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9|回复: 1

[哲史艺丛] 宇宙尽头是编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4 07: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宇宙尽头是编制?

 我是艾公子 最爱历史 2023-05-03 22:59 Posted on 广东

有时候,牛人和普通人的活法很相似。
 
在求职这事上,春秋时期的管仲曾经屡屡碰壁。
 
管仲是个失败的创业者,早年和好朋友鲍叔牙合作经商,生意黄了。
 
创业失败后,管仲去当兵,上战场干啥啥不行,逃跑第一名。好友鲍叔牙还帮他辩解,跟别人说,管仲家里有老母需要供养,临阵脱逃不是因为贪生怕死,而是出于孝心。
 
多年后,管仲总算找到一份好工作,却是昔日死对头齐桓公给的offer。

齐桓公小白还是公子时,管仲辅佐齐国国君之位的另一个争夺者公子纠,为了帮公子纠夺位,他差点儿一箭射死了小白。公子小白死里逃生,回到齐国继位后,本来要杀管仲泄愤,却被心腹鲍叔牙劝阻。
 
鲍叔牙说,管仲有大才,是齐国宰相的不二人选。
 
于是,管仲在颠沛流离大半生后,出任齐国宰相,走上人生巅峰。
 
找工作,自古以来都是一件难事。
 
有人星夜赶科场,有人亡命走天涯,有人吃苦耐劳,有人投机取巧,不过都是为了衣暖食饱,安放自己的肉体与灵魂,乃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0.jpeg

▲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励精图治,成为春秋霸主。图源:影视剧照



1.png
面试是第一关
 
跑招聘,接受心仪老板的面试,是古代名人求职的一条路子。
 
战国时期,北方的燕国一度国力衰微,整天被齐国欺负。
 
燕昭王在位时,一心想振兴燕国,但苦于没有人才。
 
这时,一个叫郭隗的智者以“死骨千金”的典故给他提建议,说大王想得到贤人辅佐,可以先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这样才疏学浅的人都能得到重用,天下英才必定会闻风而至。
 
于是,燕昭王建起一座黄金台,尊郭隗为师,表示礼贤下士,并下诏重金求贤,搞了一场大型“招聘会”。
 
齐国的阴阳家邹衍、赵国的大将剧辛等列国名人听说燕国待遇好、福利高,先后前来投奔,这其中还有乐毅
 
作为精通兵法的将门之后,乐毅在魏国却郁郁不得志,他听说燕王求贤若渴,跑来面试,碰碰运气。乐毅来了后,只见燕昭王盛情难却,再三请求他留下为官,便辞去魏国的职务,在燕国担任亚卿,相当于宰相。
 
乐毅选择了正确的雇主,后来,正是他率领燕国联军,战胜了其强大的仇敌齐国,五年内攻取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只剩下莒、即墨二城没有攻下。
 
尽管没能攻灭齐国,但燕昭王这场招聘会,终究使燕国从衰败中崛起,在战国七雄中站稳了脚跟。

1.jpeg
▲燕昭王求贤。图源:影视剧照
 
职场中,“骑驴找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求职战略。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是一个典型例子,而他在离开前任老板项羽后,也是通过新老板刘邦的面试,才得到重用。
 
韩信初涉职场时籍籍无名,大概就像现在的双非院校毕业生,而且家里没房没车没存款。
 
这个遭受友人白眼、得到漂母送饭的青年,在秦末乱世中提着三尺剑,投到项羽之叔项梁帐下,即史书中所载,“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
 
起义军一路打到了秦都咸阳城,韩信仍是个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
 
此时项梁已死,韩信成了项羽的部下。
 
项羽看在韩信是叔父旧部的面子上,给了他一个“郎中”的职位,让他执戟站岗,当警卫员。
 
韩信本来想借此机会给项羽出谋划策,得到提拔机会,却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这位不可一世的楚霸王傲气十足,根本听不进意见,只好赶紧跳槽跑路。

2.jpeg
▲韩信早年落魄。图源:影视剧照
 
众所周知,韩信离开项羽后,来到了刘邦麾下。
 
那时,项羽的势力蒸蒸日上,而刘邦不久前刚被项羽逼迫,放弃关中,受封“汉王”,退到巴蜀、汉中一带。
 
在历经坎坷,得到萧何举荐后,韩信终于能跟心仪的老板刘邦面对面交谈,讨论薪资待遇。
 
在这次面试中,刘邦听着眼前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穷小子侃侃而谈,思索着他提出的统一天下之策,不由得两眼放光,佩服不已。
 
刘邦意识到,这就是他苦苦追求的大将,便不顾全军众将反对,设坛拜将,封韩信为大将军。
 
此后,韩信率领刘邦驻扎在汉中的军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开启了大汉统一天下的序幕。

4.jpeg
▲刘邦见韩信后,拜其为大将。图源:影视剧照
 
从韩信的经历可知,好的面试是成功的一半。
 
但是,要给老板良好的第一印象,还需要练就过硬本领,就像一个IT精英,没有一两个惊艳众人的毕业设计和项目经验,也不好意思拿出手。
 
汉末时,高卧隆中的诸葛亮是一个面试达人。
 
客居荆州的刘备为招揽人才,多次登门拜访诸葛亮,直到最后一次才见到面。
 
这次会面,刘备有求而来,态度诚恳,请孔明给他出主意,说说如何拯救倾颓的汉室江山。诸葛亮胸有成竹,特意准备了一篇演讲文稿,即著名的《隆中对》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创业蓝图:先避曹操锋芒,以江东孙权为盟,取荆、益二州,内修政理,待时而动,如此可成就霸业。
 
刘备听后连连说好,诚心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担任自己团队的“经理人”。诸葛亮由此初出茅庐,开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后半生。
 
当时,荆州为士人南下避难之地,不乏出众的谋士,为何刘备偏偏看上了在家种田的诸葛亮?
 
这就是不得不提诸葛亮亲友团给他做的包装,以及找工作的另一个因素——人脉

5.jpeg

▲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确立了建国方略。图源:影视剧照



2.png
人脉很重要
 
刘备之所以三顾茅庐,是因为有人帮诸葛亮“内推”,长期在刘备面前宣传造势。
 
诸葛亮年幼丧父,随叔父南下荆州,定居于隆中。
 
为了使诸葛家在荆州士人群体中占得一席之地,诸葛亮的姐姐,一个许配给了荆州大户蒯氏,另一个嫁给了荆州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而诸葛亮自己娶了另一位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承彦与荆州牧刘表还是连襟,他的妻子与刘表的后妻是姐妹。
 
诸葛亮在隆中躬耕陇亩,身份却与荆州上流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他对自己的才能十分自信,常自比为前文提到的名臣管仲、乐毅,从小立志当一流的名相、名将。
 
四处寄人篱下的刘备到荆州投靠刘表后,不甘心就此沉伦,还想干一番事业,为此常虚心求贤。
 
当地名士司马徽以善于识人辨才著称,被称为“水镜”。刘备屯驻新野时特意去拜访他,请他推荐人才。
 
司马徽的“水镜”名号实际上是诸葛家的亲戚庞德公炒作起来的,他跟诸葛亮也很熟。
 
刘备一来,司马徽对刘备说:“一般的读书人见识浅陋,怎么能认清天下大势呢?只有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人,才称得上是俊杰。根据我的观察,在这荆州境内,只有诸葛亮和庞统(庞德公侄子)才是精英中的精英,人才中的人才。”
 
从此,刘备记住了诸葛亮的名字。
 
诸葛亮的好友徐庶也不忘给孔明打call。
 
徐庶到刘备那里应聘,因才能出众得到重用。刘备问他,你有没有其他朋友可以推荐?
 
徐庶说:“我有个好哥们叫诸葛亮,将军您是否愿意见他?”
 
刘备大喜过望,说:“那让他和你一起来吧!”
 
徐庶再度为诸葛亮出场做预热,说:“此人才华横溢,可以相见,但不可怠慢,我认为,还是将军屈尊亲访为好。”
 
刘备一听更急了,赶紧打听诸葛亮的住处,亲自前去拜访,这才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

6.jpeg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图源:影视剧照
 
到了晋代,九品中正制垄断上进之路,将世家大族子弟评为上品,不给寒门子弟出头之日,人脉的重要性更加不可估量。
 
东晋大臣陶侃年轻时家中清贫,在县里当小吏,与母亲相依为命。
 
由于陶侃为人清廉,工作薪水低,一家人日子过得很拮据。
 
这天,鄱阳郡名士范逵来到陶侃家做客。陶侃的母亲见家里没有什么好招待客人的,便剪掉自己的长发,到街上换了些酒回来。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范逵知道陶侃母亲剪发换酒的事后感到愧疚。
 
可陶侃之母让他不要在意,说:“头发剪去可以再长,但朋友失去不可再得。我为我儿能结交你这样的朋友感到高兴。”
 
吃完饭后,陶侃为范逵送行,一送竟是一百多里地。陶侃与母亲的真诚心意,深深打动了范逵,也为本来贫困的一家积累了人脉。
 
一路上,范逵问陶侃:“你要不要到郡里去做官?”
 
陶侃如实说道:“当然想,但我在郡里没有什么关系啊。”
 
范逵说:“你放心,有我在。你们庐江太守张夔是我旧友,我的面子他会给的。”之后,范逵果然向庐江太守张夔举荐陶侃,并盛赞陶侃的美德。张夔得知后,派人请陶侃来郡中任职。
 
在范逵与张夔等伯乐的推荐下,陶侃逐渐在官场崭露头角,后来为南渡的东晋朝廷建功立业,一度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名震天下。

7.jpeg

▲陶侃画像。图源:网络
 

3.png
牛人投简历

从古至今,“关系”一词在中国总是耐人寻味。
 
但对于那些没有人脉的青年才俊而言,一份漂亮的求职信,也能帮助他们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唐代科举制中有一个流程叫“觅举,即应试的士子为求举用,奔走于朝中大臣门下,请求得到他们的提携。
 
这一过程中,举子要准备好“求职信”,以表现自己的才能。
 
初唐诗人陈子昂年轻时是科举的常客,从四川老家千里迢迢赶到长安找工作,为求京中权贵举荐,四处登门赠诗献文、投简历,但多次被拒之门外。
 
陈子昂痛感一身才华无法施展,落第后曾写下“转蓬方不定,落羽自惊弦”的诗句。
 
相传,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陈子昂在京城打响了名声。
 
有一天,陈子昂看到有人捧一张瑶琴在街上求售,索价昂贵,达官贵人在旁观看,却没有人买。
 
此时,陈子昂豪掷千金,把琴买下,并对在场众人说,我生平最擅长鼓琴,诸位如愿听在下演奏,敬请明日到寒舍来。
 
次日,宾客云集,却见陈子昂捧着新买的琴说:
陈某虽无二谢(谢眺、谢灵运)、渊明之才,也有屈(原)、贾(谊)之志,自蜀至京,携诗文百轴,奔走长安,到处呈献,竟不为人知。弹琴,我虽擅长,恐污尊耳。
 
说罢,陈子昂高举瑶琴,一把将其摔碎,转而把他写的诗文赠给宾客。
 
在场的达官显贵眼见陈子昂豪迈之举,又读了他写的奇诗美文,才知他才华出众,从此争相传诵。不久后,陈子昂名满京城,求仕之路逐渐平坦。
 
相比之下,盛唐时期的杜甫就没那么好运。
 
唐玄宗天宝年间,杜甫客居长安十年,为求仕尝尽艰辛。
 
他受权臣李林甫打压,举进士不中,便以诗文干谒王公大臣,写了N篇求职信,还曾上街卖药,寄食于亲友家,却始终摆脱不了贫困,最后也只得到一个勉强糊口的岗位——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也就是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盛世之下,朝中权贵醉生梦死,忧国忧民的诗人却困守京城十年,过着“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的生活,痛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实。
 
等杜甫找完工作回家探亲,发现家中传来哭泣声,原来小儿子已经饿死了。

8.jpeg
▲河南巩义杜甫故里。图源:图虫创意
 
大唐诗人们为了找工作,写过不少有名的求职信。
 
比如杜甫的偶像李白就在《与韩荆州书》中豪情万丈地写道:“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这是李白初见大臣韩朝宗时写的一封自荐书,他在文中赞美韩朝宗识拔人才,又毛遂自荐,介绍自己的才能,希望能得到提拔。
 
唐代另一份著名的求职信,则出自白居易笔下。
 
年少的白居易进京求取功名,在“觅举”时带着诗文前去干谒文坛前辈顾况,希望对方能够指点自己的作品,写几句推荐语。这些诗文其实就是白居易的求职信。
 
顾况收到白居易的诗文后,看了书上的姓名,再瞅了瞅面容憔悴的白居易,略带嘲讽地说了一句:“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意思是,长安物价贵,要留下来可不容易。
 
可当翻开白居易带来的诗卷,顾况一下子就被震惊了。映入其眼帘的第一篇是白居易的代表作《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这才收回自己刚才的话,说你有这一身才干,要在长安定居也很容易啊。
 
在顾况的赏识下,白居易在京城有了些许名声,后通过寒窗苦读,总算高中进士,走上大唐政坛。

9.jpeg
▲白居易画像。图源:网络

 楼主| 发表于 2023-5-4 07: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png
打工人,打工魂
 
除了为功名疲于奔命的名将才子之外,古代民间求职方式也是五花八门。
 
有学者认为,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出现雇佣关系。
 
先秦文献中,常见的“佣”“流佣”“佣赁”等记载,都是受人雇佣、以换取工资的劳动者,堪称中国最古打工人。
 
其中有一类是有技术的小手工业者,叫做“散匠”,他们常自备简单的生产工具,但没有资本开设作坊,只能携带工具流徙各地跑招聘,找到雇主后为其工作,获得报酬。
 
还有一类是没有技术、生产工具,单纯出卖劳动力的打工人,比如齐国太子田法章就给人当过佣人。
 
前文提到的乐毅将齐国击垮后,齐国太子田法章出逃,流落民间,隐姓埋名到莒城太史敫家里应聘当家庭服务员。太史家的女儿看田法章长得帅,人品好,不由得芳心暗许,经常与他约会,偷偷拿衣服、食物给他。
 
后来齐国策划复国,大臣们才在民间找到这个打工太子,将他拥立为君,是为齐襄王。
 
齐襄王没有忘记这段打工奇遇,将与他私通的太史氏之女立为王后。
 
秦末乱世中,不少豪杰给人打过工。
 
被推举为义军首领的楚怀王孙熊心曾在民间“为人牧羊”;刘邦的好兄弟周勃平时靠编织养蚕的器具维持生活,有人办丧事就去吹箫奏挽歌;刘邦的私人司机夏侯婴,早年靠养马为生。
 
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掀起反秦浪潮的陈胜也打过工。他受雇给人收割谷物,工作后躺在田园中休息,怅然良久,跟工友们感慨道:“苟富贵,无相忘。”
 
这句话,直到今日仍是无数打工人的心声。

10.jpeg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图源:网络
 
唐宋以后,雇佣契约制度走向成熟,尤其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冲击,加速了农民阶级的分化,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到城市中找工作。
 
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最盛时人口已达150万左右,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城市,各种行当自由发展,至少有160多行,酒店、香铺、妓馆、小食店、杂货铺、金银铺等各色商铺馆舍,分布于汴水虹桥两岸,聚集了厨子、作匠、织工、佣人、妓女等各行各业的打工人。
 
《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弛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宋代,民间手工业者根据行业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各行都有“行头”“行老”等。
 
凡是需要雇工人的老板,只需找行老联系,由行老按匠籍向雇主推荐,雇主和工人双方再签订雇佣契约,写明雇佣期限与工资,类似现在的劳动合同,受雇者与雇主无主仆名分,地位较为平等。

11.jpeg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图源:网络
 
随着我国古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催生了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
 
到了明代,《大明律》第一次正式出现了“雇工人”一词,将城乡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中的雇佣劳动者归入此类,就业市场更加繁荣。
 
明代文人笔记《西台漫记》记载了江苏一带纺织企业主与产业工人的雇佣关系: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飨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从这段史料可知,当时,在南方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大户的纺织企业主出现“用工荒”时,也会雇佣工人(主要为小户的纺织工作者),采取日薪制,顺便解决当地的就业。
 
打工人,打工魂。为了养家糊口,无数人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自古皆然。

12.jpeg
▲苏州,明清时期江南一大都会。图源:图虫创意
 
 
5.png
宇宙尽头是编制?
 
古代有“四民”一说,即“士农工商”。
 
最初,这四种基本职业大都是世袭的,后来随着社会发展、王朝更迭,阶级发生流动,世代相传的职业逐渐变成了“自主择业”。
 
《列子》中有句话:“农赴时,商趋利,工追术,仕逐势,势使然也。然农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败,仕有遇否,命使然也。”
 
先贤说,农民顺应时令,商人趋求利益,工匠追求技术,官吏追逐权势,可他们是否能成功,还要看命啊。
 
科举考试,作为古代文人的一个就业途径,记录了无数考生的大起大落与悲欢离合。
 
隋朝为选拔官员创立科举制,科举取士历经唐宋时期的发展,到明清时已经成为天下学子的执念,八股文大行其道,“官本位”思想在社会泛滥。
 
读书人怀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美梦,为获得一官半职,一头扎进考试中,有人一考就是一辈子。
 
晚唐时,书生曹松屡次参加科举都没有及第,考到头发花白,垂垂老矣。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时年71岁的曹松终于上榜,与他同时考中的还有其他四名年逾古稀的老人,时人将这一榜戏称为“五老榜”
 
已然风烛残年的曹松虽然有了做官的资格,但也仅仅被授予校书郎之类的虚职,没两年就病逝,再过几年,连唐朝都没了。
 
据说,宋神宗元丰年间,也有一个老书生,考了N年,年年落第。
 
到他年过七旬的时候,总算能参加进士考试,但因年老体衰,连提笔答题的力气都没有了,只好在考卷上写上一句话:“臣老矣,不能为文也,伏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得知有个老书生写了这句肉麻的话,不禁感叹读书人的艰难,特意下旨赐予这个老人官员身份,让他得以食俸终身,安度晚年。

13.jpeg

▲明·仇英《观榜图》(局部),描绘科举放榜,举子们争相观榜的盛况。图源:网络

 

即便是高中进士、步入仕途的人,也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比如晚清名臣曾国藩,就长期对自己的科举经历耿耿于怀,引为终身憾事。
 
曾国藩28岁就考中进士,可说是年轻有为,不用自卑,但他那年考的是第三甲第42名,名次并不占优,若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给了他立功的机会,可能他终其一生也只是一个平庸的朝廷官员。
 
同样在平定太平天国时崭露头角的湖南人左宗棠,才真正是科举的失意者。
 
左宗棠9岁能作八股文,15岁考中秀才,名列第一,20岁乡试中举,前途一片光明,可在之后三次赴京参加会试时,都名落孙山。
 
这些挫折让左宗棠放弃科举,“绝意仕进”,从此退居湘江之畔,自号“湘上农人”,靠教书为生。
 
后来,天下动乱,不惑之年的左宗棠才以幕僚身份出山,一展抱负,终成晚清名臣,还带兵收复了新疆。
 
在为子孙做职业规划时,左宗棠说:“读书明理,讲求作人及经世有用之学,……不在科名也。”
 
他将朝廷发的俸禄用于赈灾、筹建船政局、安顿部将亲属,留给子孙的不是高官厚禄,而是清白家风。
 
他在给儿子的信中说,子孙能像我一样以耕读为业,务本为怀,我就很欣慰了。
 
说到底,考科举也不过是为了找工作。

14.jpeg
▲曾国藩与左宗棠。图源:网络
 
什么是好工作?
 
孔子有一句名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事,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夫子用略带幽默的语气说,如果能发家致富,即便是拿鞭子给人驾车之类的工作,我也乐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可求,那我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自古皆如是,但一个好时代,不该是利欲熏心的时代。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记得随手点赞、点在看以示鼓励呀~


 
参考文献: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
[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2006
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98
孙立群:《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商务印书馆,2003
熊庆年:《古代科举》,东方出版中心,2008
罗章龙:《中国国民经济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16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5 01:44 PM , Processed in 0.04150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