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7|回复: 0

[哲史艺丛] 学术水平极高的沈括,人品却很卑劣,苏轼当他朋友,却被无情出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3 06: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术水平极高的沈括,人品却很卑劣,苏轼当他朋友,却被无情出卖

 文史君 浩然文史 2023-02-28 17:30 Posted on 山东

30.png

沈括


说起宋代科学著作,当属《梦溪笔谈》,作者沈括也因此书而名垂青史,但圣人也是人,沈括本人的人品着实不敢恭维。宋代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就是出自沈括的策划。乌台诗案险些导致苏轼被处死,因朝臣反对,最后才幸以贬谪了事。


一、乌台诗案


所谓乌台诗案,发生于宋神宗1069年,主角苏轼。神宗用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很看好苏轼,但苏轼和王安石关于变法的意见产生了分歧。苏轼遂被迫下基层历练、赴地方任职,此后苏轼历任杭州、密州、徐州等处通判或知州。凭借一线治理地方的经验,苏轼对新法弊端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比如,苏轼看出了底层官员借新法中的青苗法大肆放贷、勒索百姓,违背改革变法初衷等等。有感于此,再结合自己对新法的保留意见,苏轼写诗“讽谏”新政。苏轼自云“以讽谏为诽谤也”。但苏轼的好友沈括却将苏轼私底下的牢骚之言上奏朝廷,朝廷御史马上大肆举报,“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因此言臣诽谤”。朝廷御史们将这些诗歌定性为“诽谤”,是苏轼公然和中央决议唱反调。苏轼因此被拿问。


31.jpeg

苏轼


因为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为御史,办公地点为御史台,苏轼也被拿入御史台受审。据《汉书》所说,汉时御史台有柏树,上栖乌鸦数千,所以御史台也称为乌台,故苏轼的文字狱被称为乌台诗案。


二、乌台诗案的根源


宋哲宗1088年,召苏轼入朝平反,苏轼就说乌台诗案的正式发动者是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自己写这些诗歌是因为自己的意见没有被朝廷采纳,所以用比兴的方式来讽谏朝政,以望皇帝重视。在苏轼的观点里,似乎没有注意到沈括的作用。


陕师大历史教授李裕民在《乌台诗案新探》中也认为乌台诗案不可能是沈括所为。但南京大学的巩本栋教授却认为沈括是乌台诗案的根源。那么为何沈括在乌台诗案中名声不显?巩教授认为,当时的沈括为中央钦差,以检正中书刑房公事的身份巡查各地新政事宜。1073年,沈括巡查到苏轼任职的杭州,二人因同在崇文院任过职,是旧友,苏轼遂邀请沈括来家里做客,并对沈括掏心掏肺。酒酣耳热之际,苏轼将自己对新政的不同意见以诗歌的形式尽诉出来。沈括细心聆听并看到了苏轼诗稿,回到朝廷后马上举报。


32.jpeg

宋代士大夫


沈括的这个官,是王安石新法的时候弄出来的,非传统官,是宰相府(中书门下)里负责实际事务的一员,又因为此刻中书门下以变法新政为主要工作,所以这个职业就类似于“发改委”办公厅里的一个负责改革规划的普通公务员,可以说沈括是位卑人轻。而且沈括的文学水平不高,他曾嘲笑杜甫“霜皮溜雨四十围”,就想当然地认为四十围是直径七尺,完全不懂杜甫诗中深意。沈括的举报没被人在意,由此巩教授认为沈括为乌台诗案祸根。


33.jpeg


三、沈括在乌台诗案中的角色


笔者赞同巩教授的观点,乌台诗案确为沈括的手笔。当时的沈括是王安石的忠实信徒。沈括是1063年的进士,但官运并不亨通,中进士后仅被外放为扬州参军,掌握一州刑狱,算有实权。此后沈括干的皆为文化工作,或校书或参与科技发明。1068年,因母亲病逝,沈括归乡丁忧三年。三年间无法参政,而人多职少的官场现状,在宋代并没有改变。沈括丁忧归来,职位已经被占,为了继续奉献于人民,沈括就投靠王安石,成为坚定的新政支持者,成了新党一份子,由此他才被授予检正中书刑房公事一职,负责刑狱和刑事改革。


1072年,在王安石的推荐下,沈括负责疏浚汴河,凭此升史馆检讨。此后他参与制定皇帝祭祀天地的《南郊式》。自当年8月起,沈括深受王安石信任,开始充当中央巡查组组长,下到地方检查新政成果,也负责审核官吏。这种代天牧狩的超然身份,使得沈括更加效忠王安石和新政,在这种情况下沈括很有可能扫除一切新政的阻碍。所以他举报了苏轼。


御史们咬定苏轼写的诗歌是逆反朝廷,御史的长官御史中丞李定甚至公开宣称要将苏轼斩首,所幸苏轼在朝中还有人缘,也不能因言获罪,最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34.jpeg

黄州的苏轼


四、沈括的人品


沈括是坚定的利益趋向者,因此更完全有理由出卖苏轼。这点还可以从他和王安石的关系中判断出来。王安石当政的时候,沈括坚定维护新党和新法。对淮南执行的常平法、浙江执行的农田水利法、四川执行的市易法都有针对性的批判。这一切则加大了王安石对沈括的好感。


1075年王安石二次拜相,沈括被提拔为权发遣三司使(临时担任三司使),负责帝国财务。但二次拜相的王安石旋即下台,起复再无可能,沈括遂掉转马头,上万言书,指出新政的种种弊端。当时的宰相吴充对沈括甚为不齿,依附吴充的御史蔡确附和宰相之意,弹劾沈括,沈括由此被贬谪为宣州知州。1078年,神宗想起复沈括,又被朝臣以沈括“反复无常、附会大臣,被贬不足一年,不宜擢升”为由拒绝。


35.png

宋代宰相


到了1079年,沈括还是回到中央,为审官院知院,负责考核官僚。此后沈括驻守西北防御西夏。1082年,在陕西米脂,宋夏之间爆发永乐城之战。起因是沈括想要修筑永乐城,招来西夏进攻。沈括指挥失误,宋朝损失军兵1.2万人、筑城民夫20万。沈括被弹劾,自此政途黯淡。


文史君说


沈括在乌台诗案中扮演的角色极不光彩,但从他当时的身份来看,他的举报似乎又是他职责范围内应该干的事情。关于苏轼的诗歌是反对新政还是讽谏新政,笔者认为是讽谏。苏轼是支持新政的,这点可以从此后旧党执政,苏轼仍然被贬看出来。但苏轼反对王安石那种激进的做法,更对王安石用人不分品行的做法颇有微词。沈括放大或扭曲了苏轼的诗歌中反对新政做法的部分,将之全面概括成反对,目的就是立威和向王安石纳投名状,从这点来看,沈括人品确实不佳。


参考文献


李裕民:《乌台诗案新探》,《宋代文化研究》2009年第02期。


姚复:《“乌台诗案”起因新探》,《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9 11:03 AM , Processed in 0.05668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