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55|回复: 0

长文ZT: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干预市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6 06: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7年初开始浮现的次贷危机(1)导致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暴,进而造成了多数国家的经济衰退。

看到总裁和董事长们成千万上亿的工资加奖金,人们很容易把这场经济危机归罪于华尔街和银行(在本文范围内也包括房贷企业)的贪婪。也有文章用一两句试问那些明知没有还贷能力却签字买房者有无责任。那么美国政府在这其中作了什么呢?

政府立法干预银行营运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CRA)

1977年美国国会通过,由卡特总统签署了“社区再投资法”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CRA)(2)。该法是由一些社区组织和活动家(community groups and activists)积极推动而成的,目的是敦促银行给低收入者(多为少数族裔)贷款购房, 消除这方面的“种族歧视”。一些银行在贫困社区开设分行,吸收存款,支付利息,是鼓励贫困家庭储蓄积累逐步脱贫的好事。对于有能力还贷者,银行通过贷款赚取丰厚的利息,本是银行存在的根本目的,何乐而不为呢?不可否认,有极个别人宁愿不要花花绿绿的钞票也不愿贷款给少数族裔,可这并不妨碍其他人提供这样的金融服务。在自由竞争的社会,他就是放弃了商机。有还贷能力者他不贷,他愿意贷给还款能力较差的人么?他不想盈利,反而去冒较大的风险,他的企业会存在多久呢?如果他是上市公司,谁要买利润少风险大的股票呢?

可是这些社区组织认为银行在贫困社区吸收的存款应该投资在贫困社区。为推动此法的贯彻执行,社区组织编集了各家银行的CRA记录(分数)。银行要开设分行,并购或出售时,管理机构在审批时会参考该行的CRA分数。如果银行不愿意冒较大的风险给还贷能力差的人贷款,又不愿意受管理机构的刁难,就只有关闭在这些社区的分行,因为CRA分数不好还不如没有。

“家庭房贷披露法”Home Mortgage Disclosure Act(HMDA)最初在1975年(福特在任)通过施行。到了1989年(布什41在任)该法增加了一项修正案,要求银行记录房贷申请人的种族和性别(3)。是不是政府不相信银行家贪婪到了“色盲”(color blind)的程度,而准备收集“种族歧视”的证据?

“棒子加胡萝卜”Sticks and Carrots

1992年,在波士顿的联邦储备银行发表了一篇论文“HMDA数据解读”讨论稿(working paper,96年在《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发表)(4),指控房贷机构有“种族歧视”,因为少数族裔的房贷申请数量少,且被拒绝的比例高。据此,波士顿联储出版了“平等借贷指南”(5)。该指南写明“贷款方使用任意或过时的标准使都市或低收入的少数族裔申请人不够格”就是“种族歧视”的表现。哪些是波士顿联储认为“任意或过时的标准”呢?债务与收入的比例(obligation ratio),首付款(downpayment),信用记录(credit history),工作历史(employment history,长短,稳定与否),收入来源(加班,第二份工,季节性的都算数,可是经济下滑时这些会首先被砍。甚至社会救济金和失业救济金这些短期收入也入列)。这些完全是判断借款人还贷能力的经济标准,丝毫没有种族的色彩。取消或忽视这些准则,一定会造成拖欠(defaults)的飘升。

德克萨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Day和经济学教授Liebowitz 1998在《经济研究》(Economic Inquiry)发表的论文指出波士顿联储疏忽草率(例如在考察的数据中有44份房贷申请被拒绝后却又成为批准的房贷在二级市场售出),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在剔除明显自相矛盾的数据后,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房贷不存在“种族歧视”。并告诫说“灵活的贷款标准”将导致呆账、死帐(bad loans)(6)。金融风暴发生后,Liebowitz 教授2008年6月为此在国会作证(7)。

德克萨斯大学另一位教授Robert H. Wilson也有一篇文章论述在德州房贷中对非裔和拉美裔的“种族歧视”(8)。然而在他的数据表格中,亚裔家庭在德州仅占1.4%(更是少数族裔),但是房贷申请却占了总数的2.9%,批准的申请占总数的3.1%,而得到的贷款占总额的3.4%。如果按种族比例分配(affirmative action),亚裔的房贷数量要砍掉一多半才平等。这位教授对亚裔的数据只字未提。

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的“多样性数据项目”(DiversityData Project)(9)汇集了美国大都市地区(少数族裔聚居)的各种统计数据。感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坐在家里就可以轻松地查阅。以底特律为例,2000年亚裔及太平洋岛民的房贷申请拒绝率是10.4%,还不到白人的一半(21.5%),而批准率是89.6%,远超过白人的78.5%。作为华裔,我知道我们家是量入为出的。

银行家已经“贪婪”到了“色盲”的程度,但是“种族歧视”的帽子却被挑在空中,随时可能扣在头上。

1968年,房利美(Fannie Mae)从联邦政府机构分出成为盈利公司,即“政府扶持的企业”(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 GSE)。为防止垄断及保证市场健康,国会在1970年又组建了又另一家GSE房地美(Freddie Mac)与房利美竞争。“两房”不直接贷款给买房者,而是在二级市场(secondary market)购买银行做的房贷,使银行继续有资金来源,可以做更多的房贷。“两房”则将这些房贷打包,证券化,再出售给投资者。

1992年国会要求房利美和房地美增加他们购买中低收入借款人的房贷的比例(10)。一边是法律和道义(消除“种族歧视”)的压力,另一边是高风险贷款脱手的诱惑,银行开始降低房贷标准,“次级贷款”应运而生。

到了1998年国会对“两房”已有明确的指标,即42%的资金要用于购买中低收入者的房贷,“两房”也已超额完成任务(44%)。而住房及城市发展部(HUD)在1999年7月又将指标提高,要求在2001年达到50%(10,11)。经过多年的积累,风险明显在增加。纽约时报1999年9月告诫说房利美在冒相当大的风险,一旦经济下滑,这家政府资助的企业可能遭遇麻烦而迫使政府出面挽救(11)。

克林顿政府的住房部长希斯内罗丝(Cisneros)在任期间,住房部为首次购房者的数十亿元贷款提供了保险(因为没有首付款或首付款低于20%)(12)。使用行政手段消除首付款这一买房的障碍,表面上是帮助中低收入者,实际上是让纳税人承担风险。美国政府担保的房贷,由准政府公司证券化出售,就如同美国政府发行的债券,是最可靠的投资,全世界的投资者趋之若骛。

似乎这些压力和诱惑还不够,HUD频频以“公平住房”(fair housing)为由起诉银行。1998年接任的住房部长库牟(Cuomo)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HUD与AccuBanc和解一起“公平住房”案。条件是AccuBanc在三年内为中低收入者提供21亿美元的房贷(13)。库牟在回答记者问题时直言不讳:“是的,如果不是按种族比例分配,他们不够房贷条件。...是的,银行为这些房贷会承担较大的风险,我可以肯定拖欠的比例会较高。”(14)多蛮横。银行批准贷款与否,不能单凭经济标准,还要“按种族比例分配”。这“种族色彩”不是政府强加于银行的吗?

布什政府的初期也大力推动低收入者购房。2002年6月,布什总统在亚特兰大的圣保罗非洲卫理公会圣公会教堂宣布一项促进少数族裔购房的行动计划,他说“到2010年,我们必须至少使少数族裔购房增加550万。”他的第一条措施是向国会提议用纳税人的钱为低收入者的首付贷款。他表示要用联邦,州及当地政府的强大力量(mighty muscle)去实现这一目标。(15)10月在主持少数族裔购房会议时又指出全美国购买自己住房的家庭达到了三分之二,但在非裔和拉美裔中却不到一半。(16)

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将短期利率从6.5%大幅削减到1%。洛杉矶时报2005年5月21日报导有些经济学家们认为格林斯潘对房市过热有部分责任(17)。金融风暴发生后,有人认为是银行用初始利率较低的变化利率贷款(ARM)作诱饵,到了利率上升时使购房者不堪重负。但ARM却是美联储主席大力推动的。2004年在信用社全国协会政府事务会议上,格林斯潘讲话时说“如果用变化利率而不是固定利率贷款,许多房主会省下数万元。... 在其它国家固定利率房贷被视为过分昂贵”。(18)其责备之意不言而喻。

利率的降低使得很多人可以负担月供,也就可以买房了。而且存款放在银行赶不上通涨实际是亏。要买的人多了,就把房价竟标(bid)上去了。看到房价大幅上涨,投机的人也来了。他们不是要拥有自己的住房,也不是要投资,而是要短期转手赚一笔。他们要“无首付,只付利息”的房贷。

买房子对银行和房主都是投资,而投资总有风险,因此银行要房主也投入20%的资金(down payment)。当房主自身有利益在其中(skin in the game)时,他会仔细照料房产,卖房子的时候也会尽力卖个好价钱,从而拿回自己的投入和收益。但是如果房主没有净资产(equity),一旦房市泡沫破碎,房价跌破贷款额,没人愿意为只值七万元的房子付银行十万元,而会选择一走了之,将亏损抛给银行。银行本不应该作此类贷款,只是因为有国会钦定的收购中低收入者房贷的指标,“两房”推动银行使用“灵活的”(flexible)(7)和“创新的”(creative)(12)贷款标准,并收购房贷、承担风险(胡萝卜),他们才无所顾忌。

金融风暴肆虐的时候,人们说美式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的资本主义失败了。真的吗?废除威胁和利诱吧,让银行为自己的商务和生存负责!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都在讲“经济工作按经济规律办事”(19),而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的房贷却受政府干预,不能只看还贷能力,还要按种族分配。

国会民主党人阻挠对房贷业监管事务的整顿

纽约时报2003年9月11日的报导说,布什政府提出了自1993的储蓄和贷款危机(savings and loan crisis)以来最重要的对房贷业监管事务的整顿计划,但是遭到国会民主党人的反对。他们担心对贷款企业加强监管会使给低收入者的贷款大幅减少。当时的金融服务委员会首席民主党议员甫兰克(Barney Frank)说“房利美和房地美不存在任何金融危机”。(20)

2003年9月25在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的听证会上,甫兰克说,“我不要像对待普通银行那样对待两房。... 我们有社区再投资法。... 我不要像财政部金融局、储蓄管理局那样地注重安全妥当。对于补贴住房,我要再多赌一会(roll the dice a little bit more)”(21)。还有比这更赤裸的吗?他把金融市场当成赌场了。不论是金融风暴还是油价飞涨,议员们都可以神气十足地把私营公司的总裁或对冲基金经理传讯来国会,居高临下地指责一番,表现他们对人民生活如何关心。有谁可以把他们放在证人席上,问一问他们对危机的形成起了什么作用?

2004年4月21日,甫兰克在房贷银行协会的演讲时指控布什政府夸大“两房”破产的危险(22)。

面对国会民主党人的阻挠,布什政府寄希望于公众舆论来推动对房贷的整顿。政府官员在多家媒体撰文阐述“两房”潜在的危险,如《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3)。2004年2月24日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就“两房”的监管举行听证会的同一天,《金融时报》发表了曼昆(Mankiw,布什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文章,指出“两房”多年累积的风险。“政府扶持的企业”享有免除州所得税的特权,也毋须向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或报告公司财务状况。这两家公司各有十八位董事,其中五位由总统任命。这些都使投资者产生一个极为可怕的错觉,即“两房”的债务有美国政府担保,而对风险视而不见。布什政府提出的整顿措施之一即是总统不再任命“两房”董事(24),逐步使“两房”按自由市场机制运作。

关于那一次监管整顿的斗争,“房利美的衰落”一文有详细报道:“房利美是全美最有政治势力的公司,在国会里有唯令是从的死党。谁都知道,国会从不对房利美严加管束,一有批评它的声音,国会反而急忙出面摆平。”...“到了2004年春末已经非常明显,房利美和白宫打成了平手。新提案没获通过,自然也不会出现新的监管机构。”(23)

里根政府出于意识形态(小政府,自由市场经济)反对政府扶持企业,“极力想把房利美私有化,但最终被房利美阻止。”(23)

信用违约掉期 (credit default swaps, CDS)

金融衍生品(derivatives)是华尔街制造的“魔鬼”呢,还是中性无辜的金融工具?

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李小加在2008年末的《财经》年会专题讨论时说“金融和创新资产证券化是一个巨大输送系统,本来可以把好的资源迅速输到全身最需要的地方。由于这么一个渠道,毒素(次贷)也很快遍布全身。”(25)“魔鬼”也好,中性工具也好,这两家准政府企业却是华尔街使用衍生工具最多的两家公司(23)。

贪婪

圣经告诉我们人都有罪,贪婪是其一(罗3:23,1:29)。自由的经济体制可以约束人的贪婪,因为银行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然要考虑投资的风险,而多家竞争使银行不得不以较低的利率和较好的服务赢得顾客。然而因为“两房”着重购买“次贷”,“银行不必担心客户拖欠贷款”(23)。也就是说房贷盈利的来源从借方支付的利息转变为签订房贷合同的手续费。那么银行何苦要苛求借方的贷款条件而自找那承受不了的道义之重呢?审查的越松,赚取的越多。不审查,最大限度地赚取。由此造成了自报收入的谎言贷款(stated income liar loans)。政府干预市场的政策使贪婪之心无所顾忌。

“国会的特许给房利美和房地美带来了巨大优势,连今日的花旗(Citigroup)、富国(Wells Fargo)这样的金融巨头也望尘莫及。比如,财政部可以购买两家公司各22.5亿美元的债券(通常管这笔钱叫做两家的信用额度)。房利美和房地美不用向州、地方政府纳税,对其资本的要求也远较银行宽松。最大的优势在于,它们的资本成本仅稍高于长期国债,比信誉最好的公司还要低。可是,这最后一个优势并不来自法令的规定,而是因为市场认为,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债券比评级为AAA的公司的债券还要安全。为什么?原因在于它们有国会的特许,市场认为美国政府决不会让它们失去偿债能力(23)。”同样,由于政府为“两房”撑腰,投资者在购买这样的债券时也忽视了风险。

那么政府是从那里出资挽救“两房”及其它金融机构呢?过去是启动印刷机,在绿色环保的今天,树可以免砍了。伯南克(Bernanke)只要说一句话,他的助手在键盘上敲几下,万亿美元就凭空生在央行的账上(26)。真是像神一样,说有就有,命立则立。

但这不是从稀薄的空气中拽出石油,或创造任何物质财富。通货膨胀的经典定义,就是货币和信贷供给的增加。在纸币出现以前,政府是通过减少硬币中贵重金属的含量制造通货膨胀的。先知以赛亚斥责以色列人说“你的银子、变为渣滓、你的酒、用水搀对(赛1:22,Your silver has become dross, your choice wine is diluted with water. NIV)”。美联储宣布造新钱的当天,金价上涨$26.6/盎司,达$942/盎司,对欧元和日元汇率也大幅下挫(27)。政府靠印钞票“救市”是奖励按政府要求而不按经济规律运作的企业和个人。盈利是银行和准政府企业“两房”的,亏损是全体纳税人的。这对于勤劳节俭的人是不公平的,而助长贪婪危害更甚。

这里还要补充一句,所谓“救市”是一个误称(misnomer)。因为市场机制没有失败,印钞“救市”其实是用纳税人的钱掩盖政府的过失。

政府的“棒子和胡萝卜”在一段时间里提高了少数族裔的住房拥有率,但那是建在沙滩上的房子。政府不断增加压力,房贷风险越积越多。金融风暴引发经济危机,失去工作的人房子被银行收回,几年的月供付诸东流。这样的政府“帮助”还是不要为好。


资料 REFERENCES

(1)《财富》杂志 FORTUNE Magazine
The risk in subprime, 3/1/2007
During the boom, lenders gave homeowners loans they couldn't afford. Now they're feeling the consequences.

(2) 维基百科 Wikipedia.org
社区再投资法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

(3) 圣路易(Saint Louis)联邦储备银行
Implications of the New Pricing Data from the Home Mortgage Disclosure Act

(4) 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
Mortgage Lending in Boston: Interpreting HMDA Data(1992)
波士顿的房贷:解读“家庭住房贷款披露法”数据

(5) 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
Closing The Gap - A Guide To Equal Opportunity Lending
缩小差距-平等借贷指南

(6)《经济研究》Economic Inquiry 德克萨斯大学
给少数族裔的房贷:偏见在哪?
Mortgage Lending to Minorities: Where's The Bias? 1998

(7) 众议院司法委员会,6/12/2008
德克萨思大学经济学教授Liebowitz的证词

(8) 德克萨斯低收入住房信息服务站
Racial/Ethnic Disparities in Home Mortgage Lending in Texas
德克萨斯房贷中的种族不平等

(9) 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多样性数据项目”
DiversityData Project, 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Home loan denial rate by Race/Ethnicity

(10) 洛杉矶时报, LA Times, 5/31/1999
克林顿时期少数族裔拥有住房率激增,但仍落后于白人
Minorities' Home Ownership Booms Under Clinton but Still Lags Whites'

(11) 纽约时报, NY Times, 9/30/1999
房利美放松房贷条件
Fannie Mae Eases Credit To Aid Mortgage Lending

(12) 纽约时报, NY Times, 10/18/2008
建造有缺陷的美国梦 Building Flawed American Dreams

(13) 美国联邦政府住房部新闻发布会, 4/3/1998
创纪录的21亿美元房贷歧视和解
RECORD $2.1 BILLION LENDING DISCRIMINATION SETTLEMENT

(14) YouTube 录像
住房部长库牟(Cuomo)在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15) 布什宣布促进少数族裔购房的行动计划,2002年6月17日

(16) 布什主持少数族裔购房会议,2002年10月15日

(17) 洛杉矶时报, 5/21/2005
Greenspan Sees Bubbles in Housing

(18) 格林斯潘在信用社全国协会政府事务会议的讲话,2004年2月23日

(19)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按经济规律办事

(20) 纽约时报, NY Times, 9/11/2003
New Agency Proposed to Oversee Freddie Mac and Fannie Mae

(21) 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听证会纪录, 9/25/2003

(22) American Banker, April 21, 2004
Frank: GSE Failure a Phony Issue

(23)《财富》杂志 FORTUNE Magazine
The Fall of Fannie Mae, 1/24/2005
《财富》中文版:房利美的衰落

(24)《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2/24/2004
Keeping Fannie And Freddie's House In Order
曼昆 Gregory Mankiw,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25)《财经》年会专题讨论-金融衍生品

(26) PBS: Where Does the Money Come From? 3/17/2009
"bits of code on a computer"

(27) 纽约时报, NY Times, 3/18/2009
Fed Plans to Inject Another $1 Trillion to Aid the Econom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5 02:36 PM , Processed in 0.03368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