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3|回复: 0

[史地人物] 为什么一提起姑苏城,就会想到江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13 07: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一提起姑苏城,就会想到江南?

 梦缘 国家人文历史 2023-09-13 06:24 


0.png

本 文 约 470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分 钟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提到“姑苏城”,你会想到什么?


或许是“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或许是“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特色街景,或许是“雅致精巧、独具匠心”的私家园林,又或许是缱绻绵长的吴侬软语。


“姑苏城”,一直承载着人们对江南的所有美好想象。


2023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时说道:“昨天我看了工业园区,今天又看了传统文化街区,到处都是古迹、名胜、文化,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


那么,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于苏州而言有什么地位?平江路中藏着哪些江南特色?


1.png

江苏省苏州市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摄影/人生十味,来源/图虫创意


“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苏州古城的东北隅。对很多老苏州人来说,“平江”是个再熟悉不过的地名。曾几何时,苏州还有过“平江区”的区划建置(2012年,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合并组建姑苏区)。要是向前追溯,“平江”作为政区专名的历史可追溯到宋元时期。隋始置苏州,北宋擢升苏州为平江府,元置平江路。明清时期,苏州府治苏州城,“苏州”才作为统县政区专名变得更为流行。


在今天平江路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幅《平江图》。如果从南宋绍定二年(1229)算起,《平江图》已经快800岁了。作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石刻地图,《平江图》清晰地反映了南宋平江府城的基本面貌。最为难得的是,现在苏州古城格局基本与当年类似,水陆两套相辅相成的交通系统仍保留至今。


2.png

《平江图》。来源/苏州碑刻博物馆


对于许多初到苏州的小伙伴而言,最大的疑惑可能是,为什么以现代科技闻名的苏州古城中看不见一处高楼大厦?其实,这正是古城保护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古城中,所有的建筑都必须以城中北寺塔为限,楼宇的最高天际线不能超过76米。因此,无论外面的世界有多喧嚣,只要来到古城中,仍能找到独一份的静谧。黑白色调的低矮楼房、清澈灵动的小河,默默向来往的游人展示着曾经质朴的面貌。


很多人喜欢平江路,大抵是喜欢这里原汁原味的苏式“烟火气”。走在街道上,你可以顺着人流,尝到各式各样地道的苏州美食,喷香的梅花糕、鲜美的万三蹄、软糯的卤鸡爪、皮薄肉嫩的小笼包……又或者,你可以绕到旁边的小巷中,随着心意走入一家茶室,听一曲评弹,品一壶碧螺春,体验一番苏式“慢生活”。当然,你也可以沿着石板路向小巷深处走走。为了保留生活气息,街区的巷子中还有许多本地人居住。一些上了年纪的房屋还安上了玻璃门。白天游客稍稍探探头,便可看到玻璃门内传统房屋中天井、厢房、客堂的形制。小巷中好奇的游客和认真生活的居民来往穿梭,偶尔会带来一种时空错位的奇妙感。


除了“烟火气”,街区中还藏着深厚的“历史味”。大儒巷(传说别名叫“大树巷”)曾住着提出“慎独”的明代大儒王敬臣。再往前,还有一条丁香巷,很多人都爱把这条巷子和戴望舒《雨巷》联系在一起,每每走在其中,仿佛能想起那个“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除此之外,平江路上还是名副其实的学霸一条街,短短1600米,出过17位状元。平江路纽家巷,有“四朝元老”潘世恩的宅邸,现在也是“苏州状元博物馆”所在地,向世人展现着古建老宅独特的文脉。还有历史大师顾颉刚的故居,则在今天平江路街区的悬桥巷。


3.png

苏州平江路的早晨。摄影/竣阳,来源/图虫创意


平江路街区巷弄交错,处处都是历史,处处彰显着江南文化。


姑苏版“一团和气”


除了概念书吧、小资咖啡馆、汉服旗袍店、复古文艺店,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中还有很多传承着苏州传统技艺的店铺,比如桃花坞木刻年画。


桃花坞位于江苏苏州阊门内北城下。没听过“桃花坞”不要紧,但你一定听过这首诗:“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这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唐寅所作的《桃花庵歌》,诗歌中的“桃花坞”,是唐寅故居所在地,也是年画发源之地。


4.png

明人西山胜景合璧册-桃花坞图页。作者/(明)陈淳,来源/故宫博物院


桃花坞木刻年画源自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兼具市井味和书卷气,精细雅致,有着江南独有的格调。因为苏州又名“姑苏”,所以桃花坞木刻年画也被称为“姑苏版”。清代时,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同样颇负盛名,桃花坞木刻年画还与其形成了“南桃北柳”的格局。


历史上,桃花坞木刻年画几经沉浮。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年画达到鼎盛。清末,太平军火攻苏州,由于虎丘、枫桥一带房屋被烧,年画作坊“元气大伤”,仅剩的几家搬到桃花坞一带。直到解放后,年画艺人们重新汇集,成立桃花坞木刻年画小组,桃花坞木刻年画才得以重新焕发生机。


在苏州木刻年画中,最经典的一幅是《一团和气》。年画上的老妇人,头戴大红花,身体团成一团,身着富贵锦衣,手执一幅“一团和气”的卷轴,看上去十分喜气富贵。


有专家认为,“一团和气”的底板是明成化皇帝朱见深所作的《一团和气图》。《一团和气图》讲的是佛门典故“虎溪三笑”的故事。传说,慧远法师住在东林,客人走的时候只送到虎溪,从来没有过河。唯独陶渊明和陆修静同来时,因讲话太过投机,不知不觉间走过了溪水,三人因此相顾大笑。整个故事传达着一种圆满之意。有分析称,明成化皇帝作这幅画也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彼时,明朝刚刚经历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朝中局势动荡,朱见深即位后,当即宣布大赦天下,为于谦等人平反,为促使朝野各派团结,朱见深绘制此图。后来,民间艺人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形成了现在的年画《一团和气》。《一团和气》木刻年画的形象诙谐美好,寓意和气致福,受到人们的喜爱,后渐渐成为桃花坞年画的公认象征。


5.png

《一团和气图》轴(局部)。作者/(明)朱见深,来源,故宫博物院


桃花坞木刻年画工序也很有讲究,分为绘制、刻板和印刷三个环节。绘制一幅年画,需要许多刻板套印,一版一色,因此,一幅年画有多少颜色,就要绘制多少幅分版稿,十分精细。绘制完成后,还要进行木板雕刻,为了保持木板的坚硬度,一般会选择梨木或枣木,好的雕版能用上百年。雕刻时的运刀很看功夫,师傅们通过不断地积累和摸索,用灵巧的双手刻出优质的雕版。年画的印刷也很有讲究,只有将纸张摆放到正确位置,才能使得图案和线条都丝丝入扣。


6.png

桃花坞木刻年画“一团和气”图式。来源/胡丹妮《桃花坞年画“一团和气”图式造型演变原因分析》,《美与时代(中)》2020年第12期


这么看,桃花坞的木刻年画充分体现了江南“精细雅致”的风格和底蕴。


在苏州,不乏传达和谐美好之意的古建筑。离桃花坞不远的寒山寺,同样以“和合文化”闻名。许多人知道寒山寺,是源于张继《枫桥夜泊》的那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其实寒山寺本身的历史也很悠久。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苏州寒山寺由寒山、拾得两位和尚当家,因两个人常常同出同入、形影不离,故被后世称为“和合二仙”。现在的寒山寺中还有一个“和合”钟。寒山寺的钟声颇有名气,每年跨年夜,寒山寺的钟声足足有108响,承载着人们的美好心愿步入新的一年。


“双面绣”


有人说,苏州有三宝:园林、刺绣和昆曲。刺绣当仁不让位列其中,2006年,苏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最近的苏州宣传报道中,“双面绣”一词频频亮相。


其实对苏州刺绣行业来说,“双面绣”不是什么新词。双面绣始于宋代,在一块底料的正反两面,需要同时绣制出相同图案的绣品。试想一下,要在布料两面做到针脚、丝缕、色彩互不影响,图案轮廓一样精美,需要多么细致的功夫。不过,这对于技艺精湛的苏绣艺人来说,倒也不是什么难事。


7.png

苏绣扇面飞鹤图。摄影/不负美景不负卿,来源/图虫创意

苏绣之所以发达,离不开蚕桑业的发展。苏州土壤肥沃,很适宜种植桑树。过去,阊门、观中等繁华地之外有大片农田,人们以农桑谋生。苏州城中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和养蚕相关的地名,比如养蚕里、桑叶巷、蚕丝弄、蚕桑地……1903年,浒墅关还建有蚕桑学校,在城内建起11家蚕种场。苏州曾经蚕桑业的发达可见一斑。


据记载,苏绣发源于吴县一带。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曾命丞相赵达之妹手绣《列国图》。宋代时,姑苏城中商品集市发展迅速,出现了绣衣坊、滚绣坊、绣线巷等集中生产绣品的地方。那时的苏州还有了“绣市”之称。明代以后,江南成为重要的丝织手工业中心。随着唐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画作迭出,绣工们“以针作画”,将优秀的画作通过巧手变为绣品,生动逼真。清代,苏绣以精、细、雅、洁著称。这一时期,苏绣生产达到顶峰,皇室享用的刺绣有许多来自苏州。除了双面绣外,苏州有名的刺绣品种还有乱针绣、仿真绣。仿真绣中,最有意思的要数绣猫。行家都知道,绣猫要比画猫难得多,每个细节都要花十足的功夫。想要绣好一只猫,不仅要靠精细的绣艺,还得靠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好的绣品能够将小猫的毛色蓬松、细致柔软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小说《红楼梦》中有很多关于苏州风土人情的描写,其中也写到过绣娘。贾母在荣国府时,作者刻画了一位名为慧娘的苏州绣娘:


“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她亦是书香宦门之家,她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凡这屏上所绣的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从雅,本来非一味浓艳匠工可比;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草无异……”


文学取材于现实生活,作者这段对于绣娘的描写,足见当时苏绣技艺之高超。


8.png

8a.png

上:苏州绣娘;下:苏绣。来源/新华社《敢为“蘇”州》


苏绣中,又以镇湖刺绣最为有名。镇湖位于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太湖西部,这里还有个苏绣小镇。历史上,镇湖可谓“户户有刺绣,家家有绣娘”。刺绣还有个说法——“做生活”。直到现在,刺绣还是镇湖名副其实的支柱性产业。据统计,镇湖家庭收入75%以上来自刺绣。刺绣需要十足的耐心和细心。比如分丝,需要将一根丝线分成两半,再继续一分为二,最巧的绣娘,能够将一根丝分成128丝,足见技艺之深。近年来,镇湖的刺绣注入了更多活力,小镇中不仅成立了绣品街,还健全了研究院等相关产业链条。许多年轻人也开始加入刺绣队伍,成为“绣二代”,这使当代苏绣更显“年轻”。


9.png

江苏苏州苏绣小镇绣品街。摄影/刘剑伟,来源/图虫创意

一针一线间,绣娘们绣出了别样的江南韵味。


很多人说现在的苏州,就是一幅古今“双面绣”,既有古典美,又有现代感,既有历史感,又有未来感,反差之间尽显城市的张力和活力。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可以走到产业园区,感受“最强地级市”特有的冲劲和创新力,也可以走入街巷深处,在绵绵细雨中感受独特的江南文化韵味。精巧雅致,物阜民丰,千百年来这里历经了岁月的沧桑变化,但又好像从未变过,依然还是那个灵动的江南水乡。


参考文献:

边鹏、陈见东:《年华“一团和气”图像除考》,《美术大观》编辑部编:中国美术教育学术论丛 民间美术卷》,辽宁美术出版社, 2016年。

王长江:《姚建萍的人生“针”法》,《阅读 书香天地版》,2017年第3期。

《央视点赞!苏州这条老街走出了17位状元! 》,苏州发布微信公众号,2019年1月12日。

《何以苏州》,新华每日电讯公众号,2023年5月30日。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a.png
END
作者 | 梦缘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张斌 古月 苗祎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9 04:32 PM , Processed in 0.03437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