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56|回复: 0

[哲史艺丛] 如何从平民走向权贵?汉帝国边陲,二千年前的海丝起点,很有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31 07: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从平民走向权贵?汉帝国边陲,二千年前的海丝起点,很有故事

 文史君 浩然文史 2023-03-30 18:31 Posted on 山东
21.jpeg


西汉末年,汉帝国西南边陲,九真郡码头,一派繁忙景象。


大型的货船刚刚停靠,水鸟还在围绕着桅杆盘旋,飞起又落下。阳光照在水手的皮肤上,泛着油亮的光泽。水手们肤色驳杂,有中原的汉地百姓,也有厚嘴唇,古铜色皮肤的当地人,甚至还有几个卷头发的黑人。这里是九真郡的胥蒲县,郡治所在,码头临着朱江,往东不远便汇入北部湾,再往东、往南,便有大把盛产珠宝、香料的方国可以去得。


这几艘货船,便是远航满载而归的。码头上凝立一背剑男子,默默注视着忙碌的水手,此人姓庸,单名一个毋字,乃是大汉朝新派来的武官,级别不低。虽说远在长安的朝廷已经乱作一团,但在这帝国的西南边陲,自汉武帝灭南越国设交趾、九真二郡以来,显然大汉的威名依然牢靠。年轻的武官看着自己治下的繁忙景象,遥想自己的家族,从边地合浦郡不名一文的小门小户,经过数代的努力,终于到自己这里,能够外派成为一郡要员,一时间也是志得意满起来。


22.jpeg


庸毋拿出写好的家书,绑在信鸽的腿上,一扬手,信鸽便向北方飞去。


浮云遮望眼。


一只鸽子落在工地的土丘上,工人放下手中的报纸,招呼着同伴们干活。红色报头下面日期一闪而过,1971年10月,这里是合浦。


一、这里是合浦


今天的合浦县,是广西省北海市下面一个不太起眼的市辖县,人口有80多万,生产珍珠和对虾等海产品。但历史上的合浦,地位可要重要多了,因为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口。


秦始皇统一岭南,设立桂林、南海、象郡,现在合浦这个地方,当时属于象郡。后来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在南海、象郡交界的地方设立了合浦郡以及合浦县,汉武帝时实行的是郡县两级地方行政体系,郡相当于今天的省,地方是相当不小的。更重要的是,合浦和附近的徐闻(在今广东徐闻县),是当时南海贸易航线在中国的起点,这条航线后来也被人们称作是“海上丝绸之路”。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从这里出发的商船,可以去往马来群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等地。也正是在这条航线上,借助印度的中转,汉朝和罗马,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国家建立了联系。


23.png

海上丝绸之路


两千年风云变幻。当年的贸易盛况,如今都变成了遗迹与遗物,留在合浦的海底与地下等待人们去发掘。1970年7月,当地一个爆竹厂进行基建,厂区附近有一5米多高,直径40多米的土丘,当地人叫这里望牛岭。工作进行得当然是热火朝天,工人们发扬移山精神,挥舞着铁锨铲向土丘,硬物接触的声音传来。


“咔!!”


墓门合拢。


往生者生前最爱的铁剑被放置在了他的右手边,司仪大声唱诵并登记于册:“髹漆金平脱铁剑一柄”,这是遣册。沿着墓室的甬道,隐隐还可以听到外面传来的哭声,庸毋则静静地躺在他的棺材中,直肢仰卧。这个在遥远的九真郡为官多年的合浦男人,总算是回家了,躺在了家人们为他准备的,有史以来老庸家最大的一座墓里。


24.png

庸毋墓外景(by 文博中国)


二、望牛岭的葬礼


送葬的队伍从合浦郡的治所合浦县城出发,往东缓行,女人和孩子的哭声不绝于路。走大约2公里,便到了庸氏家族的家族墓地。话说这庸氏在合浦当地也算是相当励志的家族,从普通人家开始发迹,经几代人到庸毋这里已经是远派九真郡的一方大员。叶落归根,如今这家族的荣耀魂归故里,本着侍死如侍生的原则,墓地是不能含糊的。


25.png

庸毋墓出土的水晶、玛瑙串饰(by 文博中国)


整座墓穴深近9米,全长25.8米,最宽处有14米,墓道、甬道通向主墓室,两侧还有10平米左右的耳室,主墓室也是有棺有椁,相当有排面。此时墓室里已摆满了珍珠、水晶、玛瑙等“进口”陪葬品,其中还有一方龟钮的琥珀印章,上面用篆书阴刻着庸毋的名字。


26.png


不管是庸毋任职的九真,还是合浦,都是海上贸易发达的地方,这种来自海外的首饰,往内地去可能算价值连城,但在当地的大户人家看来,其实也并不是那么罕见。任职的司仪还在尽职地唱着遣册:


“凤灯一对!”


这是放在庸毋棺外头部两侧的两盏铜灯。这凤灯的工艺非常精巧,是分体的几个部件:中间的托盘用来盛放蜡烛,凤嘴和颈部做了一个回首的姿势,正好接引着蜡烛燃烧的烟气。凤灯的腹部是中空的,用时要注水,这样凤首吸纳的烟气就经颈部导入到腹腔的水里,可以说非常的环保。凤灯的构造是双足站立,通体还刻有细密的羽毛纹饰,非常精美。


27.png


“铜仓一座!”


汉代富户的墓葬中,陶屋、陶楼相对常见,但大型的铜屋可不多见。这座铜屋摆放在右侧耳室最显眼的位置,应该是当时的粮仓的形式。铜屋是一件悬山顶的干栏式建筑,有近80公分长,42公分宽,33公分高。前面双扇门对开,各有门环。屋顶前后各有十二瓦垄,探出前后壁。铜屋的墙壁都雕有十字纹饰,房前还有走廊,带有二横一竖的栏杆。与北方四壁落地的房屋不同,南方由于多雨,房屋建筑上有时会采用平台+立柱的形式,这座铜屋下面就有八根立柱。


28.png

悬山顶干栏式铜仓


“铜鼎一对”“鸭首铜方匜一对”“人足铜盘一对”……


青铜器这种东西,往前数几百年,那基本都还是有身份的贵族专属的礼器。此时西汉王朝风雨飘摇,对民间这些“僭越”虽然已不太在意,但真正能用得起的其实也比较有限。所谓遣册,类似后来红白喜事的礼单,即是个账簿,在葬礼现场由司仪唱出,也是对主家财力、社会地位的一种彰显。数百件大小青铜礼器被司仪一一登记在册,也着实让观礼的乡邻震惊了一把。


29.png

青铜博山炉


三、重见天日


西汉末年的天下纷乱,似乎并没有太多地影响到庸氏这个边陲家族。庸毋之后百年间,依然不断有庸家的后人入葬这片家族墓地。甚至在这个过程中,许是担心侵扰,庸家后人还曾在墓葬原有的各自封土堆的基础上,以庸毋墓为核心,重建了一座高5米,直径四十多米的大型封土堆,将十几座庸家先人的墓地都保护了起来。这也是庸毋的墓葬一直未遭到盜扰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30.png

封土堆下的十几座汉墓(by 文博中国)


1971年当地炮竹厂的建设工程,打开了大型封土堆的一角,让庸毋的墓葬重现在世人眼前。2020-2022年,为了配合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也为了更好地对庸毋墓(考古编号M1)进行保护和展示,当地的考古工作者再次对望牛岭这片家族墓群进行了主动发掘。庸毋此人未见史书记载,我们在前面庸毋的故事中的很多细节,其实也是有赖于这次发掘才得以补全的。


比如在这次发掘中,我们一共发现了西汉墓15座,东汉墓1座。西汉的这15座墓葬中,庸毋的M1是最大的,他前面较早的墓地,规模都比较小,大多是没有墓道的木椁墓,甚至连椁都没有,就是最简陋的土坑墓,随葬品最少的只有一个陶罐,这几乎就是当时底层平民的标配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墓葬的规格也是逐渐提高,由此我们就勾勒出了一个未见于史籍的地方家族,从底层到逐渐兴盛的发展史。


31.jpeg

庸毋墓出土的铜匜


再比如在这次发掘中,在庸毋的墓穴旁边,我们还发现了时间、深度相近,规模略小的另一座墓(M5)。在合浦汉墓群中,人们发现过好几处夫妻异穴合葬的墓地,有些中间还有类似后世“过仙桥”的结构连接(如四方岭二号汉墓)。所以M5这个墓穴,可能就是庸毋的夫人的墓了。不过有意思的是,在考古发掘中我们发现,M5有被从正门二次打开的痕迹,椁室内也是空无一物。这是迁葬吗?我们并不清楚。但两千年前一对夫妇的生活细节,就这么展现在今人的面前。


另外,除了庸毋之外,我们也在另外两个墓里发现了带人名的印章,分别是M11的庸定,和M14的庸临。我们为什么能断定庸氏家族自庸毋以后,依然维持了不短时间的兴旺呢?从这些后来的墓葬里就能推断一二。比如在M11里,同样出土了不少铜器、铁器、玉石器、珠饰品等随葬器物。而且更有意思的是,这座墓中除了出土了墓主人庸定的印章,还出土了一枚20字的闲章,印文是“庸敖私印,宜身至前,迫事毋闲,唯君自发,记信封完。”此外墓中还出土了一方砚台。从这些随葬品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庸氏家族的后人们开始有了某种“文化人”的气息。


32.png

M11出土部分文物(by 文博中国)


文史君说


从最早的“探险”小说,到后来各种文博类的综艺节目,再到最近这几年兴起的对考古项目“就地保护,就地研究,就地展示”,公众考古俨然已成为了显学。不过呢,也许是帝王将相过于耀眼,咱们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惊人”的发现也着实太多,更多的读者还是习惯于仰首向上,看那些高高在上的“宝贝”。


从这个视角来看,一个远在帝国西南边陲的家族墓地,似乎不够吸引眼球?然而,金缕玉衣或许珍贵,但一个家族的兴衰故事,一对夫妻的同枕同穴,一艘船从远处来带着异国的风土,这些东西才是离我们普通人更近的,构成历史的多数,也更有历史的温度。


参考文献


《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广西合浦望牛岭汉墓》,《中国文物报》相关报道。


广西文物考古写作小组:《广西合浦西汉木椁墓》,《考古》1972年9月。


(作者:浩然文史·一鸣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2 05:50 PM , Processed in 0.02951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