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6月28日,年仅19岁的普林西普,于波黑首府萨拉热窝枪杀了来访的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及其妻子。单纯从这起事件本身看,并无太过出奇之处。当时的欧洲无政府思潮和恐怖主义盛行,无数失意的青年被各派政治力量蛊惑而作搏浪一击的案例不胜枚举。
普林西普在枪杀储斐迪南大公及其妻子后被捕。来源/纪录片《世界历史》截图
但在高度紧张的政治局势下,这一突发事件迅速升温,几乎在转瞬之间便引发了欧洲列强纷纷下场,并演化成一场席卷全球的大混战。然而,就在各方势力拼死搏杀之际,有几个大国秉承着置身事外的态度作壁上观,且跟着“闷声发大财”。
一战爆发初期,美国始终以“孤立主义”自诩。美国时任总统威尔逊在他1914年的国会演讲中,曾信誓旦旦地宣布将在这场战争保持中立,甚至警告美国国民不要因为自身的血缘和种族等因素在交战阵营中选择其所属方。
1913年3月4日,美国国会大厦东侧门廊,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总统在其首次就职典礼上发表讲话。来源/Britannica
但这种表态并非美国政府真的信奉什么“博爱”“自由”,而是此时的交战双方在美国眼中都是其潜在的敌人。对于渴望冲入全球市场的美国垄断巨头而言,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不列颠自然是未来必须打败的对手。但在这之前,美国人先要击垮的是德国人,因为德国在19世纪末的经济实力已超过英法,并直追美国。
1914年,德国在国际市场中所占份额达21%,超过美国的17%。在此之后,美国人就坚定了必须打垮这个霸权竞争者的决心。为此,美国只能选择站在自己迟早要取而代之的英国及其协约国一边。但为什么要在战争打到第四年,美国才丢掉“中立”的面具去参战?原因不言而喻:美国需要德国这个后起之秀,倾尽初生牛犊的蛮力消耗英国。同时,美国也需要这场战争来赚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在一战开始的前两年半时间中,保持中立的美国人在外贸方面赚得盆满钵满。作为全球军火和主要消费品的供货商,美国的商品出口规模成倍增长,仅1915-1917年,美国的出口商品总值就翻了近一倍,种类更是涵盖了经济作物、农产品、汽车、燃料、工业原材料、机器等各个方面。
外贸出口活动的繁荣势必会给国内的工农业发展起到强大的反作用。为了满足出口需要,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在一战期间翻了将近3倍,达600多亿,换个说法,美国在一战期间多出了近两万个百万富翁。
当整个欧洲大陆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生命绞肉机”和“资本吞噬器”,美国人一直隔着大西洋冷眼旁观,不急于下注。美国只是将自己手中的战争资源和资本源源不断地借给那些输红眼的“赌徒们”,就像不时把干柴投进灶膛中一样,以便使炉火烧得更旺。美国一直在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
恰在此时,德国人击沉了英国商船“卢西塔尼亚”号,造成美国公民死亡,接着又从英国情报机构“及时地”传出了德国外长齐默曼秘密致电德国驻墨西哥大使,授意他策动墨西哥政府向美国提出领土要求,并建议德墨结成抗美联盟这一足以激怒全体美国人的消息。一切都来得恰到好处,美国人终于可以毫无思想负担地投入这场观望已久的战争之中。
描绘“卢西塔尼亚”号沉没事件的画作
欧洲列强全面开战的消息传到日本国内,有识之士无不击节叫好。海军元老井上馨便写信给身为首相的大隈重信及其幕后的山县有朋,认为“此次欧洲的大祸乱,是对大正时代日本国运的天佑”。呼吁“举国一致,停止政争”。长州藩出身的井上馨此时早已淡出政坛,身后却有日本邮船、三井会社等财阀的鼎力支持,由其出面转圜。长州、萨摩两藩长期以来剑拔弩张的局面暂时缓解。各派政治力量开始全力投身日本参战的相关决议中去。
从战前的外交态势看,英日之间早在1902年便签署了同盟协定,日本加入“协约国”似乎无可厚非。但《英日同盟》并非如英法、英俄协定那样明确两国的参战义务,仅规定了“双方承诺战事发生时将保持中立,但当第三方国家加入战事,另一成员国必须予以支援”而已。因此,日本国内也不乏有暂缓参战、待价而沽的思潮。
1914年8月7日,在英国正式向日本政府发出外交照会,希望日本出动海军协助英国在西太平洋驱逐以中国青岛为主要据点的德国远东舰队的当晚,日本内阁通宵召开会议,商讨是否立即加入“协约国”阵营,对德宣战。
讽刺的是,此时的日本国内有大量“亲德派”,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对英国曾给予的支持颇有几分感恩之情。但日俄战争以来,随着沙俄威胁的日益减退,英国在布尔战争后表现出来的国力衰弱,令日本国内逐渐出现了打倒英美、夺取亚洲霸权的呼声。而德国作为与日本同属的新兴帝国,其尚武好斗的军官团、严谨刻板的官僚集团均与日本有着先天的精神契合,因此与德国联手对抗英美法俄等老牌列强的思潮在日本国内也不乏市场,甚至身为元老的山县有朋也现身内阁,呼吁慎重决定。
但山县有朋的意见却遭到了外相加藤高明的当面抵制。加藤高明之所以如此硬气,主要仰赖自己的岳父——三菱株式会社创始人岩崎弥太郎。日俄战争以来,日本国内的各大财阀在强化陆海军备和东亚市场拓展的双重滋养之下茁壮成长,其在政坛的话语权自然也水涨船高。
加藤高明。来源/Britannica
如果不是德国战前轻视日本的存在,未与其有过正面的外交接触,而井上馨、加藤高明等财阀代言人又看重加入协约阵营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而急于推动对德宣战的话,那么日本很可能受1914年欧洲战场上德国陆军初期势如破竹的胜势影响,暂缓加入战团甚至站到以德国、奥匈为首的同盟阵营。而日本陆军和国民内心深处对德国的莫名好感,更没有随着两国的兵戎相见而有所淡化,反而愈演愈烈,最终直接导致数十年后,日本妄图与德国联手成为地球的“轴心”,最终奔向毁灭的末路。
决定加入协约国阵营之后,日本海军迅速投入第一舰队警戒中国黄海海域,第二舰队封锁胶州湾,此外,他们还盯上了德属太平洋群岛这块肥肉。随着大批新锐战舰从日本海军第一舰队中抽调组成第一、第二南遣支队,日本海军由此第一次突破西太平洋第一岛链的羁绊,奔向碧波万顷的赤道海域。
1914年9月29日,日本海军第一南遣支队旗舰——“鞍马”号装甲巡洋舰攻占马绍尔群岛。随后该舰队其余两艘主力舰——装甲巡洋舰“浅间”和“筑波”号分别占领了马里亚纳群岛的北部及中部地区。
日本海军第二南遣支队也不甘人后,10月7日,该分遣舰队旗舰“萨摩”号战列舰攻占加罗林群岛首府雅浦岛。隶属该舰队的“矢矧”巡洋舰则夺取了帕劳群岛。日本海军原本还担心会在德属太平洋群岛遭遇德国东亚舰队主力,因此调集了大批新锐战舰,却不想一路攻城略地,如此顺利。
10月10日,连担任通讯中继任务的战列舰“香取”号都按捺不住,将舰上水兵编组成特别陆战队冲上了塞班岛的滩头。同一天,第一南遣支队旗舰——“鞍马”号装甲巡洋舰控制了风景宜人的特鲁克岛。随着10月21日马里亚纳群岛最南端的罗塔岛升起日本军旗,日本海军对德属太平洋群岛的攻略暂时告一段落。
从地图上看,日本海军仅完成了整个德属太平洋群岛约三分之一区域的侵占。之所以戛然而止,并非力有不逮,而是源于外交上英美所施加的压力。不过,就在指责日本方面趁火打劫的同时,英国也操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侵占了德属新几内亚、德属萨摩亚地区。
鉴于仍需日本海军前往印度洋助战,英美还不至于马上要求日本吐出“非法所得”。而一下子将赤道以北623座岛礁收入囊中的日本,也自然被捆绑在协约国的战车之上,第一、第二南遣支队的战舰完成前期作战任务后,仍需追派战舰担负进入印度洋追击德国海军的“埃姆登”号及在澳大利亚周边替英国商船护航,甚至还要尾随德国东亚舰队主力前往东太平洋布署的任务,可见“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在日本海军鲸吞德属太平洋群岛的同时,日本陆军对青岛的围攻却并不顺利。在经历了67天的炮击和白刃厮杀之后,最终迫使德军投降。个中原因,除了日俄战争以来,日本军队在长久的和平中战斗力有所下滑之外,或许还有政治上的考量。毕竟,日本深知随着青岛战役的结束,“协约国”阵营势必会要求日本陆军出兵欧洲,以支援在西线损兵折将的英法地面部队。
民国时期日本人发行的《最新青岛市街一览图》。发行者/博文堂,印刷/十字屋
果然,从1915年开始,“协约国”阵营便不断要求日本向欧洲派遣远征军。但由于日本陆军拒不配合以及出兵成本太高,日本没有派遣陆军前往欧洲参战,只是派遣了多艘军舰前往印度洋和地中海,执行护航和运输任务,顶峰时期的军舰达18艘,协助“协约国”阵营运送了70万兵力和大量物资。整体来说,日本在一战中虽然参战较早,但后期基本属于“出工不出力”的状态,毕竟,对于此时的日本而言,如何利用一战的战略窗口期加速经济发展才是主要目标。
在西方列强暂时无力东顾的情况,“日本制造”不仅独占亚太市场,军需品和轻工业产品更行销欧美市场。1917年,日本出口总值高达10.88亿日元。与此同时,日本各主要行业的利润率也高达20.9%。各类一夜暴富的行业奇迹,被日本人借用将棋术语而称为“成金”(即最普通的棋子“步兵”在抵达敌阵最底线后自动升级为最高级的“金将”,类似于国际象棋中的同类规则)。但谁又能想到,一战爆发前的日本,其实一度处于贸易逆差中,甚至有国家破产的可能。
日本的贸易逆差从日俄战争开始就不断扩大,1904年和1913年,日本国际贸易的赤字总额为9.23亿。而从1896年到1913年,日本的几乎每年都出现贸易赤字,并迅速导致了一系列不可持续的债务危机,政府债务与GDP的比率从1899年至1913年,从23.1%上升到50.8%。
然而,随着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日本的经济得以暂时恢复,此前饱受贸易逆差和黄金储备损失的经济,受外需急剧上升的刺激迅速恢复,出口额迅速上升,进口略有抑制,私人消费下降,企业利润猛增,黄金储备逐渐恢复,日本迅速摆脱了经济危机。
从国民生产总值支出构成来看,日本出口带动的繁荣是广泛的,几乎所有行业受益。其中,海洋运输和造船业利润丰厚,扩张最为强劲。1913-1919年间,制造业总产值增长了1.65倍,机械制造业增长了3.1倍,钢铁增长了1.8倍,化工和纺织则增长了大致1.6倍。
然而,出口的激增所带来的巨大财富对器小易溢的日本经济而言可谓一剂甜美的毒药。就在“大战景气”处于巅峰的1917年,日本经济的增速出现了放缓的迹象,毕竟此时日本国内的工业扩张规模已经达到顶峰,而各类物价飞涨的现象已经悄然呈现。日本政府虽然采取了相应措施,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而在城市人口和产业工人激增、农村人口外流产量下降的情况下,大米的短缺更是“大战景气”的必然产物。
1920年初,美国宣布恢复战时中止的“金本位”制度,并暂停向英法提供贷款。美国政府的这一波财政紧缩政策无异于一脚急刹车,不仅令正处于经济恢复期的欧洲各国大呼吃不消,连太平洋彼岸的日本也被殃及池鱼。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与美国同样奉行韬光养晦的政策,并取得了经济发展,两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却完全不同,与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在一战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构筑起新兴工业帝国的美国相比,日本在战争中的经济增长主要建立在对外贸易额的节节攀升之上。高度对外依赖的日本经济,在西方世界普遍的紧缩政策下瞬间遭遇重创。
1920年3月,东京、大阪股市暴跌;4月,生丝、棉花等大宗商品的国际期货价暴跌;5月,危机进一步扩大到银行业,日本金融重镇横滨有74家银行歇业。原敬内阁虽然迅速出面救市,向濒临破产的日本工商业提供政府贷款,但这种举措对日本经济而言不过是饮鸩止渴。
大量在一战中靠投机而壮大的工商业巨头依赖着政府救济而苟延残喘,而其维持低价对外倾销所产生的成本压力则通过物价转移到了普通日本国民的头上。1920年的金融危机虽然很快过去,甚至于第二年出现了所谓的“中间景气”,但日本社会自一战以来延续的经济繁荣却永远成为昨日黄花,贯穿整个20年代的日本经济慢性萧条就此拉开帷幕。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于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中国而言,同样可谓“天佑良机”。身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虽然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投身战团,却与同样宣布中立的美国积极接触,希望能借美国之手实现列强在华“租借地”和“租界”的中立化。
但这一意愿很快便由于日本的从中作梗而流产,反倒是德国驻华公使辛慈主动表示愿意将青岛“交还中国”,此举虽然无法改变中华民国在外交上依旧倒向协约国阵营,但多少为德国在袁世凯及其政府内部赢得了一些感情分,为其日后在中国政府及北洋军系统中的活动打下了基础。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进退失据中,因尿毒症病逝于北京。袁世凯逝世前后,正值欧洲战场列强撕咬的高潮,双方僵持不下的战略态势,反而令欧洲列强在战争中精疲力竭,不得不寻求外交上突破,而始终没有明确表态的中美两国,便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中华民国虽然军备不振,却拥有庞大的人口储备。因此,早在战争爆发之初,法国便设立了惠民公司招募大批华工送到欧洲服务。中华民国方面也积极促成此事,是为“以工代兵”,对已经承受了巨大人员伤亡的英法而言,也可谓“雪中送炭”。
一战华工勋章。来源/山东华侨会馆·侨史馆
此时长期以来作为中国参战最大障碍的日本,也积极扶植段祺瑞,力促中华民国向德宣战。毕竟,如果中国方面再不向欧洲提供军力的话,日本将不得不用自己的陆军士兵去填那似乎永远得不到满足的“凡尔登绞肉机”。在日本方面愿意慷慨出钱、出枪的情况下,中华民国对德宣战、派兵欧洲似乎毫无阻力,但偏偏此时的大总统黎元洪却操纵国会公然反对参战。
黎元洪此举于私是为了避免段祺瑞等北洋军阀借参战之机操控政权,于公则是受到美国政府的授意。在美国国务卿蓝辛看来,中国一旦参战,其军事指挥权便将被制于日本之下。面对黎元洪的阻挠,力主参战的段祺瑞以辞职相要挟,黎元洪随即免去段祺瑞的相关职务,是为“第一次府院之争”。
段祺瑞虽然通电下野,其背后却是北洋系各路军阀的鼎力拥戴。1917年5月26日,安徽督军倪嗣冲率先通电称不承认罢免段祺瑞,宣布本省独立。之后陆续有七省宣布独立,脱离中央。黎元洪无奈之下,只能邀请在北洋军阀中颇有声望的张勋由徐州北上调停。而张勋率其所部“辫子军”进入北京后,随即宣布解散国会,拥戴溥仪复辟。而张勋此举的背后除了个人野心之外,据说还有德国驻华公使辛慈的推波助澜。
得知张勋复辟的消息后,段祺瑞立即在天津附近的马厂宣布讨伐张勋。7月14日,段祺瑞率部攻入北京,张勋兵败遁走。引张勋入京以致造成复辟事件的黎元洪只好辞去大总统职,由副总统冯国璋继任大总统。
8月2日,段祺瑞的国务会议决定对德奥宣战。8月14日公布了宣战书。协约国和美国相继向中国政府保证“尽力赞助中国在国际上享得大国当有之地位及其优待”。对中国提的具体条件,协约国于9月8日正式答复中国政府:同意庚子赔款暂缓5年偿还,不另加利息,沙俄只允暂缓一部分;永远撤消对德奥赔款;增加5%进口关税的原则,具体办法设一专门委员会来研究;天津周围20里内中国军队可以暂时驻扎,以防范德奥两国侨民的行动。
中国对德奥宣战后,中国政府取消了德奥两国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收回了奥匈在天津的租界,没收了德华银行,段祺瑞更利用这个机会向日本大举借款,其中1917、1918两年便向日本先后借款达3.8亿日元。
1918年11月,一战结束,协约国战胜了同盟国,消息传到中国,各市张灯结彩庆祝胜利。总统徐世昌很高兴,他认为中国毕竟也是战胜国,可以“以夷制夷”,通过美英压制日本,收回日本在中国掠夺的一切非法权益,废除《二十一条》,另外收回战败国在华利益。
虽然英、法、意等国早就与日本私下签订秘密协议,同意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但弱国无外交的现实也唤醒了中国国民,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并由此开启了中华民族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征程。
“五四”运动时期在街头演说的学生和围观人群
参考资料:
1、《一战帝国(1911-1923)》,[德]罗伯特·格沃特、[美]埃雷兹·曼尼拉著,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
2、《日本经济史(1600—2000)》,[日] 浜野洁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3、《一战后日本的对外交涉:从巴黎和会至华盛顿会议》,成晓雪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23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