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6|回复: 1

[哲史艺丛] 说不出再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20 07: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不出再见

 我是艾公子 最爱历史 2023-03-04 21:50 Posted on 广东


唐诗之所以经典,是因为,一个“情”字。

 

无论写的是盛世景象,精忠报国之志;还是隐居山林,淡然处世之心;或是历经悲欢离合,心中万千感慨……总能入景动情,魂牵梦萦。

 

而这些,皆是因人而起。

 

这个传奇的时代,无数传奇人物降生于世。同途偶遇的诗人,在诗风鼎盛的氛围之中,忍不住用笔墨记录下人与人之间的故事与情谊。

 

诗人们的相识与离别,是个人命运不经意的碰撞,更是汇聚于历史洪流的朵朵浪花:看似转瞬消逝,其实,已入永恒之海。


01 王勃 



位居“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是大唐诗歌最明亮的起点。

 

这是一位天才诗人。

 

6岁的王勃,饱读诗书,写诗作文不在话下;9岁,通读师颜古所注的《汉书》之余,还写出了《指瑕》指正其误;12岁,孤身一人拜长安名医兼术士曹元为师,花费十个月“尽得其要”后,方才返回家中。

 

14岁,王勃又有了新的“动作”。

 

麟德元年(664),趁着宰相刘祥道巡察关内道路过家乡的时候,王勃上书自荐,一字一句,无不透露其满腔热血。刘祥道看过他的文章后,很是认可,感叹道:“此神童也!”于是上表举荐。


而后,王勃凭借实力,通过考核,17岁便获授朝散郎一职,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官员。


0.jpeg

▲王勃。图源:网络

 

入仕后,王勃凭借《乾元殿颂》一文获得了唐高宗极高的赞赏,声名大噪。而这也给他带来了新的机会——沛王将他收入麾下,在府中任修撰一职。

 

至此,王勃的人生如同他写诗作文一般,无需精心构思,挥墨即可成篇——十分酣畅。

 

但是,远游之人也着有自己的烦恼,身边没有家人,最为亲近的,莫过于三五知己。

 

某日,一位杜姓少府(县尉)即将离开长安前往蜀地作官,临行之时,不舍的王勃给他留下的是出乎意料的豁达情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同是远离故土的宦游之人,在长安相遇,惺惺相惜,尽管离别总是悲伤的,但只要胸中常怀远大志向,便足以给人带来能够抵消离别之哀的力量。

 

既为真知己,千山万水有何惧?

 

如此离别,一洗前人离别时的悲伤姿态,反而充满着乐观开阔的意境。

 

只可惜,没过多少年,却传来了惊人的噩耗。因斗鸡檄文、杀伐官奴等事几经打击的王勃,在探望被牵连贬谪的父亲的归途之中,遭受了人生中最后一次打击——在海中遇上急浪,不慎落水,惊悸而亡。天妒英才,年仅27岁的他,猝然离世。

 

这对天涯知己,因一场溺水事故,从天各一方变成天人永隔,再无相会。

 

当天下众多至交好友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劝慰彼此,王勃与杜少府的情谊也因此留传于世。而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的豁达少年郎,也一直活在了人们的心中。


02 骆宾王 



同为“初唐四杰”、神童诗人的骆宾王,面对“离别”则有着更加深沉的情感。

 

骆宾王生于619年,李唐政权的崛起与“消逝”,贯穿了他的一生。

 

当王勃在676年落水而亡,已经五十多岁的骆宾王,在重新捞得一个九品芝麻官后,人生依旧不顺,备受排挤,只能随军出塞,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好不容易擢升为侍御史后,又遭到构陷入狱,从而在狱中写下“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为自己鸣不平。

 

此番入狱,所为何事?

 

一说,是因为他的屡次上谏,得罪了当权的武则天;另一说,则是同僚看他不爽,对他进行构陷。

 

无论如何,骆宾王不满武则天当政,那是一定的。

 

次年,骆宾王遇赦出狱,被贬为临海丞。此时的他,已对官场兴致索然。这位刚过花甲之年老人,越想越憋屈,还不如弃官游广陵。


直到65岁,骆宾王终于又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标——造反。


1.jpeg

▲武则天。图源:网络

 

684年,武则天临朝称制,唐朝开国功臣李勣之孙李敬业(即徐敬业)随即在扬州起兵,打出恢复李唐法统的旗号。与李唐王朝共处大半生的骆宾王,果断加入战队。

 

虽然骆宾王不会打仗,但用笔杆子“开炮”的本事厉害得很,写下《讨武曌檄》宣战,名震天下。根据《新唐书》记载,这篇檄文连武则天看了都连连称赞,直呼“宰相安得失此人”。

 

但这场造反,仅仅维持了三个月。兵败后,李敬业被杀,而骆宾王,竟不知所踪。

 

在他消失于世以前,他曾写下一首未写明赠予何人的送别诗:

 

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虽言送人,却无一字讲述离别的场景。首句化用荆轲刺秦王的典故,衬起离别时的悲壮慷慨,随后尽情抒发了面对武后当政,抑郁难申的悲痛心情。

 

有人说,这首送别诗是他写给一位肝胆相照的挚友的;也有人说,这首诗是他写给自己的。不管“送别”的是何人,都掩盖不住他想要匡复李唐王朝的决心。

 

从7岁《咏鹅》开始声名大噪的骆宾王,经历了落第、辞职、归隐、流放、参军、入狱、造反、不知所踪……一生跌宕起伏,甚是传奇。闻一多曾评价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

 

虽为文人,却满身侠气。

 

03 陈子昂 



当骆宾王因武则天称制而造反,寒士陈子昂刚刚通过科举入仕,准备开启他济世经邦的滚烫人生。

 

这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哥们。

 

在多数人都不满武则天当政、心中愤恨不平的时候,初入官场的陈子昂则因为受到召见,备受称赞,真心实意地将武则天视作“非常之主”,效力于武则天。而当人们都顺从于武周政权,陈子昂并不“听话”,常常成为了那块不顺眼的逆鳞。

 

当看到武则天当政可为寒门士族打开晋升的渠道,呈献《上大周受命颂表》这样的颂文推进武周政权的建立,有何不可?但看到武则天任用酷吏,滥施刑罚,施行“伪政”搞到民不聊生,他也绝不忍让,多次上谏,直陈其过。


此乃有所为,有所不为。

 

陈子昂的选择,始终立于风骨至上,他的初心即为国为民,绝非后世部分人所言的谄媚。

 

回忆当年,当陈子昂决定离开家乡前往洛阳寻找梦想的时候,友人们纷纷前来送行。那一夜,他诗意大发,对友人们表达自己的不舍: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缥缈的青烟在寂静的夜里尤为明显,只是因为,大家望着对方不知该从何说起,世界安静得仿佛只剩空气在流动。在筵席中频频举杯,千言万语都化在了酒水之中,入喉入心。


想到未来要在洛阳古道上踽踽独行,终于忍不住深深感叹道:“此会在何年。”


那时的他,对未来一无所知,但满是期待。


2.jpeg

▲洛阳应天门夜景。图源:图虫创意

 

他没有预想到,后来,他离开了这个梦开始的地方。

 

只因为,他的耿直和尖锐,在那里总是那么地格格不入。


04 宋之问 



698年,好友杜审言遭到贬谪的消息让卧病在床的宋之问苦上加苦,惆怅万分。

 

尽管二人年龄相差近一个年轮,却是仕途上的好伙伴、行文交流的好知己。当好友被贬谪至吉州(今江西吉安),难过与可惜的心情一一涌上心头:

 

送别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让人可恨的,不止是突如其来的离别,还有无法相送的遗憾。宋之问在病榻上,只能想象二人在江边离别的场景,江边飘扬的垂柳,替他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在宋之问眼里,他用前人孙楚和屈原来比喻好友的文才与志向,表达对好友的同情和惋惜。

 

但他也相信着,好友的贬谪不过是暂时的埋没,龙泉宝剑终有重新面世的一天。

 

宋之问对友人的抚慰与期望,很快就“应验”了。

 

杜审言受贬后,祸不单行,又受到了两位有过节的同僚合谋诬陷,定下死罪。杜审言13岁的儿子知道后,满腔怒火,只身单挑了其中一人,双双毙命。此事一出,“孝子”事迹震惊朝野,武则天也因为此事将杜审言重召回宫中,再次任用。

 

而宋之问,依旧在武周朝廷中快乐周旋。

 

当二人不自觉地与武则天媚臣张易中、张昌宗兄弟越走越近,两人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

 

神龙元年(705),随着武则天病逝,李显复位,靠着武则天撑腰在朝堂上张扬多年的张氏兄弟终于倒台,而走得近的一干人等,纷纷遭到贬谪。这对好友的最终结局是,一人病卒,一人赐死。

 

随着李唐政权的重新上台,大唐翻开了新的篇章。

 

那些经历了开元盛世的人,注定会在这个不平凡的时代留下不平凡的记忆。这个时代,有侠客,有隐者,更有斗士。

 

05 高适 



高适生于一个过去曾十分剽悍的家族。

 

回溯祖上,祖父高偘为大将军,生前曾出击突厥,生擒车鼻可汗,军功累累,死后陪葬于乾陵之中;而两位伯父高崇德和高崇礼,亦为国家武将,战绩斐然。只是不知怎的,自己的父亲却被贬黜到韶州,终生也只是个小官。

 

尽管家世大不如前,但面对蓬勃发展的盛世,以及祖上荣光的召唤,“建功立业”四字仿佛刻在了这位诗人的基因里,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执念。

 

20岁出头的他,曾想通过科举、门荫入仕,但不管哪一条路径,都没有结果。回到故地耕田十载后,收拾好心情的他,再次踏上入仕的征途,这次终于来到他日思夜想的边境之地,意欲从戎入幕。

 

他在东北前线写下一首又一首边塞诗,“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等等,歌颂边塞将士,也尽情表达自己的效力之心。


3.jpeg

▲骑马将士剪影。图源:图虫创意

 

人生总不如愿,高适追逐建功立业大半生,却什么都没捞着。换作常人,也许早就心灰意冷,放弃了,但他却始终保有一颗乐观向上、激昂奋进的心。

 

天宝六载(747),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房琯的门客、长安著名琴师董大(董庭兰)也因此被迫离开长安。途中,董大路过睢阳(即为宋州,高适久居之地),两位老友见了一面。短暂相见后,高适写下诗歌为其送行:

 

别董大二首(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时候的高适,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潦倒失意了大半辈子。但面对同样失意的友人,没有嗟叹,依然写出了充满希望和力量的劝慰之辞。胸中的气魄,一直都在。

 

也正是这样的心态,让他终于在两年后,47岁,开启了下半场的剽悍人生。


06 岑参 



那些条件艰苦的边境之地,为何总是让人向往?是因为苍茫的大漠景色吗?

 

显然不是。让人着迷的,是英姿飒爽大唐将士,雄赳赳气昂昂的大唐军队,实力强硬的大唐帝国。

 

天宝八载(749),高适得偿所愿,中第授封,而32岁的岑参则离开了长安,远赴西域的龟兹国就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掌书记。

 

如果说,高适系因出身将门而对边塞如此执着,那么岑参则是因为出身文士名门,不甘败落,意欲效仿班固弃笔从戎,在大唐开疆拓土的历史上留下姓名。

 

他做到了。岑参成为大唐唯一一个真正踏足西域的诗人。虽无上阵,但提起西域,必定无法略过岑参那些画面雄奇、气势激昂的诗作。

 

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应封常清将军之辟入其幕府,二度出塞。随后,封将军便接到指令,出师西征。作为幕僚,岑参写下两首诗歌送行: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前诗未写战斗,仅仅通过对战斗环境的描写,已经营造出满满的紧张氛围,把唐军的勇武值拉满。后诗直写战阵之事,正面描写大唐将士在战场上的英姿,所向披靡。


这一场仗,必胜!

 

岑参用边塞诗,把大唐最后的辉煌记录下来。作为盛世的亲历者,与有荣焉。

 

07 王维 



在这个最好的时代,有的人想当侠客,报效祖国,也有人想当隐士,安稳度日。两种不同的选择,恰恰补齐了这幅盛世图景。

 

王维与高适,年纪相差不大,是为同龄人,但两人的经历却正好相反:高适先逆后顺,王维则是先顺后逆。

 

同样是20岁出头,那时候的王维才华横溢,名气早已在京城传开,备受李隆基的弟弟、岐王李范的欣赏。21岁中了进士后,入朝为官,但接下来,他的官场生活仿佛开启了水逆模式。


4.jpeg

▲王维。图源:网络


为官不久,因涉嫌“僭越”糊里糊涂地被贬谪出京。后来投靠宰相张九龄,过了大约一两年好日子,又因为张九龄受贬而再次沦为朝堂中的边缘人。接下来的十几年,王维的官场生涯不温不火,很鸡肋。


早在26岁的时候,王维已萌生归隐之意,无奈经济条件有限,只能继续做官。

 

边活着,边佛着,半官半隐,就活成了“诗佛”,写下一篇又一篇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诗作。

 

当朋友要出使西北,他的告别深情却不黯然: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轻尘、新柳,暗含轻快和希望的意韵。临行的劝酒,饱含着对友人的不舍和祝福。这首送别诗,如同他的心境一般,连离愁别绪都那么淡然、真挚。

 

08 孟浩然 



在山水田园诗上与好友王维齐名的孟浩然,跟这位向往归隐的好友,却也有着相反的人生路径。孟浩然一生求仕,却做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隐者。

 

开元十七年(729),40岁的孟浩然在意识到“终南捷径”这条路没有前途后,终于决定要走出大山,前往长安考取功名。没想到开局就是暴击,科举未中。于是,只好返回襄阳。临走前,他给忘年之交王维留下了一送别自己的诗作: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孟浩然面对无人赏识的现实,不忿;面对再次归隐的选择,矛盾。

 

这时候,深受官场折磨的王维反而给他回了一封别开生面的送别之辞:

 

送孟六归襄阳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

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全文并无挽留,也无鼓励,只有王维的最诚挚的心声:我亲爱的朋友呀,这入仕做官,真没想象中那么好,倒不如回到故地继续当隐士。醉酒当歌,笑读古书,有何不好?

 

孟浩然回去了。

 

后来,虽然时有“挣扎”,但多数时间,他都留在襄阳当隐士。按照他那“不谙世事”的性格,远离朝政对他而言,确实没什么不好的。

 

09 王昌龄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首次遭贬后北归,途中,路过襄阳,便去拜访了孟浩然。

 

两人在席上一边畅饮美酒,一边大谈人生。只是,孟浩然有些“得意忘形”:他忘记了自己的痈疽伤未痊愈,由于吃食海鲜,病发身亡。

 

一宗饮食意外,让大唐从此少了一位伟大的布衣诗人。

 

命运,可真让人郁闷。

 

这句话对王昌龄而言,同样适用。

 

年少时,曾梦想仗剑走边疆,却适逢边境安宁,无功可立,西北之行只留下了不少边塞诗歌。

 

入仕后,却因为自己的耿直,屡遭贬谪。

 

当年,首遭贬谪至岭南后北还的王昌龄,来到了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得知好友辛渐即将北上洛阳,王昌龄与其一同从江宁出发,送至润州(今江苏镇江)再作别: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对于污蔑和谤议,王昌龄真的很委屈。既要送别友人,也盼望辛渐回到洛阳后,能同其他诗友亲朋,一同理解自己这颗晶亮纯洁的“冰心”。

 

天宝七载(748),王昌龄遭编至更加遥远的龙标。所幸,他的一片冰心确确实实有人能理解: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位作诗的好友、大唐最受崇拜的诗人,李白,是当年王昌龄拜访孟浩然前认识的。

 

10 李白 



李白,这位文学界的超级偶像,四处游历,一生结交了无数名人雅士。盛唐排得上号的人,多多少少都跟他有点关系。

 

能跟李白交上朋友的,没人不“爱”李白。

 

因为他活出了大唐诗人最羡慕的样子。

 

李白生于豪门,除了有钱,偏偏还那么有才华,文能作诗,武能挥剑。入世,可以很积极;出世,也能说走就走。李白的诗作,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意境奇妙,是浪漫主义的巅峰代表。


5.jpeg

▲位于四川省江油市的太白堂。图源:图虫创意

 

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后人奉他为“诗仙”。

 

由于李白常年四处游历,在不同地方跟朋友们“分分合合”,于他而言不过是家常便饭。

 

天宝十四载(755),旅居南陵的李白收到居住在桃花潭的汪伦的邀约,他说,我这里有花有酒,先生你感兴趣吗?

 

哪里有酒,哪里就有我李白的身影。甚好,甚好。

 

于是,李白前往桃花潭游览数日,期间受到了汪伦的热情款待。离别之时,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罗曼蒂克: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任谁看了都要被这份深情感动哭了。李白,好懂。

 

余光中评价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李白与盛唐,几乎可以画上一个等号。这样一个自信张狂、浪漫洒脱的传奇人物,只有上升中的盛唐才能养出来。

 

李白的伟大,不在于所谓的超现实性,而在于,面对世间的种种现实,不管好的坏的,他始终能够浪漫依然,真切地热爱生活,勇敢地挑战阴暗。

 

这种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楼主| 发表于 2023-3-20 07: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 杜甫 



杜甫也是受到李白影响的其中一人。提及李白的头号粉丝,杜甫必须占有一席之地。

 

自二人在天宝三载(744)年认识,小迷弟杜甫大概写了20首诗歌送给自己的偶像,表达自己的敬佩与思念之情: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是天宝五载(746),此时杜甫在渭北,李白在江东。杜甫还在兢兢业业的求职路上,李白则暂时卧病在床。此时,杜甫还在殷切盼望着二人何时能再欢聚一堂,把酒论诗。


6.jpeg

▲杜甫塑像。图源:图虫创意

 

等啊等,这一期盼竟成了奢望。

 

乾元元年(758),李白因事流放夜郎,至二年便遇赦回到江陵(今湖北荆州)。远在北方的杜甫,只听闻了流放的消息,却不知道赦还,因此,心中日日忧思,久而成梦:

 

梦李白二首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爆发于755年的安史之乱,是所有很多人命运的转折点。

 

这对好友,一生中只见过两面。

 

安史之乱发生后,李白鲜有突出的诗作,唐诗的大旗,转而由这个一生挣扎于盛唐底层的“小人物”杜甫扛了起来。

 

杜甫,书写了盛唐的另一半记忆——社会的凋敝与破败。后人称其作品为“诗史”。

 

12 韦应物 



大唐这一乱,乱了足足八年。经过这一番劫难,大唐的诗人们已经不想去思考那些庞大、虚无的问题,还是过好眼前的生活要紧。

 

自15岁起成为唐玄宗近侍的韦应物,早年间也是个豪放不羁,横行霸道的人物,直到安史之乱让他失职流落,他才懂得做人的道理,立志要好好读书,少食寡欲。

 

在安史之乱结束后的三十年岁月里,韦应物大多数时间都是辗转于各个地方作地方官吏,深入基层,十分勤勉,简政爱民。因此,他对平民百姓的生活处境,有着极其清晰的认识。

 

他是动荡年代里当之无愧的好官。

 

建中四年(783)暮春时节,韦应物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时,好友李瞻前来送别。一年后,再度来临的春天让韦应物想起了这位故友:

 

寄李瞻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离别的日子里,朝政依旧紊乱,民生依旧凋敝,作为大唐的官员,很愁很愁。

 

这世道,究竟何时能变好?


13 柳宗元 



元和九年(814),柳宗元奉诏从贬所永州(今湖南永州)回京。一同收到圣旨的,还有那个贬至朗州(今湖南常德)的刘禹锡。

 

回京不久,次年三月,又分别被贬到柳州(今广西柳州)和连州(今广东清远)出任刺史。二人再次同行出京,行至衡阳才分道扬镳。临别前,二人分别给对方写了三首赠别诗。

 

柳宗元想了想,两人这极其同步的人生,一晃眼已经过去了22年:

 

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自贞元九年(793)起,柳宗元和刘禹锡便一同进士及第,踏入官场。在“永贞革新”那一年,两人怀揣着共同的政治理想,力革时弊,尽管败了,也是一起败的!


7.jpeg

▲湖南永州柳子庙,为纪念柳宗元而建。图源:图虫创意


面对起起落落的贬谪人生,柳宗元许是有些累了。所谓“万事同”,指的不仅是两人高度相似的经历,还有那些已经成为了帝国顽疾的弊政。于是,他向刘禹锡发出邀约:如果哪天皇恩大赦,允许我们归隐,我们就成为邻居吧,共度晚年。

 

作为挚交好友,没有人比刘禹锡更懂柳宗元的苦闷,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重答柳柳州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遗憾的是,这成为了永远无法实现的约定。

 

四年后,皇帝再次大赦,但诏书还未到达柳州,柳宗元就病逝了。这一年,刘禹锡护送母亲灵柩返乡,途经衡阳的时候收到了柳宗元的讣告和遗书。

 

衡阳还是那个衡阳,而刘禹锡的柳宗元,再也不在了。

 

14 刘禹锡 



活着的人,生活还要继续。

 

尽管屡次遭贬,一次比一次远,但刘禹锡的心态总是十分乐观——这也许是刘禹锡能比好友多活二十余年的原因之一。

 

宝历二年(826),五十多岁的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中唐另一位著名诗人白居易也从苏州返回洛阳,两人在扬州相遇。

 

两位同龄的老者相逢恨晚,一拍即合。交谈之间,老泪纵横,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军》,刘禹锡也马上酬答: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人啊,还是要振作起来。要相信,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15 白居易 



白居易,与刘禹锡一般,也拥有一个“双向奔赴”的挚友:

 

元稹。

 

贞元十八年(802),二人同时取得官职,从此,两人在风急浪高的官海中并肩同行。虽然两人没有参与那个让刘、柳双双贬谪的“永贞革新”,但前辈们勇当出头鸟的光辉已经映照到心里。

 

元、白二人拥有着共同的政治理想,他们写诗作文均立足于针砭时弊,一起写尽天下不公之事。后来,两人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主张写诗作文要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诗记录现实、讽喻时事的传统。那句醍醐灌顶的口号“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由白居易喊出。


8.jpeg

▲影视剧中白居易。图源:网络

 

白居易的呐喊,犹如平地一声雷,惊动了众多腐败当权者,也唤醒了一些人。

 

前路,注定满布荆棘。

 

元和四年(809),元稹奉使前往东川,意气风发,而白居易则跟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筵席之间,白居易喝着喝着酒,突然想起了远赴东川的好战友: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这里头有个很玄学的故事。当天,白居易根据自己的预测,计算在春游的日子里,元稹应该身在梁州。没错,此时此刻,元稹不仅到了梁州,还写下了一首《梁州梦》: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这梦境的内容,怎地与现实如此相合?实在是一桩奇事!

 

这对默契惊人的挚友,撑起了中唐诗歌的一片天。

 

16 元稹 



元稹和白居易所选择的道路,注定不好走。

 

元和五年(810),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员,与宦官仇士良、刘士元产生冲突,因此被贬至江陵。此为元稹第一次被贬。

 

元和十年(815),元稹二次遭贬,改授通州司马。

 

而同年,还发生了一桩惊动全朝的刺杀案:宰相武元衡被刺案。面对国臣惨死,白居易实在是忍不下去,便不顾东宫官的身份,率先站出来,请求将凶手捉拿归案。于白居易而言,这是一次正义之举,但于那些早看他不爽的朝臣而言,则是一个修理他的好机会。

 

白居易被安下几条莫须有的罪名,贬谪江州。

 

此时,远在他乡的元稹,原本已因身患重病,心情阴郁,在听到挚友遭贬这个坏消息后,十分震惊,彻夜难眠: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如此凄寒的时刻,对元稹来说,还有很多。毕竟,还有三贬、四贬在等着他。

 

这场与黑暗为敌的战斗,真的能赢吗?


17 杜牧 



杜牧出身官宦世家,算起来,是个官三代。早年,他的仕途相当顺利,但并非因为他的家底,而是靠着自己的真才实学——除了博通经史,他还对军事问题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比如,他曾写有十三篇《孙子》注解。

 

但他的一身才华,却越来越尴尬。

 

唐朝后期,有两件事极其影响统治,一为宦官当权,二为牛李党争。

 

大和九年(835),长安爆发甘露之变,唐文宗联合朝臣诛杀宦官。但很遗憾,皇帝败了。风波过后,牵连诛杀的有一千余人。而杜牧,恰好因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躲过一劫。

 

但是,牛李党争这一“劫”就没那么好躲了。杜牧因为拒绝站队,终身也没有得到能让他施展才华的机会,空耗一身才学。

 

杜牧曾因任职,在扬州居住过好一段时间,离开后,他仍旧忘不了这座繁华的江南水城: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如此江南美景,让人如何忘怀?同样繁华的秦淮,也受到他的偏爱。

 

只可惜,昏庸无能的晚唐统治者,只晓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如此繁华美丽的景色,终究要易主。


18 韦庄 



韦庄是韦应物的四世孙,但到他这一代,家族已经中衰。

 

韦庄身世坎坷,他的大半生,都在漂泊中度过。

 

直到乾宁元年(894),年近六十的韦庄才终于取得进士,授任校书郎。

 

但是,尽管及第后禄食有望,他心中埋藏的种种委屈,还是在重逢故人后,破防了:

 

与东吴生相遇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从中和三年(883)起,韦庄在江南一带流离失所,整整十年,几乎都在战乱中度过。人生有多少个十年?面对亲历过的离乱社会、炎凉世态,韦庄忍不住要控诉那些尸位素餐、不知收敛的统治阶级。

 

唉,生于乱世,还能怎么办呢?只能祈求自己趁着未衰之年,再拼一把,期望以后能够海清河晏,国泰民安。

 

很可惜,大唐的覆灭,已成定局。

 

907年,朱温篡位,建国号梁,史称后梁。此时,韦庄正在蜀地拥立王建称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

 

一个让人惦念的朝代,就这么远去了。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记得随手点个在看以示鼓励呀~


 

参考文献:
[宋]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


- END -
作者丨软瘪瘪的喵
编辑丨艾公子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2 04:31 PM , Processed in 0.03959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