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是个失败的创业者,早年和好朋友鲍叔牙合作经商,生意黄了。创业失败后,管仲去当兵,上战场干啥啥不行,逃跑第一名。好友鲍叔牙还帮他辩解,跟别人说,管仲家里有老母需要供养,临阵脱逃不是因为贪生怕死,而是出于孝心。多年后,管仲总算找到一份好工作,却是昔日死对头齐桓公给的offer。齐桓公小白还是公子时,管仲辅佐齐国国君之位的另一个争夺者公子纠,为了帮公子纠夺位,他差点儿一箭射死了小白。公子小白死里逃生,回到齐国继位后,本来要杀管仲泄愤,却被心腹鲍叔牙劝阻。于是,管仲在颠沛流离大半生后,出任齐国宰相,走上人生巅峰。有人星夜赶科场,有人亡命走天涯,有人吃苦耐劳,有人投机取巧,不过都是为了衣暖食饱,安放自己的肉体与灵魂,乃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励精图治,成为春秋霸主。图源:影视剧照
跑招聘,接受心仪老板的面试,是古代名人求职的一条路子。战国时期,北方的燕国一度国力衰微,整天被齐国欺负。这时,一个叫郭隗的智者以“死骨千金”的典故给他提建议,说大王想得到贤人辅佐,可以先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这样才疏学浅的人都能得到重用,天下英才必定会闻风而至。于是,燕昭王建起一座黄金台,尊郭隗为师,表示礼贤下士,并下诏重金求贤,搞了一场大型“招聘会”。齐国的阴阳家邹衍、赵国的大将剧辛等列国名人听说燕国待遇好、福利高,先后前来投奔,这其中还有乐毅。作为精通兵法的将门之后,乐毅在魏国却郁郁不得志,他听说燕王求贤若渴,跑来面试,碰碰运气。乐毅来了后,只见燕昭王盛情难却,再三请求他留下为官,便辞去魏国的职务,在燕国担任亚卿,相当于宰相。乐毅选择了正确的雇主,后来,正是他率领燕国联军,战胜了其强大的仇敌齐国,五年内攻取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只剩下莒、即墨二城没有攻下。尽管没能攻灭齐国,但燕昭王这场招聘会,终究使燕国从衰败中崛起,在战国七雄中站稳了脚跟。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是一个典型例子,而他在离开前任老板项羽后,也是通过新老板刘邦的面试,才得到重用。韩信初涉职场时籍籍无名,大概就像现在的双非院校毕业生,而且家里没房没车没存款。这个遭受友人白眼、得到漂母送饭的青年,在秦末乱世中提着三尺剑,投到项羽之叔项梁帐下,即史书中所载,“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起义军一路打到了秦都咸阳城,韩信仍是个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项羽看在韩信是叔父旧部的面子上,给了他一个“郎中”的职位,让他执戟站岗,当警卫员。韩信本来想借此机会给项羽出谋划策,得到提拔机会,却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这位不可一世的楚霸王傲气十足,根本听不进意见,只好赶紧跳槽跑路。那时,项羽的势力蒸蒸日上,而刘邦不久前刚被项羽逼迫,放弃关中,受封“汉王”,退到巴蜀、汉中一带。在历经坎坷,得到萧何举荐后,韩信终于能跟心仪的老板刘邦面对面交谈,讨论薪资待遇。在这次面试中,刘邦听着眼前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穷小子侃侃而谈,思索着他提出的统一天下之策,不由得两眼放光,佩服不已。刘邦意识到,这就是他苦苦追求的大将,便不顾全军众将反对,设坛拜将,封韩信为大将军。此后,韩信率领刘邦驻扎在汉中的军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开启了大汉统一天下的序幕。但是,要给老板良好的第一印象,还需要练就过硬本领,就像一个IT精英,没有一两个惊艳众人的毕业设计和项目经验,也不好意思拿出手。客居荆州的刘备为招揽人才,多次登门拜访诸葛亮,直到最后一次才见到面。这次会面,刘备有求而来,态度诚恳,请孔明给他出主意,说说如何拯救倾颓的汉室江山。诸葛亮胸有成竹,特意准备了一篇演讲文稿,即著名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创业蓝图:先避曹操锋芒,以江东孙权为盟,取荆、益二州,内修政理,待时而动,如此可成就霸业。刘备听后连连说好,诚心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担任自己团队的“经理人”。诸葛亮由此初出茅庐,开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后半生。当时,荆州为士人南下避难之地,不乏出众的谋士,为何刘备偏偏看上了在家种田的诸葛亮?这就是不得不提诸葛亮亲友团给他做的包装,以及找工作的另一个因素——人脉。▲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确立了建国方略。图源:影视剧照
刘备之所以三顾茅庐,是因为有人帮诸葛亮“内推”,长期在刘备面前宣传造势。为了使诸葛家在荆州士人群体中占得一席之地,诸葛亮的姐姐,一个许配给了荆州大户蒯氏,另一个嫁给了荆州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而诸葛亮自己娶了另一位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承彦与荆州牧刘表还是连襟,他的妻子与刘表的后妻是姐妹。诸葛亮在隆中躬耕陇亩,身份却与荆州上流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他对自己的才能十分自信,常自比为前文提到的名臣管仲、乐毅,从小立志当一流的名相、名将。四处寄人篱下的刘备到荆州投靠刘表后,不甘心就此沉伦,还想干一番事业,为此常虚心求贤。当地名士司马徽以善于识人辨才著称,被称为“水镜”。刘备屯驻新野时特意去拜访他,请他推荐人才。司马徽的“水镜”名号实际上是诸葛家的亲戚庞德公炒作起来的,他跟诸葛亮也很熟。刘备一来,司马徽对刘备说:“一般的读书人见识浅陋,怎么能认清天下大势呢?只有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人,才称得上是俊杰。根据我的观察,在这荆州境内,只有诸葛亮和庞统(庞德公侄子)才是精英中的精英,人才中的人才。”徐庶到刘备那里应聘,因才能出众得到重用。刘备问他,你有没有其他朋友可以推荐?徐庶说:“我有个好哥们叫诸葛亮,将军您是否愿意见他?”徐庶再度为诸葛亮出场做预热,说:“此人才华横溢,可以相见,但不可怠慢,我认为,还是将军屈尊亲访为好。”刘备一听更急了,赶紧打听诸葛亮的住处,亲自前去拜访,这才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到了晋代,九品中正制垄断上进之路,将世家大族子弟评为上品,不给寒门子弟出头之日,人脉的重要性更加不可估量。东晋大臣陶侃年轻时家中清贫,在县里当小吏,与母亲相依为命。由于陶侃为人清廉,工作薪水低,一家人日子过得很拮据。这天,鄱阳郡名士范逵来到陶侃家做客。陶侃的母亲见家里没有什么好招待客人的,便剪掉自己的长发,到街上换了些酒回来。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范逵知道陶侃母亲剪发换酒的事后感到愧疚。可陶侃之母让他不要在意,说:“头发剪去可以再长,但朋友失去不可再得。我为我儿能结交你这样的朋友感到高兴。”吃完饭后,陶侃为范逵送行,一送竟是一百多里地。陶侃与母亲的真诚心意,深深打动了范逵,也为本来贫困的一家积累了人脉。陶侃如实说道:“当然想,但我在郡里没有什么关系啊。”范逵说:“你放心,有我在。你们庐江太守张夔是我旧友,我的面子他会给的。”之后,范逵果然向庐江太守张夔举荐陶侃,并盛赞陶侃的美德。张夔得知后,派人请陶侃来郡中任职。在范逵与张夔等伯乐的推荐下,陶侃逐渐在官场崭露头角,后来为南渡的东晋朝廷建功立业,一度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名震天下。
但对于那些没有人脉的青年才俊而言,一份漂亮的求职信,也能帮助他们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唐代科举制中有一个流程叫“觅举”,即应试的士子为求举用,奔走于朝中大臣门下,请求得到他们的提携。这一过程中,举子要准备好“求职信”,以表现自己的才能。初唐诗人陈子昂年轻时是科举的常客,从四川老家千里迢迢赶到长安找工作,为求京中权贵举荐,四处登门赠诗献文、投简历,但多次被拒之门外。陈子昂痛感一身才华无法施展,落第后曾写下“转蓬方不定,落羽自惊弦”的诗句。有一天,陈子昂看到有人捧一张瑶琴在街上求售,索价昂贵,达官贵人在旁观看,却没有人买。此时,陈子昂豪掷千金,把琴买下,并对在场众人说,我生平最擅长鼓琴,诸位如愿听在下演奏,敬请明日到寒舍来。陈某虽无二谢(谢眺、谢灵运)、渊明之才,也有屈(原)、贾(谊)之志,自蜀至京,携诗文百轴,奔走长安,到处呈献,竟不为人知。弹琴,我虽擅长,恐污尊耳。
说罢,陈子昂高举瑶琴,一把将其摔碎,转而把他写的诗文赠给宾客。在场的达官显贵眼见陈子昂豪迈之举,又读了他写的奇诗美文,才知他才华出众,从此争相传诵。不久后,陈子昂名满京城,求仕之路逐渐平坦。唐玄宗天宝年间,杜甫客居长安十年,为求仕尝尽艰辛。他受权臣李林甫打压,举进士不中,便以诗文干谒王公大臣,写了N篇求职信,还曾上街卖药,寄食于亲友家,却始终摆脱不了贫困,最后也只得到一个勉强糊口的岗位——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也就是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盛世之下,朝中权贵醉生梦死,忧国忧民的诗人却困守京城十年,过着“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的生活,痛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实。等杜甫找完工作回家探亲,发现家中传来哭泣声,原来小儿子已经饿死了。比如杜甫的偶像李白就在《与韩荆州书》中豪情万丈地写道:“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是李白初见大臣韩朝宗时写的一封自荐书,他在文中赞美韩朝宗识拔人才,又毛遂自荐,介绍自己的才能,希望能得到提拔。年少的白居易进京求取功名,在“觅举”时带着诗文前去干谒文坛前辈顾况,希望对方能够指点自己的作品,写几句推荐语。这些诗文其实就是白居易的求职信。顾况收到白居易的诗文后,看了书上的姓名,再瞅了瞅面容憔悴的白居易,略带嘲讽地说了一句:“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意思是,长安物价贵,要留下来可不容易。可当翻开白居易带来的诗卷,顾况一下子就被震惊了。映入其眼帘的第一篇是白居易的代表作《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这才收回自己刚才的话,说你有这一身才干,要在长安定居也很容易啊。在顾况的赏识下,白居易在京城有了些许名声,后通过寒窗苦读,总算高中进士,走上大唐政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