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中的丝绸之路
说到丝绸之路,很多人会想到,骆驼驮着物资来往于茫茫沙漠中,其实这是很多人对丝绸之路最初的想象,殊不知真正的丝绸之路根本就不是这样的。今天我们就从常识与历史角度,设法还原一个真实的丝绸之路。
纠正一:早期丝路的交通工具是马,
而非骆驼
我们都知道丝绸之路开辟于张骞通西域,当时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联结西域的大月氏人,起到东西夹击匈奴的作用。后来汉武帝派霍去病驱逐匈奴于河西走廊,不久汉武帝就在今天甘肃地区设置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郡、敦煌郡、张掖郡与酒泉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官方意义上的丝绸之路才正式形成。
霍去病驱逐匈奴
在今天河西走廊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和马有关的文物,如出土于武威雷台山汉墓的铜奔马(马踏飞燕),还有车马仪仗队等,都是典型。连中国最早的驿使图也是以马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的。
马,才是丝路上的主角(笔者实拍)
而骆驼的形象则非常之少,甚至在汉武帝晚年,为了得到大宛的汗血宝马,甚至不惜发动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征讨远在今天中亚的古国。
传说中的汗血宝马
在古代社会,对一个国家来说,马匹数量的多少与质量的高低代表着这个国家经济、军事与政治实力的大小强弱,所以马在早期丝绸之路的运输过程当中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骆驼什么时候成为丝路的工具的,还有争议,有的说魏晋时期骆驼才成为丝路上货物运输的工具,而有的说是在东汉中后期。
但是到了隋唐时期,骆驼的形象才渐渐增多,如我们熟悉的唐三彩中的骆驼,只不过,唐代唐三彩中马的形象依然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纠正二:丝路的货物不是只有丝绸,丝路也不是中国通向西方的单项通道
丝绸之路的命名,最初是19世纪末期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的,他在自己的游记中将中国通向地中海的道路定名为“丝绸之路”,后来地理学家赫尔曼加固了对丝绸之路这个概念的解释。
李希霍芬
其实对丝绸之路最早的称呼是玉石之路、香料之路等,例如我们所熟悉的玉门关,就是因为和田昆仑山的美玉而得名。所以丝绸之路上运输的货物不仅仅只是丝绸这么简单。
玉门关
同时,丝绸之路也不是中国自东向西的单项通道。只不过,从技术层面上看,中国对缫丝技术的垄断长达数千年之久,基本是到了唐代,西方人才慢慢掌握这一技术。作为一条文明链接的主干道,丝绸之路上除了中国向西方输出丝绸外,西方还将大量的像苜蓿、葡萄、马匹以及凿井技术传入中国,在文明间相互联动的作用下,才最终形成了我们所看到丝绸之路。
缫丝技术
纠正三:丝绸之路主要路线不经过大漠,而是走有绿洲与水源的地带
就像文章开头所说的,骆驼爬沙丘的场景,估计是很多人以及纪录片当中经常展示的丝路形象。从常识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商队与团队都不会傻到从大漠戈壁中穿行,如果有户外经验或者去过新疆的人都知道,新疆的日照时间非常长,尤其是夏天,南疆的天气更是酷热难耐,正常的人或牲畜在沙漠行进不超过几个小时,就会因缺水而渴死。
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笔者实拍)
所以我们设想,当时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们,要跋涉数千公里,甚至是数万公里的荒漠,才能完成一次贸易运输,这样的旅程对一个商队而言,几乎要花费几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所以在沙漠中行进的场景有违正常生活与户外常识。
在今天中国的南疆分布着大片的绿洲与水草丰美的地区,从历史时期的气候数据来看,汉唐时西北环境较今天要湿润很多,大量的湖泊与河流就成为丝路补给线上主要的生命线,超出这个生命线,就意味着死亡。
沙漠的生命线:绿洲
真实的丝绸之路,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丝绸之路是连接世界上东西间文明的交流线,从长安-洛阳为轴心的汉唐文明,到南疆的绿洲文明,再到帕米尔高原西部的河中文明,最后一路向西抵达地中海沿岸。在这条贸易线上,每个国家,每个文明,都是受益者。只有交流与沟通才能创造出文明间的和谐与共存,这才是丝绸之路留给今天人们的意义。
文史君说
真正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是人们固有印象中骆驼爬沙丘的景象吗?显然这是一个违背常识、也违背历史的错误观点。在早期丝绸之路的演进中,马是最重要的角色,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代,骆驼的形象才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而丝绸之路也不是一个单向交流的通道,中国将丝绸运往西方,而后又将苜蓿、葡萄等带回到东方,今天中国人吃的很多食物都是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结晶。丝绸之路是立体且真实的,在国家提倡“一带一路”的今天,联动欧亚大陆的交流线依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
参考文献
刘迎胜:《丝绸之路》,中信出版社,2015年。
王成祖:《中国古代地理学(先秦至明)》,商务印书馆,2015年。
张信刚:《丝绸之路文明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作者:浩然文史·禹贡行者)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5 09:11 PM , Processed in 0.03918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