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3|回复: 0

[休闲时尚] 市区上班,郊区种地:低成本的隐居方式正在年轻人里流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26 05: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市区上班,郊区种地:低成本的隐居方式正在年轻人里流行

 搜索下载一条 一条 2023-06-25 18:55

辞去工作,归隐田园,
是很多都市上班族的梦想,
但迫于现实,往往只能无奈放弃。
如今,一条折中的低成本隐居新路
正在年轻人中流行——
住在郊区,工作在市区,

以长通勤时间换取理想中的下班生活。

IMG_2438.JPG
一条曾报道过许多裸辞后归隐田园的年轻人,
很多读者评价“虽向往但无法实现,太理想化”,

如今一批年轻人找到一条新路

IMG_2439.JPG

三组在市区工作,郊区生活的年轻人

一条采访了三位

兼顾工作与田园生活梦想的年轻人:

有的每天坐火车上下班,
下了班就“像野狗一样活着”,
出门就能观上百种鸟类、昆虫;
有的985毕业,放弃高薪职位,
住进田野中央的集装箱里,
一边种田,一边经营自媒体;
有的到郊区和嬉皮士当邻居,
生活过得比市区还有趣,

工作效率也越来越高。

“真实的郊区生活并非田园牧歌,

有很多世俗、脏乱差的东西要面对。”

编辑:宋   爽

责编:朱玉茹

IMG_2440.JPG

IMG_2441.JPG

观鸟中的周颖琪

周颖琪,32岁,图书编辑,现居上海车墩镇

我家在上海市松江区车墩镇,这里挨着黄浦江,周围到处都是稻田、草坪和树林。这边没通地铁,只有一条通往市中心的城际铁路。

作为一个朝九晚五的普通上班族,我每天早上7点48分准时出门,踩着点坐火车到上海南站,然后换乘地铁到市中心上班的地方,通勤要一个多小时。
IMG_2442.JPG

乘坐火车通勤

很多人觉得这通勤也太不方便了,但我自己倒是挺喜欢的。火车上通常人不多,我可以安安静静地阅读、做翻译工作,或是慢慢看着车窗外的景象从大自然变为高楼建筑,反而比挤早晚高峰地铁舒服。
IMG_2443.JPG

普通翠鸟

IMG_2444.JPG

稻田里的斑嘴鸭

IMG_2445.JPG

虾塘里的草鹭

之所以搬到郊区,其实只有一个主要原因——我喜欢观鸟。

2016年,我编辑了一位日本木刻版画家的图画书,被他画中北海道的野生动物吸引,于是亲自来到了书中的地方,断断续续好几趟。有一次机缘巧合偶遇了当地的观鸟组织,便和他们一起去寻找了猫头鹰。自此,我便对观鸟着了迷。

以前住在市区,家附近的鸟太少,好的观鸟点基本上都在郊区,要花两三个小时坐车才能到。2018年,我刚好在准备搬家,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住在方便观鸟的地方一定不错。

车墩镇一下子吸引了我,这里有座废弃的球场,野草旺盛,吸引了很多鸟和昆虫。6年来,我一共观察到114种鸟类,很多是城里看不到的:稻田鸟,专门吃水田里的蚊虫;红嘴鸥,从遥远的北方飞来过冬;远海上的鸟,为躲避台风会进到内陆一点的地方……

IMG_2446.JPG

IMG_2447.JPG

观野花、观昆虫

观鸟观得多了,自然也就开始关心起鸟吃什么、住什么、做什么,因此也渐渐爱上了观昆虫、观野花、赏云。不工作的时候,我基本上都是在大自然里度过的,一点小东西就可以看一整天。有时出门都一两个小时了,还没有离开家100米。

在大自然中,我几乎是用了200%的灵魂去感受。而在城市里,可能是因为刺激太多,让人的感官变得迟钝,我经常只能投入50%的注意力。

除了自然景观,郊区的人际交往也与城市大为不同。很多人的印象中,郊区生活等于隐居,每个人都像一座孤岛,城市生活才是热热闹闹的。

在我看来却恰恰相反。城市生活太便利了,人和人之间不需要交流、互助也能活下去。但在郊区,人和人之间必须产生一些交集。比如郊区的面馆,客人只有周围社区的邻居,老板会和顾客家长里短地聊天,“孩子今天怎么没来?”“今天的面好不好吃?”

所以我经常说,城市是出世,而郊区才是真正的入世。
IMG_2448.JPG

离家步行10分钟的麦田

我过去是一个比较拘束,甚至有一点点偏执的人,在这里住久了,渴望像野狗一样活着,变得更加放松一些。随意行走,自己踩出路来。

在郊区生活5年,我一点也不怀念城市的生活。我几乎只有工作时才会去到城市,休息日偶尔进城时,我都觉得人太多,灯光太亮,高楼太多,想要迫切回到郊区的家。

最近两年,突然有很强烈地讲述上海乡野生活的愿望,于是把车墩镇的自然、动物、人和事写成了一本书——《车墩墩野事记》。

未来如果有机会的话,我甚至希望循序渐进地尝试更乡村更荒野的地方,想知道自己有多向往这种生活,能够承担多大的不便。

这几年郊区露营火了。我在网上看到很多年轻人带着精致的帐篷、小桌子、餐具到郊区露营,很多人看了他们的照片,都对郊区有种岁月静好的错觉。但在我看来,他们不过是换了个地方听音乐、看电影、打游戏,把城市生活搬来了郊区。
IMG_2449.JPG
周颖琪这样描绘乡镇的“俗”:
晾在电线上的大裤衩在穿堂风中旋转跳跃,
被抛弃的充气娃娃秃着头躺在小水沟里,
白花花的大屁股蹲在小树林里拉屎
(图片来源:周颖琪即将出版的图书《车墩墩野事记》内页插图)

真实的郊区生活并非田园牧歌,有很多世俗的东西要面对:家里没厕所,要去户外的三格化粪池厕所解决;很多人乱丢垃圾,从小件生活垃圾到沙发、门、浴缸全丢在树林里。如果真的决定搬过来,希望大家可以去认识、了解和接纳郊区。

郊区生活也并非适合所有人。不管是在城市还是郊区,我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先认认真真对待生活,然后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IMG_2450.JPG

IMG_2451.JPG

荔枝与先生

荔枝,32岁,自由职业,现居广东省中山市龙穴村

从985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我在快消品公司做了8年的市场营销。去年我和丈夫双双辞去全职工作,从广州搬到了中山一座村子的田野里,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种田生活。

从生活非常便利的大都市一下进了村,刚开始还是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没外卖,虫子多,晚上天很黑,完全不敢出门,不过很快也就习惯了。

回归田野的想法,早在几年前就在我心中埋下了种子。工作好几年了,天天就是做表、做图、开会,节奏快、强度大,每天虽然很忙碌,却找不到忙碌的意义。

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了不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有人读了普通的大学,靠接摄影工作为生;有人平时卖海鲜,业余时间运营跑步俱乐部。他们的生活各不相同,唯一的共同点是,大家都在跳出传统的框架,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活法。

潜移默化下,我也不再把读名校、找好工作当成人生唯一的路径,而是想去体验更多不同的生活。
IMG_2452.JPG

位于田野中央的集装箱之家

和其他回乡租房或是造房的年轻人不同,我们希望能直接住在田地里,一睁眼就是大自然。因此我们就花了11000元,买了一大一小两个集装箱,一个当作卧室,一个当作洗手间和浴室。

装修的每一步都是亲自动手的,由于是露天工作,天气不好时就要停工,前前后后花了三个多月。

放了一张怎样翻身都不会掉下去的大床,还安装了投影仪,把天花板当成幕布。箱子的一面开了落地玻璃大窗,田野风光一览无余。
IMG_2453.JPG

集装箱外的景色

白天的时候,大门敞开,外面几千平米的田地都是我们的客厅和阳台。

集装箱比一般房子更热,放置在田里也更容易潮湿,所以我们把箱子抬高放在一个平台上,内部也铺了更加隔热的地砖。

很多城里租房不用思考的问题,像是厕所的管道通向哪里,化粪池埋在哪里,在这里都需要一一考虑。虽然很累,但也挺新鲜的。

搬来这里之后,我们的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作息自然而然地变得规律了。之前工作时,每天被迫加班到十点十一点,回家躺下后只想报复性地刷手机。而现在,可能是因为做的事情都是自己想要的,就不会想用熬夜刷手机的方式来表明对生活的掌控感了。
IMG_2454.JPG
豇豆意料之外大丰收

每天早上6点起床,除草、浇水、移栽植物,9点钟吃早饭。中午这段时间太阳太大,就待在房子里工作,直到下午5点再开始下半场的农活。生活简单、规律而充实。

我们想做有机种植,会从镇上咖啡店收集咖啡渣,捡菜市场的烂菜叶来堆肥,还会利用鱼塘里的水来灌溉作物。

我对四季和天气的变化更敏感了。在城市上班下班,地铁一进一出,头顶都有东西遮着脑袋,天气对生活的影响不大。而现在,就算是温度和湿度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作物的生长。

我对生活也更有耐心了。之前做市场营销工作,一切都以KPI为导向,一个方案出来,马上就要看到结果。种田则完全不同,播种下种子,至少要等个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到变化。
IMG_2455.JPG
荔枝插的花束

我们俩目前都是自由职业。我在两年前考取了芳疗师证,现在运营着一个社交媒体账号,给大家分享精油使用的知识。我先生在影视行业工作,偶尔会接一些广东省内的群演、编剧、拍摄和剪辑的工作。

由于收入不稳定,我们基本都在花之前的积蓄,偶尔也会感到焦虑:如果积蓄花光了,是不是又要重新过之前的生活?几年后我们再回城市找工作,别人会不会嫌我们年纪大?
IMG_2456.JPG

荔枝与先生在做农活

不过转念一想,最坏的打算,也不过是就是回到起点重新开始,没什么大不了的,人生在于体验。

其实我们并不建议年轻人像我们一样,辞去稳定的工作贸然回乡种田。我们当初是零基础,完全不会种东西,这里土质一般,经常淹水,租金又很高,踩的坑实在是太多了。实在想的话,建议一步一步来,先去农场体验一下,等有积蓄和经验了再回去也不迟。

IMG_2457.JPG

IMG_2458.JPG

小树林

小树林,31岁,广告人,现居上海市朱家角

前两年疫情期间,我和先生搬到了上海近郊的朱家角,周围有一大片水域、绿地和树林,旁边就是古镇。

之所以搬到朱家角,有两个原因。一是疫情后线上办公的时间变多,一周就线下工作两三次,对居住地点的要求越来越低。二是之前一直住在市中心法租界,如今那里变成了网红打卡点,房租越来越高,人也越来越多,只能无奈搬走。

搬来之前,我也担心这里离城市太远了,会不会孤独?会不会脱离社会?来了才发现,住在这里的人竟然和之前住在法租界的是同一批人。大家开玩笑说,上海市中心太嘈杂太拥挤了,不是人待的地方,“逃离”到这里才懂得生活的意义。
IMG_2459.JPG

小树林现在的家

IMG_2460.JPG

小树林家周边的水域

朱家角还聚集着一群卧虎藏龙、才华横溢的青年:有石器手工艺人,用不同材质不同产地的石头,做成手链、项链、耳环;有明星服装师,专门帮明星把几十上百万的礼服改造得更合身;有制香师,把香料晒干做香,家里有好多几百年前的稀奇古怪的香水瓶……

甚至还有那种表面看上去“平平无奇”的邻居,拜访她家才发现全家都是有名气的国画艺术家,连陈丹青老师都为她的画册作序。

和之前的朋友见面,大家通常聊的还是有关工作的话题。而和这里的邻居聊天,大家不爱聊工作,更多的是日常琐事,像是新买的咖啡豆,最近读的书,环球旅行……你能明显感受到每个人身上对生活的热爱。

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这么多有趣的人都愿意住在这里?他们中的很多人也都和我一样在市区工作,每次去市区要花1-2小时。

IMG_2461.JPG
在邻居家喝茶

IMG_2462.JPG

邻居是国画艺术家
我猜,是因为这里的人特别包容,很多城市里面会被视作“奇怪”的特质,在这里反而是一种“反差萌”。比如我有一位女邻居,浑身纹身,看上去特别不好惹。镇上的人则不会对她另眼相看,接触下来才知道她性格热情,平时还会抄佛经。
对于我个人来说,城市热闹便捷,郊区自然悠闲,都有我想要的东西。但长期生活来说,我更喜欢松弛一点的郊区,今后也不太会搬回拥挤的市区。

我们用市区四五十平米房间的房租,在郊区租到了两百多平的带院子的别墅。没有外物打扰,大脑灵活,效率提高,我感觉时间也变长了。同样的工作量,在这里就能够提前完成,留下更多时间给自己。心也更静了,开始更多向内探索。

IMG_2463.JPG

小树林和先生在家附近划皮划艇

和朋友的社交时间虽然减少了,但筛选出来的都是不必要社交,真正核心的朋友之间的交流反而变多了,每周末会把他们“骗”到郊区来玩:逛古镇、划皮艇、或者就在草地上放空……

我觉得每个人都是属于大自然的,多亲近太阳、多靠近森林,就能够从自然的环境中吸取很多能量。上海郊区生活的快乐超出了预期,我很庆幸自己的选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9 07:51 PM , Processed in 0.03146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