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晚上,宋仁宗赵祯处理政务直到深夜,肚子好饿,很想吃羊肉。
可他忍住了。
第二天,他跟左右说,昨晚上特别想吃羊肉,可我又不敢说。
近臣们觉得非常诧异,问说,官家你贵为九五之尊,为啥不敢开口?
官家,是宋代人对皇帝的非正式称呼。
宋仁宗说,朕如果一开口,御厨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得几百只羊,为了朕一碗饮食而开此恶例,就会造成滥杀和浪费,因此肚子再饿也只能忍住。
实际上,不仅是想吃羊肉不敢说,有时候,即使口渴了,宋仁宗也不敢说。
有一次,宋仁宗外出,走不了一会就频频回头,不知道在张望什么,却又什么都不说。身边人就觉得很奇怪,等回到宫中,宋仁宗才急不可耐地说,渴死我了,快帮我端碗水喝。
宫女就好奇问说,官家在外面既然口渴,为什么不直接叫人拿去呢?
宋仁宗缓了一会说,朕回头张望了好多次,都没看到掌管茶水的当值侍吏,可又不敢问,怕我一问,那侍吏必然要受到处罚,所以才忍渴而归。
他性格向来如此。
又有一次用餐,宋仁宗猛地咬到一颗沙子,牙齿一阵剧痛,宋仁宗赶紧吐了出来,旁边宫女问起原因,他连忙叮嘱说,“千万别声张我曾吃到沙子,否则别人可是死罪!”
因为按照惯例,帝王吃饭出现沙石,负责饮食的人可是要杀头的。
他如此自控克制,以致北宋皇宫中,时常冷清寂寞,宋人施德操就在《北窗炙輠录》中写道,有一天夜里,宋仁宗听到外面有很热闹的丝竹歌笑之声,就问宫人说,“这是哪里在作乐?”
宫人就回答说,这是皇宫外面民间酒楼的喧闹声音。
紧接着,宫人就向宋仁宗诉苦说,“官家您听,外面民间是如此快活,哪似我们宫中如此冷冷落落啊。”
宋仁宗倒是看得开,他回答说:“你知道吗?正是因为我宫中如此冷落,外面人民才会如此快乐。我宫中若像外面如此快乐,那么民间就会冷冷落落也。”
在别人眼里,宋仁宗似乎一直都是个老好人,可24岁那年,他也曾暴怒流泪,甚至想杀人。
13岁(1022年)时,父亲宋真宗驾崩去世,赵祯即位为帝,是为宋仁宗。此后11年间,北宋朝政一直由宋真宗的皇后刘娥实行垂帘听政进行控制,一直到宋仁宗24岁时(1033年),刘娥去世,宋仁宗才开始真正亲政。
随着太后刘娥的去世和皇帝的亲政,北宋帝国一个惊天秘密随之被揭开。
原来,赵祯真正的亲生母亲并非刘娥刘太后,而是本为刘娥婢女的李氏。当初,宋真宗无意中临幸李氏,没想到李氏竟然有了身孕,于是自己没有生育的刘娥一不做二不休,遂将李氏所生的儿子占为己有,对外则谎称赵祯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至于李氏,则一直被刘娥控制。此后李氏一直到死,都没有再见过自己的亲生儿子赵祯,母子二人近在咫尺却远如天边,终身不能相见。
刘娥在世时,赵祯的身世就已广泛为人所知。但慑于刘娥作为宋真宗的皇后,在宋真宗死后又垂帘听政的不二权威,皇宫内外根本无人胆敢向宋仁宗提及此事。所以,一直到刘娥去世后,这个秘密才首先被宋真宗的弟弟、荆王赵元俨所披露。
赵元俨,就是后世小说中经常提及的八贤王。
不仅如此,荆王赵元俨还向宋仁宗爆料说,宋仁宗的母亲李氏在被幽禁控制多年后,突然在刘娥去世的前一年蹊跷离世,年仅46岁。而且,贫苦一生的李氏突然被刘太后宣布册封为“宸妃”,然后,仅仅享受了一天妃子称号就暴毙身亡。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是否有可能是刘太后知道自己行将不豫,担心日后宋仁宗与母亲相认报复反击,所以才提前对李氏痛下杀手?
获悉自己身世真相后,宛如五雷轰顶的宋仁宗在皇宫中痛哭流涕。24岁的他无法接受和难以相信的是,那个他叫了20余年“母后”的女人,不仅不是他的亲生母亲,相反,还可能是他的杀母仇人。
在皇宫内崩溃痛哭的宋仁宗很快还得知,一直潜伏在皇宫中,以刘太后的哥哥“刘美”身份对外的“国舅爷”,竟然是刘太后刘娥的前夫,其真名本叫龚美。刘娥在改嫁给宋真宗后,龚美化名为刘美,此后就一直以“国舅爷”的身份住在皇宫中享受荣华富贵。
宋仁宗暴怒。他一边遣派军队包围刘太后的“奸夫”龚美的府邸,一边下令向全国发出罪己诏,指出自己对亲生母亲不孝,没当好皇帝,也没做好儿子。
罪己诏一发,事情,由此闹得举国皆知。
不仅如此,宋仁宗还亲自前往李氏停灵的洪福院,坚持要亲自开棺验尸,一查母亲的死因。
事情至此,似乎已经难以收场,一场帝国的惊天风雨似乎就将席卷而来。所幸的是,李氏在去世后,宰相吕夷简非常有远见,建议刘太后做了一些秘密安排。
原来,李氏在刘太后去世、宋仁宗亲政前一年暴毙后,当时宰相吕夷简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存在的严重隐患。清楚宋仁宗真实身世的吕夷简于是私下对刘太后建议说,太后您终有老去的一天,如果那天宋仁宗亲政获悉自己的身世,那么太后您整个家族势必将遭遇狂风暴雨,甚至有可能被宋仁宗报复、遭遇灭门之祸,“如果太后您还顾念刘家的未来,那么对李氏的丧礼,就应该从厚!”
本来打算将李氏草草埋葬了事的刘太后,只得下令以“一品礼”,敛葬那位只有一天荣誉称号的李氏李宸妃。
吕夷简私下还特地跟办理李氏后事的太监罗崇勋说:“李宸妃应该以皇后的规格入殓,并用水银灌注保护尸身,否则以后出了事,别说我吕夷简没有提醒你!”
太监们最终照着吕夷简的吩咐敛葬了李氏。
当宋仁宗下令开棺验尸,看到被灌注水银、以太后之礼殡葬的母亲李氏“玉色如生”时,宋仁宗感慨道,看来母亲李氏还是受到了善待的,“人言岂可尽信”。
至于如何对待刘太后和刘氏家族,当时,名臣范仲淹建议宋仁宗说,对待刘太后应该“掩其小故,以全后德”。
宋仁宗接受了范仲淹的建议。他下令撤去准备缉拿龚美的军队,还是以原来的礼节,对待刘太后的所谓“兄长”龚美一家老小。
而为了追悼自己的亲生母亲,宋仁宗则下令将生母李氏追谥为“章懿皇后”,并与刘太后一起供奉在太庙祭祀。
为了弥补自己的缺憾,他又优待母亲李氏的弟弟、自己真正的舅舅李用和,封他做了彰信军节度使、检校侍中,对他的恩宠和赏赐都非常丰厚。
后来,宋仁宗的身世之谜被广泛传说,并被后世改编成了杂剧《抱妆盒》,到了明朝时,宋仁宗的身世之谜被改编成为“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清朝乾隆时期,这个故事又被小说家石玉昆写进了《三侠五义》,由此传遍了大江南北。
尽管在亲政之初,就遇到了涉及自己身世之谜的政坛剧震,但宋仁宗最终还是凭借着宽恕仁和的性格,挺过了常人所难忍的巨变,这也将是他此后政治生涯的意蕴开始。
对于自己被隐瞒身世24年,亲生母亲蹊跷暴毙,宋仁宗都以政治家的风度忍了过去,所以,对于包拯的唾沫,他自然也能忍。
宋仁宗很宠幸张贵妃,张贵妃私底下想给自己的伯父张尧佐讨要个官职,于是就给宋仁宗吹枕边风,经不住张贵妃的缠绵和央求,宋仁宗只得答应下来。
第二天临上朝时,张贵妃将宋仁宗送到宫殿门口,还拉着宋仁宗的衣袖叮嘱说:“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封我伯父做宣徽使!”
宣徽使,是一个高级虚职。
想着给外戚封个虚职,百官反应应该还好,于是宋仁宗满口答应说:“放心!放心!”
没想到到了朝堂上,宋仁宗一公布此事,担任谏官的包拯立马“发飙”了,包拯侃侃而谈,说怎能随便给外戚封官?包拯越说越激动,唾沫都喷到了宋仁宗脸上。
性格“柔弱”的宋仁宗,只得无奈收回成命。
回到后宫后,张贵妃立马上前迎接,说,官家,今天事情办得怎样了?
宋仁宗万分无奈,又恼火又郁闷,只好对张贵妃发火说:“今天包拯上殿反对,唾沫都喷了我一脸,你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难道你不知道包拯是谏官吗?”
包拯,就是后世传说中的包公,虽然后世小说多有演绎成分,但在真实历史中一直铁面无私的包拯,能成就他这位名臣清誉的,首先是他背后的那位虚心纳谏的君主:宋仁宗。
宋仁宗性格好,所以大臣们也没什么忌讳。
大书法家蔡襄不修边幅、邋里邋遢,经常好多天不洗澡。有一次上朝言事,正当炎热夏季,蔡襄浑身散发着浓烈汗臭,并且也是像包拯一样,在宋仁宗面前唾沫星子乱飞。宋仁宗只得装成若无其事,耐着性子听完蔡襄的进奏。
等到退朝后,宋仁宗才长舒一口气,他对宫人说,“唉,朕刚才差点被一个臭汉给熏死,还喷了我一脸唾沫。”
在宋仁宗之前和宋仁宗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皇帝,经常绕过宰相领导的政府,直接下发手诏指示意见。由于宋仁宗“性宽仁”,对于身边人的请求,他经常不好意思拒绝,也只好以写条子发手诏的形式下发给宰相。
当时,很多妃嫔服侍多年没有晋升,心中难免不平,于是就提出希望能提升下名位。宋仁宗对此总是说,“这没有先例,恐怕行不通,再说即使我答应了,估计到了朝廷也通不过啊。”
妃嫔们自然不信,说官家你是皇帝,你的话别人还敢不听?
宋仁宗只得私下给宰相打招呼,说对于我的手诏,你们自己看着办,有的不一定要答应或通过。
然后宋仁宗又对妃嫔们说,那你们可以试试看,我就给你们写个提拔的手诏,你们拿去吧,只要负责的大臣们同意,那就可以。
妃嫔们欢天喜地拿着手诏走了,结果,果然被主管的有司部门打了回来。
搞得妃嫔们很生气,说,官家,原来你说话真不管用的!
尽管宋仁宗看似懦弱平和,缺乏杀伐独断,但相比之宋之前的秦汉隋唐,和宋之后的元明清,读史者在宋仁宗多个传世的史实“段子”中,却看到了皇权在宋代的革命性渐变:那就是,皇权的自我克制和与士大夫的共治天下。
对于士大夫们为何敢于在宋仁宗面前唾沫星子乱飞,有时看到宋仁宗的手诏也敢于违旨抗令,士大夫们有着自己的深刻见解。
宋仁宗去世后,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的元老、曾经官拜参知政事(副宰相)的张方平就曾经对宋神宗说:“天下不能由陛下一人独治,天下只能由陛下和臣等共治。”
借由张方平之口可以看出,北宋从建国之初开始执行的崇文抑武政策,为大宋帝国培养出了一个冉冉升起、充满道德和政治自信的知识分子群体,这些知识分子借由科举制进入文官集团,然后又开始集体联合均衡皇权,甚至提出了与皇权共治天下的理念。
这种理念,在宋以前没有,在宋以后则逐渐泯灭。
而北宋帝国的帝王们,则在自我克制中,巧妙维持着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均衡理念。
当然,皇权之下,始终是一个人治社会,这本质上仍然依赖于帝王的高度自制。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苏辙兄弟一起参加了“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试,宋仁宗亲自坐镇殿试。
结果,23岁的苏辙当场洋洋洒洒写了六千多言,并且攻击指责宋仁宗“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妇人之情,无有厌足,迭相夸尚,争为侈靡”。主考官们看到卷子后,许多人都认为苏辙道听途说、言过其实,主考官胡宿更是坚持要将苏辙除名,反倒是宋仁宗很坦诚地说:“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人将怎么说我?”
当时,苏轼、苏辙两兄弟的答卷都很精彩,宋仁宗为此非常欢喜,认为苏氏两兄弟都是宰相之才。
在宋仁宗的提拔下,苏轼、苏辙兄弟开始步入政坛,到了宋神宗时期,苏轼因为涉嫌卷入讽刺变法的乌台诗案,宋神宗一度想将其杀死,但此时宋仁宗的妻子、太皇太后曹氏挺身而出保护苏轼、苏辙兄弟说:“我还记得当年仁宗皇帝在殿试后曾经对我说过:朕今日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二人,这二人同为兄弟,一个是苏轼、一个是苏辙,我年纪大了,担心用不了他们,但这种人才也是遗留给子孙的财富。”
由于太皇太后曹氏的力保,苏轼最终得以保全不死,改被贬黜黄州。
实际上,宋仁宗慧眼识英的,绝不仅仅限于苏轼、苏辙兄弟。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被后世传颂千年的著名人物,都是在宋仁宗朝被提拔或培养的。
在文学上,以明朝人评选的“唐宋八大家”为例,除了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外,其他六位全是北宋人,并且全部是在宋仁宗朝开始被提拔任用,他们分别是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六人。
另外,柳永、晏殊、梅尧臣等诗词大家,以及“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哲学家,还有范仲淹、富弼、韩琦、王安石、章惇、吕惠卿、司马光、吕公著、包拯、文彦博、种世衡、曾布、狄青等政治家和著名战将,其他如书法家蔡襄、科学家沈括、发明家毕昇等影响后世千年的英杰人物,全部都是在宋仁宗时期被提拔任用或是创下成就。
也正是如此,宋仁宗在位的1022年-1063年共42年间的统治时期,其人才爆发程度堪称空前绝后,超越了此后千年间中华帝国的任何一个帝王统治时期。
可以说,宋仁宗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人才大爆炸时期。
对于在任内提拔重用各类人才,宋仁宗曾经在《赐刘辉及第》中表示,他对俊杰辈出的局面颇为满足:
治世求才重,公朝校艺精。
临轩升造士,入彀得群英。
这颇有点当初唐太宗李世民感慨“天下英雄皆入吾彀中”的感觉。
在北宋崇文抑武、推崇科举的时代大背景下,宋仁宗朝出现了人才井喷局面,在这种宽和的时代背景下,统治者对民间的舆论也颇为宽松,当时,四川有位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提出“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的割据想法。
当时的成都太守自然急了,于是将这位读书人绑了送到京城,没想到宋仁宗却说:“老秀才是急着想做官吧?!他写写诗泄泄愤也无伤大雅,又怎能治罪呢?不如赏个官给他当当。”
在宋仁宗的授意下,老秀才因祸得福,被提拔为司户参军。
而这,尤其是在后世例如文字狱盛行,仅仅因为诗人无意中写下“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就可以将作者枭首灭族的清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由此可见,假如没有宋仁宗时期宽恕仁和的政治环境,所谓的北宋人才大爆发,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