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祐四年(907年),朱温废了唐哀帝,建立后梁政权,五代十国并立时代正式开启。与此同时,距长安约三百里外的凤翔(今属陕西宝鸡),也在举办一场登基大典。这个登基的人,只称王,不称帝。但为了显示该政权的合法性,称王者在登基当天便册皇后,立百官。随后,一个独立于五代十国体系之外的秦歧政权正式亮相。
那会儿,他还叫宋文通,是凤翔节度使郑畋手下博野军的一个小队正(队正是唐朝府兵制下的一种职务,每队领150人)。若非后来的黄巢起义,宋文通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可以实现草根逆袭。乾符二年(875年),因长期的天灾人祸,黄巢起义爆发。农民起义军在黄巢的带领下,先后攻破了洛阳和长安。唐僖宗闻讯,赶紧收拾包袱,随田公公南下逃亡。
唐僖宗刚离开长安,凤翔节度使郑畋就带着人前去接驾,想尽一切办法,要求在陛下身边伺候。或许是考虑到凤翔离长安较近,赶着逃命的唐僖宗不愿留下来。但为了稳定军心,他还是给郑畋打了鸡血,赐其“便宜从事”之权,要他带着凤翔镇“东扦贼锋,西抚诸蕃,纠合邻道,勉建大勋”。郑畋不是傻子,这种送命的活儿,怎能亲自上阵呢?可陛下圣旨已下,公然违抗不大好,况且皇帝还赐给他相当于钦差的大权。自己不想干,找人顶替就好啦。于是,一块烫手山芋被分到了宋文通手里。在各路藩镇讨逆大军的攻势下,黄巢日子也不好过。为了给长安解围,黄巢让起义军二号人物尚让带着五万大军进攻凤翔,准备先期拿下这个军事战略重镇。150人VS五万人,双方力量的悬殊,让人一眼就看出宋文通的窘境。郑畋同时安排手下大将李昌言带着几千精锐埋伏在各处要害,把守高点,“虚立旗帜,延袤数里,距贼十余里,伐鼓而阵”。
据后来出土的李茂贞墓志铭记载,当时宋文通对敌“恩极投醪,谋深减灶”。有理由相信,他大约参照了孙膑当年打庞涓的路数,靠着百十来号人,硬着头皮将尚让引入了李昌言居高临下的包围圈。在两军的合围下,尚让兵败龙尾陂(今陕西岐山县境)。五万农民军被斩首两万余,铩羽而归。叛乱平定后,唐僖宗特地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下级军官调入都城,供职神策军。宋文通由此成为了皇帝身边的一个高级保镖。晚唐政局飘忽不定,宦官当政成了家常便饭。宋文通这个保镖,表面风光无限,但实际上,在晚唐,神策军就是掌权宦官的私家部队。在他刚刚走马上任后,他的上司、大宦官田令孜就不慎开罪了河中节度使王重荣。
▲田令孜。图源:网络
起因是,田令孜要求王重荣交出他手里的安邑、解县等地,以便朝廷向地方收税赡养禁军。面对如此“无理”要求,王重荣哪能答应?于是,他联合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起兵,准备推翻田令孜朋党。田公公闻讯,一边指令凤翔节度使李昌符、邠宁节度使朱玫等人,与朝廷禁军联合抵抗外敌;一边私自调动亲信,劫持唐僖宗南下川蜀。由于事发突然,唐僖宗一度与外界失联。直到数日后,唐僖宗才在田令孜的授意下,下旨召百官前去宝鸡接驾。田令孜的胡作非为,让李昌符、朱玫等人彻底寒了心。他们干脆阵前倒戈,当起了朝廷的“叛军”。双方战斗打得热火朝天,唐僖宗的死活根本无人顾及,以至于小皇帝每每长吁短叹,声称自己还不如汉献帝。眼见皇帝犹如丧家犬,从前随扈皇帝身边的神策军,几乎皆作鸟兽散。只有宋文通等几人还坚守岗位。在这样困顿的环境下,唐僖宗发誓,只要以后自己有一口吃的,就不会让宋文通饿着!为了阻止田令孜继续挟持皇帝南下,朱玫、李昌符等指示山南节度使石君涉,让其带兵堵住了大散关,挡住了一行人南下的步伐。鉴于此前宋文通的彪炳战绩,唐僖宗点名让他统兵去立功。在大唐峰(今陕西略阳县东南)前,宋文通再次战神附体,将匆匆赶来的王行瑜部打得大败而归。王行瑜始终搞不定宋文通,受到朱玫责难,心有怨气。在唐僖宗开出高官厚禄的诱惑下,王行瑜直接宰了朱玫,平息了叛乱。追叙前功,“起义将领”王行瑜自然要拿大头,做了静难军节度使。而唐僖宗也很讲信用,称平叛功臣宋文通“扈跸山南,论功第一”,拜为武定军节度使,并管洋、蓬、璧等州军事。唐僖宗还给宋文通赐名“李茂贞”,字“正臣”,以彰其功。由此,年仅31岁的宋文通在基层混迹多年后,终于修成正果,成为大唐“国姓爷”,开启后半生的巅峰之路。
既然做了手握重兵的大唐“战区司令”,李茂贞的活法就不能像以前宋文通那样按部就班了。在那个鸡犬不宁的乱世,手握重兵如果没有一处合适的根据地,也是很难安身立命的。于是,这个御赐的“正臣”,也逐渐走上了对抗朝廷的道路。光启三年(887年),避难多时的唐僖宗准备启程返回长安。时任凤翔节度使的李昌符突然跳出来拦截,称长安的宫室已在战乱中焚毁,希望唐僖宗待在凤翔不要启程。
眼见大唐天子的威权遭受臣下的藐视,唐僖宗决定不再沉默。他祭出了手中最后一张王牌:任命李茂贞为陇州招讨使,全力剿灭李昌符。李茂贞没有稍作迟疑,拼尽了全力,在宰相杜让能的协助下,顺利打赢李昌符。李昌符在武定军的猛烈攻势下,步了朱玫的后尘,被部下陇州刺史薛知筹所杀,并夷其族。消息传来,唐僖宗高兴异常,亲自晋升李茂贞为凤翔、陇右两镇节度使。他以为,只要有李茂贞的庇护,就可以高枕无忧,继续过着从前快乐的日子。可老天爷并没打算让这个落难天子,返回长安后有更多的时间歇息。就在顺利回家后数月,年仅27岁的唐僖宗便病逝了。临终前,他将皇位传给弟弟李晔,是为唐昭宗。唐昭宗的即位,并没有给苟延残喘的唐朝带来多大的希望。除了一些势力较弱的藩镇起兵造反外,唐王朝的两大藩镇节度使——朱温和李克用也在各自的地盘上扩大影响力,准备随时进入长安,掳走皇帝。而在唐中央朝廷内,宦官势力仍此起彼伏。在田令孜之后,辅佐唐昭宗上位的杨复恭又在朝中耀武扬威,擅杀大臣。时局种种不稳,令李茂贞一时难以轻举妄动。凭借凤翔西靠六盘山,南临大散关,兼有秦岭之险、渭水之便的先天优势,他在凤翔地区搞起了大型基建。与此同时,他在辖区内大肆招揽能人志士,并将凤翔镇所属的秦州(今甘肃天水)、陇州等进行统一的加固翻修。之后,他又带人把连接西北、川蜀、关中诸地的回中道、陇山道、陈仓道等一一疏通,使小小的凤翔镇成为了四方贸易的交通枢纽。
经过多年经营,李茂贞势力全盛时波及四道十五镇四十余州,地域囊括今陕西大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四川北部,成了大唐西北方首屈一指的边镇。打天下虽易,但守天下难。很快,受唐昭宗影响,李茂贞的“好运”逐渐终结。由于唐昭宗急于掌权,直接激化了宦官集团与皇帝间长期的尖锐矛盾。在杨复恭的调度下,包括时任兴元节度使的杨守亮等“杨家班”子弟纷纷起兵造反,大唐帝国再度陷入崩塌危机之中。参与平叛工作,一向是李茂贞积极表现的机会,这次也不例外。由于兴元(今陕西汉中)地处关中和巴蜀之间,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还没等李茂贞出兵,东川节度使顾彦辉和西川节度使王建就来抢地盘。眼见自己即将错失抢地时机,李茂贞干脆一纸诉状打到朝廷,上书乞加自己为山南西道招讨使。李茂贞以为,凭借自己过往的战功,朝廷大概率会认真考虑他的提请。可事与愿违,唐昭宗大概看出李茂贞动了歪心思,“诏书久托不下”。尽管没有诏令,但自古以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实力雄厚的李茂贞丝毫不担心长安朝廷秋后算账,毅然发兵攻打兴元。从凤翔出兵,穿过大散关即可到达兴元,因此,李茂贞的部队居然赶在王建之前,抢先一步打进了兴元,铲除了杨氏父子。另一边,得知李茂贞擅自出兵攻打兴元,唐昭宗也预感到自己可能又养了只“白眼狼”。然而,此时的他,却无能为力。面对李茂贞,唐昭宗只能用刚挣回的一点皇权对其发号施令。他警告李茂贞,不要有不臣之心,赶紧退回凤翔。否则,要他好看!来自长安方面的警告,对李茂贞根本不起作用。实力接连的扩大,让李茂贞逐渐看清楚了一个事实:皇帝谁做都可以,只要他姓李!所以,在那之后,李茂贞直接给朝廷整了封“最后通牒”。在这封奏折里,李茂贞话里话外都在嘲笑唐昭宗忝为人君。身为皇帝,“尊极九州,却不能戮(杨)复恭之一竖”。作为唐僖宗的接班人,治国“但观强弱,不计是非”,藩镇势弱则用国法约束,藩镇势强则想尽一切办法笼络他们为己所用。这样的皇帝当着有什么意思?在奏折的末尾,他明确拒绝朝廷将他调离凤翔的安排,并反问道:“未审乘舆播越,自此何之?”——我怕陛下下次逃难,不知能逃到哪里啊?读到李茂贞的奏折后,唐昭宗被气得七窍生烟,大手一挥,让宰相杜让能筹集兵马,干翻李茂贞。
杜让能到底从政经验丰富,他十分清楚,那时的唐朝,已如一棵被蛀空的老树,再也经不起任何一个藩镇的随意一击。于是,他苦谏唐昭宗:“陛下初登大宝,国难未平,李茂贞近在国门,不宜与他构怨,万一不克,后悔难追。”也不知道是谁给了唐昭宗勇气,他指着杜让能的鼻子大骂:“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这正志士愤痛的时候,朕不能坐视陵夷!”可能担心自己语气过重惹恼宰相,末了,他心平气和地补充道:“卿但为朕调兵输饷,朕自委诸王用兵,成败与卿无干。”自古皇帝无错,如果非得纠错,那肯定是臣下的责任。当唐昭宗说出这句话时,杜让能就知道自己死定了。但身为开国元勋杜如晦之后,家族忠君的使命,令杜让能无从退却。最终,历史的结果正如杜让能自己所预料,在唐昭宗战败后,杜让能成了战争罪人,落得个被斩首弃市的下场。因为抗拒李茂贞,他的“过错”,也顺带波及到了京兆杜氏全族。家族中人,死的死,流放的流放,无一幸免。在杜让能“忠心”而死之后,从前对大唐效忠的士大夫阶层纷纷离去,唐昭宗彻底成了孤家寡人。打那以后,李茂贞几乎成了朝廷实际的话事人。只要觉得唐昭宗不爽,就领兵进攻长安,逼迫皇帝出逃。但即便遭此羞辱,唐昭宗也不敢怎样,还得反过来加封李茂贞为“歧王”作为安抚。然而,李茂贞没想到,自己公然欺负这个弱到掉渣的大唐皇帝,居然给他未来逐鹿中原挖了个大坑。
眼看大唐天子被李茂贞欺负得欲哭无泪,另一个大唐“忠臣”、时任河中节度使的朱温高兴坏了。
与李茂贞类似,朱温也是靠暴揍黄巢起家。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各地为唐朝廷平叛。论业绩,论实力,他哪一点都比李茂贞强。打着勤王的旗号,朱温找来了另一路忠臣——晋王李克用。此时,李克用的势力范围已活跃到凤翔镇的北方,压制着李茂贞北进的步伐。天复元年(901年),在大唐最强的两路藩镇联手下,李茂贞彻底吃了瘪。墙倒众人推,从前与李茂贞有过争地之恨的西蜀王建,趁着两方打得火热,也来插手,从南边分割了李茂贞的大块领土。据史料记载,在凤翔困战发生期间,大唐境内遭遇一场雪灾,大雪过后,寸草不生。战前积累的粮食,迅速被众人消耗殆尽。没饭吃的人,只能易子而食。就连唐昭宗,每天也仅有一碗小米粥填填肚子。最后,实在顶不住压力的李茂贞,只能将唐昭宗拱手相让,而这,也成就了朱温日后的霸业。唐天祐四年(907年),在杀掉最后一个宦官后,朱温一脚踹开了大唐天子,登基称帝,开五代先河。消息传来,李茂贞未免有些难堪。这些年来,在大唐几位藩镇大佬的持续挤压下,曾经叱咤风云的他,手上仅有凤翔等七州之地,元气大伤。再掀风云,已无可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关起门来过把皇帝瘾,他还是有这个实力的。
于是,在凤翔百官的见证下,李茂贞开朝置员,给自己的妻子上尊号皇后,接受群臣朝贺,三拜九叩。为了让自己东山再起“出师有名”,李茂贞并没有选择与朱温同时称帝。相反,在大唐藩镇各自建立政权之后,这个天下闻名的大唐逆臣却又举起了“忠君”的大旗,始终用天祐年号,奉唐为正朔。或许也正因如此,他最后错失了和朱温、李克用、王建等人一起被列入五代十国政权创始人行列的机会。朱温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后,天下政治中心东移,凤翔失去了拱卫京师的战略地位。在中原的各场大战中,竞逐者也逐渐将李茂贞排除在外。借着这片刻的宁静,厮杀半生的李茂贞开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他的大力支持下,曾在晚唐遭遇“会昌法难”的法门寺重获新生,成为秦歧政权钦定的“国寺”。
为鼓励军民齐心信佛,李茂贞还亲做表率,多次给法门寺捐献自己手抄的佛法佛卷,并要求自己的王子王孙们通通信佛修法。法门寺日渐恢复昔日荣光,但出钱又出力的李茂贞,却没能得到诸佛庇护,恢复王图霸业。在凤翔吃斋茹素十余载后,李茂贞也尝到了被欺负的滋味。随着李克用之子、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崛起,曾经傲视群雄的李茂贞只能俯首称臣。好在,李存勖并非小气之人。对于一个战力、精力、势力持续衰弱的老者,新君也没有必要与之计较。为了彰显后唐的博爱,李存勖尊李茂贞为“秦王”,让他在凤翔府内安度晚年。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在接到新的恩赐后不久,69岁的李茂贞病逝家中,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纵观其一生大起大落、高开低走,虽致力建立霸业,却终究折辱于天下英豪之手,令人唏嘘。但作为乱世的枭雄,他能顶住压力,挟天子以令诸侯,关键时刻还能抛弃野心,坚持不称帝,保辖下百姓安宁,有所为有所不为,亦属难得。
或许正因如此,在李茂贞去世后,其子李从曮才得以继续镇守凤翔,庇护百姓。直到公元960年,在李氏父子结束了对凤翔统治的十余年后,一个名叫赵匡胤的人,最终给五代十国大乱世画上了句号。作为武人乱政的反思,在赵匡胤开创的大宋王朝中,尚文终究打败了崇武,自此,天下再无李茂贞这种人。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记得随手点赞、点在看以示鼓励呀~参考文献:
[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2000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9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中华书局,2019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刘军社:《李茂贞与秦王陵》,三秦出版社,2006
王凤翔:《晚唐五代李茂贞割据地域考述》,《兰州学刊》,2011年第7期
吴毅:《岐秦政权兴衰存亡管窥》,《人文杂志》,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