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BBC报道,北京时间5月6日晚6时,英国举行了世界上最大的加冕典礼,英王查尔斯三世和王后卡米拉的加冕典礼。从世界史角度来看,当了64年王储,最后升级为王的,也就查尔斯一个了,天下岂有七十年太子乎?而欧洲也已经70年没有举办过君主加冕典礼了。其他的欧洲君主制国家,君主加冕和今天总统任职一样,搞个宣誓仪式,只有英国还保留着封建时代的加冕礼。所以查尔斯的继位吸引了无数目光。
而更引人瞩目的则是英王的大王冠。众所周知,世界上的君主制国家不多了,传统的封建大国,如中、俄、法国,在革命后将皇冠、玉玺、龙袍这些东西都送入了博物馆,外人很难实际见到并触摸到它们了。而英国作为现行君主制国家,英王加冕用的王冠可是英国老祖宗传下来的,但是那上面沾满了殖民者的罪恶和殖民地人民的血泪。
即将加冕的查尔斯,1948年出生,他妈伊丽莎白是在1953年加冕的,1958年查尔斯被封为威尔士亲王。这个称号其实就是王储的同义词,这其中又有一段故事。
早在1301年,当时的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侵略威尔士,威尔士掀起反抗。爱德华一世宣称将由一位在威尔士出生,不会说英语,会讲威尔士语,没有沾染威尔士人鲜血的亲王作为威尔士领袖。
随后,爱德华一世就在威尔士生下了爱德华二世。
然后,爱德华一世诡辩称,你看,这个小孩是在威尔士出生的吧,他不会说英语吧,他的哭声和威尔士人一样吧,他也没沾染威尔士人的鲜血。完全符合威尔士亲王的标准啊。于是,爱德华一世就封爱德华二世为威尔士的亲王,自此英格兰兼并了威尔士。威尔士亲王这一称号也就成了英王的王储。
世俗国王的即位典礼,必须受到教会的加冕承认。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就不得不说加冕、涂油等,中世纪基督教控制世俗社会的手段。
传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蛮族在西罗马旧地建立国家,他们接受了西罗马文化,随后第一个罗马化的蛮族强国法兰克王国崛起。然而,蛮族国家仍承认东罗马帝国的正统性,蛮族国家只敢称王,不能称帝。
751年,罗马教皇帮法兰克王国宫相丕平篡位,为了帮其增加正统性,教会给丕平抹了圣油,戴了王冠,表示其王权乃神授的。法兰克王国由此进入加罗林王朝阶段。
作为酬谢,丕平出兵帮助罗马教会抵抗伦巴第人的入侵,成功之后,丕平还大方地将许多领地进献给罗马教会,以显示自己对基督教的虔诚,史称“丕平献土”。
这一场交易产生的巨大影响,就是开启了教会对世俗国王加冕的干涉。
到了丕平三子查理时期,查理横扫中欧,强制被征服地区的人信仰基督教。800年,查理到罗马过圣诞节,在他刚坐下还在恍惚的时候,教皇利奥三世嗖的一下,很快啊,闪现到查理面前,给惊魂未定的查理戴上了皇帝的皇冠,宣布查理为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大意了,没有闪,就默认了教会的行为。
这样,罗马教会和东罗马教会分裂,蛮族们也取得了罗马正统性。但这一行为也明确表明世俗君主必须由教会加冕承认。此后基督教给君主加冕成为制度。
教会加冕对后代影响极其巨大,中世纪的欧洲君主都必须经过教会加冕流程,不然政权合法性就不被承认。
进入近代以后,欧洲国家纷纷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至二战结束,欧洲国家制度基本定型。今天欧洲还保留君主制的国家主要就是英国、荷兰、西班牙、比利时、丹麦、卢森堡、瑞典、挪威等11国。而11国中,大多数国家的君主为了表现世俗化和民主化,已经放弃了基督教加冕流程,而是改为了类似总统就职的宣誓仪式。比如2013年荷兰国王加冕,英文官方报纸将其仪式称为Inauguration,这个词可以翻译成就职,总统上台也用这个词;而英文中专指君主用的加冕则是Coronation。可见这些国家对加冕的态度,加冕是加冕,就职是就职,两回事。只有英国保留着基督教加冕这一套,要由坎特伯雷大主教给英王和王后戴冠、涂油。
因为英王不是英伦三岛的王,英国在旧殖民地上弄了个英联邦,将这些旧殖民地国家团结在以英国本土为核心的周围,比如澳大利亚、新西兰。今天英联邦包括英国在内,还有15个加盟国,英王就是这15个国家名义上的君主元首。为了彰显日不落帝国的风度,英王的加冕典礼,就要比欧洲其他国家都豪华。
而最让人瞩目的则是英王极尽奢华的大王冠。这耀眼璀璨的大王冠,不仅是压榨英国人民得来的,更是英国掠夺全世界的实物证明,是英国海盗本性的完全显现,是英国殖民者罪恶滔天的证据。
加冕王冠可不是日常王冠,即便在封建时代,这种加冕王冠也只是加冕的时候才戴,虽然是几十年戴一次,但极尽奢华,而且还有好几顶。英王戴的王冠,目前还在用的有两顶。历史最悠久的是圣爱德华王冠,还有一顶则是帝国王冠。
圣爱德华王冠的名字来源于对基督教无比虔诚的11世纪君主爱德华,他被称为忏悔者,他在位时期极大地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他死后,在1161年由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追封为圣人,所以后代也称其为圣爱德华。作为千年不出的英国大圣人,爱德华戴的王冠也沾染了圣人的光环,成了英国国宝,被称为圣爱德华王冠,地位和中国传国玉玺一样,是后代英王加冕必戴之冠,为英国祖制。
但不肖子孙查理一世被砍了,王冠、权杖、法袍这些封建专制的象征,全被烧了。查理二世复辟之后,反攻倒算,又重新做了一顶更奢侈的王冠。新王冠基座由纯金打造,重2.2公斤,镶444颗宝石(包括345颗海蓝宝石、37颗黄玉、12颗红宝石、6颗蓝宝石)。
奢华是奢华,但它也不轻啊。
想想看,你把4瓶矿泉水顶在脑袋上能舒服吗?
所以这顶王冠在查理二世之后200多年间都没人用。直到1910年乔治五世加冕,才被再次佩戴。去世没多久的伊丽莎白就曾说过,自己只戴过一次圣爱德华王冠,唯一的印象就是“好沉啊”。
由于圣爱德华王冠太重,所以只有加冕那一刻才戴它。佩戴流程特别简单: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坎特伯雷大主教将圣爱德华王冠给君主戴上。就这,圣爱德华王冠的使命就结束了。
之后,国王会自己换上帝国王冠,走出会场,接受臣民朝拜。此外,英国国会开会,国王致辞时,国王也会用帝国王冠。帝国王冠算是英王出席典礼最常用之冠。
这顶出镜率颇高的帝国王冠,可是英国累累血债的证据。
近代,英国殖民全世界,缔造了强大的日不落帝国。至1937年,为了庆祝英王乔治六世加冕,英国强盗从世界掠夺了一大批宝物,给他做了一顶新王冠,取名帝国王冠。该王冠主料是白金和银,总重1.06公斤,比圣爱德华王冠要轻。虽然重量轻,但这顶王冠可是集世界宝石之最,上面的装饰更加奢华!简直可以用豪无人性、罄竹难书来形容。
所谓豪无人性,是说今天的帝国王冠上有2800颗宝石。
所谓罄竹难书,是说这些宝石中最耀眼的宝石,都是沾着人血的。比如1907年南非将世界上最大的钻石——比鸡蛋还大,有3106克拉的库利南钻“送”给了爱德华七世。英国将这颗钻石做成9颗大钻,其中第二大的,重317克拉的库利南2号就被放在了帝国王冠正前方。库利南2号上方是一颗巨大的红宝石,被称为黑太子红宝石,据说这颗宝石在英法百年战争时期,亨利五世就戴着它驰骋;查理三世也戴着它战死沙场。
而帝国王冠上还有一颗斯图亚特蓝宝石,历史上它曾在正前方,但随着库利南2号出现,它就被挪到了正后方。
历史上英国就觊觎南非,为了侵略南非,英国发动过两次布尔战争。1902年第二次布尔战争结束后,南非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自此英国人肆无忌惮地进入南非各地,控制了通向非洲腹地大湖区的走廊,把持了世界上最大的金矿兰德金矿,控制南非政治、军事、经济命脉。在南非,英国人是高贵的洋大人,就是在英国洋大人的命令下,南非傀儡政府以南非的名义将发掘的宝石“送”给了英国。
除了君主冠之外,王后也要有后冠;如果是女王加冕,女王的配偶,作为第一相公则没有冠。但后冠会出现一个问题,即国家可能会有一个太后、一个王后,两个Queen。比如乔治五世加冕,他妈亚历珊德拉还活着,你不能把亲妈的后冠摘下来给媳妇玛丽戴吧,这也太孝顺了。所以玛丽就只能自己新作一顶。玛丽的儿子乔治六世加冕的时候,又出现了这个问题,所以乔六的王后伊丽莎白也只能做新的后冠。虽然后冠可以做,但后冠上的一颗宝石必须从太后冠顶上拿下来,安在后冠上,那就是英国从印度抢来的光明之山。
后冠和光明之山
光明之山,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从印度土邦那抢来的,重105克拉。这颗宝石历史上被印度、波斯、阿富汗多位君主抢夺,最后被千里之外的英国夺取,不禁让人唏嘘。维多利亚之后的三位王后后冠上都镶嵌了光明之山。但现在的英国首相都是印度人了,卡米拉可不敢再拿着从印度抢来的、沾满印度人鲜血的东西瞎嘚瑟。
英国的加冕典礼无疑有巨大的文化价值,英王王冠也有巨大的历史研究价值。今天英王加冕,世界许多国家都来观礼,也着实提高了英国国际地位,但这些王冠上闪耀着光芒的宝石,沾满了血腥,英国的繁华、荣光,是无数殖民地人民剖心泣血,尸骨盈野。
参考文献
刘靖宇:《威廉一世时期王权与教会的关系》,河北师大硕士论文,2022年。
庞勇:《5—9世纪加冕礼视野下的法兰克政教联盟》,辽宁师大硕士论文,2019年。
刘源:《查理曼加冕称帝探究》,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陈晨:《伊丽莎白一世加冕典礼研究》,山东大学硕士,2016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