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熟悉的南宋山水画,大抵是以李唐为起点,刘松年、马远、夏圭相继发扬,他们运用“斧劈皴”与院体画的审美、构图,展现出一脉相承的风格面貌,被称为“南宋四家”。
在四家的夺目光芒之下,活跃于南宋后期的禅宗僧人,却创造出另一脉与众不同的山水画。禅僧们利用毛笔之外的工具,例如草结、蔗渣,在纸本而非绢本上创作。
不同于绢素,在纸本紧密的质地上,水墨这种媒介得以充分施展其魅力,笔下最细微的墨色变化也能被保留,从而使画家致力于对水与墨之间千变万化的追求——其中最为卓越的即是牧溪。
牧溪《潇湘八景图》(传世仅六景)
牧溪的《潇湘八景图》,传世仅存六幅,它们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技法——“破墨法”。此处“破墨法”之名由来是牧溪、玉涧在日本的绘画传派沿用而成,并非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记载王维与张璪的“破墨”,与黄宾虹先生所言“破墨”也有所不同。
牧溪借助清水、淡墨与浓墨在纸上的相互碰撞,使三者相互破开对方的轮廓,展现出极具魅力的水墨变化,构成宛如云烟幻灭的山水。
《烟寺晚钟图》局部
另一位宋末僧人玉涧也同样擅长此法,并且也画有《潇湘八景图》。玉涧的风格较牧溪更为简略,与牧溪画中依旧令人感到真实的山色不同,他更强调水墨本身的魅力。
玉涧《潇湘八景图》(传世仅三景)
玉涧作为画家的名号,载入画史共有四人,此处应为南宋画僧若芬玉涧。另有画僧孟玉涧,但风格与之不同。
然而遗憾的是,因为后世文人对牧溪、玉涧的轻视,他们的画名在中国画史中并不显著,作品也罕见传世,致使这种脱离了写实目的的超前风格未能在元代、明代的画坛得到发扬。
但越过大海、远在日本,牧溪与玉涧却引起巨大的反响——尤其是前者,几乎整个改变了日本绘画的面貌。
日本·拙宗等杨《仿玉涧破墨山水》,根津美术馆藏
借助南宋发达的海运,中日禅宗交流空前密切。不断有中国僧人赴东瀛建立道场,也不断有日本僧人前来中国求取真经。作为无准师范的弟子,牧溪的绘画与思想由此传入日本。
日本·雪舟等杨《破墨山水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在室町至江户的漫长历史中,幕府、名寺与天皇都将牧溪画迹奉为至宝,使之成为权力的象征,直至今日依旧作为国宝供奉。
日本·足利义政《破墨山水图》,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日本的禅僧、画师们也被富有表现力的水墨深深打动。默庵、可翁、雪舟等杨、雪村周继、狩野探幽、长谷川等伯······这些日本画史最卓著的人物都将牧溪的风格视作师范。
也正因如此,南宋禅僧们创造的“破墨法”在中国消亡,却在东瀛开枝散叶,成为日本画史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