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3|回复: 0

[哲史艺丛] 明清县衙政治,除了县令还有哪些说话好使的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6 10: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清县衙政治,除了县令还有哪些说话好使的官?

 顾乔娜 国家人文历史 2022-12-06 06:12 Posted on 北京


0.jpeg

本 文 约 4300 字

阅 读 需 要 11 min


“孤独”的县太爷


古装电视剧中,县衙是一个有颇多戏份的地方。且不说《无敌县令》《九岁县太爷》这样以县衙为主场景的电视剧,在其他古装剧中,县衙也有着诸多戏份,比如主角落难了得进趟县衙;主角被人诬告了又得上县衙那儿对簿公堂;皇上王爷微服私访,难免也要进入县衙参观参观。剧中县太爷也有着标配:除了自己,必定还有一个“足智多谋”或“贼眉鼠眼”的师爷;如果主角是县令,身边还得有个武功高强的保镖。那么,真实的县衙里是否真的如此呢?


1.gif

影视剧中的县令组合。来源/电影《九品芝麻官》截取


影视剧中的县衙,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在明清时期,县衙之中,确实只有知县一个正印官。所谓正印官,一般指代明清时期地方上的主政官员,县衙之中,自然只有知县一个正印官。电视剧中,往往称知县为“七品芝麻官”,知县虽然相比朝中大员是个小官,但在地方上却是主要责任人,关系到一县的吏治民生,因此,对于知县的选拔任命,实际上是非常严格的。


2.png

影视剧中,看上去高高在上的县太爷,其实在整个职官体系中地位并不高。来源/电视剧《糊涂县令郑板桥》截图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主要通过科举取士。长期以来,大家的目光一般都集中在一甲等名列前茅的进士中,但是一科之中,一甲“进士及第”只有三人,二甲“进士出身”的人数也往往是个位数,三甲“同进士出身”才是人数中的最大头。一科一般取士两百人,而其中大约一百人可以被授予知县的官职。这些进士出身的知县,堪称知县群体中的“顶流”。但是,每科一百多人的进士,并不能满足全国的需求,因此,除了进士以外,举人才是知县的“主力”。在举人以下,还有贡生、监生、捐纳等种种途径可成为知县,但就比例来说,远远不如科举出身。


无论是通过科举正途还是其他途径,成为知县的官员,就要对全县负起责任。一县之境,人口众多,事务繁杂,仅凭一个人又怎么能处理得过来?因此,电视剧中,一县之中,只有知县一个官员就不符合历史了。师爷是私人属性的幕僚,而不是朝廷任命的官员。电视剧这么写,主要受戏曲、小说的影响,也是为了增强戏剧冲突。我们在影视剧中发现,无论狄仁杰、包拯等高级官员,还是“杭铁生”“陈文杰”这样的小县令,身边都有幕僚或者保镖。那么,明清时期的县衙里,到底有多少朝廷任命的“官”呢?


3.png

影视剧中,高呼“威武”、用以撑排面的衙役们,也是朝廷任命的“官”吗?来源/电视剧《糊涂县令郑板桥》截图


县太爷的“朋友圈”


实际上,除了知县这样的“正印官”,在县衙内,还有诸多佐贰官,与知县配合以维持一个县的行政运转。佐贰官,担任的是辅助职能,是“佐”而非“正”,是“贰”而非“一”。在县衙之中,也有着众多佐贰官。就县衙而言,可以有县丞、主簿、典史。以正德《临漳县志》为例,“公署”卷中,除了知县宅外,还有县丞宅、主簿宅、典史宅和吏舍。之所以说是“可以”,是因为县衙之中,佐贰官的名额比较灵活,每个县的情况并不相同,有的三者兼备,有的可能只有其中一项。除此以外,尚有县学中的教谕、训导,以及医学、阴阳学、驿站等机构中的吏员。在这些人中,最重要的就是县丞、主簿、典史三种官员。


4.png

地方志中的往往记载有本地的知县与佐杂官员(本页呈现的是乾隆年间官名)。来源/民国《南昌县志》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县丞——县衙之中品级仅次于知县的官员。县丞为正八品官员,又有“分县”和“二衙”之称。县丞的职能很多,这一点我们待会儿再说。主簿,也是知县的僚属,平时听知县差遣,或者处理专项事务。典史,其职责一般为司职监狱,或者捕盗等事。就实际情况而言,这些佐贰官们,处理的事务非常多样。


县丞的职能最为多样,也最为重要。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明清时代的县丞,其职能多达十余项,如“水利”“清军”“管粮”“管马”“巡捕”“抚民”“管仓”“管铜(银)”“管柴”“管盐”“管匠”等事务。这并非是指一个县丞同时要管理这么多事务,而是一个县丞往往主管其中一项事务,而在全国范围内,各县情况不同,因此在全国的县丞,涉及的事务就极为繁多——


水利,顾名思义,就是水利工程。明清时期,水利与农业密切相关,因此分管水利的县丞往往又有治农官之称。


清军,就是清理军伍,明代实行卫所制度,士兵为世袭制。如遇到士兵逃亡或者军人户绝,要从民间重新签发士兵前往卫所当兵。卫所遍布全国,因此清军也是县丞的重要职能。


管粮,其任务是征收粮食,相当于州县的征税官。


赋税是州县的重中之重,需要有官员专门负责,一般而言,作为知县最重要的僚属,县丞往往担次重责。


管马,在军事层面,马政地位极为重要,为了表示郑重,也是多由佐贰官首席的县丞来担任。


巡捕,负责本地治安,往往也交给县丞负责,或由清军县丞兼任。


抚民官,所抚者主要是流民。明代银矿开采曾经酿成了严重的暴乱,平乱之后,往往在产银区都设置了抚民县丞,负责召集流民,重新编订里甲。


管仓,是针对军队仓储系统腐败情况而设,为了管理好军用仓库,朝廷将这些事务转给民政系统,县丞承担了这项责任。


管铜、管银。明代在矿产的管理上并没有专门官员,只有少数产铜、银的地区需要设置专门的官员,县丞就是其中之一。


管柴,全称为管理柴炭官。明代有山场负责打柴烧炭,供应京城的需要。山场所在的县都设有专门的管柴官负责相应的事务,如正统年间沂水县县丞因为管柴优秀,被当地民众举荐,升为知县。


管盐,在产盐区,往往让县丞分管盐务。


管匠,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在宣德年间,在北京所辖的宛平与大兴两县设县丞一员,专督营造宫殿的工匠。


除了县丞,主簿的事务也颇为繁多,县丞管理诸项的事务中,巡捕、管柴、管盐等事务,往往也会交给主簿管理。但有一项事务是以主簿为主,那就是“管河”。管河官负责河工,也就是维护河道,其中既有漕运河道,也有黄河、淮河等河堤的维护。其工作内容主要是修筑与维护堤坝,以及疏浚河道等方面的职能。


与以科举出身为主的知县不同,佐贰官往往是吏员出身,与本地联系密切,若是与知县齐心协力,则能管理好县域,否则,相互龃龉,弊病丛生。总体而言,两者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中。


微妙的平衡


正史当中,关于县衙的政治生态,往往止步于职能分布,仅有少部分内容记载了县衙的政治生态。例如地方志书往往记载贤吏的故事。例如洪武时期象山县丞陆引,在朱元璋的鼓励下,“锄强植弱,吏畏民怀。常俸外,一毫不取。视事二年,计口植蔬,家人盖不知肉味也。以勤民事积劳卒”。就是贤能县丞的典范。


而在明清时期大量的传记、笔记、小说、戏曲中,则保留了大量知县与他的僚属们的故事,借此,可一观县衙的政治生态。在《万历野获编》中有个《汪徐相仇》的案例。说的是嘉靖末年,湖州府崇德县丞汪炎,性格迂直,与同僚,也就是县衙中其他的官员不和睦,被构陷获罪。上司让嘉兴知府徐必进审理,结果这位徐知府早就因为汪炎平时倨傲而看他不顺眼,这次正好罗织罪名。而县丞儿子汪雅堂,是个生员,也是个孝子,想要替父领罪,却被徐知府凌辱。没想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转眼汪雅堂竟然考中进士,并被任命为嘉兴府推官。推官掌理一府刑名,加上汪雅堂是进士出身,徐知府虽然内心惊怖,面上也只好殷勤接待。汪雅堂则表面上与徐知府周旋,暗中收集父亲被冤枉的罪证,最终将这些证据送交巡按上疏弹劾。徐知府也被抓捕。《醒世恒言》中有个《卢太学诗酒傲公侯》的故事,说的是明嘉靖年间, 卢柟得罪了知县,被构陷下狱,却得到了本县巡捕县丞董绅等人的帮助,最终平反。从这些故事可以看出,县丞与知县之间,往往也会发生摩擦,两者并非完全顺从的关系。


在小说、笔记之中,县丞的形象还颇为正面。但是现实中,佐贰官对于百姓,还是会展露自己作为“官员”的威风,尤其是当他们离开县治,分防地方时,就会展露自己的官威。如洪武二十九年,湘阴县丞刘英,就做了一根生革制成的皮鞭,皮鞭上还夹着铜钱,出巡的时候威风凛凛,遇到不顺心的,就用鞭子鞭挞,把人抽得是皮开肉绽。有巡检司因为没有及时迎接,刘英就把巡检司的妻子鞭打一顿,打得几乎死去。


5.png

影视剧中卖弄权势的官差们。来源/电视剧《九岁县太爷》截图


不过,佐贰官们毕竟是知县的僚属,在权势上远远不及正印官。知县常常利用各种手段打击佐贰官。如《醒世姻缘传》讲到县丞时说:“这磕头叫人老爷,是不消说的;遇着个长厚的堂官,还许你喘口气儿,要遇着个歪憋刻薄的东西,把往衙里去的角门封锁得严严实实的,三指大的帖儿,到不得你跟前,你买根菜,都要从他跟前验过,闲的你口臭牙黄,一个低钱不见。端午,中秋,重阳,冬至,年节,元宵,孩儿生日,娘满月,按着数儿收你的礼。你要送的礼不齐整,好么,只给你个苦差,解胖袄,解京边,解颜料,叫你冒险赔钱。”可见,此时县丞在知县面前的地位,也是相当低微。


历史中,知县与佐贰官的关系并非十分融洽,两者的关系可谓一波三折。这要从佐贰官的职权说起,明清两代跨度近五百年,县衙的政治生态自然也有很大的变化。明初到明中期,知县与佐贰官的合作尚算和谐,此时佐贰官对于知县尚有一定的制约能力。这一时期,县衙中佐贰官对于知县,主要是起到“赞治”和“监督”的作用。按照朱元璋设计的政务运作模式,府州县诸事,要正官与佐贰官商议,才能够付诸施行,这是为了知县和佐贰官能相互监督。在县衙文书中,在知县先进行签押之后,佐贰官要在正官签字之下,列衔并排签押。这种署押权也就是所谓的“赞理”“赞治”,能否赞理则成为佐贰官贤能的标准。这种制度在明前期还是能够执行的,但随着明中后期对地方官的监督权集中在巡抚、巡按等官员身上,县衙佐贰官的地位大幅下降,成为闲职,乃至朝廷眼中的“冗官”,甚至被大量裁撤。


6.gif

影视剧中相互拆台的县官们。来源/电影《九品芝麻官》片段


但一县之境,仅仅依靠知县一人是不够的。尤其是清代人口迅速增加后,县域内事务繁多,亟需官员分防。因此到了清代,县丞、主簿、典史以及巡检被派往县域之中分防,离开了县衙。两者又回到了各司其职、相对平衡的状态。


参考文献: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学生书局,1984。

【明】张卤:《皇明制书》,《续修四库全书》第78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胡恒:《皇权不下县?清代县辖政区与基层社会治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柏桦:《明清府县佐贰官的职权》,《贵州社会科学》2019年第7期。

王泉伟:《从分职到分防:明清州县佐贰官略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1期。

柏桦、李春明:《论清代知县出身与康雍乾时期的用人政策》,《史学集刊》1990年第4期。


a.png
END
作者 | 顾乔娜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古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6 12:56 PM , Processed in 0.03780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