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几十个“文正公”,从“文正”二字字面来看,配得上这个称号的臣子,首先得有文化,古代皇朝都把儒学作为官学,所以有文化指的就是精通儒学。儒学是汉人发明的,所以汉人学起来一定是得心应手,但历史上32个文正公,居然也有几个少数民族!一个是耶律楚材,他活跃于蒙古汗国时期,此时蒙古未获天命,所以其地位尚存争议,而正统皇朝元朝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文正公就是廉希宪,此人的功劳不在耶律楚材之下。
廉希宪,维吾尔族,当时叫畏吾儿,祖籍新疆吐鲁番。历史上蒙古三次西征,1219年的第一次西征时,新疆已被纳入蒙古势力。忽必烈1260年上台建立元朝以前,统治新疆的察合台汗国和蒙古中央的关系十分密切,也没有疆界一说,人民可以自由往来,实际二者可以看作同一国家。
因为新疆人长得金发碧眼,所以新疆地区的人被统称为“色目人”。又因为新疆投降蒙古的时间比较早,所以蒙古人将色目人提拔为二等公民,让他们给蒙古人当小弟。廉希宪即是色目人出身。
廉希宪的父亲被蒙古中央政权任命为燕南诸路廉访使(今河北等地),他父亲为了亲近燕南诸路的汉人,就采取改汉姓的做法,以官职为姓,故姓廉。廉希宪1231出生于燕京(今北京),自幼接触儒学,所以虽然是少数民族出身,但却养成了儒学士大夫的习惯。
廉希宪幼年接触儒学,“笃好经史”,仁义宽厚熟记于心。9岁时,家中奴隶偷了马匹,当时的蒙古还是奴隶制,主人对奴隶生杀予夺,廉希宪的父亲本打算按家法处死奴隶,但廉希宪同情心发作,哭诉不可滥杀,就这样那个奴隶才幸免于死。
廉希宪19岁的时候赶上当时的亲王忽必烈择选贵族子弟充当跟班,廉希宪以才学和相貌仪表入选。蒙古大贵族的宿卫都是选择亲近贵族家子弟充当,这些人名为卫士,实为人质,但对这些子弟来说,随侍大贵族也是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元朝贵族
廉希宪在充当宿卫的时候,十分爱读书,手不离《孟子》。一次,廉希宪正在值班室看《孟子》,忽必烈突然来视察工作,廉希宪慌忙把《孟子》塞入怀里,结果还是被发现。忽必烈问看啥闲书呢?廉希宪就用《孟子》里的性善论、义利之辨等回答了忽必烈“闲书”的核心内容,忽必烈一听小子可以啊,读书读得挺透彻,好好地表扬了他。自此忽必烈府的同僚宿卫看到廉希宪都尊他为“廉孟子”。后来,忽必烈组织王府射箭大赛,廉希宪也没怯场,连发三箭,三箭皆中。这下子,廉希宪能文能武的名声是出来了。
如前所述,王府宿卫是蒙古政权下升官的一条捷径,廉希宪就是凭借这个出仕的。1253年,蒙哥汗时期,忽必烈被封关中,可以组建自己的幕府,自己任命官署。第二年,廉希宪就被忽必烈任命为京兆宣抚使,由此正式出仕。
京兆地区是忽必烈封地的核心,贵族众多,权贵势力盘根错节,宣抚使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纠弹不法、监察官吏。廉希宪到任后,和其他蒙古统治者只知道勒索无度、威逼害民不同,他深入民间访问疾苦,打击不法豪强,不以人情为事,同时他访问了一批宿儒询问治世之策,充分展现了和其他蒙古统治者不一样的风气。
蒙古人特别迷信占卜玄学,跳大神的萨满在蒙古特别受欢迎,但当时关中地区有跳大神的萨满杀害了一个男子,并霸占了男子的妻子,原本当地官府害怕杀害神的代言人萨满会遭天谴,刚好廉希宪查到此事,就坚决要杀,别的蒙古贵族都来求情,说杀了会造天谴,廉希宪却毫无惧色,最终依法处死犯事的萨满,为受害人伸张了正义。
1259年,忽必烈入侵南宋,一路过关斩将,攻城拔寨,廉希宪随军出征,此时廉希宪又展现了和其他贵族不同的地方,他率领数百名儒生跪在军门,请求忽必烈善待被俘虏的儒生,忽必烈同意。
就在忽必烈围攻鄂州的时候,蒙哥汗死亡的消息传到忽必烈营寨,此时廉希宪力主和南宋议和,马上回军取得汗位。忽必烈让廉希宪率部分军队为先锋,先行回去探查情况。廉希宪的军队随即急行军回师,占领燕京,给忽必烈的汗位争夺战立下首功。
蒙哥
忽必烈登基后,封廉希宪为四川关中宣抚使,主管两地军政监察。此时赶上反对忽必烈登基的军阀浑都海、霍鲁怀和刘太平叛乱,叛军攻占了西川,关中地区岌岌可危,忽必烈的燕京朝廷乱作一团,朝廷商议放弃西川,拒守关中。廉希宪则坚决反对,主张出兵平叛。忽必烈就让他率军平叛。廉希宪到了前线后,明军令、严赏罚、亲待军士,将士愿为其用命,加上叛乱者在占领地无恶不作、不得民心,而廉希宪治下百姓安居乐业,结果西凉一战,廉希宪歼灭叛军主力,叛乱遂平。这年廉希宪才30岁。平叛一事充分展现了廉希宪的能力,所以忽必烈让其主政关中,军令政务一力总览,俨然藩王。
元朝将领
此后投降蒙古的汉人军阀李璮造反,嫉妒廉希宪的蒙古贵族趁机向忽必烈进谗言,说廉希宪和李璮有勾结。忽必烈因查无实据表面上没说什么,只将廉希宪调回朝中任中书省平章政事(类似宰相),但实际上明升暗降,将其放在眼下监视。廉希宪深知“满则溢”的官场潜规则,因而对此事不急不气,坦然处之。因为回到中央,廉希宪反而开始大力提倡改革汉法、设立典章、革新制度,限制世袭荫蔽的陋习。
当时的宰相之一是回回人阿合马,他以刮地皮增加蒙古贵族收入,榨取百姓为业,受到蒙古贵族的喜爱。换句话说,因为阿合马替蒙古贵族置办产业,和蒙古贵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有蒙古贵族都向着他,但他人品极差,拉帮结派,暴虐害民,朝臣敢怒不敢言,只有廉希宪明确揭发阿合马的罪状,结果阿合马被处以鞭刑。此举无异于和整个蒙古贵族为敌,但廉希宪泰然处之。
1267年蒙古发动襄樊之战,由此开启了灭宋之路。1273年,南宋重要门户樊城、襄阳(都在今湖北)相继沦陷。襄樊抗元斗争持续6年,所以抗元的民族意识在湖北特别浓厚。1275年,对于如何统治南宋故地,忽必烈陷入了思考。南方文化发达,离燕京较远,加之民族意识强烈,时刻想着造反,派一个啥都不懂的蒙古贵族去,肯定治理不好,只能派一个和蒙古关系亲密,同时还懂汉文化的人去,思来想去,忽必烈选择了廉希宪。忽必烈授予廉希宪便宜行事、自辟府衙、三品以下官职无需请奏即可处置的特权,让他负责对南宋故地的弹压和治理。
廉希宪到了湖北江陵的驻地之后,以宋制宋,将南宋官员中听命的人选出,依旧授予原职让他们继续工作,以便控制反元民众。同时修补水塘,兴建堤坝,促进农业。而且廉希宪标榜正统,维持旧宋文化,尊重并兴办儒学,实行教化。人民一有饭吃、压迫又低、文化不变,也就不想着造反了。这样以来,本来抗元最激烈的湖北地区,反而安定异常。1277年,廉希宪因病返回北京疗养。
廉希宪确立的以宋制宋、保持旧宋文化的策略实开元朝统治宋地的先河。有元一代,南方仍是元朝重要的赋税重地,元朝中前期,南方并没有爆发太大的叛乱,这一切安定都和廉希宪确立的统治策略有关。1279年,南宋彻底灭亡,次年,为忽必烈鞠躬尽瘁的廉希宪就病死了。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他因为笃信儒学,俨然汉人儒学士大夫同类,因此忽必烈给其谥号“文正”。主导灭亡南宋的权臣伯颜也因为廉希宪的人品和功绩感叹道,他是宰相之中的真宰相。
参考文献
《元史》,中华书局,1974年。
尚衍斌:《高昌廉氏家族史事补正》,《西域研究》2017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