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一向认为,鸦片战争是由中国落后的体制引起的,而行商体制是阻碍中外交往的重要原因。他们觉得前往中国的西方商人在广州受到官府与行商的双重压迫,不得已才发动了战争。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不然。据学者研究,在数百年的行商与洋商的斗争过程中,尽管在行商体制建立的前期,由于行商有官府做支撑,对西方商人的态度的确不好,但这也只是出于中国传统的华夷观念,他们认为西方人是蛮夷,不屑于与他们有太多的往来。但随着清朝国力的下降加之行商体制本身弊端丛生,使得行商在与洋人的斗争中逐渐落入下风,至鸦片战争之前,在广州有大量的行商因无法售出货物而破产倒闭。
由于行商之间是互相担保,所以一旦有一家行商面临破产,其他行商都要为此家洋行出钱以帮助其还清欠款。如果说一家洋行破产对其他行商来说并不算太大的事情,但随着行商体制弊端愈发显露,破产的行商越来越多,这使得行商整体实力得以严重削弱,根本无力应对西方商人。
所以说,在鸦片战争之前的中西方交往中,行商体制及其背后的清帝国已经处于全面落后的状态,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行商体制宣告结束,中外交往进入到新的“条约体制”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