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1|回复: 0

[哲史艺丛] 古代的读书人,若不参加科举考试,会有哪些人生选择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19 1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代的读书人,若不参加科举考试,会有哪些人生选择呢

 墨羽翩翩 历史学堂君 2023-08-18 05:57 

作者:墨羽翩翩
编辑:莉莉丝

宋真宗有一首《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科举制度的实行,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这使得无数的平民百姓可以通过读书,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命运,而社会上也形成了尊重读书人的文化氛围。

15.jpeg
 
为了改变自己、改变家族的命运,很多人穷其一生都在读书,希望取得功名。但是,对于一些读书人,如果不能参加科举考试,那么他们的人生还会有哪些选择呢?
 
  • 一、郁郁寡欢。

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叫做李贺,特别有才华,据说在七岁的时候,就文名远播,这使得当时的文坛盟主韩愈,还亲自去拜访他。也许他太过耀眼,引起了别人的妒忌,于是这些人便想尽一切办法阻止李贺踏入仕途。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因为“晋肃”和“进士”谐音,有些人便说李贺应该遵从避讳,不应该参加科举考试。无奈的李贺,只能把满腔的抱负和不满写进诗文里,最后呕心沥血,郁郁寡欢,二十七岁就早早的去世了。

16.jpeg
 
  • 二、当幕僚。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读书人参加科举,有一方面是希望以后可以实现心中抱负。可是,如果和皇帝无缘,那么成为地方大员的幕僚也是很不错的。幕僚,一般属于文官,负责出谋划策。众所周知,唐伯虎特别有才华,可是自己却稀里糊涂的卷入了一场科举舞弊案,最后处理的结果是永远不准参加科举考试。这对于读书人来说,打击几乎是致命的。没有了仕途,那么一辈子很难翻身。所以,回到苏州后的唐伯虎受尽白眼,他自己也整天借酒浇愁。后来,他收到了宁王的邀请,出任幕僚,想想这也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于是唐伯虎欣然赴约。
 
明朝还有一位特别著名的幕僚,叫做徐渭。徐渭也特别的有才华,诗、书、画、兵法等样样精通。可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人,参加科举却屡屡碰壁。后来,直浙总督胡宗宪仰慕徐渭的才华,便邀请他入幕府做书记。而徐渭也果然不负众望,在抗倭战争中屡屡献计,为明朝的抗倭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上,还有一位特别著名的幕僚,便是李白。李白,一生是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的,凭借自身过硬的才华,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但是,很快又“赐金放还”了。后来,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玄宗西逃,唐肃宗登基,而永王粼在南方拥兵自重。此时的李白,正不得志。后来,受永王邀请,出为幕僚。但是,很不幸永王粼在当时被看做谋反,而李白也受到了牵连。

17.jpeg

  • 三、卖字画为生


读书人是不屑于从事体力劳动的,而为了谋生,他们不得不发挥自己的特长,那就是卖字画为生。像明朝的唐伯虎,虽然被宁王邀请为幕僚,但是他很快就发现了宁王想造反的秘密。为了活命,他很快的就离开了宁王。后来他就在苏州街头卖字画为生。其实不仅唐伯虎,清朝的扬州八怪也大多靠卖字画为生。
 
除了卖字画,也有些读书人会给别人写写墓志铭、写信或者写春联赚点钱。毕竟,古时候的文盲特别多,和文化沾边的事情,很多都需要找读书人代劳。像武则天时期的李邕,就通过给别人写墓志铭挣了不少钱。但是,也会有一些自命清高的文人,不屑于从事此工作。因为出得起钱的多是富翁,但是文化水平一般都不怎么样,所以有的文人宁愿穷点,也不愿意卑躬屈膝。

18.jpeg
 
  • 四、教书先生。


一般比较富裕的家庭,都会让孩子读书学习。他们会把孩子送进私塾,或者直接把老师请到自己家里,给自家孩子或者同宗族的孩子上课。这些教书先生多是由放弃科举或者还没有取得功名的读书人来担当。像《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老师贾雨村,在还没有考上进士之前就在林府,教林黛玉读书。
 
虽然,教师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但是很多读书人是不屑于此的。因为在有些人眼里,读书先生可能就是“孩子王”,会被看不起的。郑板桥在其《教馆诗》中写道:“教馆本来是下流,傍人门户度春秋。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课少父兄嫌懒惰,功多子弟结冤仇。”
 
  • 五、做医生。


宋朝的范仲淹有句名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很多都是希望济世救人的。而成为医生,就可以救死扶伤。中国医药类的书籍又种类繁多,读书人有一定的文化底,看起来并不是很困难。事实上,有很多读书人,在考科举读书的时候,把医药类的一些书籍当做闲书来看。而放弃科举立志做一名医生最著名的还是明朝的李时珍了吧。

19.jpeg

  • 六、著书立说。


孔子讲:立德、立言、立功。这甚至是读书人一生的追求。而参加科举求取功名,是实现建功立业的第一步。可是,也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很难考上。于是,他们退而求其次,会把自己一生的才学、抱负通过著书立说的形式流传下来。像吴承恩著《西游记》,蒲松龄著《聊斋志异》等等。像元朝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开科举,很多读书人无奈只好生活在勾栏附近,为演出提供剧本。
 
  • 七、商人。


明朝的时候,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出现。这时候,商业逐渐兴盛起来,也会有一些读书人,放弃科举,而去做商人。像著名的徽商,就经营文房四宝等产品,他们“贾服而儒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儒商”。
 
学而优则仕,对于读书人来说,参加科举是最优选择。如果因为一些原因不能继续参加科举,那么,之前所学习的儒家经典也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资料:《红楼梦》《教馆诗》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5 03:15 AM , Processed in 0.04478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