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曾经威胁他说:“我有百万雄师,你不要惹我。”
他回敬一句:“我有百万读者,你不要忽视我。”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他死于“追命太岁”之手。
他的生值得写,他的死更值得写。
他生,立起的是时代的风骨。他死,道尽的是蒋公的卑鄙。
1912年,史量才斥资12万元从英国人手中收购了濒临破产的《申报》,从此开始了他的报业生涯。经过十几年苦心经营,《申报》成了民国影响力最大的一家报纸。
作为全国报业龙头,蒋介石有心拉拢招安史量才,但史量才既不缺钱,又不爱名,对做职业打脸人倒是情有独钟,打的还是蒋介石的脸。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国土沦丧于倭寇之手,蒋介石政府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申报》由此改变了它“言论自由,不偏不倚,为民喉舌”的中立立场,持续不断地发表文章宣传抗日活动,揭露国民党反共媚日的真面目。
9月23日,《申报》发表时评:“我退至山海关、日亦逼至山海关。设我退至北平,退至上海,而日人仍节节进逼,我将其始终退让,毫不抵抗耶?”
正如史量才所担心的那样,1932年1月28 日,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十九路军奋起抗战。国民党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不但没有派兵支援十九路军,反而同日本政府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上海至苏州、昆山地区中国军队无驻兵权,日军可驻“若干”军队。
从1927年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到1932年上海失守,南中国不保,史量才说:“负此误国之责者,应为整个国民党。”
针对时事,《申报》说的话,没有一句是蒋介石爱听的。
关键是,在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之间,发生了蒋介石第二次下野的事。
1931年12月15日,在汪精卫和孙科的压力下,蒋介石被迫下野。当天,《申报》就发表了时评,“欢送”蒋介石滚回老家。还用详尽的事实,揭露了蒋介石的种种劣迹。这篇时评,放在了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这是当着全国人民的面,“啪”给了蒋介石一记耳光。
蒋介石读过当天的报纸,怒火中烧,拍着桌子跳脚大骂娘希匹。
在离开南京之前,蒋介石曾命令特务秘密杀害了邓演达先生。宋庆龄得知消息后十分愤慨,起草了《国民党不再是一个革命集团》一文,大骂蒋介石就是灭亡国民党之人。
当时,蒋介石在全国力行文化专制政策,没有哪家报纸敢刊登此文。文章到了史量才先生手里,史量才万分激动,说:“这是孙夫人签名发表的,没有不登的道理。”他还以日报工会会长的身份把各大报纸都找来,说:“为什么我们的舆论阵地,没有国母说话的地方?”
就在蒋介石下野后的第四天,《申报》独家全文登刊了宋庆龄的文章,而且也是放在头版头条,当着全国人民的面,“啪”又给了蒋介石一记耳光。
蒋介石对史量才恨之入骨,但却顾虑到他在全国的影响力而不能杀他,就像对鲁迅也恨之入骨,但同样不能杀他一样。
蒋介石第二次复出后,对史量才“费心”拉拢。他用重金收买史量才,还开出很多头衔,什么“农村复兴委员会委员”“中山文化教育馆常务董事”“红十字会名誉会长”“上海临时参议会议长”等等,但史量才作为报业巨子,既不缺钱,也不要名,他要在精神上,把党国领袖蒋介石踩成一个矮子。
1932年,教育部部长朱家骅给蒋介石写了一封长信,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主任潘公展给蒋介石写了一则报告,两人共同状告史量才。
为的是中央大学风潮一事。早在1930年,朱家骅担任中央大学校长期间,学校经费就已经拖欠。1932年,朱家骅调任教育部部长,段锡朋继任校长,段到任后与学生爆发冲突。《申报》站出来披露了原中大校长朱家骅挪用水灾捐款3万多元的丑闻。
朱家骅的长信和潘公展的报告送到蒋介石面前,蒋介石正想收拾史量才,遂抓过一旁的红色铅笔,重重写下六个大字的批示:“申报禁止邮递”。
除了在上海租界,全国各地《申报》都被截留。
史量才不甘心,他不惜花费重金,用单个信封的方式往外发《申报》,但这只能暂时应付困局,同时他还动用种种人脉疏通关系。蒋介石开出了恢复《申报》邮递的三个条件:第一,《申报》改变反政府态度;第二,立即解聘黄炎培、陶行知等重要报人;第三,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派员进驻报社指导。
这相当于被官府招安,史量才不能接受,说:“《申报》是自力更生的报纸,从没拿过政府津贴,倘若定要派员指导,宁可停刊。”
早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蒋介石就下令成立了新闻监察所,对各大报纸进行监控。而《申报》一枝独秀,成了唯一一家不受新闻监察的报纸。
为了保住《申报》,史量才不得已做出让步,答应了前两条要求,拒绝了第三条。
在经过35天的禁邮之后,蒋介石也不得不做出让步,允许恢复《申报》邮递。
这件事看上去蒋、史互有退让,但其实史量才在精神上战胜了蒋介石。
他的《申报》一如既往地打蒋介石的脸。在蒋介石纠集数十万大军“围剿”共产党苏区时,《申报》连续发表《剿匪与造匪》《再论剿匪与造匪》《三论剿匪与造匪》三篇文章,揭露国民党反人民本质,篇篇如剑,剑剑封喉。
《申报》还开辟了《自由谈》栏目,邀请鲁迅、茅盾、巴金、叶圣陶等左翼阵营作家撰稿,仅鲁迅一人,就在1933年1月至1934年8月,短短一年半时间里,发表了143篇犀利的杂文,揭露国民党政府的丑恶嘴脸。
1934年10月,蒋介石曾召集上海各界领袖到南京开会,合影时,蒋介石拉着史量才站在了第一排中间,然后就有了开篇蒋介石和史量才的那段对话。蒋介石说:“我有百万雄兵。你不要惹我。”史量才面无惧色,回敬道:“我有百万读者,你不要忽视我。”
对史量才,蒋介石真的没办法忽视。但根据历史的经验,笔杆子撞枪杆子,是要付出代价的。
从这时起,蒋介石动了杀心:肉体上消灭史量才。
1934年夏秋之交,军统头子戴笠接到了暗杀史量才的绝杀令。
接到命令后,戴笠立即赶往上海,组织上海区特务实施暗杀行动。通过帮会的关系,特务们从史量才的司机黄锦才那里打听到,史量才经常去杭州自家的别墅秋水山庄度假。
在哪里实施暗杀,让戴笠破费一番思量。
在上海杀史量才?不行,因为上海人多稠密,容易暴露。
在租界杀史量才?也不行,因为在租界他们刚刚杀害了杨杏佛。
在杭州杀史量才?也不行,因为杭州是他搞警察实验的地方,从浙江省警察局长赵理君到杭州各警察机构,都是他自己人,枪响之后调查起来,就会查到自己头上,不调查或查不出来,杭州方面又会落个办事不力的罪名。
思来想去,还是选择在史量才必经的沪杭公路上下手。
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从杭州度假后驶返上海。他的汽车是经过特别改装的钢甲防弹汽车,专门从美国订制的。
那天车上坐着六个人,史量才的儿子史咏赓,儿子的同学邓祖询和司机黄锦才坐在前排,史量才夫妻和一个女性亲戚坐在后排。平时史量才的车都有四个保镖保护,不知道为什么那天他们一家三口坐在同一辆车上,外带儿子的一个同学和一个亲戚,保镖却全体不在。
虽是冬日,但阳光明媚,一行六人平稳地行驶在沪杭公路上,史量才在后座闭目养神。
此时,一辆挂着京字72号车牌的黑色汽车,早就等候在沪杭公路翁家埠附近,“请君入瓮”。那是一处狭窄的路段,人迹稀少,五六个人正围在车旁,伪装成维修汽车的样子。为了史量才,他们专门配备了穿透力极强的驳壳枪和强力手枪。
执行这次暗杀任务的,是赵理君和王克全、李阿大、施芸之、许建业以及张秉午六人。赵理君,江湖人称“追命太岁”,戴笠的四大杀手之一。此次行动,他任组长。
史量才的车子如期驶来,特务们挥手示意这里有车正在维修,请他们绕道慢行。没等史量才他们反应过来,特务们就齐齐拔出枪来,向史量才的车子疯狂射击。
子弹横飞之际,史量才的儿子史咏赓慌忙跳车逃跑,三个特务死死咬住,连开20多枪,所幸均未命中。史量才夫妻也慌忙下车奔逃,两个黑衣人紧追不舍,终于在一处池塘边,黑衣人发现了史量才,其中一个黑衣人朝史量才头部连开两枪,一弹由口入脑,一弹由耳入脑,史量才当场气绝,时年54岁。史量才的夫人受了轻伤,但从此精神恍惚。那位女性亲戚未受伤,司机黄锦才和邓祖询被打死。
特务们飞车逃离现场,并至中途下车,把京字72号车牌换上了早就准备好的杭州警备局的试用车牌,绝尘而去。
案发后,杭州警察局局长赵文龙,给特务处发去一封密电:“一部二十四史,已在杭州购得。”回到南京的戴笠收到密电后,长舒了一口气。
人民喉舌,报业巨子,殒命荒野,举国哗然。
蒋介石一边电唁史量才家属,一边严令相关单位调查真相。11月14日,蒋介石电令浙江省主席鲁涤平“严缉凶手”,18日又电令鲁涤平“限期破案”。鲁涤平下令悬赏一万元,通令全省各机关缉拿凶手。
而凶手却仿佛泥牛入海,杳无踪迹,他们正躲在阴暗处,数着5000元奖金。
为了堵住悠悠之口,蒋介石下令破不了案,一应长官均要受到处分。
一切都在蒋介石的掌控之中,而鲁涤平却不知道,此案背后最大的主谋就是蒋介石本人。找不到凶手,就要受到处分,他必须把案子破了。就在他一步步接近真相时,一封撤职令下发到了他的手上。
鲁涤平自然是有苦难言,案子破了不行,不破也不行。被罢职之后,他经常向亲近之人大吐苦水,把该案与军统有关的线索给透露了出去。殊不知,杭州军统早就在他身边安插了眼线,眼线将他的“莽撞之举”报给了蒋介石。
不久以后,蒋介石又下发了一道绝杀令,这一次暗杀对象是鲁涤平。
1935年3月15日,鲁涤平和新上任的浙江省主席黄绍竑交接完工作,属下给他设宴践行。当晚,鲁涤平就暴毙身亡。
许多军政要人出席了鲁涤平的遗体告别仪式。鲁涤平的小妾沙佐安知道,丈夫的死与史量才案有关。在告别仪式上,在那些军政要人心照不宣的哀悼中,沙佐安冲了出来,大骂军统,大骂蒋介石。
这一幕,是党国大佬们设计的剧本里没有的情节。
特务们当即决定,当场处理掉这个微不足道的女人。他们假装是鲁涤平的朋友,连哄带劝将沙佐安带到了后院二楼,一把将她推了下去活活摔死。连同摔死的,还有她腹中的胎儿。
报纸上就爆出一则消息:鲁涤平的爱妾“殉情坠楼”。
人活一世,总要追求一点精神。“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这是史量才接手《申报》时立下的誓言,他用生命兑现了誓言。正如65岁的章太炎亲自给他写的墓志铭中对他的激赏:“史氏之直,肇自子鱼,子承其流,奋笔不纾……唯夫白刃交胸,而神气自如,斯古之伟丈夫与!”
参考文献
史建主编:《近百年暗杀事件之谜》下,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
庞荣棣:《史量才 现代报业巨子》,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朱长江:《戴笠大传》,华文出版社,2010年。
张军:《解密民国要案》,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
《章太炎全集》9,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作者:浩然文史·青骢马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