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2|回复: 0

[转贴] 二战遭受重创的苏军,是如何从死亡边缘,转型成为胜利之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24 06: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战遭受重创的苏军,是如何从死亡边缘,转型成为胜利之师

 林森 历史学堂君 2023-04-24 08:22 Posted on 广东


作者:林森

编辑:莉莉丝


众所周知,在苏德战争初期,苏军蒙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从1941年6月战争开始,至当年年底,在纳粹德军势如破竹的“巴巴罗萨”行动的猛击之下,苏联丧失了其战前国防兵力的约一半,达270万人,超过70%的坦克和自行火炮,55%的大炮与迫击炮,以及83%的作战飞机被击毁或缴获。


然而,在几乎崩溃的情况下,苏军却在1942年至1943年逐渐摆脱了连战连败的不利局面,并最终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力挽狂澜,一举扭转乾坤。那么,遭受重创的苏军是如何走出失败的阴影?他们又是怎样从死亡边缘涅槃重生为一支锐不可当的胜利之师的?


30.jpeg


  • 向对手学习


纳粹德军的突然袭击,将苏军旧有的编制结构瞬间砸得粉碎。在经历了一系列失败后,苏军意识到他们并没有为战争做好相应的准备。看似强大的机械化军,实则臃肿且笨拙;各集团军中的兵种比例严重失调,不具备独当一面的战斗力;已经过时的骑兵部队占用了大量资源,却根本不能在机械化战争中发挥积极作用。


为此,苏军开始注重向他们的对手、当时世界上最擅长作战的德军学习,索性将原有的编制体制推倒重来,以使军队变得更适合战斗。


1941年12月,苏军最高统帅部开始根据开战半年来的经验教训,裁减集团军中的兵员数量,将过多指挥层级和机关、步兵部队剔除,并增设坦克旅、反坦克炮兵旅及工兵、防空、运输等技术性兵种部队,同时尝试组建集坦克、骑兵、摩托化步炮兵于一体的快速集群。虽然从纸面数据上看,新建集团军与集群的实力相比战前各集团军大幅“缩水”,但多兵种的合理配置,却使其具有极高的任务弹性,相对较小的规模也更容易被那些战时状态下仓促提拔、缺少经验的指挥官所掌握、运用,从而能够使红军更有效地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指挥人才。


31.jpeg


1942年初,苏军开始进一步改革编制体制,原先庞大但无用的机械化军被解散,取而代之的是效仿德军装甲师和摩托化师而组建的15个坦克军与机械化军。这些新装甲力量随即在战斗中表现出比以往编制更强的战斗力,促使统帅部在当年夏季又新组建了8个坦克军与机械化军。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又开始尝试组建第一批4个新的坦克集团军,效仿并用以对抗德军引以为傲的装甲军。这些作为“试验田”的部队为苏军积累了宝贵的机械化作战经验,并随即被大范围推广。在充实了后勤保障与空军配合后,到战争后期,编制和使用上完全成熟的各坦克/机械化军及坦克集团军已成为苏军摧枯拉朽的钢铁重拳。


32.jpeg

    

  • 日渐成熟的指挥人员


由于受国内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影响,战前苏军军官、特别是高级将领的军事素养的确无法与其德国同行相比。开战初期的一系列惨败,很大程度上要拜他们生疏的战略战役掌控和拙劣的战斗指挥水平所赐。因此,苏军统帅部不得不率领红军全体指战员在战争中学习怎样进行现代化战争,包括对战略战役的掌控能力,战术战斗层面的组织保障,以及后勤、培训、教育、宣传乃至各种保证军队能够在战争中获胜并持续高强度运转的方法。这个学习过程尽管代价高昂,但却最终令红军受益匪浅。

   

战争伊始的失利,使斯大林下决心打造一个精干、高效的战略指挥机构,即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大本营有效整合了国防部、内务部、总参谋部及红军各个总局和必要机构的力量,从而对战争的进行施以及时且专业的指导。总参谋部专门成立战争经验运用处(后升格为局),专门收集、整理战斗文书、行动方案、分析报告与战役总结,并针对当前战局第一时间出具相应的建议,这成为各级指挥部门制定条例与训令的重要依据。


33.jpeg


同时,1941年9月,苏联开始实施全境普遍军事培训与教育,统帅部和国防部大幅度改革并扩充军事教育体系,数百所各类院校和68个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军事指挥进修人员数量在1942年比1941年上升67%。除了培养军官外,各院校还作为一个智库,负责全面分析作战行动及最新的战役战术理论,为各级军官、特别是指挥员编订作战条令提供重要参考。


苏联还特别注重从伤愈归队人员中选拔优秀者进入指挥员研修班,同时组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参谋人员成立战地培训团,向各部队指挥员传授作战技巧,并实地组织诸军兵种合成训练。国防部各兵种总局、局也直接指派专员至各兵团、部队开展教学与训练,并参与编写兵种战术手册与教令。


34.jpeg


1942年10月至1943年9月,苏军总计接收毕业或结束培训的各级军官(包括指挥员、政工人员和参谋人员)36万名,其中高级指挥员(上校及以上级别)1.25万人,另有25万军官从预备队中选调或伤愈后参加研修班毕业等待分配。


在经受战火的洗礼后,这些苏军指挥员的军事素养得到了极大提升,反过来又促使苏军各部的战斗力和技战术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连他们的对手、在当时最为善战的德国人也不得不承认:“战争期间,他们(指苏军)一直在进步,高级指挥官和参谋人员变得能够因地制宜、积极主动和随机应变……对于优秀的战术家来讲,这些素质至关重要。”(《坦克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装甲兵使用的研究》)


35.jpeg

 

  • 装备与理论的双重换代


战前,苏联在新式武器的研发上成就颇多。尽管战争的爆发打乱了苏联原有的武器换代步伐,但经历了工业大迁徙之后的苏联军工还是很快消化、吸收的战前军事科技的先进成果,并依托战时体制迅速向各部官兵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卓越的T—34坦克源源不断驶向前线,替换了大量老旧的T-26及BT系列;“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日益成为红军官兵最为青睐的压制火力;雅克系列和拉系列战斗机的问世,彻底淘汰了不堪大用的伊-15/16系列战斗机。


更为关键的是,苏军的新式装备完全是根据战争需要而研发建造的,其通过巧妙的系统设计,在主要技战术指标上取得了能够抗衡乃至超越德军同类武器的性能,而对其余标准则在保证可靠使用的情况下尽量压缩。这样的武器虽然看似“粗糙”,不如德军那些“高大上”的装备更吸引人的眼球,但它换来的却是几倍于德军同型装备的产量,最终以“平民武器”压倒了“精英武器”。


36.jpeg

    

指挥力量的脱胎换骨、装备水平的不断提升、官兵经验的日积月累,最终使苏军战略战役理论的发展突飞猛进,并超越了德军同行。1943年夏库尔斯克战役之后,苏军开始有计划地实践其战前就已经酝酿的“大纵深战役”。苏军往往在几百乃至上千公里的宽大正面上,同时或连续投入十几个方面军实施多场不间断的进攻和突破,从整个战线上对德军施加巨大的压力。正是这样的“千刀万剐”,最终严重削弱了德军的实力,并为其在1944年的灾难埋下了伏笔。


与此同时,在战争中逐渐成长并成熟的苏军统帅部和各级指挥员对这些战役的策划、协同和控制越来越娴熟,即便是单个方面军或集团军的作战运用水平也明显提升。这更加清楚的表明,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苏军都已经具备了向死对头发出致命一击的能力了,接下来唯一的问题就在于这一击将在何时发起。

  

37.jpeg


总之,因为遭受了惊人的失败,苏联不得不着手构建一支新型军队以抗衡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为了避免覆没,苏联领导层和苏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通过在建设什么样的新军队和怎样运用新军队两方面不断取长补短、师夷长技,加上自身的巨大付出与牺牲,最终让他们得以彻底走出失败的阴影,并从1943年起不断从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

 

参考资料:

1、徐焰《铁血苏德》

2、戴维•M.格兰茨《泥足巨人:苏德战争前夕的苏联军队》

3、戴维•M.格兰茨《巨人重生:大战中的苏联军队1941-1943》

4、冯•梅伦廷《坦克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装甲兵使用的研究》

5、保罗•卡雷尔《东进》

6、杰弗里•罗伯茨《斯大林的战争》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9 02:56 AM , Processed in 0.03446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