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5|回复: 0

[哲史艺丛]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去哪儿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7 07: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去哪儿了?

 番茄汁 国家人文历史 2023-10-17 06:04 


0.png

本 文 约 530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分 钟


公元1402年夏,燕王朱棣率军攻占大明都城南京。


大军入城后,朱棣命令部队对皇城只围不攻,对这一命令的合理解释应是想让建文帝朱允炆自绝或让位,让双方都有了体面。不料,建文帝选择了第三条路:走密道逃了。尽管《明实录》说建文帝自焚而死,可这不过是朱棣为了证明自身帝位合法性的一种春秋笔法,火堆中扒出的尸体是建文帝的皇后马氏。清朝官员张廷玉在修《明史》时,则给了建文帝的命运以开放式结局:“宫中起火,帝不知所终。”


事实上,连朱棣自己也不相信建文帝真的自焚,在他当皇帝的20余年时间里,几乎一直都在秘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那么,建文帝到底去哪儿了呢?


“靖难之役”的由来


1398年,朱元璋去世,因太子朱标早逝,其子朱允炆以皇长孙的身份即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后做了一件至少在当时不是很明智的事情——削藩。


这个坑,是他爷爷朱元璋挖的。朱元璋当皇帝后,为防止开国元勋尾大不掉,效仿刘邦,把自己的23个儿子都封王建藩,其中二子秦王封于西安,三子晋王封于太原,四子燕王封于北平,都属于边防重镇,各王“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拱卫皇权。他还规定,如遇奸臣擅权,藩王可以声讨,发兵“清君侧”。但朱元璋光顾着防外了,却忽略了一个情况——当藩王实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同样会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


朱允炆即位时,各个藩王拥兵自重,对这个侄儿皇帝并不放在眼里。朱允炆从小生长于宫中,虽饱读圣贤书,但缺乏必要的政治历练。他身边的主要谋臣,如齐泰、方孝孺、黄子澄等,都属于谈起之乎者也头头是道、碰到实质性问题则说不到点子上的迂阔儒生,比如当建文帝请教黄子澄削藩政策时,黄子澄的建议是,各藩王手里的兵力只够自守,没有谁能挡住朝廷大军。


正是基于这样的误判,建文帝在自己根基尚不稳固的情况下推行削藩政策。他先从实力较弱的藩王下手,周王朱橚第一个被贬云南,代王朱桂被贬四川,接着将岷王朱楩、齐王朱榑废为庶人,湘王朱柏在朝廷派人来之前,携家眷一起自焚于自家宫内。


1.jpeg

明代北直隶地区(今北京)。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削到燕王朱棣时,朱允炆算碰到硬茬儿了。朱棣本就对这个侄儿不服,建文帝登基后他去朝拜甚至没有行跪拜礼。大殿有的大臣对此看不惯,就参了朱棣一本,仁厚的建文帝给自己找了个台阶,叫“至亲勿问”。相比于朱允炆,朱棣在北方一直同蒙古人打仗,可谓身经百战。所以,叔侄这场关于皇权的争斗,从一开始,建文帝就在气势上弱了半截。除了削藩,推行仁政的建文帝还对朱元璋时期的制度规定做了一些改变,这就给了朱棣出兵的口实。


1399年,朱棣在北京起兵,指责朱允炆听信奸臣谗言,擅改太祖定制,有违祖宗法度,以“清君侧”为名发起“靖难”之师。面对燕王挑战,建文帝发布诏书将燕王“废为庶人”。经过三年多的战斗,朱棣最终在这场皇权争夺战中胜出,建文帝则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2.png

影视作品中,时为燕王的朱棣攻入皇宫的情形。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建文帝去哪儿了?这个问题,朱棣直到去世前一年才得到答案,但留给历史的,依然是无法解开的谜。


建文帝去哪儿了?


1402年,朱棣在南京登基,年号永乐。


3.png

《明成祖坐像轴》。作者/[明]佚名,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尽管在皇宫内并未找到朱允炆的尸体,朱棣为了保证帝位合法性,还是对外宣称建文帝已于宫内自焚,他明面上安排厚葬,暗地里派了两个人去查访建文帝的下落。这两个人,一个叫郑和,走的水路,主要方向是海外;一个叫胡濙(yíng),主要负责国内各地查访。郑和在永乐年间六下西洋,并没有什么收获。直到1423年,也就是朱棣去世前一年,胡濙方面才得到消息。当时胡濙先回的京城(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得知朱棣带兵在宣府(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后立即快马加鞭赶赴宣府,到时已是深夜。


朱棣被从睡梦中叫醒,两人一直谈到四更天,《明史》对此记载是“(永乐)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出”。当年明月在其通俗历史读物《明朝那些事儿》里尝试分析过,胡濙之所以在第一时间面见皇帝,肯定是有非常紧急的事,他当时虽是户部侍郎,但主要任务仍是巡访建文帝的下落,所以他如此匆匆地将皇帝从睡梦中叫醒,肯定是有了关于建文帝的消息,否则他不敢也不会这么做;而关于建文帝的消息又分两种,一种是已死,一种是还活着,如果是前者,则不会谈那么久,无论朱棣还是胡濙都不是话多的人,所以结论是建文帝还活着,而且胡濙还见到了本人。


这次谈话后,朱棣一直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至是疑始释”,换句话说,他终于得到了一个明确的答案。至于胡濙究竟和朱棣说了什么,后人不得而知,历史上也没有记载,只能推测一下:胡濙见到了建文帝,他向永乐帝汇报的内容,也就是建文帝向他说的话。


既然建文帝活着,那他当年是怎么逃出南京城的,后来逃到了哪里,这20年又是怎么过的呢?600多年来众说纷纭,仅关于其出亡的具体地点,就有60多种说法。综合诸多说法,结合相关的佐证材料,大概能够勾勒出建文帝当年的逃亡路线。


当年建文帝在得知金川门失守后,确有自杀的想法,但被手下程济等人劝阻,后扮成和尚一行人分两路从密道离开皇城,乘船先到太平门然后前往郊区的神乐观,与其他人会合后开始了流亡生涯。给建文帝剃度的主录僧福博洽,后来因为这件事被朱棣抓起来关进监狱十多年才获释。


建文帝逃跑的密道的确存在。《明史考证》载:“宫中阴沟,直通土城外,高丈二,阔八尺,足行一人一马,备临祸潜出。”1978年,南京太平里的南京钢锉厂在建新楼时,在明皇宫遗址边上挖出一条地道,高2.5米左右,宽2米左右。2005年,在南京清凉山的国防园内又发现一个明代涵洞,位于明代故宫城外,高度、宽度都与之前的地道相似,以长方形石料砌筑,可通小型舟船。这两条密道,既对应了《明史考证》,也说明建文帝当时的确具备逃亡条件。


4.png

南京明孝陵神道。摄影/尼古拉斯张,来源/图虫创意


至于为什么要扮成僧人,有一种说法是朱元璋早已料到他的皇孙会有此劫难,故而早早在宫中秘密备好了三个僧人的度牒,相当于僧人“身份证”,同时制备了三套僧人衣钵,并留下密信一封,让建文帝危急时刻扮成僧人出逃。这种说法因太过戏剧性,可信度不高。不过,建文帝以僧人身份出逃是比较确定的,一来,朱元璋当年从僧人起家,明朝寺院不仅数量多,地位也都比较高,只要有度牒能证明身份,不仅吃、穿、住不用愁,还能提供很好的掩护;二来,这与建文帝后半生的很多经历能够形成闭环证据链。


5.png

已有影视剧按朱允炆出家的结局,安排了这一出家人形象。来源/电视剧《大明风华》截图


逃离南京城后,建文帝先到吴县史彬家,后经湖北襄阳抵达云南。前面的60多种说法中,有一种说法是建文帝藏在苏州吴县穹窿山的皇家庵,在姚广孝的监护下于1423年病故。姚广孝是撺掇朱棣起兵造反的主要骨干,他监护建文帝而不报给朱棣,在逻辑上存在硬伤,不足采信。还有一种说法是建文帝的小朝廷在湖南继续存在了几年,继续与朱棣的军队作战了几年。这种说法同样于史无证,于理不合,逃亡路上的建文帝巴不得隐匿行踪,不可能大张旗鼓地继续与朱棣作对,何况他的手下当时也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合理的解释应是,建文帝在身心承受着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一路经江浙、两湖直奔云南。这恐怕是他在决定逃亡时就已想好的目的地。


为何选择云南?这是因为云南的西平侯沐晟是建文帝发小,两人关系很好,建文帝在最危急时,自然要找最信得过的人。沐晟自其祖父沐英起就镇守云南,在当地权势很大,有足够的力量为建文帝提供庇护;而且云南地处偏远,也是理想的藏身之所。


永乐元年(1403),建文帝一行经过半年的艰苦跋涉,终于来到云南沐晟府上。沐晟在书房接待了建文一行。双方寒暄一番后,建文帝表示了求一安身之所的想法。在沐晟母亲的建议下,先是躲到城外狮子山的永嘉寺,被人告密后,又藏到大理无为寺。后来,为不让朱棣找到踪迹,他开始以云南为根据地,不定期地云游四海,遍访各地名山大川。据当时跟随他的史彬、程济等人回忆录,建文帝在永乐六年(1408)至永乐八年(1410),先后到过汉中、陕西、山西、河南,之后又多次远游,近的地方有贵州高峰山、湖南衡山、广西宝华山,远的有天台雁荡山、宁波莲花洋、海上普陀山,经闽、粤、桂还云南等。每到一处,他都或多或少留下一些痕迹,这也是为什么今天关于他逃亡场所的说法特别多的缘故之一。


一种是写诗,比如他在四川达州的一座寺庙曾题诗一首:


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

南来瘴岭千层迴,备忘天门万里遥。

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兖龙袍。

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鸦早晚朝。


随着时间的流逝,建文帝逐渐平复了心情,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研学佛教上。在贵州平坝高峰山的万华禅院,他曾两次到此与禅院里的主持参禅打坐、探讨佛理,在注释《楞严经》和《法华经》两部佛教经典时署名“文和尚”,还在禅院后面的石崖上题了“西来面璧”四个大字。这里他特意用了璧玉的璧,以区别于达摩祖师的“西来面壁”。


1438年,滇西麓川的土司发动叛乱,70多岁的西平侯沐晟率军征讨,失利而归,郁郁而终。或许是失去了最大的保护伞,又或许是身心俱疲,可能想叶落归根的建文帝写了首诗:


零落江湖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声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蒲西柳年年绿,野老吞生哭未休。


此时的建文帝已年过六旬,回顾四十多年的逃亡生涯百感交集。约130年后,明神宗朱翊钧,也就是万历皇帝,在文华殿内问起建文帝当年是否真的逃亡时,张居正还引用了这首诗。


很快,这首信息量巨大的诗被云南当地官员获悉,他们找来建文帝,建文坐地不跪,曰:“吾欲归骨故园。”后来,他被送到北京,此时朱棣早死,继位的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也不在人世,英宗朱祁镇找来还健在的当年的宫中太监吴亮来辨别真伪。吴亮先看了建文帝左脚趾上的黑痣,再谈及当年宫中旧事,建文帝记忆犹新,对答如流,还提到吴亮喜欢吃鹅肉的事,吴亮“伏地痛哭,不能仰视”。明英宗将建文帝安置在宫中颐养天年,称之为“老佛”。寿终正寝后,葬于北京西山,不封不树,以致多年后其陵墓无处找寻。

可能有人疑惑,朱棣当上皇帝后,怎么会找个人都这么困难。找个人不难,但找建文帝确实比较难。当初,朱棣以“靖难”的名义出兵,也就是说,朱允炆本人并没有错,他只是在前皇帝下落不明而“国不可一日无君”的形势下登上皇位的。如果大张旗鼓地找建文帝,不仅皇位的合法性会遭到质疑,还容易让前朝旧臣心思动摇,所以他只能派人秘密查找。


与此同时,朱棣不仅不承认建文帝的年号,还对建文帝时期的文书资料大肆删改,档案被大量销毁,宫廷档案和皇帝起居录等被涂写和修改,一切记载这一政变的私家记述和文献都被禁止,造成后世历史学家所说的“建文一朝之政治,其真实记载,已为永乐时毁灭无遗”的局面。这也是建文帝下落之谜一直难以在官方史料中找到注解的主要原因。而在官方资料缺席的情况下,民间关于此事的笔记、回忆录反而十分丰富,只是在缺少铁证的前提下,终究只能是一家之言,即便配合今天的考古手段,仍然难有确切结论。


就目前资料而言,建文帝出逃后以僧人身份游历各地的可信度较高,但最终葬于何处仍然是谜。恐怕建文帝自己也没想到,600多年前的那次出逃,会给后世留下如此多的猜想与演绎。也许,这个谜永远无法解开,当然,将来某一天会有更具说服力的证据出现,能给这件事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参考资料:

周燕:影落江湖成王道——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文史天地2022(06)

成建三:600年谜团,年轻皇帝下落不明.贵阳文史2017(01)

郑闰:建文帝“谜”案透析.郑和研究2014(2)

张海平:建文潜滇考.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01)

全伟:明建文帝去向的历史语境研究.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02)

薛宗保:解析建文帝出亡之谜.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05)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a.png
END
作者 | 番茄汁
编辑 | 詹茜卉 陈麒伊(实习)
校对 | 古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1 06:53 PM , Processed in 0.03799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