考上。
不是陆游考得不好,是他考得太好了,比秦桧的孙子秦埙考得好太多,秦桧发怒了,指示礼部不得录取陆游。
那年秦埙考了第一吗?
没有。
高宗干预了考试,亲自将二十三岁的张孝祥擢为第一。
这是公元1154年的事。
一般来说,皇帝插手考试是不得人心的。但是这次,估计谁都要为官家的横插一手点个赞!
高宗点完状元,还特意召来秦桧,毫无底线地赞美:“张孝祥的诗词、书法,都是当世第一!”
有人曾经说,如果张孝祥能活得久一些,南宋的翘楚人物,也许不是辛弃疾,而会是张孝祥。
可惜历史从来没有如果。
张孝祥是唐诗人张籍七世孙。靖康之难的南渡人群里,也有他的父辈。南渡后的张家境况凄凉,张孝祥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奋起于“寂寞荒凉之乡”。他自小是神童,十六岁中乡试,二十三岁中状元,才华卓绝,性情英迈,当时的人惊呼他是“天上张公子”。
这位天上张公子,到底还是在人间的宦海里沉沉浮浮十几年。三十五岁那年,他又一次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那时正近中秋。
【念奴娇 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张公子的偶像是苏东坡。他也暗暗卯足了劲和偶像比拼。
偶像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时候是四十岁。
他写下“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的时候是三十五岁。
这两首中秋词,从此在词史上比翼齐飞。
写下这词两年以后,张孝祥决意退隐芜湖,绝足仕途,又两年后,已任宰相的虞允文来看他,酷暑七月的江上,张孝祥与好友尽兴对酌,虞允文前脚刚走,张孝祥便和七十年前的秦观一样,亦因中暑亡故!
张孝祥便似南宋星空中最明亮的一颗流星, 倏忽划过,短暂又灿烂。
不过,一颗更亮的星已从遥远的天际追赶而来,誓要燃烧南宋的夜空。
南宋最猛的书生,一个集英雄、猛将、才子、能臣、酷吏、贪官诸种鲜明棱角于一身,“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的牛人,准备出场了。
公元1161年。
宋金和平维持二十年后,完颜亮提兵南下,试图“立马吴山第一峰”,全歼南宋。岂料前方被李宝、虞允文痛击,后方被占区的汉人乘机起义。
其中有一支活动在济南南部山区、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他们的带头大哥是个二十二岁的书生。
不久,书生带领的队伍并到耿京起义军中,并带着耿京的手令渡河南归,宋高宗当天召见,并赐他官职右承务郎。回起义军营复命的途中,书生得知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遂带骑兵五十人直闯五万人的金营,活捉张安国带回朝廷治罪。
50人打50000人啊!
这个令人胆寒的书生,名叫辛弃疾。
率众南归后,辛弃疾历任江阴签判、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但做官之外,他无事可做,无仗可打。除了闲居,还是闲居。最长的一次闲居,竟达十年之久。
他写了很多的诗词,除了叹息,还是叹息。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当年以五十人战五万人,带着泼天杀气冲进金军大营的少年,终于老了。六十六岁那年,他回望四十三年前旧事,怆然自语:廉颇老矣。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链接阅读:辛弃疾年谱
辛弃疾后来死于重病。死的时候,他大喊“杀贼!杀贼!”
这一生,他大起大落,敢作敢为,鲜明痛快、酣畅淋漓得有如他写的词,后人称之为“稼轩体”。
他和苏轼一样,引来后世无数人的膜拜。
也和苏轼一样,不曾登上出将入相的仕途巅峰。
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
可惜,辛将军遇到的,不是高皇帝。
最能理解他的,也许只有他的挚友陈亮。
他们年岁相近,在相同的时代里沉浮,结交了相同的朋友。甚至他们的遭遇也相近——
辛弃疾不停地被言官弹颏“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的时候,陈亮也不止一次地下狱。
三十六岁,陈亮因“言涉犯上罪”下狱;
出狱回乡不久,陈亮又因家僮杀人事下狱;
四十一岁,陈亮因将胡椒粉放在羹中,被卢氏诬药死其父,第三次下狱;
四十七岁,家僮吕兴、何廿伤人性命,死者家属告陈亮指使,陈亮第四次下狱。 ……
这也许是因为,他们本就是相似的人。
他们二人都狂,而且怪,而且自带惹事体质。
而且中心炽烈。
辛弃疾上过《美芹十论》,陈亮就上过《中兴五论》。
辛弃疾到死犹记杀贼,陈亮一辈子坚决主战。
淳熙十二年十二月,宋孝宗命章森赴金国贺万春节,陈亮写词为他送行,把一个让人丧气的事情写成了如此模样:
【水调歌头 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陈亮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就在那几年以后,陈亮又亲自跑到建康、京口、建业一带观察地形,发出“江南不必忧,和议不必守,虏人不足惧”的铿镪之言。
然而,形势比人强。这两个生不逢时的人,他们的青年与壮年时代,正好是干戈消停的“乾淳之治”,待四十年后烽烟再起,他们一个已死,一个将死。
公元1162年,金兵渡江南进失败。
公元1163年,南宋隆兴北伐失败。
公元1165年,拉锯的双方决定不要打了,坐下来签订"隆兴和议",互不侵犯,并在节日互派使节祝贺。
随之而来的,是四十年的休养生息。
南宋,逐渐走上“乾淳之治”,金国,也迎来“小尧舜”时代。
这是一段兵戈沉默,使节往驰的日子。
公元1170年,范成大奉命出使金国,修订隆兴和议。
范成大是和虞允文、张孝祥同一年中的进士。
他出使金国的这年秋天,张孝祥已死,虞允文已位居宰相。那时候做皇帝的,是一心想要报仇雪耻,恢复祖宗故业的宋孝宗。
宋孝宗需要使者向金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更改受书礼仪。
这与虎谋皮,不是件容易的事。
左相陈俊卿,因力主暂缓遣使而罢官。吏部侍郎陈良祐,因论不应遣使而罢官。选中的使者李焘,因为害怕而不敢行。
在这种情况下,范成大抱定必死之心,慨然出使金国。
果然,在范成大提出要陵寝之地、改受书礼仪之后,金国太子完颜允恭差点当场杀死范成大,被其他人拦下才作罢。
【水调歌头 又燕山九日作】 范成大
万里汉家使,双节照清秋。旧京行遍,中夜呼禹济黄流。寥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芦沟。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
对重九,须烂醉,莫牢愁。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范成大最终平安回来了。在金国二个月,除了《水调歌头》,他还写了一本旅行日记《揽辔录》。
这是一本心情极为复杂的旅行日记——他路过旧都汴梁城的残破,眼见中原遗民“习胡俗已久”,他将东京城中一门一楼的旧名与“虏改”新名一一罗列……
黍离之悲与板荡之痛汹涌而来。
东京陷落,已经四十多年。
公元1173年。
又一名使者来到东京汴梁。
这是朝廷循例派出的吏部尚书韩元吉,出使金国贺万春节。
金人在汴京城赐宴,韩元吉环顾这北宋的旧都,和范成大一样,有无限感慨。
【好事近 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韩元吉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韩元吉出身于汴京的桐木韩氏。桐木韩氏在北宋是豪族,号称“门族之盛,为天下冠”。靖康之乱时,韩氏避乱江南,其中韩元吉一支迁到福建邵武。
靖康之乱时他十岁。如今他五十六岁了。
他心里,是不是时时翻腾起“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原”的念头?
但韩元吉也是一个理智的主战派,隆兴北伐的时候,一片请战声中,惟有韩元吉的声音清醒而独立:"愿朝廷以和为疑之之策,以守为自强之计,以战为后日之图"。
后来隆兴北伐失败,事实证明韩元吉是对的。
但朝廷是否真的“以和为疑之之策,以守为自强之计,以战为后日之图"呢?
词史,悄悄记下了和议之后的太平年间,西湖一家酒肆屏风上的词。那是一个游人写在酒醉后写的。
【风入松】 俞国宝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馀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那时候,赵构已经把皇位禅位给养子赵昚,闲来无事游西湖,见酒肆屏风上有《风入松》词,询问左右,得知是太学生俞国宝醉后题写。太上皇看得入迷,笑道:"此调甚好,但末句未免儒酸。"于是将"明日再携残酒"改为"明日重扶残醉",并召来俞国宝,当天赐他官职。
这段故事,南宋亡后记录在周密的《武林旧事》里。
俞国宝留下的记载不多,我们只知道他是临川人,淳熙年间的太学生,著有《醒庵遗珠集》,爱喝酒,喜欢到处游玩。他是西湖亿万个游人中的一个。
“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临安府。
那么汴京城呢?
扬州城呢?
公元1176年的冬至之夜。一个少年打马路过扬州。
曾几何时,“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是人间至美的梦想。
而这少年看见的,是一片江山破败。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座屡经战火的江北名城,从此注定与姜夔这个名字,与《扬州慢》这个曲调,被牢牢记住,并百世传诵。
这年,姜夔二十三岁。
以后他辗转于扬州、湖州、苏州、合肥、杭州,每一处的停留都让后人留恋——
吴淞江上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垂虹桥下的“小红低唱我吹箫”。
石湖梅边的“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
词的清空骚雅之境,在姜夔这里登峰造极。
不过,他其实更是个天才的音乐家……
他自度词曲十四首。
留下《白石道人歌曲》六卷。
曾向朝廷献《大乐议》、《琴瑟考古图》。
后人认为,整个宋代民间音乐艺术的最高成就,就是《大乐议》!
而《白石道人歌曲》,是流传至今、唯一一部还能按谱弹唱的宋词集!
“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这八个字,是姜夔的词境,也是他的一生。
姜夔以布衣终老。他以布衣之身,遍交天下。
他的朋友圈里,全是一个个闪亮的名字:萧德藻,杨万里,范成大,张鉴,张镃,吴潜,刘过。
公元1186年,武昌安远楼建成(也称南楼)。
落成不久,姜夔与刘去非等友人在安远楼小集。并自度《翠楼吟》词纪之,之后云散。
二十年后,有人重登南楼。
安远楼落成不久,刘过离家赴试,曾在这里过了一段狂放不羁的生活。
“醉槌黄鹤楼,一掷赌百万”。
“黄鹤楼前识楚卿,彩云重叠拥娉婷”。
这是他当年游踪的剪影。
二十年过去了,刘过四次赴考不中,仍然一袭布衣。他回来了,重过南楼,重召故人。
【唐多令】 刘过
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不。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二十年前同游的故人,有的还在,比如刘去非。
有的可能再也见不着了吧。
因为这首词,《唐多令》这个少有人填的僻调,被疯狂追和,更因其中“重过南楼”之语,被周密改名为《南楼令》。
只因这词,写得太好。
那时的安远楼,已在宋金交战的前线了。
"隆兴和议"四十年的安宁刚刚被撕破。
公元1206年,韩侂胄请宋宁宗正式下诏,挥兵北上——这便是继”隆兴北伐“之后的第二次北伐,”开禧北伐“。但韩侂胄用人失察,不久,西线吴曦叛变,东线丘崈主和。北伐濒临崩溃。
公元1207年,史弥远发动政变,诛杀韩侂胄,带着他的人头赴金国签订“嘉定和议”,开禧北伐宣告彻底失败。
追随韩侂胄的人成了乱党,被史弥远清理,其中就有史达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