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刘备在汉中沔水之阳设立坛场,在此接受群臣推戴,进位为汉中王。这不仅表明经过二十余年的艰苦奋斗,刘备终于成为足以在军力、名望与地位等各方面上和曹、孙相抗衡的实力派人物,更标志着蜀汉集团的正式成型。
然而颇为值得注意的是,在众人向汉帝推举刘备为王的表文中,位列群臣之首的既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关羽、张飞,而是作为“外来户”很晚才投奔到集团中来的马超。既非起家元老、又不是荆益士人代表的马超自加入蜀汉后,可谓是“位高权不重”的典型。所以这篇对蜀汉集团至关重要的表文,由这样一个非嫡系分子领衔向汉帝上表,自然让人觉得“殊不可解”(章学诚《乙卯札记·外二种》)。
那么,为何蜀汉集团要由马超领衔来推举刘备为汉中王?在其背后,又折射出蜀汉集团在政治举措上的哪些得失呢?
图1 刘备进位汉中王 剧照
要想解答上述问题,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的是,刘备称王,为什么要向汉帝上这样一道表文?
我们知道,刘备的汉中王虽有“群众基础”,但归根到底是“自称”(《后汉书·献帝本纪》)。在当时的形势下,汉帝虽被曹操掌控,但毕竟是名义上的合法皇帝,若无汉帝授予,刘备的王爵是非法无效的。但因为汉帝被曹操挟持,所以刘备必然无法通过正规渠道来获得王位。怎么办?其实也好办,因为在古代遇到类似的难题时,人们往往都会从历史中寻找可供借鉴的先例。
因此,刘备这道称王的表文,先是回顾了一下诸吕专权、上官桀谋逆,幸而有朱虚侯刘章、博陆侯霍光等忠臣志士力挽狂澜、拨乱反正的“汉家故事”,因此现在曹操“剥乱天下,残毁民物”(《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大汉也必然需要一位新的刘章或霍光来除暴安良、安定社稷,而这样的重任,自然就落到了一直以来“念在输力,以殉国难”的刘备身上。但仅这样,还不足以说明刘备应该称王。于是表文便接着以高帝刘邦杀白马为誓、非刘而王天下共诛之为例,既指出曹操异姓称王的非法性,又说明“封建同姓”以拱卫社稷的必要性,这样就为其称王建立了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基础。
接着,最重要的一步就到了:现在汉帝在曹操之手,该如何绕开曹操,完成封王的正式程序呢?
图2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对于这一问题,还是可以从历史先例中寻找答案。这便是表文在接下来所说的:
昔河西太守梁统等值汉中兴,限于山河,位同权均,不能相率,咸推窦融以为元帅,卒立效绩,摧破隗嚣。
东汉光武年初,梁统、窦融等五人分领河西诸郡,“位同权均,不能相率”。但为共同对抗隗嚣,梁统等人便推举窦融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统一掌管河西五郡兵马钱粮。这样,经由粱统等人的“推举”,本来与大家平起平坐的窦融便可以“晋升”更高一级的官职,并得到相应权力。在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时,袁绍便在就任联军盟主的布告中表示自己是“窃比窦融”。
当然,这种经推举的晋升归根结底是一种权宜之计,并不具备长久的效应。正因如此,刘备的称王表文中便旗帜鲜明地指出,自己和曹操这种“窃据神器”的逆贼不一样,等到灭曹大业一完成,自己便“退伏矫罪,虽死无恨”。
由此一来,刘备借用历史典故,在阐述了曹操异姓封王是非法行为、将自己塑造为刘章与霍光那样的大汉忠臣的同时,又用窦融故事将自己比喻为光武帝刘秀的后继者和大汉中兴之主,不仅获得了称王的合法依据,更向天下彰显了自己以讨曹为己任复兴汉室的决心。
图3 马超(176年-222年)
可能有人要问:前面讲了这么多,也没解释得了为何推举刘备为汉中王的表文中,领衔群臣的角色要交给马超这个非嫡系啊。别急,其实前文的叙述,正是为了讲明白这个问题。
我们说过,刘备称汉中王援引的是窦融的故事,而窦融故事的关键,即在于由级别、职权相仿佛的众人推举出他们中的一人来掌握凌驾于众人之上的更高权力。也就是说,如果要推举刘备为王,那么行使推举权的应当是与刘备地位相当的诸侯。刘备本人在此之前,从汉廷获得的合法职务是左将军、豫州牧,爵位是宜城亭侯。
可在蜀汉集团中,得到汉廷正式授官授爵者寥寥无几。关羽的偏将军、汉寿亭侯是汉帝所授,但关羽长期以来都是刘备部属,由它牵头显然不可取。
而我们来看表文里具体列出了十一位蜀汉重臣的姓名,依次是马超、许靖、庞羲、射援、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赖恭、法正、李严。这里面,只有马超的“分量”相对突出:他曾被汉廷封为偏将军、领都亭侯。也就是说,马超是名正言顺的和刘备“同朝为官”者,而且其还是凉州诸将反曹时的领袖,无论是从效仿窦融故事的角度来讲,还是从高举反曹兴汉旗帜的角度来说,以他为群臣之首来推举刘备为王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图4 二许(许劭、许靖)大话月旦评
再看其他人,许靖在灵帝时曾为尚书郎、典选举,不过许靖的作用并不是来自他曾经的官位,而是“靖之浮称,流播四海”(《三国志•蜀书·法正传》)也就是说要借用他在天下士人中的名望,这样一来其排在马超之后便合情合理。至于庞羲、射援,他们所代表的是原刘璋集团,也就是益州士人。法正虽源自益州,却是“客卿”出身,且不受刘璋待见;李严虽得重视,但他加入益州集团较晚,在资历、声望上不如庞羲、射援。
也就是说,这份表文中群臣的排序,其实和他本身在蜀汉集团中的地位和重要程度并无直接关系。之所以将马超、许靖、庞羲、射援排在诸葛亮之前,只不过是为了让刘备称王看上去更符合窦融故事而已。然而即便如此,透过这份群臣名单,我们还是能够发现蜀汉集团在政治举措上的一些重大失误。
图5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马超在表文中虽是群臣之首,其本身也在反曹势力中很有影响,但蜀汉却并未充分利用马超这些价值。马超被汉廷封为偏将军,反曹时自称征西将军,可归顺刘备后只得封平西将军,这比其自我标榜的征西将军以及刘备自己的左将军都要低(马超领衔时用的官职即为平西将军),如此表明以马超代比梁统来效仿窦融故事,其实是名不副实的。如果马超在刚归顺时,刘备便能上表其为征西将军(在当时的背景下,只要有上表,不管有没有汉廷正式回复,其就可以代理上表时所求的官职),那么不仅可以加大其效仿窦融故事的合理性,更能够以马超为标杆笼络凉州的反曹势力。
此外,以庞羲、射援来代表刘璋集团,也体现出刘备在处置刘璋时的失算。刘备与刘璋同为汉廷授予的州牧,又同是汉室宗亲,如果这份表文中有刘璋的名字,那无疑更加彰显刘备效仿窦融故事称王的名正言顺的。可惜,刘备在收取益州后,没有能够对刘璋在益州的影响力及其蕴含的政治价值做合理运用,而是将其迁往荆州软禁,这就大大失策了。很显然一个刘璋远比庞羲、射援、法正、李严四人都更能显示益州士人对刘备的支持。
图6 刘备(161年-223年)
最后,对于刘备来说,自己真正应该好好利用的类似梁统一类的人物,应该是孙权。
当时的孙权虽是汉廷的讨虏将军、会稽太守,但并无爵位(孙策的吴侯实际上被孙策之子孙绍袭承,孙权仅是代行吴侯事)。因为孙刘联盟尚存,所以刘备称王、使自己的职权地位再升一级后,就势必会让人感到无爵的孙权对于刘备来说只是一个部署,而非合伙人,这实际上便将联盟至于一个相当危险的境地之中。
在当时的背景下,刘备如能邀请孙权领衔称王的表文,而后再上表为孙权谋得爵位(前文已述只要上表就可以实际拥有),如此一来必能大大加强孙刘联盟的稳定性,不仅可以弥补孙夫人归吴后双方的紧张关系,也可以警告曹操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然而,蜀汉的“明君贤臣”在谋划称王时竟完全忽略掉了孙权这个足以影响力量对比的人物,那后果自然是很严重的,接下来发生吕蒙袭荆州一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资料:
1.饶胜文 《大汉帝国在巴蜀:蜀汉天命的振扬与沉坠》
2.赵春阳 《英雄的棋局——三国军事地理大势》
3.《后汉书》《三国志》《汉晋春秋》《乙卯札记》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