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之后,九子夺嫡的历史事件是清宫剧最爱的题材。康熙的孩子多,加上满族对皇位继承的顺序一直没有固定下来,才造成了这样的乱象。但是,雍正按照排序又不是最长,按天资也不是最聪慧的,为什么康熙偏偏要立他?这其中有没有什么猫腻呢?
一、康熙立嘱之过:决定太早、意气用事
康熙一共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这在清帝中是最多的。寻常百姓家是多子多福,而在帝王之家,皇帝未离世之前,生的儿子越多,也意味着越复杂和凶险。
陈道明饰演的康熙
皇帝传位是帝制社会的大事,也是决定国运和老百姓命运的要事。与前代不一样的是,满清立太子并不是标准的嫡长子继承制。起初满族人规定,太子的废立必须要经过贵族会议裁定。皇太极和顺治的继位都是这么来的。
刘恺威饰演的皇太极
从康熙开始,皇位的承袭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孝庄皇太后曾同顺治商量,决定用遗诏确立年仅8岁的皇子玄烨即位。用遗诏确立继承人的方式在清朝还是头一回。这么一搞,清太祖、太宗两代沿袭下来的皇位继承传统就被破坏了。康熙是通过遗诏登位的,他当然也想按照自己上位的方式继续做下去。
《大玉儿传奇》中,景甜饰演的孝庄太后
遗憾的是,康熙也没想到,用遗嘱立皇太子的办法,会让皇子们之间产生矛盾、隔阂。其实,这样的明争暗斗在康熙在位期间就已经暴露出来。
康熙帝初立皇太子,是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当时的皇后赫舍里氏在生育太子胤礽时难产而死,皇帝痛惜皇后去世,便把更多的爱倾注在了嫡子胤礽身上,第二年就立他为皇太子。康熙虽看到了其父立子过晚的教训,但“立子太早”和“意气用事”都是他作为皇帝的失职之处。
康熙“一生挚爱”赫舍里氏
康熙对太子尽心尽力,甚至在平定三藩之乱的重要时刻还亲自照顾“出痘”的太子,为此十多天都没批奏章。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太子长大成人后,骄横跋扈,跟他的叔姥爷索额图结党,在宫内到处扶植自己的力量,这让康熙十分恼怒。
康熙曾警告过二人,甚至后来直接将索额图幽禁至死,以此警示太子。但太子仍旧不为所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兰围场游猎的康熙以皇太子“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为由,宣布废太子。至此开启了新一轮的皇子之争。
影视剧中的索额图
二、“胤禛的野望”:深谙攻心之道的聪明皇子
在初废太子之后,皇长子胤禔、四子胤禛等各自形成了自己的集团。这就是“九子夺嫡”。各皇子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胤礽行为的影响,或多或少与朝臣联系结为亲党。当时,朝堂上有传闻称有人要谋害皇帝,康熙勃然大怒,甚至有次还要亲手诛杀皇子。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伤心的皇帝决定复立他心爱的胤礽。诸皇子的争夺才告一段落。但皇子们开始明白:既然皇位能够如此随便地兴废,我们就能暗中操作,让皇阿玛再次废太子。后来,各位皇子开始收敛“明面上”的夺位努力,转为在暗地里取博得父皇欢心。
影视剧中的康熙
我们主要关心胤禛(雍正帝)集团的发展。按说胤禛并不是最应承皇位之人,这点他自己心里也十分清楚。他的集团中包括十三弟、十七弟等皇族成员,以及隆科多、年羹尧等朝臣大员。由于康熙颇好佛法,胤慎便佯装“安静守分、潜心修佛”,似乎对尘世的一切都毫无兴趣。
吴奇隆饰演的胤禛
胤慎尽力友善兄弟,看起来对谁都挺好。他劝慰皇帝,不要对争夺太子位的兄弟们太过苛刻,同时也在幕后避露锋芒。在大臣们和皇帝都注意到皇八子党和太子党的斗争的时候,胤慎悄悄地在背后坐收渔翁之利。心腹戴铎为他打造了一个绝佳的人设:“对上诚孝,不露其长,恐父见弃;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为忌,无才者以为靠。”总之就是孝悌友爱无公害。
到康熙晚年,皇帝终因夺太子位一事而大伤元气,郁结成疾,愤然离世。皇帝遗诏一出,就连雍正也没想到,康熙会立他为新皇。身边的兄弟起初也都对隆科多宣布遗诏一事产生怀疑。雍正帝继位谜案,至此展开了。
《甄嬛传》中的雍正
三、民间对雍正继位之谜的探讨
一直以来,民间都广泛流传着各种版本的“雍正即位之谜”。
第一种传闻说,雍正用进献的人参汤谋害了康熙,然后夺走了康熙帝视为最宝贵的“传位证物”的念珠。因该念珠是顺治皇帝亲传给康熙的,所以康熙帝一直将其带在身边。雍正深知,自己若不将此物夺来,即便是矫诏也是万万不能服众的。因此才在康熙弥留之际独自面圣,表面上看是在行孝顺恭敬之举,实则是在做阴谋诡诈之事。
此外,雍正还被怀疑在康熙弥留之际协同朝臣篡改了父皇的遗诏。不过,根据史书记载,雍正当天到畅春园面圣之前,康熙就已经接见了五六位皇子和隆科多,并向他们宣布“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乘大统,著继朕皇帝位”。也就是说,康熙在宣布遗诏之前,已经安排了众人听旨,并非人们揣测的那样,雍正帝“篡改圣意”。
四爷
关于篡改诏书的传言,最著名的一种是说遗诏上原本写“传位十四子胤祯”,但被雍正和隆科多修改为“传位于四子胤禛”。这样的说法乍看十分很合理,因为由“十”改成“于”,和由“胤祯”改为“胤禛”是十分容易的。
隆科多(左)
但是,根据清朝的规矩,正规的文书前一定要写“皇太子”而非“子”,胤禛就不能写为“四子”,而应当写为“皇四子”。胤祯也不能写作“十四子”,而应当写作“皇十四子”。并且在清朝的正式文献里,“于”和“於”并不通用。满人诏书中还会有满文文本。因此,改诏篡位一说就不攻自破了。
遗诏中清楚地写道“皇四子”
文史君说
封建帝王到了晚年之后,特别忌讳“传子不定”。而且,老年皇帝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都已经衰退,这个时候如果对老皇帝展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反而适得其反,让他心生厌恶。所以,雍正抓住了康熙的“弱点”,打造了团结兄弟的人设,既不得罪兄弟们,也不触怒龙颜,由此讨得了康熙的欢心。由此可见,在帝制时代仅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不够的,有时还必须直接读懂“上面”的意思,并投其所好。所以说,雍正的即位与他个人的精明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孟森:《清朝大历史》,京华出版社2019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瓷国垃圾堆)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2 11:30 AM , Processed in 0.0334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