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寿平王翚笪重光杨晋合景岁朝图轴
从前有个干枝……不对,从前有个干支,其实也就是树干和枝叶的意思啦,古人把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天干地支就是这么来的,简称干支。
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也许是没事,就把天干和地支配着玩,比如甲子、乙丑、丙寅.....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做一甲子。干支纪年每年以立春进入下一年。所以严格来说,癸(guǐ)卯年是从2023年2月4日立春那一天开始的,不过呢,民间算法从1月22日正月初一开始就进入农历兔年了。
卯,就是兔。
兔年走起。按惯例,从汉朝开始。
公元103年
这年,东汉朝廷根据天文学家贾逵的建议制造出名为“太史黄道铜仪”的浑仪。张衡二十六岁,还在南阳太守鲍德手下任主簿,离他醉心研究天象,还有八年,离他制造出地动仪,还有二十九年。
公元163年
曹操九岁。他的谋士荀彧(yù)刚刚出生。
东汉桓帝在位已有十七年,朝中宦官专权,尚书朱穆要求桓帝把宦官的权利都没收,结果,桓帝不许,宦官横行依旧,朱穆反被气死。
时也命也,几十年后,东汉在宦官与外戚争权的斗争下衰落,又在曹操之子曹丕(pī)手里彻底终结。
公元223年
这是曹丕夺了汉室江山、建立曹魏政权的第四年。他的弟弟曹植三十二岁,被封在雍丘。五月,曹植和兄曹彰、弟曹彪一起到京师洛阳参加“会节气”的活动,期间白马王曹彰突然暴死。据《世说新语》记载,曹彰是被曹丕毒害的。之后诸侯王返回各自的封地时,朝廷又派使者沿途监视诸王归藩,还规定诸侯王在路上要分开走。曹植百感交集,怒火中烧,于七月写下《赠白马王彪》七首。
其一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其二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岗。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其三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其四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其五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jiè)令心悲。
其六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chóu),然后展慇懃(yīn qín)。忧思成疾疢(chèn),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其七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髪(fà)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令人惊奇的是,似乎是为了证明“历史总是在重复”这句话,后来曹丕从东汉手里巧取的江山,被司马家巧取了去,甚至兄弟相残的命运也在司马家重演了。
公元283年
白马王死于其兄之手后六十年,司马攸也死于其兄司马炎之手。是年,为了将司马攸排挤出权力中心,晋武帝司马炎不顾司马攸病重,下诏逼他拖着病重的身体从京师回到封地齐国去,司马攸在路上呕血而亡。
司马炎如此处心积虑,想要保住儿子司马衷和孙子司马遹的江山,终究是痴心一场。数年后,“八王之乱”爆发,直接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代,与衣冠南渡的东晋对峙数百年,“打过黄河去,统一大中原”的梦想从此萦绕于东晋朝堂之上。
公元343年
前秦苻登生,东晋谢玄生。
前秦,是氐族建立的、十六国中最强盛的政权。苻登,是前秦第三位君主苻坚的族孙。
四十年后,前秦与东晋爆发“淝水之战”,谢玄指挥倜傥,成为青史留名的帅才,而“淝水之战”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则是把符登推上了前秦第五位君王的宝座——多米诺骨牌继续往后倒,符登被杀后,前秦灭亡,北方枭雄此起彼伏,乱成一锅糊粥。
公元403年
北方乱成一团,南方也不安定。手握重兵的东晋权臣桓玄逼晋安帝禅位给自己,自称为楚帝。曾做过桓玄幕僚的陶渊明这年三十九岁,远离桓玄的一切,在老家居丧种田。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陶渊明是个聪明人。
他做过桓玄的幕僚,桓玄逼晋安帝禅位时,他在老家种田。
他也做过刘裕的幕僚,刘裕废晋恭帝自立时,他又在老家种田……
公元463年
正所谓有人辞官归故里,便有人星夜赴考场。与动不动就回家种田的陶渊明不一样,鲍照始终想要出人头地,在官场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无奈,五十岁仍碌碌无为,是年在荆州,鲍照写下《与伍侍郎别》:
民生如野鹿。知爱不知命。饮龁(hé)且攒聚。翘陆歘(xū)惊迸。伤我慕类心。感尔食苹性。漫漫鄢(yān)郢途。渺渺淮海径。子无金石质。吾有犬马病。忧乐安可言。离会孰能定。钦哉慎所宜。砥德乃为盛。贫游不可忘。久交念敦敬。
——鲍照《与伍侍郎别》
这几年,鲍照的日子一直不太顺利,而他更没有想到的是,再过三年,他便要死于乱军之中。又过多年,刘宋被南齐取代,南齐又被南梁取代。
公元523年
这年是南梁的“普通四年”,正如其年号,此年对普通人来说十分普通,但对僧侣来说可能就不太普通……
五月二十三日,登基已有二十余个年头的梁武帝借着“月六斋”的日子,向参加法会的众僧宣布《断酒肉文》,从此,僧人的饭桌上没了酒和肉。
后来南陈取代了南梁,隋军又灭了南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分裂都结束了,隋朝也一统了天下,这个梁武帝定下的僧人不吃酒肉的规矩却再也没人去改它……
公元583年
隋文帝废郡置州,在金城郡设立兰州总管府,“兰州”之称,从此便开始见于历史。据说,金城郡之所以叫金城郡,是因为早先在这里筑城时曾挖出过金子,所以取名金城,两汉、魏晋俱在此设过金城县,十六国前凉亦在此设金城郡治。
但也许是因为改掉了金城这个坚固的名称,隋朝的江山也将不保……隋文帝给金城郡改了兰州这个名字,而历史,轻轻一笔,就把“隋”改成了“唐”。
公元643年
唐朝,立国二十五年了。
这一年对李世民来说是多事之秋。正月刘兰成谋反,三月齐王谋反,四月太子李承乾被废……这还没完,六月“天狗吃月亮”,七月京城传出谣言,说皇帝要派遣一种叫枨枨(chéng)的怪兽掏人心肝来祭祀天狗,还说这种怪兽穿着狗皮,长着铁爪,在大街上把人的心肝掏去就跑,李世民不得不立刻派人澄清谣言,一个月之后谣言才消散。
但对于李世民来说,此年最让他伤心的,可能还是,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李世民叹息道:从此,能照见我错处的镜子没了。
不但镜子没了,戳向大唐心脏的刀子就快要来了。
公元703年
是年史思明生于河北省涿州市,五十多年后,安䘵山和史思明的“安史之乱”将把整个大唐翻个底儿朝天,但史思明也把自己搞了个头儿朝地的结局。
公元763年
这一年正月的最后一天,史思明长子史朝义的人头被送到长安,此前,他已经弑杀了父亲史思明。持续八年之久,历经玄宗、肃宗和代宗三代皇帝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唐代宗改元广德,大赦天下。但是盛唐的光环已经一去不复返。
韦应物二十七岁,秋冬间为洛阳丞,在乘船离开广陵赴任洛阳的时候,写下《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杜甫五十二岁,历经战乱和逃难的颠簸,那首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写在这时。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心心念念的好日子终于要来了吗?
三年后,杜甫死于湘江舟中,而李白和王维,早就离世。
盛唐诗人们的光辉渐渐消逝于海天尽头。
六十年后,会是谁引领风骚?
公元823年
白居易五十二岁,在杭州任刺史,屡游西湖及灵隐寺、恩德寺等名胜。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白居易《杭州春望》
十月,前往江南赴任的元稹路过杭州与白居易相会,三宿而别。别后重逢,又将离别,四十五岁的元稹写道:
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元稹《玲珑》
韩愈五十六岁,在京师,写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这年刘禹锡五十四岁,薛涛五十五岁。一代诗人,都已渐向老境。但新的力量却已在崛起——李商隐,这年十一岁。
同年,牛僧孺入相,李德裕任浙西节度使,远离京师约七年之久。
这是长庆三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大事,但后来越演越烈的牛李党争和惨烈的甘露之变,已经在此时埋下隐患,终将引爆。
公元883年
这是引爆战乱的一年。从正月开始几乎就没安生过,先是李克用与黄巢在关中大战,之后唐军与黄巢又在汴州、蔡州、陈州、鹿邑等地大战。四月,李克用收复长安,黄巢力战不胜,干脆丢下一把火放弃长安。
韦庄此时已逃离长安暂居洛阳,他在洛阳写成《秦妇吟》,“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舞伎歌姬尽暗捐,婴儿稚女皆生弃”的惨状,活生生写出黄巢来了长安和从长安走了以后,长安百姓所受的百般摧残,《秦妇吟》全诗一千六百六十六字,为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时人因此称韦庄为“《秦妇吟》秀才”。
黄巢这一来一去,长安城基本被毁。唐朝也彻底失去对藩镇的控制,进入灭亡的倒计时,昔年万国来归的光辉大唐,裂成五代十国的碎片片。
公元943年
大唐虽亡,但在南方有一个小国家,以“唐”的名义想要重续昔日光辉。这便是“十国”里的南唐。
南唐烈祖李昪(biàn),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kè)的四世孙,故而建国南唐。这年,五十五岁的李昪因服“长生丹药”,终致疮发于背而死,李璟继位,史称南唐中主。
李昪,是李煜的祖父,李璟,是李煜的父亲,这一年,李煜七岁。他不想背负的拯救南唐的重任,他不想背负的亡国之君的恶名,终将落到他的头上。
南唐最终亡于宋。
宋的词人们,开始粉墨登场走进历史舞台。
柳三变二十岁,怀着满腔抱负,到了林逋出生的钱塘,求见潘阆曾经的好友,太守孙何。他自己制曲填了一首《望海潮》,求杭州城最有名的歌妓楚楚在孙府宴席上唱曲子:“孙相公若问起这曲子是谁写的,你便说是柳七。”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望海潮》
这曲子倾倒全城和孙何,也倾覆了柳三变的抱负。被软红香玉包围的少年,早已忘记了自己原本是要去考功名的……后来三十年考编屡屡失意的柳三变,直到五十一岁时,方才改名柳永,考进了编制——那次考试是二十五岁年轻的宋仁宗因亲自掌政而特开的恩科。
公元1063年
是年宋仁宗结束了他仁厚的一生,崩于福宁殿,英宗继位,曹太后垂帘听政,高滔滔被立为皇后。
秦观十五岁,在家守父丧。
黄庭坚十九岁,入京师参加科举考试,结识二十六岁的晏几道。
苏轼二十八岁,在凤翔始与使气任性的陈慥相识。
王安石四十三岁,归家守母丧。
四十七岁的周敦颐应邀参加一次聚会,一气呵成一篇119字的散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这些在宋史上留下名字的杰出的英才,还不知晓,在将来的日子里,他们包括帝后的命运都将因“熙宁变法”彼此纠缠,没有一个人,能像莲花那样远离污浊,清贞独守。
而其中被现实反复毒打得最厉害的,当属苏轼。
公元1123年
八月初七,赵令畤(zhì)在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拖尾,写下一段悲怆的题跋,题跋里说:看此图,似乎看见东坡先生月夜游赤壁的身影,清风朗月,跟随其身。
赵令畤在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后的题跋
这年,苏轼去世已经十二年。而宋徽宗刚刚又发布了一条严厉的诏令,下诏毁去苏轼、司马光等人的文集,也不许有人研习苏轼的学问。
直到徽宗第九子赵构在临安重建朝廷,事情突然起了180度的变化,苏轼和他的学说,被奉上神坛,被狂热追捧。描绘苏轼两游赤壁的书画,也随之大热。
那已经是南宋年间了。
公元1183年
朱熹率门人在武夷山下建武夷精舍,精舍初成之后,请韩元吉作《武夷精舍记》。对此朱熹的好友陆游并不怎么认可,吐槽说“天下苍生未苏息,忧公遂与世相忘。”
这年陆游五十九岁,奉祠居家,经常写诗发发牢骚。
今皇神武是周宣,谁赋南征北伐篇?
四海一家天历数,两河百郡宋山川。
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京洛雪消春又动,永昌陵上草芊芊。
——陆游《感愤》
辛弃疾四十四岁,十一月,被谏官御史王蔺(lìn)弹劾免职,罪名是“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奸贪凶暴,帅湖南日,虐害田里”,官职一并被削夺。辛弃疾回到上饶带湖闲居,开启了长达十年的第一次闲居生涯。
至死,辛弃疾仍耿耿于金人曾夺走的大宋江山。
公元1243年
现在南宋的敌人已经不再是金人,而是蒙古人。这年南宋与蒙古三十六战。
刘过五十七岁,偶梦已过世二十余年的挚友方孚(fú)若,梦中,方孚若与他畅谈国事,醒来后他遂写下名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yǔ)人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刘过《沁园春 梦孚若》
这年离靖康之变已一百十六年,宝钗楼和铜雀台,都曾落在金人手里,再落入蒙古人手里。
那里,除了宝钗楼和铜雀台,还有宋的遗民。
但,一百十六年后,宋的遗民还会想念宋吗?
元好问这年五十四岁,应元中书令耶律楚材之子耶律铸之邀前往燕京写碑文,离开燕京后他写了《出都二首》,这是其中一首:
汉宫曾动伯鸾歌,事去英雄可奈何。
但见觚(gū)棱上金爵,岂知荆棘卧铜驼。
神仙不到秋风客,富贵空悲春梦婆。
行过卢沟重回首,凤城平日五云多。
——元好问《出都二首 其一》
《出都二首》哀悼的,是金国曾经的故都。生于金长于金的元好问,已然认同自己是金的遗民了。
无论是刘过还是元好问,都没能避免祖国灭亡的命运。金于1234年亡国,宋于1276年亡国。灭亡他们的,都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
曾经金朝的完颜亮未曾实现的“投鞭江南”,终于在元朝的忽必烈这里实现了“饮马江南”。
公元1303年
赵孟頫五十岁,画成《重江叠嶂图》。
元 赵孟頫 重江叠嶂图局部
这位被忽必烈视为“神仙中人”的赵宋王孙,因为入元为仕,背负了一生的骂名。
也在这一年,卢挚在扬州与乐府名伶珠帘秀初相见。
大德八年便成为“玉堂人物”的卢挚,与珠帘秀注定不会有结果。虽然他们的情感是如此的火辣,一个是“倚篷窗一身儿活受苦,恨不得随大江东去”(珠帘秀),一个是“舍不得系行舟别了卿卿”:
系行舟谁遣卿卿,爱林下风姿,云外歌声。宝髻堆云,冰弦散雨,总是才情。恰绿树南薰晚晴,险些儿羞杀啼莺。容散邮亭,楚调将成,醉梦初醒。
——卢挚《蟾(chán)宫曲 醉赠乐府珠帘秀》
约在此年,张可久亦在吴淞一带结交卢挚,张可久曾写过“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只是他似乎一生都不曾真正隐居,虽然隐居是那时候多数江南文人的命运。比如高士杨竹西。
公元1363年
这年二月,倪瓒(zàn)与王绎(yì)合作绘成《杨竹西小像》。画中,一老者头戴方巾,执杖萧然而立,那便是隐居江南、主持“不碍云山楼雅集”的杨谦,倪瓒以枯淡、松秀的笔墨补画松石,尤衬其神色。
元 王绎 倪瓒 杨竹西小像
人像是王绎画的,倪瓒几乎一生不曾画过人像。他本是富家子,不谙世事,笔下山水松石总带着一种不沾人间烟火的散淡。但散淡的人似乎易逢孤苦事,这年九月十八,倪瓒妻蒋氏病死,家业已散、长子早丧、次子不孝、又失老妻的倪瓒,愈觉寂寥。
倪瓒其实痛恨这现世的不安稳。江南江北,此时正打得一团火热,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南下,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以少胜多狠狠打了陈友谅一顿……
这年,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四岁。朱元璋和朱棣此时当然都不知道将来会发生在骨肉之间的“靖难之役”。
公元1423年
永乐帝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已有二十一年。当年,朱元璋的孙子、朱棣的侄子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后去处成谜,有人说他出家为僧,有人说他出海定居,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对永乐帝来说始终是一件心事。
派人到四方查询建文帝下落二十一年后,终于有人回来了——胡濙(yíng),这年胡濙终于得知了建文帝的确切消息,遂快马加鞭赶往朱棣身边,与永乐帝谈论到“漏下四鼓乃出”,据说从此以后,朱棣悬了二十一年的心终于落地。然而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关于朱允炆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谜。
不过皇家的秘辛,与普通百姓是无关的,百姓的平常日子,该吃饭还是吃饭,该看花还是看花。
公元1483年
这年谷雨已过十天,沈周家的牡丹终于开始开花了。早先,沈周因为担心这栽种在薄壤劣土里的国色是否能顺利开放,曾写过诗“时旱地薄敢早发,浮云错莫春阴连”,直到花开,沈周才略微放心,“此花无乃迟为贤”,说这花开得好啊,迟迟不开也是君子谦逊的表现嘛。
不知沈周是否将那日的牡丹画了下来。
巧的是,这年出生的一个男娃,六十年后倒是画了一幅牡丹图,并顺便追忆了一下沈周。他叫陈淳。
公元1543年
陈淳曾拜文徵明为师,文徵明又拜过沈周为师,这样算起来,陈淳和沈周之间,还有那么一点祖师爷孙的关系,只是,后来陈淳和文徵明闹掰了……
明 陈淳 花觚牡丹图
在《花觚牡丹图》的题跋上,陈淳写道:我从小就爱写生,可如果用法度来要求我的话,恐怕我会不容于师门吧!昔年沈周先生曾说“观者当求我于丹青之外”,我觉得这话说得好呀!
看看……这是典型的爷孙亲么……
据说陈淳死于这一年,也有记载说他死于1544年。这年,文徵明还活得好好的呢,已奋力跨过了古稀之龄。
这是嘉靖二十二年,宫女想要勒死嘉靖帝的奇案“壬寅宫变”的第二年。
公元1590年
大明是个出产奇案的王朝,这一年,又发生了震动朝野的”妖书案“。
简单说说妖书案吧。
山西按察使吕坤在任时,将历史上贤妇烈女的事迹编起来,出版了《闺范图说》一书,后来宫中受宠的郑贵妃修改内容重刻新版《闺范图说》——当然,修改的内容就是夸她自己的。不幸的是,新旧两版《闺范图说》就此混为一谈并被人做起了文章,先有言官弹劾吕坤,说他编著《闺范图说》是讨好郑贵妃,后有人散发《闺范图说》的相关传单,于是“结党造书,妄指宫禁,干扰大典,惑世诬人”的罪名源源而来,先后有樊玉衡和戴士衡等人被捕受刑。经此一案,吕坤申请病退,再也没有步入仕途,他闭门著述讲学,二十年后谢世,著名的《呻吟语》就是他写的。
妖书案的本质是明朝的党争,党争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成为大明不可言说之痛。尖锐点说,明朝,也许是亡于党争的,而不是亡于那个从关外打进来的大清。
但不管亡于谁,终究明是被清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