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1|回复: 0

[哲史艺丛] 晚清砸钱培植的几支新军,最后都去哪儿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4 01: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晚清砸钱培植的几支新军,最后都去哪儿了?

 郭歆 国家人文历史 2023-04-03 07:37 Posted on 北京


20.jpeg

本 文 约 5100 字
阅 读 需 要 13 min

提起晚清新军,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主要是袁世凯的北洋军。确实,北洋军以及后来形成的北洋军阀,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巨大影响,让很多人对北洋系各部印象深刻。实际上在晚清时期,清廷为了维系自己的统治,在全国各地培植了不少新军,并且不乏精锐之师。但在清末的历史洪流当中,为什么只有袁世凯的北洋系做大做强,其他的精锐部队却默默无闻?


痛定思痛建新军


在多次对外战争的惨败中,清政府逐渐意识到,依靠之前传统的八旗、绿营、乡勇所组成的军事体系,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更无法挽救自己岌岌可危的统治。

21.jpeg
天津老照片。来源/纪录片《袁世凯》截图

1894年5月,广西按察使胡燏棻上奏朝廷,痛陈旧军之弊,提出军制改革。甲午战争中,日军在朝鲜轻松击败清军精锐的淮军和后来增援的湘军,并渡过鸭绿江直扑京师。在此刺激下,清政府痛定思痛,要编练一支新军。当时,李鸿章的德籍顾问汉纳根,向总理衙门提出仿照德国军制编练十万新军以御敌的建议,盛宣怀也建议按照德国军制编练3万部队。这个建议被清政府采纳,随后清政府命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新军定名“定武军”。次年,这支部队被交给了在甲午战争中崭露头角的袁世凯,并改名为“新建陆军”,这便是“北洋新军”的起点。

22.jpeg
新军军官。来源/贝恩新闻社

与此同时,两广总督张之洞也在南京编练“自强军”。甲午战争后,深感部队质量不足的清政府开始大规模整军练兵,1895年,光绪皇帝下令裁并勇营,并令各地督抚“裁改兵制”。当时,清政府朝野官员筹议整军练兵之策时,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整顿旧军,抽练八旗,裁并勇营、绿营,汰弱留强;慎选将领,建立学堂,选派留学培养精通西法的武官;刷新营务,严格募勇,取缔空额,厚给足饷,勤加操练;采用西式战法、操法,聘用洋员教练、统带;统一军械,全面换装新式火器;变革兵制,仿照德制编练新军,实行征兵。虽然表面上看,清政府的改革力度很大,但在实际执行上却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很多权臣和将领对新式军队的抵触以及理解偏差。很多人在组建新军时,用的还是旧军那一套,只是走了过场。还有人认为,西式军队能打胜仗,主要是因为武器好,所以他们除了买一些西洋枪炮武装外,在训练、编制上还是按照当年的旧军方式。真正在组建新军上认真下功夫的,还是袁世凯、张之洞等人。

23.jpeg
张之洞

以清政府当时的规划,总共要在全国组建三十六镇新军,编制采用德日近代陆军模式。作战单位分为镇、协、标、营、队、排、棚七级,相当于师、旅、团、营、连、排、班,兵种分为步、马、炮、工程、辎重五类。每镇官兵约一万二千人,作战时以二至四镇合编成军,各兵种协作配合,极大提高了整体实战能力。

24.jpeg
清末民初新军演习照片。来源/贝恩新闻社


新军是一头吞金巨兽


然而,清廷财政有限,组建新军的开支需要地方的配合才能实现,考虑到各地贫富差距巨大,财政情况较好的地区,新军组建比较顺利。财政情况较差的地区,往往流于形式。比如,根据光绪三十年(1904)八月初三日,练兵处颁布的新军饷章规定,新军的开支分为正支额款和杂支额款。按一军两镇一个月饷计算的正支额款支出,是指全军长官自总统官至司书生共1595人,士兵、工匠、役夫共23760人,骡马4469匹,炮108门的开支来计算,每月需饷193642两8钱6分,又因总统官项下平时不设,所以每月实际用饷188489两3钱4分。杂项额款指的是除军饷外,军队装备及各项消耗品总计,以上全部合计,北洋军一镇每年耗费白银约150万两,六镇共计近1000万两。按此计算,如此巨大的财政压力之下,清末其他各省在组建新军时的效果差距也很大,有的甚至只能训练出一个协,甚至一个标。比如1898年,陕西魏光焘改练洋操编练的新军,由于光绪末年陕西一年的财政收入仅有不到四百万两,再加上后来《辛丑条约》签订后,陕西还背负了每年九十七万余两的摊派赔款。所以陕西新军虽然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编练,最终陕西也只成立了一支五千人左右的陆军混成协。因此,到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只组建了十四镇(不含1909年的禁卫军),外加二十个协的新军,总兵力不到20万。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按照陆军部的练兵处考核结果,这些新军中达到标准的,只有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以及张之洞的湖北第八镇,江苏第九镇虽然勉强考核达标,但他们只有三个步兵协,缺少炮兵、工程兵、骑兵,并不齐装满员。

因此,晚清所编练的新军,只有袁世凯的部队可谓兵强马壮。按照一开始的编制,定武军共有10个营,总共编有步队6营、炮队2营、马队1营、工程兵1营,总部设营务处、军械所、官医生等。步队设分统2员,各辖3营。炮队、工程队设有洋教习。每营除营哨各官外增设帮带1员、教习1-2名。步队、炮队、工程兵每营有兵 500名,马队每营有兵250名,定武军10营共有兵4750名,不设长夫。步队、马队装备杂式枪械,预备改用奥制曼利夏步枪、马枪,炮队每营装备75mm轻炮12门,工程兵营配备西式工兵装备。步兵、炮兵配备铁锨以供土工作业,单兵配备背包、皮袋、铁壶等携行装具。此外,定武军还装备了望远镜、孔明灯、行军电线等观测、通信器材。按照这个纸面编制,定武军的实力已经接近了同时期西方近代列强同等单位的标准。后来,袁世凯加募步兵2000人,骑兵250人,将部队扩充到7000人,改名为“新建陆军”,完全依照德国营制、操典进行训练,聘用德国军官充任教习,还专门成立了由德国人组成的教习处。

25.jpeg
袁世凯先从旧军队中提拔了一些老兵老将到小站练兵,比如姜桂题、张勋、倪嗣冲。来源/纪录片《袁世凯》截图

跟定武军比起来,当时中国仅有张之洞组建的江南自强军的实力尚可与之媲美。自强军设步队8营、马队2营、炮队2营、工程队1营,共13营2860人。统带以洋将充任,所辖各营哨主官亦由洋将担任;另设副营官、副哨官,由清朝武职人员及武备学堂学生担任。自强军在训练和装备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在江南也颇有影响。浙江、四川等省新军编练多借鉴于自强军,有不少自强军官佐被调往南方一些省份教练新军。但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成为晚清历史上极为重要的转折点,也导致了新军格局的改变。

庚子国变的幸存者


在八国联军入侵之前的1898年,慈禧太后在镇压了戊戌变法后,对新军进行了重大调整。她任命军机大臣荣禄为统帅,编组北洋各军为武卫军,至1899年6月正式成军。武卫军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袁世凯所带领的,只是武卫右军。

26.jpeg

慈禧太后


1900年春,武卫军经过扩编后,袁世凯指挥的武卫右军先锋队扩编为20营,武卫军全军约为9万余人。1900年6月,随着八国联军入侵,武卫军与八国联军展开激战。在战斗中,武卫军前、后、中军损失惨重,直接被取消番号。武卫左军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实力大大削弱。唯独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当时在山东地区镇压义和团运动,基本没和八国联军交战,全军得以保全。值得一提的是,1901年9月,清廷下旨命江南的自强军“将亲兵一哨仍留下”外,“所有马步炮各营借原领军械等项”调往山东,“交袁世凯酌量分布和训练”。等他们到达后,正式并入袁世凯的武卫右军。此时,可以说清政府在全国组建的最精锐的新军武装力量主力,已经都并入袁世凯麾下,袁世凯摇身一变成为清政府中最有军事实力的人。


27.jpeg

袁世凯


1902年2月,袁世凯奏称:“直隶幅员辽阔,又值兵焚以后,伏莽未靖,门户洞开,亟须简练师徒。”从此,袁世凯开始了他的北洋军大扩军之路。1903年7月,北洋常备军左军成军,这是北洋新军中最早成军的一个镇。1903年初,袁世凯抽出保阳马队一标四营,一年后改编准军一协,又在直隶、河南各省编练步兵一协、炮队一标,合编为军,于1904年3月成军,称为北洋常备军右军。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清政府对此束手无策,只能指派袁世凯出面处理此事。袁世凯见到机会来临,立刻抓紧时机再次扩充实力。他声称“日俄相持益急,遵谕严密筹防,拟增兵三万”,在1904年成立北洋第三镇。1905年2月、5月,北洋第四镇、第五镇相继成立。至此,北洋六镇全部编练成功。一时之间,袁世凯兵力强大、权势滔天。

为什么是袁世凯?


多事之秋,军权在握,总是朝廷大忌。但为什么清政府对袁世凯这样一个“外人”会如此信任,甚至是放纵,坐视其实力不断做大?在帝制时代,朝廷总是希望军权尽可能分散,让军头们相互制约。但是,袁世凯却成了一个例外,清政府不但对他肆意扩军应允尽允,甚至还不断把其他的精锐新军队伍交由他来带领。在这一点上,不得不说袁世凯是一个极为精通权术,且对机会把握十分敏感之人。

袁世凯起家于行伍,他十分了解当时军队关心的问题。所以袁世凯在组建军队的时候,对北洋系的战斗力培养最为上心,取得的成效也最大。同时他十分注意对官兵的忠诚培养。在组建军队时,袁世凯特别注意收买那些毕业于讲武堂的学生担任军官,并对这些人施加礼遇和厚待。同时,他还鼓励有文化的人参军,并给这些人相当优厚的待遇。还有,袁世凯努力提高自己军队的军饷,当时北洋系统的军饷是其他旧军的2倍多,这让北洋系对袁世凯忠心耿耿。最后,袁世凯对士兵进行奴化教育,以便从精神上牢牢控制士兵,他们对士兵在精神上进行灌输,把士兵训练成为勇往直前、甘愿效命且任其驱使的战争机器。比如,他制定了《兵丁住扎营内暂行章程》《操场暂行章程》和《行军暂行章程》等规章制度对士兵洗脑。

除了对军队的掌控外,袁世凯对清政府上层的经营更是权术中的经典案例。在朝鲜事件中,袁世凯先是镇压了朝鲜内乱,并挫败日本阴谋,这两点上颇受清廷赏识。甲午战争中,袁世凯明哲保身,又获得了清廷的欣赏。凭借这两点,袁世凯获得了李鸿章和清廷的信任,得以在小站练兵中组建效忠于他的军阀集团。后来的戊戌变法中,袁世凯更是在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之间两头横跳,最后成功获得了慈禧太后的守旧派信任。更令人惊叹的是袁世凯在义和团运动中的表现,他的部队不但没有在关键时刻去保卫京师,还靠着镇压义和团运动的战绩,得到了洋人的欣赏。

遏制北洋,为时已晚


袁世凯的北洋军实力暴增,自然引起了清政府重视。慈禧太后重返北京后,开始对过于集中的军权下手。1906年底,清政府便将北洋一、三、五、六镇划归陆军部管辖,只给袁世凯的直隶留下二、四两镇。到了1907年,袁世凯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进一步剥夺兵权。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死后,新当权的摄政王载沣更是在1909年直接将他罢免。除了一步步削弱袁世凯的兵权外,清政府还在1909年特别编组了禁卫军。禁卫军有四标步兵和一标骑兵组成,武器装备也十分优质。

然而,对已经摇摇欲坠的清廷来说,这种程度的努力已经是徒劳的。北洋系统出身的官佐和士兵,本来对清政府的忠诚度就很有限,只要袁世凯不在,谁也别想让他们积极行动起来。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令北洋新军前往镇压,但北洋新军却以消极怠工为要挟手段,逼迫清政府重新启用袁世凯。袁世凯则一再对清政府虚与委蛇,还暗示清政府必须把更大的权力交给他。最后,清政府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同意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所有派赴湖北陆海各军及长江水师仍归袁世凯节制调遣。袁世凯大权在手后,直接派出以唐绍仪为首的代表团南下议和。最后时刻,清政府寄予厚望的禁卫军,完全无法体现出价值,难成大事。最终,丧失了军权的清政府,只能在1912年2月12日,被迫接受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的《清室优待条例》,并颁布皇帝退位诏书。

晚清新军是清政府自我救赎的手段之一,但投入巨大的新军无法挽救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在新军成长的过程中,袁世凯成了军事改革的最终受益者,清政府则成了花钱为他人做嫁衣的冤大头。在王朝兴衰的关键时刻,清廷砸锅卖铁建设的新军终将成为埋葬自己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史全生,《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东南大学出版1996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
施波桥,《晚清军事变革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
施渡桥,《论农世凯的建军治军和军事教育》,思想军事历史研究20011[8]
李冬久,《清木新军建设述评》,西安联合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7

b.png
END
作者 | 郭歆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苗祎琦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5 01:25 PM , Processed in 0.02964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