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6|回复: 0

[哲史艺丛] 清末宗室都是草包吗?也曾有过良臣,他遇刺后十余天清帝就退位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8 07: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末宗室都是草包吗?也曾有过良臣,他遇刺后十余天清帝就退位了

 文史君 浩然文史  2022-09-08 18:31 Posted on 河北

IMG_1170.JPG

溥仪被逐出紫禁城


20世纪的最初十年,在风云变幻的中国政治舞台一大批风云人物应运而生。“满人五虎”就是这一时期清政府内部精英力量的代表。其中,唯一有留学经历、意气风发的良弼尤其引人注目,其短暂的一生在“五虎”之中也最富戏剧性。他是镶黄旗出身,身世显赫,早年经历却十分艰苦。成年后适逢国难危急,为了富国强兵,毅然东渡日本学习军事,成绩优秀却招来祸患。回国后推动新政实行,致力宗室集权,却又深陷权力斗争的泥沼。最终惨死于政权鼎革之际,死因却迷雾重重。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大清最后的“良驹”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


一、不平凡的出身与坎坷的早年经历


爱新觉罗·良弼,字赉臣,镶黄旗人。为了理解良弼出身之显赫,首先要介绍一下清朝的“黄红带子”制度。所谓“黄带子”,是满族宗室的代称,原指清代皇帝和宗室专用的黄色腰带。带子的颜色与金属板的镂花镶嵌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如皇帝的腰带用明黄色,宗室皆用金黄色。其饰板数量等均各有定制。“黄带子”是满清宗室近支中的近支,按满清的规定,从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一辈算起,他的儿子、如努尔哈赤、舒尔哈齐等的子孙及其后代才能佩戴“黄带子”,而塔克世兄弟的子孙作为旁支就只能佩戴“红带子”,称“觉罗”。


良弼的祖先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五弟巴雅喇,是宗室黄带子,身份显赫。然而,由于巴雅喇四子巩阿岱依附摄政王多尔衮,于顺治九年以阿附奸党的罪名削爵、剥夺宗室籍贯贬为庶人。直到康熙五十二年良弼的这一系被授予“红带子”,此后良弼的先祖随着多尔衮被平反才恢复名誉。良弼的祖父伊里布在鸦片战争期间作为清廷代表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良弼于1877年在成都出生,由于父亲早死,良弼幼年只得与母亲相依为命。艰苦的生活磨练了良弼坚毅的品质,凭借出色的成绩,良弼于1898年考入京师同文馆的东文馆,学习日语。良弼刻苦好学,为他今后留学日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留学日本,成绩优异


甲午战争后,良弼同当时很多的爱国青年一样投入了留学日本的热潮。凭借在同文馆的优异成绩,良弼被选派为官费留学生入成城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指挥。


IMG_1171.PNG

部分赴日留学生毕业合影


留学日本期间,良弼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成绩优秀,为同期留学生中的翘楚。在这个过程中支撑良弼的除了对大清的忠诚外,还有继承自祖先的身为大清宗室的荣誉感。这一点从两个细节上得到了体现:一是良弼平日生活俭朴,从不穿着绸缎,通常只是穿一件哔叽长袍,但是良弼的腰间始终栓着一根“黄带子”(到良弼这里,已经恢复了“黄带子”)以表示自身的宗室身份。二是良弼的署名习惯,不管是在其著作《参谋要略》的署名还是日常生活中,但凡署名的地方,必写明“爱新觉罗·良弼”。在清代,满人一般只写名而不会写满族姓,良弼此举无非是表示自己对自己身为爱新觉罗宗室后裔的骄傲。


IMG_1172.PNG

(爱新觉罗·良弼)


在当时的留日学生中,有为数众多的革命派。作为满族宗室出身且成绩优秀的良弼自然成为抱有强烈反满思想的革命派攻击的对象。如在当时革命派学生主办的《游学译编》杂志上就有文章捏造良弼针对反满者有“以一顶子且每日五十 两银子给伊等者,彼又将为我之奴隶”的言论。


实际上,良弼主张满汉融合,认为满汉互相仇视会加深中国被瓜分的危机。在日常交往中,良弼更是和吴禄贞这样的革命派成为莫逆之交。两者无话不谈,甚至直到日后革命与改革两派势同水火,吴禄贞还时常拜访良弼。可以说,两者爱国的志向是一致的,只是选择了不同的方式。


1903年,驻日公使照会日本政府,称“良弼以修学成绩良好,希望为任用归国。”良弼得以归国,参与清末新政。


三、参与新政,推动清廷军事改革


良弼回国后,立即投身新政事业。适逢清廷成立练兵处作为全国新军编练事宜的领导机构,良弼凭借赴日所学任职练兵处军学司监督,专管军事教育和训练。此后又相继出任练兵处军学司副使,后历充第八标统带官、军学司副使及长校阅参议、太湖秋操北军审判长、考试陆军游学毕业提调官等职,成为清末军事现代化的重要推动者。


清廷重用良弼,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希望其能牵制袁世凯的势力。作为当时满人中少有的精英,良弼深知若要对付袁世凯的北洋,那些好逸恶劳的八旗子弟是靠不住的,必须拉拢留学日本的士官生,在消弭士官生革命思想的同时对抗袁世凯,并以此为班底实现皇族集权。


IMG_1173.PNG

(图中前排右一为良弼)


1906年,清廷裁撤练兵处,另设陆军部统帅全国新军,由与良弼同为“满人五虎”之一的铁良任尚书。此后,袁世凯在朝野压力下交出北洋六镇中的四镇给陆军部统辖,在“丁未政潮”后调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被慈禧以明升暗降之法夺去了全部兵权。1908年慈禧去世后,袁世凯更是直接被载沣以“足疾”的名义开缺回籍。


IMG_1174.JPG

慈禧去世剧照


袁世凯的暂时失势,使良弼获得了大展拳脚的机会。1910年清廷设立军谘处后,良弼作为时任军谘处大臣和禁卫军训练大臣载涛的助手实际上担起了禁卫军的训练和章程制定等工作,极大地推动了皇室的军事集权和军队现代化进程。


然而,良弼在满人中鹤立鸡群的表现使其成为革命党仇恨的对象。


四、组织宗社党无力回天,死亡背后疑点

重重


武昌起义点燃了全国烦请革命的火焰,京城顿时人心惶惶。指挥不动北洋军的清廷只得请袁世凯出山,而此时的袁世凯则携权自重,并与革命党展开谈判,企图以逼迫清帝退位换取民国大总统的位子。与袁世凯结党的庆王奕劻也于御前会议上主张清帝逊位。对此,良弼坚决反对逊位,并联合恭亲王溥伟、肃亲王善耆、贝勒载洵、镇国公载泽、原陆军部尚书铁良等少数清室王公亲贵组织“君主立宪维持会”,称“宗社党”。


IMG_1175.JPG

(袁世凯 影视形象)


宗社党主张解散袁世凯内阁,另组皇族战时内阁,并由铁良、良弼带领禁卫军南下平叛。正因为如此,宗社党遭到了革命党和袁世凯的共同仇视,其中,袁世凯更是欲除之而后快。为了避免来自宗社成员的报复,袁世凯决定利用革命党除掉良弼。这一时期京中流传的“先刺良弼,后炸铁良,二良不死,满虏不亡”实际上就是袁世凯为吸引革命党消灭良弼而派人散布的。


IMG_1176.JPG

满清宗室剧照


1912年1月26日夜,经过事先准备的革命党人彭家珍埋伏在良弼宅前,等候此时正在肃亲王处商讨应对北洋将领请求清帝逊位一事对策的良弼回府。深夜11时,良弼回府。彭家珍立刻上前投出炸弹,良弼被炸断左腿,彭家珍则被弹片击中头部当场死亡。


IMG_1177.PNG

彭家珍


经过紧急救治的良弼本已无大碍。然而29日夜,民政部长赵秉钧(袁世凯亲信)慰问良弼并推荐了一位中医为良弼消除火毒。当晚,良弼服药后伤口剧烈疼痛,辗转呼号而死。其实,良弼早在遇害前就意识到这件事是袁世凯背后操纵,曾有“今日之害我者,即来日之夺国者”的感叹。


良弼之死,成为压倒清朝宗室的最后一根稻草。宗社党成员人人自危,作鸟兽散。没了支柱的清廷只得于2月12日宣布逊位,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IMG_1178.JPG

赵秉钧


戏剧性的是,与良弼在日本结为好友的革命党吴禄贞也在“滦州兵谏”后被刺杀。根据后来的研究,吴禄贞之死很有可能也是袁世凯指示,将刺杀吴禄贞嫁祸给清廷宗室,将刺杀良弼嫁祸给革命党,从而破坏南北和谈从中牟利。两位同怀爱国热忱却走上两条道路的挚友,却都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殒命。不仅令人唏嘘。


文史君曰:


良弼,大清王朝末世绝对的精英人才。他才猷敏练、忠心不二,如果在承平之世,他本可以一位能干的军人终其天年。然而,面对数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出身宗室的他,始终也无法跳出行将就木的清王朝的窠臼。良弼的死,直接的原因或许是袁世凯等人的陷害。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试图强行为清王朝续命,这是再优秀的个人能力,也无法完成的任务。以后来者的身份指责古人看不清大势,或许有些不公平,所以面对这匹满清宗室最后的“良驹”,我们也只能道一声可叹了。


参考文献:


1、吴兆清:《袁世凯与良弼被炸案》,《近代史研究》1987年02期。


2、尹传刚:《良弼:清王朝的最后一匹“良驹”》,《文史天地》2012年05期。


3、鹿璐:《彭家珍刺杀良弼案始末》,《北京档案》2014年第12期。


(作者:浩然文史·建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30 04:35 AM , Processed in 0.03602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