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5|回复: 0

[面食] “碳水天堂”关中,岐山臊子面何以成为传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2 10: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碳水天堂”关中,岐山臊子面何以成为传奇?

怪兽老母 三联美食 2023-02-12 07:00 Posted on 北京

*本文转自「三联生活周刊」


0.jpeg

“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手工做。虽然慢,但是筋道、柔软,有弹性”。


作者 / 吴丽玮

摄影 / 缓山


永明的店名下方标注着“西安老字号 1989”几个字,也确实是西安面馆里数一数二的老店了。虽然受疫情冲击关了不少门店,但这家最核心的店铺还在,只是从西北工业大学外的环岛一头搬到了另一头,虽然店的面积缩小了,老板张永明还是把用了20年的几张老桌子也搬了过来,“好多老顾客都有念想了。说自己小时候就在靠窗的那张桌子上吃,我现在还把它们摆在窗户边上。”


新冠疫情是餐饮业的一道大坎,原来西安坚持手工制面的面馆两只手数不过来,这次去采访,才发现很多馆子都已经联系不上了。能继续坚持的,可能也只有像永明这样体量和名气的餐厅。疫情中拆迁的老店地方宽敞,白案师傅能在大厅里现场擀面、铡面,成为顾客就餐时的一大看点。臊子面讲究九字大法,“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包含面、汤和味的各方面要求,其中“薄、筋、光”对应的是面条的标准。所谓“筋”,必须要求手工擀面,才能获得上佳的口感。


臊子面的擀面不同于一般的手擀面。更准确地说,那不应该叫“擀”,擀面是灵巧流畅的,全身上下随着手臂的伸展回收上下浮动,永明的擀面师傅是集合全身力气从上而下把擀面杖死死地往下“压”,如果有一个支点存在,擀面师傅恨不得双脚离地直冲而下,给那一叠卷起来垒成摞、被压面机压得表面光滑的面片好好地松松骨,从右向左,前后交替用力,一遍遍地给面片重新输送弹性的活力。


擀面师傅在将垒成摞的面片完成第一遍的压与擀后,需要两人配合,才能洋洋洒洒地将巨幅的面片在长长的条案上展开,画面非常的壮观。面片再一层层重新叠放,接着还要细细密密地用擀面杖再重新压一遍,保证面条的薄厚均匀,也正所谓是“薄”。


而“光”指的是面擀好之后要比照铡刀的宽度整整齐齐地码放,切掉多余的边边角角,提着大铡刀切出细而均匀的面条来。


疫情期间的永明店里,只能看到明档里师傅的铡面手艺了,不过这也是整个制作环节中最值得一看的环节。铡刀一侧拴在轴上,以保证它只有水平的位移,不会上下晃动导致切面不均。铡面的面板才有意思,仔细一看是一寸来厚的和好的面风干而成,其他的任何材质都不如它有柔性,铡刀切下去时会被轻轻地弹起。以前永明的师傅会在前厅里表演蒙眼铡面的技艺,凭着对距离的把控和对刀与面板相互碰撞时的力量掌握,把面条的宽度准确地控制在两毫米左右。一整条嚓嚓嚓切完,双手揽起来,面条如发丝,浓密而垂顺,一碗红彤彤臊子面的口感,全体现在这细丝面里。


1.jpeg

▲放下铁饭碗去当个体户的张永明,立志把他的臊子面做到全国知名


张永明开了30多年的臊子面馆,面的用料、做法和口味几乎没发生过任何变化。“30多年一直用的是西安西郊一家面粉厂的面,做出来的面条筋道、透明。厂里给我们送面的人都换了四五个了,但我们店一直没变过。”1989年张永明的臊子面馆一开张,就是手工来擀面、铡面。这是他那时候最发愁的事,“一睁眼就要面对四五袋面粉,全倒出来,像小山一样。一天要用掉几百斤”。早上5点起床,顾不上吃饭,要一口气擀面到上午11点,这时候门外的客人已经开始排队了。忙到下午两三点,才有可能抽空啃两口早上买的蒸馍,接着再继续擀面卖面,一直到夜里12点才能睡觉。


没想到,当初苦不堪言的过程,过去了几十年,反而成了他开店最宝贵的经营之道,“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手工做。虽然慢,但是筋道、柔软,有弹性”。“刚开店的时候累是真累,但那时候一点没想过休息,也没想着吃点好的改善改善。还是年轻。”张永明那一年23岁,一开张生意就出奇地好,“糊里糊涂地一年就赚了十几万元”。他原本是一个在国防单位上班的大学毕业生,做化验员的工作,一个月工资42块,赶上有奖金的时候最多也不超过60块。1988年,他去西安出差,去一个开面馆的亲戚家串门,被面馆门口排队的长龙镇住了,“本来想在亲戚家待一天,但架不住饭店里人实在太多,连帮了两天忙才让我走”。


面条小碗6毛,大碗8毛,亲戚家一天的流水有300多块。“而且我走了一圈发现,西安的油泼面很多,但是臊子面这么有名气的面居然没有。”这让他下定决心丢下铁饭碗,转行去做餐饮。


“我爸在老家做席很有名气。”张永明解释自己年纪轻轻就敢主动开店的自信来源。在宝鸡,过去只有红白喜事和逢年过节时才吃得到臊子面,他的父亲是承接这些宴席的高手,“炕和灶是连着的,小时候是看着吃着长大的,什么都学会了”。张永明让亲戚在西安帮他物色一个合适的铺位,转年的正月初五,他就瞒着家里人,冒着大雪,背着铺盖卷从“还有窑洞的小山村”走到镇上坐班车到蔡家坡,再从蔡家坡坐火车才到了西安。


他的第一个店开在了当时最热闹的骡马市街,在钟楼附近的东大街和东木头市两条街的中间。骡马市街因明朝陕西商帮集中贩卖骡马而得名,此后一直是西安繁华商业活动的场所,到了80年代,这里出现了大大小小的个体户,逐渐形成了服装经营的特色。“那时候有句话,‘没到骡马市,就等于没来西安’。今天广州流行的服装款式,明天就能在骡马市上见到。”张永明揣着300元的积蓄,把小铺面整理了一下,又从老家雇了两个人,臊子面馆在大年初八就开业了。6毛钱一碗臊子面,第一天一共卖了138块。很快,西安东到灞桥,西到鄠邑,慕名而来专门到骡马市吃他一碗臊子面的人“多的是”。“经常是下午五六点就把面全卖完了。


有一次有个人从北郊过来,跟他说面卖完了,一下子就急了,拿着刀就啪啪地拍在案板上,咬着牙问:‘你到底做不做?’”张永明回忆当时,忍住疲劳和怒火又重新起锅炒臊子、和面,“这人吃完以后被感动了,没想到以后我还跟他成了朋友”。当年的五一,他店里一天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400多块,到十一时一天就能卖上千元,转年到了1990年元旦,一天甚至卖到了快3000元。“那时候目标很明确,就是想开成‘贾三汤包’那样的店,一个西安的小吃,竟然能做得这么有名气。”


2.jpeg

▲铡面是制作臊子面的关键环节,一碗臊子面的口感,全体现在这细丝面里


张永明的臊子面真正出了大名是在1995年。


那时他已经从骡马市开在服装摊位后面的20多平方米的小店,搬到了南关正街100多平方米的正经门面房里,以前店里靠墙摆,才只能摆下两桌,现在店门面对着宽敞的大路,门口可以摆三四十张桌,“把半条街都摆满了”。不但地方变大,店内设施也大大升级。


有一次一个台湾客商带着七八个人过来吃饭,“开了一黑一白两辆车,嫌我店里热,是坐在车里吹着空调吃的面,吃完再把碗送出来”。这事影响了他,早早地就把店里的空调装了起来。店的档次提升了,从老家来投奔他的员工更多了。“那时候农村人没出路,能进城当个餐厅服务员是很好的。都是这个朋友或者那个亲戚送来的娃,店里店员全是老家附近几个乡的。”很多年轻娃娃初中没毕业就来了,没有城市生活的任何经验,“看他们连红绿灯都不会看,很担心出啥危险,怎么跟老乡们交代”。张永明看报纸上正在宣传保险业务,就打算去给店员们每人买一份保险。去的第一家保险公司,一听他是个体户,就让他赶紧走吧,“没听说过个体户还要买保险的,当时只有国营单位才给办”。后来是另一家保险公司的员工来店里吃饭,听张永明说了这事,公司主动上门来给员工们办集体保险。


那时候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记者也爱来他店里吃饭,顺道就把这件事做成了新闻报道,人身意外伤害险和住院治疗险,每个人每年的保险费大约是2000多元。张永明说,这个“保险法颁布以来,陕西第一个上保险的个体户”的新闻在当年获得了陕西新闻一等奖,“以前人们只是知道这个店生意好,现在更是知道,虽然是一个个体户,但是有企业家的思维。当时社会反响很大,在那个年代克扣员工工资、打骂员工是很普遍的事。我的新闻是正儿八经地传播了社会的正能量”。


直到现在,永明店里依然沿用了使用宝鸡老乡的传统,只是员工大多都上了些年纪,“这些年,年轻人都不愿意干服务员了”。雇佣老乡,利弊各占一半。“不好在于,他们在一起不容易进步;好处在于,大家口音、口味都一致,特别有凝聚力。”在张永明的店里工作,早已成为老家人心目中信誉的保证。


3.jpeg

▲臊子面讲求精致,一口香的小碗里也盛装了肉臊与素臊各种精彩


张永明说,以前店里有个小伙子相亲找对象,女方父亲本想见面把把关,但一听他在张永明的店里负责铡面,已经做了三年了,就放心了,“说不用见了,婚事同意了”。有企业家思维的张永明注重与每一个员工的情感联结,“这些员工都是小小年纪出来,背井离乡的,我希望让他们觉得店就是他们的家。女员工要出嫁,店里的规矩是陪送三大件,洗衣机、电视机和录音机。店就是员工的娘家”。店长赵宏星就是永明的老员工,甚至算是一号员工。


1989年开业之初,刚从学校毕业的他听说了张永明要开店,决定过来开开眼界,结果一下子干到了现在,也练就了一手后厨的好手艺。赵宏星是店里做臊子的负责人,特意留了一大锅肉,要当面给我们展示炒臊子的制作过程。臊子面里分肉臊和素臊,共同塑造臊子面“酸、辣、香”的三个特征。肉臊子用的是宝鸡才有的“nán”的做法,首先把肥瘦对半的猪腿肉分别切成两厘米大小的四方块,先拿出肥的部分在小火里慢慢地煸,直到肥肉中的油被吃净,变色透明,再下调味和瘦肉,用更小的火来慢慢炖,肉的滋味会因此更加香醇。肉臊子的香除了因为“nán”,更少不了醋和辣子的精彩参与。加醋的时机在肥肉与瘦肉炖熟之后,一瓶来自西府的粮食醋汩汩地入锅,烟雾缭绕之中,醋在锅中被大火滚开,通过搅拌,让醋受热产生的香气浸入肉中。


辣子的加入则在视觉上更为震撼。火红的辣椒粉厚厚地铺满锅面,同样是用“nán”的做法,在小火中,用锅里充满肉臊香气的油一点一点把椒子浸透,直到锅中变成了透亮的红色,肉臊子就算做好了。全程不加一滴水,肉臊子又被叫作干“nán”臊子,这种肉中倒醋的做法,也成了西府人听闻便口舌生津的“酸酸香”。跟陕西其他的面相比,臊子面显然在工序和精细程度上要更胜一筹,陕西方言叫作“细法”,是历史上曾作为关中西府的宝鸡一带的饮食特色。


除了干“nán”肉臊子,臊子面里还有精细搭配色彩的素臊子,为好吃,也为好看。素臊子也叫底菜和漂菜,会根据“红白黄绿黑”的色彩要求,选择相应的时令食材,如蒜苗、葱、韭菜,以及固定使用的胡萝卜、木耳、豆干、香菇等等,有些铺在碗底,有些跟肉臊子一起舀在红润油亮的面汤上面,热热闹闹也十分喜庆。


这些年,赵宏星除了负责店里的事务,也经常跟着张永明回宝鸡到处“采风”。去年他们在凤翔寻找最地道的豆花泡馍。“最后是在一家‘鬼豆花’店找到了最接近我们要做的味道。‘鬼豆花’的意思是这家店只做夜市,半夜12点开始卖。”赵宏星说,为了做好面馆,张永明付出了一般人所没有的心力,除了牢牢守住现有的竞争优势,更是要在宝鸡家乡的宝库里不断地汲取经验,转化到餐厅里让饮食精益求精。对于一个颇有些名气和规模的面馆来说,被模仿和追赶是必然的。“老有人来我这挖人。”张永明说,臊子面虽然家常,看似不难,但有些关键环节是能将不同面馆味道拉开差距的。


4.jpeg

▲臊子肉夹馍


1995年,张永明的父亲才彻底接受了他放弃稳定工作,去开饭馆的决定,父亲把自己给人做席、多年积攒出来的秘诀传授给了张永明,“我爸给了我一个配方,我把一个又做成了两个,春夏清淡一些,秋冬味道浓烈一些”。这个配方就是在做肉臊子时加入的秘制调料。


赵宏星在店里干了30多年,到现在也不知道配方内容究竟是啥,只是在煸好肥肉后,加进一包预制好、磨成粉,包含着花椒、八角、桂皮等调味的料包,在瘦肉肥肉齐齐炖好后加入的辣椒粉,也是包含永明特色的辣椒和其他作料的混合物。说到这儿,张永明狡黠一笑,“我在里面加了一些干扰的东西,别人拿去化验都查不出来,我以前是学化学的,这个可是我的强项。”想不被人超越,除了保密外,在业务上做到极致也是必需的。“我敢这么说,做臊子面,没有人能超过我。”张永明特别自信,即便有很多人擀面力道一流,切面快速又准确,但“那些只是技能型的活儿,培训好就能做到,但技术性的活儿,需要专业知识”。他所谓的专业知识,是把臊子面当成一个课题来研究。据考证,臊子面的源头是周代祭祀和狩猎活动时的“竣余”之礼,“第一碗面绝对不能吃,要放在祖宗牌位前‘泼汤’,先敬神灵祖先”。张永明说,流传下来就形成了臊子面的老传统,只吃面不喝汤,流水席上,面汤还是要倒回锅里,“虽然不卫生,但这是个传承,延续到现在叫做‘福把子’。”


张永明说,另一个传说中,面汤回锅来自于周文王与蛟龙的大战。传说周文王曾在渭河边与蛟龙大战三天三夜,最后用蛟龙肉做了面条给军队吃,因为肉有腥臊味,于是就起名“臊子面”,又因为人数太多分不过来,所以就只吃面不喝汤,面汤再倒回锅里去。“我对这个说法表示质疑。”张永明曾认真地考证这个说法,“周文王是个明君,不可能去宰杀蛟龙,龙可是神啊。”最后他在镐京遗址考古发现中,为臊子面的起源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镐京遗址发现了七八块动物的肩胛骨,拿去检验,认定是鳄鱼骨的化石,说明在远古时代,渭河里是有鳄鱼的。所以周文王大战的不是蛟龙,而是鳄鱼。这就都说得通了。”


张永明追逐的线索还包括近代民间的臊子面传说。臊子面以岐山做法最为有名,当地人口耳相传,岐山照壁北口的面馆做得最好。照壁北口在哪?面馆又是哪个?还能不能找到老师傅,跟我讲讲他们的臊子面到底是啥样?这是张永明要去落实的流传在老乡口中的信息片段之一。最后他还真的把只言片语落到了实处。


“找到了一个老师傅给我讲,这个照壁是明嘉靖年间城门南面的一座,它的后面有个臊子面馆,人人都说那里做的好吃。那家店有个绝活,老板亲手起的灶台,一溜排了九个大锅,一把火,能把全部锅里的水都烧开。”他用一种朴素的方法将有关臊子面的点滴信息进行收集,并积极地推动当地将岐山臊子面做出产业规模,毕竟“岐山臊子面在全国越有名气,对每一个臊子面馆来说都是好事。”但无法让他释怀的是,他老家在宝鸡凤翔,“总有人一听我老家不是岐山的,就觉得我们的臊子面不够地道似的,但其实凤翔跟岐山做臊子面能有地域的差别吗?”他感叹有一次去柳州螺蛳粉的产业基地考察,除了里面完善的各种体验活动令人印象深刻之外,当时正在举办的一次螺蛳粉大赛给他极大的震撼。“比赛的冠军奖金是100万块,比谁家的螺蛳粉的评价最好。最后你知道冠军是哪里的吗?是一个广东的企业。柳州的螺蛳粉产业愿意把最高奖给一个外省企业,这是一种胸怀啊!有这种胸怀才能把螺蛳粉推向全国市场去。”


尽管已经把面馆做得尽善尽美,但这种地域性的排斥还是让他想到早年创业时的难处。“90年代初,因为你不是西安户口,都没法办营业执照,只能以亲戚朋友的名义去办。那时的排外心理特别重,开店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人瞧不起你,想找你茬。”这促使他决定在臊子面之外,把凤翔小吃的品牌也要树立起来,“我们当地的民间小吃很精彩,但是需要改良才能让更多人知道。”


除了半夜去探访的“鬼豆花”,宝鸡出名的擀面皮是去“八亩沟”采风回来调整的味道,“‘八亩沟’的擀面皮最出名,据说是一位曾伺候过老佛爷的御厨,告老还乡定居在八亩沟做出名堂来的,擀面皮因此曾经叫作‘御京粉’。”店里也有臊子面馆通常都会搭配的臊子肉夹馍,用臊子肉代替腊汁肉夹在坨坨馍里。“臊子肉的味道可以媲美‘老干妈’,做菜风味不够的时候尽可以加臊子进去,帮你调整一下味道。”


5.jpeg

▲张永明的凤翔小吃店体现出鲜明的地域风格


张永明最后端出一排六碗“一口香”,是现在餐厅流行的一种臊子面吃法,每一小碗只有一小股面,比起一大碗海量的端上来,更方便顾客自行调整自己的食量。虽是小小的一碗“一口香”,但“细法”的步骤样样俱全,尤其是那红亮亮油辣辣的汤,甚至比已细致烹调的面和臊子,更能体现臊子面的灵魂。九字要诀中的“煎、稀、汪”是对汤的要求。“煎”在陕西方言里是“烫”,一定要热腾腾地烫嘴端上来才正宗;“稀”则是汤宽面少的意思,表面只能看到红汤中漂浮着一些肉臊与素臊;“汪”则说的是红汤油脂丰满的样子,肥瘦肉和秦椒一起凝成的红色油膜覆盖在汤的表面,光是看看就早已有酸辣的滋味在心头。


臊子面的汤是清汤,只需加入一些肉臊调味料和脂膏,再加上多多的西府醋,在大火上滚开,吃的时候把肉臊与素臊齐齐加入汤中,再捞出牢牢地浇在煮熟又过完凉水的细面之上,一碗让西府人念念不忘的臊子面终于完满地大功告成了。那极酸极咸的面汤里,有苞谷酿的红醋里浑厚温和的香,无论是作为“口水面”的传统,还是现代人因它味道过重,无法直接食用的原因,作为臊子面中唯一不被吃掉的部分,臊子面汤可能更代表永明岐山面的故事:虽然吃的是面本身,但要竭尽全力在每一个角落都做足工夫。

Image
END
   本文作:吴丽玮
本文摄影:缓山
     微信编辑:孙孙Boy

微信审核:然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1 04:40 PM , Processed in 0.03248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