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4|回复: 0

[哲史艺丛] 令苏轼、陆游纷纷称赞的写实派古画,你看过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6 09: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令苏轼、陆游纷纷称赞的写实派古画,你看过吗?

国家人文历史 2022-12-05 23:55 Posted on 北京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地道艺术 Author 地道艺术

0.png
本文约 3600 字
阅 读 需 要 10 min

中国古代绘画,十分讲究写意、传神,不太考虑“写实”。

但是,看完这张《北齐校书图》,这种认知可能要被打破了。

1.jpeg
杨子华《北齐校书图》卷全图。注文/地道艺术,来源/波士顿美术馆

你看这张坐榻,纵横交叉的线条,不同深浅的墨色,勾勒出了它的立体质感;

你看这几位校书“编辑”的神态行为,相貌穿着,喜怒哀乐,尤其是身体和衣服的层次,都被画家画“活”了;

再看那几位侍女小姐姐,它们的装束和表情,也都活灵活现;

还有那些马倌、书童,每一个人小眼神、小心机,也都呈现在纸上。

2.jpeg
《北齐校书图》“表情包”集锦。后期处理/地道艺术

公元6世纪的“写实主义” |


画中女子的脸部,是古人常用的“三白珍珠妆”。

所谓三白,就是把额头、下巴、鼻梁用铅粉“打亮”,在这三个部位涂上粉,脸部的立体感就可以凸显出来。当时的画家,显然是机敏地捕捉到了这个细节。

看到这些生动的画面,那些人物仿佛就要从画中走出来。这种绘画,难道不写实么?

3.jpeg
五位侍女的“三白”。后期处理/地道艺术

不过,唐代及以前的大部分绘画,总体上确实不怎么“写实”。

4.jpeg
“人大于山”西魏时期壁画。来源/敦煌莫高窟285窟

首先,画面多用“象征主义”手法。

象征主义最直接的表现是绘画中比例失真,人比环境要突出,例如“人大于山”现象。这在唐代以前的敦煌壁画中,很常见。

比杨子华稍早的画家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图》中,人物与环境的比例,也是失调的。

5.jpeg
《洛神赋图》(局部),传顾恺之作,宋摹本。来源/故宫博物院

其次,不管是哪个时代,古代画家多会对画面上的人物进行严格的“区别对待”。

一种常见的处理是,把主角画得高大,配角画得矮小,会形成“众星捧月”的视觉效果。你看,敦煌壁画里的贵族妇女和她的侍女相比,身材体积居然大出三五倍,这显然是一种失真的描绘。

这种处理手法,主要源于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绘画者会根据画中人物身份的尊卑,把人物画得偏离现实。唐代人物画大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中,皇帝跟臣子、使者、侍从身高的对比也十分鲜明。

我们再回看《北齐校书图》。

这幅画诞生在公元6世纪的北齐,摹本也诞生在初唐,处在“象征主义”绘画大行其道的时代。所以,它的“写实主义”就显然“鹤立鸡群”。

这张画中的人物,尊卑也很分明。但是,杨子华并没有矮化仆人,也没有刻意拔高主角。

6.jpeg
《北齐校书图》(局部),主角和配角比例十分“写实”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你多看几遍:

画面左侧的两位侍女,在面对画家时所呈现的状态,像极了今天我们很多人,在面对媒体镜头所呈现的那种紧张感。

所以,在没有摄影摄像的年代,画家在面对这个场景的时候,就像是在摄影录像,特别注重“镜头感”。

7.jpeg
《北齐校书图》(局部)面向“镜头”的人与马

还有,在描绘这些“编辑”工作时,画家又仿佛在悄悄地“偷拍”,没有一味地表现他们认真工作的场面,而是生动写实地记录了当时每个人不同的状态:有人专注,有人沉浸,有人溜号......

可以说,虽说画的是工作,但充满了生活气息,也就是常说的“有人情味”,对应一个专业说法叫“人本主义”。

8.jpeg
《北齐校书图》(局部)“摸鱼”者和“卷王”。注文/地道艺术

在欧洲,这个类型的典型画作,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开始出现。而在南北朝到唐代,中国绘画中的大部分人物画,很少做到像《北齐校书图》这样,用如此写实的方式去表现人物和生活场景。

如果我不告诉你这张画的年代,只看内容,你甚至会产生一种“穿越感”,因为画面上的这些场景,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也并不陌生。

那这时候你肯定好奇:拥有这么超前理念的画家杨子华,他到底是谁啊?让我们回到唐宋时期,先听听那时候的人怎么评价他。

9.jpeg
杨子华画像。来源/苏文《中国历代书画家集》

吴道子之前的 “画圣”|

提到“画圣”,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唐代的吴道子,大部分历史书和艺术教材中都是这么写的。跟吴道子同时期的阎立本,则以“奉旨作画”的宫廷画家身份而闻名。

其实,在此之前,这两项桂冠,杨子华一个人就拿到了。

10.jpeg

《历代名画记》书影,张彦远撰,清刻本。来源/德宝2007迎春拍卖会


唐朝画家兼美术史家张彦远有一本代表作《历代名画记》,其中关于杨子华是这样说的:

“世祖重之,使居禁中,天下号为画圣,非有诏不得与外人画”。

这位杨子华,不但是“画圣”“宫廷画家”,而且在仕途上也很有作为,他一直做到了直阁将军、员外散骑常侍,由此可见他不仅画得好,且“能文能武”。

11.jpeg

传杨子华《勘书图》,带有杨子华身份的题字。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我们今天熟悉的很多古代文学艺术界大家,就有很多人是杨子华的粉丝。

头号粉丝就是人物画大家阎立本。因为杨子华的名气大,他的作品传世后,有很多人都会去临摹。有一种说法,我们目前看到的《北齐校书图》,很可能就是阎立本的摹本。

12.jpeg
带有“阎立本”的《北齐校书图》题跋,范成大书。来源/波士顿美术馆

还有学者考证,阎立本曾经还受到过杨子华的指导。对于杨子华,阎立本是这样说的:

“自像人以来,曲尽其妙,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其唯子华乎!”

意思是,人物画这行诞生以来,要说简约、标准、至美,多一笔嫌多,少一笔嫌少,也只有杨子华能做到。

跟白居易齐名的诗人元稹,也很崇拜杨子华,他专门为自己的爱豆(偶像)写了三首诗《杨子华画》。

13.jpeg

苏东坡画像,元赵孟頫作。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宋朝,人见人爱的苏轼(苏东坡),是诗、词、文、书、画皆擅长的全才。他这样评价道:

“丹青欲写倾城色,世上今无杨子华。”

这是苏东坡观看杨子华的牡丹图时所说。照这么说,杨子华不仅人物画得好,画牡丹也应该是一绝。

流落海外的国宝|

到这里,你肯定感到奇怪:杨子华在自己的时代,就是画圣,唐宋时期还被众多名人称赞。这么一个人物,按说应该家喻户晓。但是,这个名字在今天并没有广为人知,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大部分作品未能传世。我们能看到的《北齐校书图》,还是因为后世不断临摹,才传到今天。

14.png

《校书图》及其相似题材绘画。分别是:《北齐校书图》疑为唐宋摹本,来源/波士顿美术馆。传杨子华《勘书图》,来源/台北“故宫”。传五代丘文播《勘书图》来源/台北“故宫”


而且,这个摹本由于种种原因也没能留在国内,而是藏在海外的波士顿美术馆。此画流传了这么久,上面的题跋盖章很多,光是南宋官印就有17枚,还有范成大、陆游等知名大咖的题跋。

15.jpeg
《北齐校书图》的部分印章。来源/波士顿美术馆藏

根据画上晚清民国时期的题记落款,可以推测它曾流转于收藏市场。最近的一次题字,来自晚清民国时期的书画收藏家完颜景贤。

20世纪30年代初,它出现在美国,后来到了波士顿美术馆,持续至今。这样一来,我们国内的专家学者,就没法获得一手资料。

16.jpeg
《北齐校书图》题跋,完颜景贤书。来源/波士顿美术馆

综合以上因素,杨子华的知名度,就没法配得上他的绘画成就了。

a.png END

作者 | 粽子 羽羽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李栋 张斌 古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6 03:26 PM , Processed in 0.03003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